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22|回复: 0

Atlanta Chinese & 1996 Olympics(3)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08-8-21 04:27:27 |阅读模式
往事追忆


赤子心、中国情写就的闪光一笔——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中国后援会

    ·岑 岚·

今年又是四年一度的奥运年,人们的眼光将集中在现代奥运会的起源城市希腊雅典。各国运动员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着到比赛场上去见个高低,体育迷们也兴奋难捺地期待着那精彩纷呈的赛事早日到来,他们好一饱眼福,看个淋漓痛快。

可有一个城市——美国亚特兰大的人们心情却略有些不同,尤其是那里的华人们,他们也期待新的奥运会召开,他们也盼望自己祖国或祖裔国的运动员多拿金牌,再创辉煌,但他们还怀着一种自豪,那就是他们曾经置身于奥运会的“世纪大热闹”中,亲眼见证过五星红旗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在中国国歌的庄严乐曲中升起……

虽然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之页已在奥运史册上翻过,但中国体育健儿用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的辉煌业绩却永垂青史,而这其中也曾有亚特兰大华人的一份小小的贡献和力量。在八年前那沸腾的日日夜夜里,他们——亚特兰大奥运中国后援会的成员们也以他们的赤子心、中国情写下了浓墨重彩的闪光一笔。他们以地主之谊,与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一起为中国奥运代表团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和隆重的庆功会,他们向中国奥运代表团提供了急需的生活、交通等各方面的服务,他们在奥运赛场上组织了当时奥运史上声势最浩大、人数最众多的中国啦啦队,他们还在互联网上开辟了“亚特兰大奥运中国后援会”的网页,把后援会的影响推向全美及全世界。他们做了那时全中国人民想做而一时不便做的事。他们以团结、奋发、热情、机智的海外华人的集体群像昂首屹立在全美国、全世界面前。

有人会问,究竟谁是亚特兰大奥运中国后援会?回答是:我们。“我们”是谁?是当年发起成立奥运中国后援会的近二十个亚特兰大华人社团和中国留美学生学者组织的成员及其家属,是我、你、他、她,所有愿意支持和帮助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亚特兰大华人、以及全美各地华人、乃至全世界的华人。一句话,只要你愿意投入并真正投入,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做一些实事,尽一分力量,即使你当时不在亚特兰大,那么你也是当然的亚特兰大奥运中国后援会成员。

让我们回到当年,去追寻历史的足迹吧……

一个好主意--竖起一面华人团结的大旗

1996年是现代奥运会诞生的一百周年。当历史把百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交给了亚特兰大--一个具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的美国南方工商业大都市的同时,也给了亚特兰大的华人和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学者一个独特的历史性的机会。

亚特兰大的城区范围为一百三十二平方英哩,但她作为龙头,带动着周围十八个县市,五千二百平方英哩的广大地区同步发展,人称大亚特兰大地区。近年来,大亚特兰大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已达到三百万以上。以前,亚特兰大只有一个不大的中国城(或者叫“中国村”更合适),除了中国城内,别处偶尔遇到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同胞都会觉得亲切。不过几年的功夫,华裔人口成倍增长,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整个大亚特兰大地区已有五至六万华人,仅从中国大陆来的新移民和中国留美学生学者及其家属就将近两万人。当百年奥运会一日日地临近时,奥运会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话题中。亚特兰大华人和中国留美学生学者期待着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取得优异成绩,为祖国为中华民族争光,同时也让海外华人扬眉吐气。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朴实的想法,就是准备到时尽力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做一些实事。

1995年夏天,中国花样游泳队来此参加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资格赛,比赛场即奥运会游泳馆就设在乔治亚理工学院内。乔治亚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立即与运动队取得了联系,主席詹俊杰还在计算机网络上发出消息,动员中国学生学者及其家属去赛场观看比赛,为来自祖国的运动队加油。在游泳馆当志愿人员的前国家游泳队队员李涧珉女士遇到中国花样游泳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裁判俞丽女士,得知有关花样游泳资格赛的一些情况,为使年轻的中国花样游泳队能取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资格赛,需要啦啦队的助阵。李涧珉找到了亚特兰大华星排球俱乐部的主教练曹平先生和中华专业人士协会理事谢鹰先生,通过他们分别发动本社团成员及亲朋好友买票观看比赛。在俞丽的指导下,啦啦队员们恰到好处地为中国队的表演喝彩,给队员们极大的鼓舞,同时也对一些重视观众反应的裁判施加了影响。

赛后,乔治亚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在委员杨明女士的家里举办晚会,招待中国花样游泳队,大家为运动队的入选奥运而高兴,同时也了解到运动队在此遇到许多生活上的困难。这不由引起了数学系博士生、乔治亚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前任主席杨学锋的深思。他想,从现在起直至奥运会召开之前,亚特兰大还将陆续举办一些有中国队参加的预选赛和热身赛等等,应该联络所有的热心人,一方面在赛场为中国队呐喊助威,赛场外为运动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比赛后为运动队和当地的华人体育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使当地的华人、中国留美学生学者以及各华人社团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同时让美国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体育;并籍此显示在美华人和社团的团结与力量,树立海外华人的崭新整体形象。晚会上,他与一些朋友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随后,杨学锋又马上向另外一些朋友如詹俊杰、虞彤、郑占淼、李帆等(他们都是乔治亚理工学院、乔治亚州立大学和爱默蕾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前任或现任主席)阐述了这一设想,他们立即表示支持,并在各自的组织中开始筹备,为即将来临的各中国运动队提供服务。几乎与此同时,其他的华人社团也在酝酿支持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方式方法,亚特兰大中国商会、中华专业人士协会等团体都曾召开专门会议讨论有关问题。当杨学锋打电话给中国商会秘书长、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的岳京生先生,恰巧他也有联合亚特兰大华人社团,共同支持中国奥运代表团的类似想法。他在亚特兰大华人社区中交游广泛,人缘挺好,由他出面去联络各华人社团是再合适不过了。

奥运协调小组(奥运中国后援会的前身)的筹备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谭欣领事的支持,后来更得到了总领事馆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四次派领事赴亚市,与后援会成员共同研究后援方针、人员设置、工作计划等。

1995年8月29日,奥运协调小组在乔治亚理工学院数学系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来自八个华人社团和学生组织的十九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奥运协调小组即奥运中国后援会正式宣告成立。9月9日晚,在为中国跳水队举行的联谊晚会上,杨学锋代表奥运中国后援会宣读了给中国奥委会主席、中国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先生的信,从此,“奥运中国后援会”这一名称便扬名海内外。

奥运中国后援会的领导机构是核心小组,下设由李秀兰女士负责的欢迎会组;周治平先生负责的新闻通讯组;詹俊杰先生、刘冈先生和魏然先生负责的啦啦队;洪曙光先生、曹平先生、虞彤先生和郑占淼先生负责的后勤暨庆功会组;以及汪扬先生、李帆先生和朱晓陵先生负责的募捐组;并由秘书长杨学锋先生协调各个组的工作。

奥运中国后援会在亚特兰大竖起了一面团结奋战的大旗,把所有愿意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服务的华人聚集在大旗之下,显示了在美华人前所未有的力量。加入后援会的团体由筹建时的八个增加到十九个,包括亚特兰大华人社区侨界、商界、学界的主要团体,其中有在美好几代已落地扎根的老华裔,也有刚拿到绿卡不久的新移民,更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留美学生学者,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华侨。支持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后援活动,是当地华人最大的一次联合行动,其影响并波及全美乃至全世界。

盛大欢迎会——一个美好心愿的实现

早在1989年亚特兰大成为1996年百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时,李秀兰女士和全美华人协会亚特兰大分会的近百位会员们便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到时要为中国奥运代表团举办一个超越以往的盛大欢迎会。

全美华人协会由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发起成立于七十年代初期。当时中美两国开始接触,为促进两国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全美华人协会做了许多工作。1979年邓小平先生访美期间对亚特兰大的访问,推动了全美华人协会亚特兰大分会的成立。李秀兰女士一直担任亚特兰大分会的主席。分会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派出的首批留美学生特别关照,从介绍美国情况到安排住处等等,会员们都尽了很大的力。有一年,分会还在亚特兰大举办夏令营,把美东南几州的中国留学生都请来,免费吃住在各会员的家中。他们的热情关怀给予刚到美国人地两生,举目无亲的中国留学生以无限温暖,有不少老留学生至今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感激不已。

亚特兰大奥运中国后援会成立后,全美华人协会亚特兰大分会即加入成为团体会员之一,李秀兰女士担任了欢迎会组的负责人。

既然要举办一个超越以往的盛大欢迎会,那么,会场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筹备组考虑会场须符合几个条件:一、知名度高,二、地理位置好,三、规格高,布置考究。筹备人员逐一查看亚特兰大的豪华旅馆,经与中国驻美大使馆和驻休斯敦总领事馆商量,选定了位于市中心的威斯汀桃树广场宾馆。这家五星级宾馆有七十三层楼,是北美最高的旅馆;站在顶楼上放眼眺望,可见方圆五十英哩远;坐在第七十二层的旋转餐厅里,可以俯看市中心金顶的州议会大厦,还可以看见飞机在南边的国际机场起飞和降落,汽车在立体交叉桥和高速公路上穿梭与飞驰。更具特殊意义的是当年邓小平先生访问亚特兰大时正是下榻在这里。

会场选定之后,下一步就要着手筹款了。全美华人协会亚特兰大分会与许多美国的大公司,以及当地的华资企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中国驻美大使馆、驻休斯敦总领事馆的协助,很快就筹得了足够的款项。热心赞助的美国大公司有:通用汽车公司、三角航空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通用电器公司、波音公司、乔治亚电力公司、科学亚特兰大、美国国际投资公司等,还有上海机床厂美国分公司、光华饭店、大华超级市场、福建同乡会等华人企业和团体,以及友好个人包括不少全美华人协会的会员如万里先生等也都慷慨解囊。

欢迎会由中国驻美大使馆、驻休斯敦总领事馆、奥运中国后援会和健力宝美国有限公司主办,于7月17日晚七时在威斯丁桃树广场宾馆第九层的大厅隆重举行。大约有六百多人出席,其中有亚特兰大市市长办公室的代表、赞助欢迎会的各个美国大公司的副总裁级代表、以及当地华人和中国留美学生学者的代表。此外,新闻单位如美国的NBC(全国广播公司)、CNN(有线电视广播网)等电视台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亚特兰大政宪报》等一些报社的记者,还有来自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地的中文电视台,纷纷前来采访,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新华社以及国内各大报社的记者也到场采访。当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代表在团长伍绍祖先生以及三位副团长袁伟民先生、徐寅生先生和李富荣先生的率领下进入会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先生致欢迎词,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邱胜云先生向全场介绍了中国奥委会主席、中国奥运代表团团长伍绍祖先生,并介绍了亚特兰大奥运中国后援会。随后伍绍祖先生发表讲话,徐寅生先生代表中国奥运代表团向奥运中国后援会赠送了团旗和工艺礼品。

欢迎会成为亚特兰大甚至也是世界当日新闻的热点之一。当地报纸《亚特兰大政宪报》报道了欢迎会的盛况,并刊登了题名为《现在就开始庆功》的照片。美国新闻界过去几乎忽略了中国奥运代表团,如今一个逐渐崛起的东方体育强国的奥运代表团精神百倍地站立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点。百年奥运期间,尽管美国新闻界有些人仍然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运动员,但大多数的新闻媒体对中国奥运代表团作了比较友好、比较客观的报道,有的还对夺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如李小双、伏明霞等人进行了专题采访。欢迎会事实上对新闻媒介起了一定的良性引导,而这正是李秀兰女士和欢迎会筹办组想要达到的目标。欢迎会的圆满成功,实现了他们的美好心愿。

燃烧为照亮别人--新闻通讯组的蜡烛精神

新闻通讯组是奥运中国后援会中最小的一个组,但却是最早开始行动的小组之一,且活动范围最广。

1996年4月26日,奥运中国后援会核心小组会议决定设立五个行动小组,以全面铺开奥运后援工作。从此,新闻通讯组就作为奥运中国后援会的喉舌而迅速行动起来了。

新闻通讯组共有十二名组员,来自各行各业,以写作爱好者和计算机专家为主,几乎全是中青年,年纪最轻的是十九岁的大学生杨大治和十六岁的高中生李颖。除了远在休斯敦、西雅图和匹兹堡等地的外地组员外,其余组员都在亚特兰大地区工作或上学。

在新闻通讯组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大家明确了新闻通讯组的工作重点是报道奥运中国后援会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所做的各项工作,在美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区面前树立奥运中国后援会团结奋发的整体形象,以及报道中国奥运代表团在亚特兰大期间的有关新闻。会上做了具体分工:以写文字稿为主的四位女士分别跟踪报道后援会的一个行动小组:蔡继革负责欢迎招待会组,赵珂负责后勤接待暨庆功会组,曾芸和李颖负责啦啦队和筹款组。李伟华先生负责互联网上专门报道中国体育健儿赛绩的“中国奥运快讯”,杨大治、刘晓都和周治平三位先生共同负责亚特兰大中国奥运后援会网站,而在休斯敦的黄达先生则负责与其它互联网网站的联系。

奥运会开幕前夕,新华社奥运报道团的三人先头小组来到亚特兰大,新闻通讯组在组长、中华专业人士协会会长周治平博士的家里举行了一个BBQ(即户外烧烤)欢迎会,特地邀请了所有中文报纸的当地负责人。由此开始了三方——新华社、当地中文报纸和新闻通讯组——在奥运会期间的友好合作,形成了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报道两岸三地中华体育健儿赛绩的良好气氛。

在整个奥运会期间,新华社记者来自奥运各个赛场的报道不仅立即发回国内,同时也迅速上网,出现在新闻通讯组下设的奥运专项服务“中国奥运快讯”上,而且由于上网的速度极快,互联网的读者比国内各报的读者更早先睹为快。新华社记者的文章也发表在亚特兰大的中文报纸上,既扩大了新华社的影响,也为中文报纸吸引了更广泛的读者。

新闻通讯组也积极为当地中文报纸提供稿件,各报社则尽量安排版面发表,往往出现同一版面上同时刊登好几篇新闻通讯组稿件的情形。新闻通讯组前后在当地中文报纸发表文章共计一百多篇次。新闻通讯组报道的都是奥运中国后援会的各项工作,如为中国奥运代表团举行的欢迎会,啦啦队征集队员,发放啦啦道具,志愿车队征集队员及召开成立大会,当地华人和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运动员送食品,庆功会的节目准备等等,全是当地华人十分关心并与其生活密切相联的事情,甚至报道中提到的许多人名和事情都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或是他们自己就曾参与的事,因此反应极为热烈。

新闻通讯组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照片也同时输入“亚特兰大中国奥运后援会”网站。通过中文报纸和互联网两种传播手段,新闻通讯组为啦啦队和后勤志愿车队征集了众多队员,宣传欢迎会和庆功会,踊跃参加两会的人员大大超出预计人数。当啦啦队缺乏资金,缺少啦啦道具,一度陷入低潮时,《请伸出你的手,支持奥运啦啦队》一文使啦啦队顿时成为整个华人社区的关注焦点,从而为啦啦队在关键的比赛如女足、女排等决赛中组织起声势浩大的助威队伍助了一臂之力。

新闻通讯组的外地组员黄达先生,人在休斯敦,无法直接投入奥运后援工作,但他为后援会网站的建立和网页的设计提了不少好建议。他还向不少刚兴起的中文网站推荐介绍后援会网站,挂上友情链接,并为明尼苏达、西雅图和纽约等地多个中文网站或论坛上奥运专页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新闻通讯组的努力宣传下,“奥运中国后援会”不仅在亚特兰大华人社区几乎家喻户晓,在亚特兰大的美国主流社会里也声名大扬,而且其影响还扩展到全美各地与全世界。

“中国奥运快讯”是利用互联网络发送中国奥运消息的第一家,由亚特兰大三元网络公司与新华社、健力宝美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中国奥运快讯”以中、英两种文字发送,设有中国奥运代表团资料、奥运会比赛日程、奖牌统计、现场特写、人物专访等十几个栏目。其中“奥运村内幕”一栏是他们的独家新闻,三元公司总经理谢鹰先生和太太胡晨同在奥运村里当志愿人员,并直接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团部服务,其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自然无人可比拟。“花系奥运”也是他们的独创,读者若向中国运动员献花,当地有家华人花店愿提供优质服务。此栏目开办的第一天,就有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等四家向中国奥运代表团献花,以后陆续向各运动队和金、银、铜牌运动员献花的共达五十多家,这是历届奥运会上从未有过的事。新华社为此专门发了消息,中国奥运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魏纪中还给“中国奥运快讯”的读者写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在那些令人激动的日日夜夜里,新闻通讯组的成员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白天,为稻粱谋,他们得正常上班。晚上,他们采访、写稿、打字、传送稿件等直至半夜三更。为了不影响网上的读者,周治平、杨大治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更新“亚特兰大中国奥运后援会”网页。由于“中国奥运快讯”的信息包容量大,输入量多,在奥运期间平均每天的访问者达二十五万人次之多,李伟华和他的同伴忙得一天只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在新闻通讯组成员的辛勤劳动下,人们熟知了奥运中国后援会和下属的其他各个行动小组,但是,却几乎没人知道新闻通讯组。由于某种原因,新闻通讯组成员亲笔撰写的稿件一般也不在报上署名发表,他们的劳动几乎不为人所知。但他们为此无怨无悔,“让大家都知道亚特兰大有个奥运中国后援会,让全美国和全世界的华人都来参与援助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活动”,这就是他们参加奥运中国后援会新闻通讯组的初衷。当这一任务顺利完成时,他们的脸上挂满了胜利的微笑。

不过,和他们一起奋战过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燃烧以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将永远令人钦佩。

穿越禁区--运输队立奇功

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中国体育代表团就夺得两块金牌,亚特兰大的华人无不欢欣鼓舞。可是以后几天,游泳队、举重队等一些原估计很有希望夺牌的选手却令人意外地被淘汰。随即从奥运村里传来消息说:奥运村食堂几乎不供应中国食品,而大部分中国运动员吃不惯西餐,尤其一些女运动员每天只吃点水果。奥运村里交通拥挤,习惯集体行动的中国运动员搭乘不上去食堂的电瓶车。有天中国队住的楼房半夜三更火警铃声大作,运动员们在外面呆了很长时间等等。接着,CNN和所有的英文、中文新闻媒体都相继作了类似的报道。

中国运动员吃不好、睡不好,怎么不影响比赛成绩呢?气愤、焦虑、担忧交织在每一个亚特兰大华人和中国留学生的心头。消息发回中国,举国上下,舆论大哗,人人牵挂着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运动员。国家领导人亲自打电话给中国驻美大使馆,关切地询问情况并指示大使馆尽快帮助解决困难。亚特兰大华人远在中国、全美各地和世界各国的亲友们纷纷打来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有的核实情况,有的要求赶紧想办法,甚至有人质问“你们亚特兰大的华人到哪儿去了?”

亚特兰大的华人和中国留美学生学者此时在哪儿呢?他们早已像离弦的箭一样射向四面八方,积极行动起来了。亚特兰大奥运组委会联络官员、全美华人协会亚特兰大分会主席李秀兰女士立即分别与中国奥运代表团、亚特兰大奥运组委会联系。早在去年世界杯赛在亚市举行时,李秀兰女士等就已把准备中国食品的要求向奥运组委会提出,没想到他们依旧没作准备。与组委会交涉,要求他们为运动员供应中国食品是长久之计,固然十分重要,但眼下情形十万火急,我们决不能让运动员饿着肚子去参加比赛。为运动员准备道地的中国饭菜,无论是自己动手做或到中餐馆去买,这事完全能办到。困难的是怎样才能把饭菜送进戒备森严的奥运村里?

大家充分发挥了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想办法,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把中国食品及其它急需的生活用品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奥运村,也把亚特兰大华人和中国留学生的无限关切之情传输到中国运动员的心间。

方式一:作为亚特兰大奥运组委会联络官员,李秀兰女士当然可以自由出入奥运村。当中国代表团秘书长魏纪中先生表示要买十份大虾、蚝油牛肉和蔬菜等给晚上比赛的游泳运动员吃时,她马上亲自去当地一家有名的中餐馆买了二十份大虾等,并在下午五时以前转送到了中国奥运代表团团部。

方式二:有许多当地华人和中国留学生是奥运会的志愿人员,大多分散在各比赛场馆,但也有一些人就在奥运村里工作,通过他们,也送去一些食品和表示慰问的鲜花、信件等。雷跃先生是亚特兰大有线电视公司派往奥运村的工作人员,他将运动队的一些需求转告给志愿车队负责人,而车队采买的冻饺子、鱼罐头等食品也由他带进奥运村。中国奥运代表团住的楼房是新建的,厨房内冰箱、微波炉、电炉等一应俱全,可电源却不通。各运动队都想自己开伙做点吃的,雷跃熟悉电路,就主动帮他们接通电源。他还从好几个朋友家找了七、八个锅,送给各运动队使用。

方式三:后援会组织了一支二百多人的志愿车队,与中国奥运代表团直接有热线电话相连。他们帮运动队采购好食品,送到奥运村外的BP加油站,运动队有专人来取。他们还多次派人开车陪运动队的代表去当地中国商店采购鸡肉、蔬菜、方便面等。在奥运比赛的最后几天,中国奥运代表团团部为给运动员鼓劲,想以名酒茅台壮行色。车队负责人刘亚伟、唐学新分别打电话联系,几乎问遍了亚特兰大的华人商店,总算在“第一市场”找到了。唐学新驾车急奔“第一市场”,买了六瓶茅台酒,径直送到奥运村外的BP加油站,代表团的财务正在那里等候。看见唐学新提着茅台酒出来,他笑着说,“好,拿酒换金牌!”

方式四:众所周知,奥运村就设在乔治亚理工学院。奥运会期间学校正放暑假,但学校图书馆和一些实验室、工作室仍然照常开放,因此,理工学院的许多中国留学生和学者都有自由进出奥运村的特别通行证。这样一来,拥有特别通行证的中国留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悄然地组成了一支运输队。为了运动员的安全,也由于奥运村的戒备森严,一切都是在保密的情形下进行。运输队并没有成立有形的组织,而是在每一位或几位拥有特别通行证的中国留美学生学者周围,悄悄地聚集起他们的家人、亲朋好友,后者准备好一应食品,前者负责送进奥运村。理工学院院门外的那个BP加油站是历史的见证,它目睹了多少动人的场面,记录了多少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们就好像在做地下工作一样,在电话中约定时间,一方按时把中国队需要的东西备好送来,另一方接过立即送进奥运村。许多食品,还有给运动员午休用的睡袋,给邓亚萍买的枕头等都是在BP加油站转交而顺利送到运动员手中的。有些新闻媒体探听到一点风声,为了抓新闻,想方设法找到几个知情人,但为了运动员的安全,他们都谢绝了采访。

当得知射击老将王义夫带病坚持比赛,又担心药检而停止服用抗菌素,结果在决赛时打完最后一枪就昏倒在赛场的消息,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们又激动又着急,大家商量要给王义夫熬鸡汤。陈秀其的太太拿来了枸杞子,周明拿来了西洋参,徐文跃、张进等人就在学生们住的宿舍里为王义夫做了第一只鸡,再由有特别通行证的地球物理系博士生鲍小平趁热赶紧送去。

奥运中国后援会的秘书长、数学系博士生杨学锋,利用自己有特别通行证的便利条件,与中国代表团团部和各运动队直接取得联系,迅速地把中国运动员的需求转告给其他同学,以及后援会有关人员。为了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并防止药检出现差错,中国奥运代表团团部严格控制外来食品,只有即将上赛场的运动员才能吃上一顿来源可靠的中餐。为此,杨学锋打算安排专人去为运动员订购饭菜。这个人必须绝对可靠并办事沉稳,又不引人注意。恰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戴建刚教授刚接到岳母从中国打来的电话,老人听说中国运动员在亚特兰大吃不上中国饭,心急如焚,要他快点想办法。他马上给杨学锋打电话,杨学锋认为他正是自己要寻找的最佳人选。于是,戴教授就不动声色地承担了专为运动员去当地中餐馆订购饭菜的特殊任务。

女篮的主力队员李昕左腿负伤住院后,运动队要比赛,抽不出人陪伴她。为安全起见,对外又保密。李昕语言不通,独自呆在医院很有些凄凉。这时,奥运中国后援会新闻通讯组组长周治平博士专程前往医院看望李昕,他给李昕送去了排骨汤,还有一些新鲜的油桃、白兰瓜等。他的看望给李昕以莫大的安慰。

以上提到的只是少数几位已知姓名的华人和中国留美学生学者,还有更多的人是无名英雄,是全体亚特兰大的华人和中国留美学生学者齐心协力、共同为中国运动员做了这许多看似实实在在、平平常常的小事,实则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事。以后,经过各方与亚特兰大奥运组委会交涉、磋商,奥运村食堂于7月24日起开始供应东方食品,运动员吃饭难的状况总算有所改善。在奥运中国后援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体育代表团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比赛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优异成绩。

呐喊助威--啦啦队各路人马齐上阵

7月13日,奥运中国后援会啦啦队(又称中国啦啦队)召开了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啦啦队组织人员有詹俊杰、刘冈、魏然、方浩、马力、夏冬春、平东生、胡顺福、李滨等人。会议对啦啦队的工作重点、组织方法、分工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具体工作做了安排。这次会议是啦啦队工作的重要转折点。前一段,啦啦队曾寄希望于中国和美国当地的工商企业能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用来购买奥运比赛门票,以便组织一支人数较为固定,略加训练并便于调动指挥的啦啦队基本队伍。但由于时间太过匆促,没能得到预期的回应。因此,现在啦啦队将重点迅速转移至组织有票人员上。

很快,当地的几种中文报纸、电子计算机国际网络上都陆续刊登了由奥运中国后援会新闻报道组报道员撰写的介绍中国啦啦队的文章和消息,呼吁全球已购奥运比赛门票的华人和其他友好人士尽快加入中国啦啦队。啦啦队建立了啦啦队员数据库,立即与报名参加啦啦队者取得联系,并安排了三员大将:魏然、平东生和夏冬春负责此项工作。随着奥运会开幕的日期日益临近,来自全美各地,以亚特兰大当地华人和中国留学生为主体的啦啦队员人数成倍增加。

负责争取国内外捐款,制做与收集啦啦道具的是詹俊杰、刘冈和李安宁。先是休斯敦总领事馆送来一批国旗,啦啦队员们自己也动手制做了一些易于携带的横幅。经过种种努力,刘冈(爱默蕾中文学校校长)终于与上海广播电视电影局下属的威笛广告实业公司联系上,由他们出面,在上海为中国啦啦队筹集捐款数千美元,还用快件邮来五百多面国旗和一些帽子。四川五粮液酒厂向啦啦队提供了二千四百件T恤衫、二千面国旗、二十面威风鼓,及两套大熊猫卡通服饰。此外,健力宝美国有限公司也赞助了七百美元、三百多套衣服和二百顶帽子。

负责组织啦啦队员各赛场活动,散发啦啦道具的是方浩、马力、李滨、冯森和张福青等人。尤其是散发啦啦道具一事,工作量大且繁琐,因比赛在即而又刻不容缓。他们立即设了三个道具分发中心(亚特兰大两个,雅典市一个),新闻通讯组报道员火速将分发道具的消息、领取道具的方法和以及联系地址、电话通过计算机网络、全美中文报纸等媒介传播出去,使现有的啦啦道具及时地分发到啦啦队员的手中,增强了比赛现场的啦啦效果。

7月20日,正是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的第二天,也是比赛正式开始的第一天。一大早,啦啦队就在亚特兰大市大都会保险公司的办公室召开紧急工作会议,商讨今后十几天的工作安排。新华社记者杨明和中新社记者苏祥新是啦啦队的高参,他们分别开列了国内体育比赛的热项和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强项,为啦啦队制订啦场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啦啦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跃跃欲试,随时准备出发为中国奥运健儿助阵。

远道从中国四川来到亚特兰大的五粮液酒厂啦啦队的代表姚建宁先生来到会场与大家见面。见到祖国来的“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啦啦队员们感到格外振奋。这是亚特兰大唯一一支来自中国国内的啦啦队,也可能是奥运史上第一支来自中国国内的啦啦队。这支由中国民间组织的奥运啦啦队迈出国门的历史性步伐,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和中国体育的逐步强大。

当这支主要由全厂1995年度先进职工组成的二十三人啦啦队进入亚特兰大百年奥运开幕式主会场时,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中国代表团入场了,快!敲起威风锣鼓,举起写有“祝中国奥运健儿亚特兰大再创辉煌”的大横幅,把全国人民的情意和关心传递给运动员们。在女子排球赛场上,五粮液酒厂啦啦队的威风锣鼓和雄壮气势彻底压倒了韩国啦啦队。比赛进行到白热化时,为了给中国女排助阵鼓劲,他们喊口号喊哑了嗓子,擂鼓擂酸了胳膊。穿着大熊猫卡通服的啦啦队员挥舞着双手,可爱有趣的卡通大熊猫吸引了许多观众。当取得胜利的中国女排下场时,主教练郎平专门走过去与啦啦队长范德宽先生等握手表示感谢,全体女排队员也向啦啦队员们挥手致意。虽然,五粮液酒厂啦啦队只观看了两场比赛,可他们的亚特兰大之行却为以后的国际赛事里国内啦啦队的出国助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临走前,他们还将带来的大数量的啦啦道具赠给了奥运中国后援会啦啦队。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自然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强项,看乒乓球比赛的华人也特别多。在女子乒乓球里,更几乎是中国以及中国培养的选手之间的拼搏和较量。有些选手过去也曾是中国国家队的队员,退役后为别国或别的地区效力,当她们与别的国家运动员争锋时,赛场上的华人和中国啦啦队员都会为她们加油,但要是与代表中国的运动员对峙时,那天平毫无疑问地就会倒向支持代表中国参加比赛的运动员。

有位来看女儿的原湖北电视台退休干部,前去道具分发处领国旗,她遗憾地告诉发道具的啦啦队员,当李小双夺得男子体操全能冠军时,她想欢呼,可是手里没国旗,效果不明显。这回要去看女子乒乓球单打四分之一决赛,所以特地来领国旗。她去到比赛场一看,为小山智丽加油的日本人相当多,喊起口号来哇啦哇啦地还挺整齐。中国人虽不少,可坐得很分散。但她把五星红旗一挥,许多人就自动聚集过来,大家鼓足劲头一块喊,总算把日本人的气势盖下去了。乔红顺利地过了关,进入半决赛。老太太高兴极了,回到家都快半夜了,仍然马上打电话向发道具的啦啦队员报喜。

啦啦队员马力和太太买了女子乒乓球单打决赛的门票。邓亚萍与陈静争冠军,头两局邓亚萍打得挺顺利,二比零领先。可接下来两局打到后来眼看要赢了,又丢了,对方的啦啦队顿时很气盛。到了关键的第五局,双方的啦啦队对峙着,马力因前场比赛喊哑了嗓子,此时干着急。这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过来坐在他旁边。邓亚萍每赢一个球,他就带头喊口号加油,其他啦啦队员也跟着使劲呐喊,一下子就把对方啦啦队的声音盖没了。邓亚萍越打越顺,二十一比五拿下了第五局,夺得了金牌。

啦啦队员们还活跃在女排、女篮、体操、举重、游泳、跳水和田径等赛场上。据不完全统计,在奥运比赛中,啦啦队前后共出动四千多人次为中国运动员助阵。

中国女排与俄罗斯队争夺决赛权那天,正是一位女士的生日,她的丈夫特为买了三张门票作为生日礼物,一家三口在赛场上以为中国女排加油的方式庆祝了她的生日。这场球对中国女排极为关键,女排姑娘们那天打得特别出色,看台上的中国啦啦队也威风十足。当先来的啦啦队员给后到者分发国旗时,许多美国观众也要来中国国旗,跟着中国啦啦队员一起呐喊。有趣的是,因巴西女排在半决赛中败给了古巴队,所以阵势强大的巴西啦啦队转而与中国啦啦队并肩作战,共同为中国女排助威呐喊。

以一当百——啦啦队在女足决赛场上

当中国女足在中国啦啦队的威风鼓助阵下,终以三比二战胜巴西队,取得了决赛权后,啦啦队的组织者们便立即开始为决赛做准备。

最重要的是门票,啦啦队的负责人詹俊杰、刘冈等认为好钢应用在刀刃上,决定从筹集的捐款中拿出一千多美元去购买门票。决赛的场地设在与奥运会发源地希腊城市同名的雅典(Athens),该市是乔治亚大学所在地,离亚特兰大约两小时车程。啦啦队的组织者之一胡顺福(时为乔治亚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负责购买比赛门票。买回的门票每张五十元,再以便宜二十元的优惠价格出售给愿意当啦啦队员的中国留学生。当然,更多的啦啦队员的门票全都是自己掏钱。

啦啦队中的一支重要队伍是亚特兰大职业华人足球俱乐部,他们几十人买的都是八十元一张的好票,而且座位也集中在一起。啦啦队打算以他们所在的位置为中心,尽可能地把所有啦啦队员都召集坐在一起。但赛场实行对号入座,持五十元门票者无法进入八十元门票的场地。啦啦队员们采用公关手段,如送中国啦啦队T恤、友好交谈等,最后感动了赛场工作人员。有几个啦啦队员手持望远镜观察全场,发现哪一位置有中国人,就派联络员去通知他们坐到一起来。

整个赛场可容纳七万六千多人,由于中国女足是与美国女足争金牌,使得本来对足球不怎么感兴趣的美国人热情空前高涨,全场座无虚席。纵观全场,尽是扬着美国旗的观众,相比之下,只有七百多人的中国啦啦队,虽然集中几百人占据了较好的位置,但还有几百人分散在各处,可以说是淹没在美国啦啦队的汪洋大海之中。然而,中国啦啦队员们毫不气馁,决心以一当百,顽强作战。受到啦啦队员的精神鼓舞,有许多坐在别处的华人如经营股票公司的徐琪先生、骨科医生何可东先生等陆续过来,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们拼尽全力,运气吼叫,且有节奏地敲打着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威风鼓。威风鼓的确大显威风,在相当多的时候,居然盖过了美国观众的叫喊。不少美国观众好奇地跑过来看中国人敲鼓。对于中国啦啦队员以一当百、顽强作战的精神,许多美国人都朝着他们敬佩地翘起了大拇指。

啦啦队员们正全力奋战,忽然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华裔老人。他站到啦啦队的前面,立即当仁不让地、熟练地指挥起来。在他有力的指挥和有节奏的领呼下,没有受过训练的啦啦队员们顿时注意力集中,群情振奋,呐喊助阵的威力大增。谁也不知道,这位神采奕奕、不让后生的老人已经九十岁高龄了。他原本是中国体育界的老前辈,清华大学老校友,人称“马约翰第二”,本名黄中孚,现定居在纽约。他曾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啦啦队的队长,具有丰富的啦场经验和指挥艺术。为给中国运动员加油,他只身一人专程从纽约赶来亚特兰大。因见中国啦啦队指挥不力,影响助威效果,故老当益壮,挺身而出,才留下了这段佳话。

上半场结束后的休息时间,中国啦啦队又出一奇招,组织了一支几十人的队伍绕场游行。爱默蕾中文学校校长刘冈穿上国宝大熊猫的卡通服开路,四个人手持大国旗领头,紧跟着由七、八面鼓组成的威风鼓队,接着是手挥小国旗的啦啦队员们。大熊猫是一种温和的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代表着友谊与和平,美国人民非常喜爱。游行队伍吸引了全场观众,人们纷纷拥上前来,要求与大熊猫合影留念,许多孩子和妇女还热情地拥抱、亲吻大熊猫。一时间,人们忘记了双方球队和啦啦队的对峙,全场洋溢着一片热情友好的气氛。

最后,中国女足虽因体力等原因失利,获得银牌,但她们敢拼敢抢,一往无前的精神给海外华人以极大的鼓舞,同时她们也取得了中国足球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全体炎黄子孙都为她们感到骄傲。她们的精神鼓舞了啦啦队,啦啦队的助阵又反过来激励了她们的斗志。因此,有一位美国观众感叹地说:“中国队是最好的,中国啦啦队也是最好的!”

隆重、热烈、欢快的组曲——在庆功联欢会的幕后之一

奥运会于7月19日正式开幕后,赛场上,来自一百九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运动员展开了激烈的金牌争夺战。与此同时,为中国体育健儿庆功的酒会和文艺联欢晚会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洪曙光先生(亚特兰大中国商会会长、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曹平先生等人负责的奥运中国后援会后勤暨庆功会组早在六月份就已把庆功会址租好,将要在晚会上表演节目的爱默蕾中文学校、新大陆合唱团、华星排球俱乐部、廖友珠古筝社、龚晓红小提琴教室、杨雀小提琴教室等等社团也都在加紧排练。

爱默蕾中文学校是亚特兰大唯一一所以教授简体汉字和汉语拼音为主的中文学校,1992年由龚晓红女士等人发起创校,当时已发展到九个班,近二百名学生。中文学校委托音乐老师宋杨负责组织“儿童96奥运合唱、演奏团”,为庆功联欢会准备节目。约四十名从四岁半到十五岁的孩子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参加了排练。曾获得西南师范大学声乐表演艺术及教学硕士的宋杨本人是位出色的男高音歌唱家,又具有丰富的艺术教学经验。他根据海外华人孩子的特点,精心选择了十四首歌曲,除去二、三首孩子们熟悉的英文歌,其余都是与祖国相关的中文歌曲。他一句句地带读歌词,一字字地纠正发音,给孩子们讲解歌词含义,帮助他们尽量理解歌曲内容。有不少孩子出生在美国,年龄又小,几乎对中国没有印象,通过排练,不但学会了唱中文歌曲,还对祖国有了初步的认识,使家长们非常高兴。当庆功联欢会的大幕拉开,人们首先看见的是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他们生动活泼的表演引起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快乐的笑声。从孩子们身上,人们看到了海外华人将来的希望。

一群爱唱歌的当地华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组成了新大陆合唱团。在乔治亚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举办的199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合唱团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其时合唱团成立还不到两个月。出乎意料的成功使合唱团员们雀跃不已,从此更加努力练习。他们为庆功晚会准备了两首歌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和悠扬婉转的《康定情歌》。每周为通知排练时间、地点,团长刚敏要打上几十通电话。律师马洪力事务繁忙,但作为指挥,他总是准时到场。原是声乐教师的贝利担任了艺术指导,以她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使以前几乎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团员们艺术水平大有长进。为增强演出效果,许多团员牺牲休息时间,精心挑选布料,赶做演出服装。

来自四川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杨雀曾获得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学士、乔治亚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硕士学位。如今他在亚特兰大开办了杨雀小提琴教室,收有三十多名学生。联欢会筹备组请他负责器乐合奏节目,他接过仅有简谱的民乐曲《金蛇狂舞》和《汉天雷》,立即重新编曲以适合这支拥有三十多把小提琴,还有古筝、二胡、笛子等中国民族乐器组成的中西合璧乐队。拉小提琴的孩子们除了他自己的学生外,还有一半是龚晓红小提琴教室的学生,大的已上高中,最小的却只有六岁,学琴时间长短不一,程度高低不同,指挥这些孩子合练可真需要耐心。这两首乐曲是廖友珠古筝社的拿手曲目,当他们前来与小提琴合练时,孩子们已经拉得相当得心应手了。参加演奏的还有笛子演奏家余力行先生。听到乐队很好地表现了乐曲欢快、热烈的气氛,杨雀所有的辛劳都烟消云散了。

歌曲联唱是全台唯一的由亚特兰大当地华人专业演员演出的节目。周筱宏、宋杨、宋新城、李倩、方宁和贝利原都是国内省市级以上文艺团体的独唱、歌唱演员。身为海外游子的歌唱家们演唱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声情并茂,唱出了海外华人的共同心声。

华星排球俱乐部的成员们很高兴他们的舞蹈《中国》被选为压台节目。在艺术指导魏东生、陈珏夫妇的严格要求下,这些排球场上的虎将和啦啦队员们乖乖地听口令,纠正动作,走准台位,一遍遍地排练,直至两位指导点头。魏东生和陈珏原是中央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魏东生现在亚特兰大芭蕾舞团跳男主角。他俩以从小打下的一流基本功底子来训练这些从未跟舞蹈沾过边的排球爱好者们,一次排练下来,个个都说比打了一场最难打的球还累。说归说,下次排练他们仍然一丝不苟。“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演出时,在中国羽毛球队李永波、葛菲、顾俊、田秉义等人的伴唱下,二十四名演员动作整齐刚健,载歌载舞,领舞的魏东生挥动着五星红旗,全场掌声雷动。台上台下,运动员、演员、观众的报国心、爱国情、思乡意情意交融,联欢晚会达到最高潮。

联欢晚会的筹备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从募集捐款、预订会场到节目的选择安排、会场的布置和安全保卫,以及入场券的制做与出售等等千头万绪,仅参与的工作人员就达一百五十多人。聚集了诸多能人的筹备小组连开了好几次会,每次都讨论到凌晨二、三点。洪曙光和曹平每天商量有关事情,常常在电话上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半夜想到一个问题,也顾不得许多,拿起电话就打,把对方从睡梦中吵醒。一天曹平甚至在凌晨四时收到洪曙光发来的传真。

为了使庆功联欢晚会充满隆重、热烈、欢快的气氛,且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范,筹备小组特地邀请了一些资深专业人士为晚会的场景布置和气氛烘托出谋划策。在原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美工师周晶女士,原中国实验话剧院演员朱一锦女士,和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设计师张秉坚先生等人的共同策划下,舞台总监魏东生和陈设计了详尽的舞台装饰方案,大到舞台的总体效果,小到一束花的放置,都做了仔细的考虑。在天幕上悬挂中国奥委会标志,点明了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庆功的晚会主题。在中央电视台的帮助下,当运动员、教练员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时,天幕上出现了李小双、伏明霞、王军霞等人夺得金牌时的特写镜头,全场群情振奋,掌声欢呼声不断。这都是舞台安排与设计的精彩之笔。

筹备小组在洪曙光的领导下,晚会协调人曹平、晚会节目主持负责人胡捷、晚会布置执行人黄慧和唐子华,还有夏一红,以及舞台总监魏东生、陈等人齐心协力,晚会总体安排紧凑有序,并高潮迭起,犹如一个优秀乐队演奏的组曲,隆重、热烈、欢快的气氛贯穿始终。许多观众给晚会以高度评价,有的说,迄今为止,这是亚特兰大华人社区举办最成功的文艺晚会,有的甚至说这是华裔团体在美举办的最好的文艺晚会之一。

晚会的成功固然让筹备小组的成员们很开心,但洪曙光先生却说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为两岸三地的奥运代表团举办一个共同的庆功晚会。这当然是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一时也难以办到。惟盼这一愿望能早日实现,不管那个共同的庆功晚会将在哪个国家,哪座城市举行,那一天都会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盛大节日。

明星出场之前——在庆功联欢会的幕后之二

然而,联欢晚会的关键词是“联欢”二字,因此,能否请到来自中国的明星们出场就成了庆功会筹备工作的当务之急。人们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乔治亚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研究生周瑾,外表秀气可办事干练的她就这样承担了此项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任务。

来自中国的明星包括体育明星、电视明星和已在美国定居的著名歌星韦唯。

周瑾从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老同学处得知,中央电视台此次来到亚特兰大采访的有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和宁辛。宋世雄主持体育节目多年,是海内外华人皆知的电视明星,听说他的京剧唱得很好。周瑾对宋世雄介绍了联欢晚会的筹备情况,邀请他为晚会出节目。宋世雄很爽快地答应了,但一时难以确定他到时是否腾得出空到场。宁辛则是中国当时惟一的一位体育节目女主播,主持播出了许多艺术成分较高的体育节目,如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尤其是在中央电视台每周两小时的“网球世界”上,她集编导、主持为一身,引导中国观众逐步了解并喜爱网球运动。因此,在国内广大的体育迷中,宁辛的声名正如日中天。宁辛欣然接受了主持联欢晚会的邀请,可毕竟工作日程排得太满,无法抽出时间与另外两位主持人胡捷和曲申一块排练。当周瑾开车送宁辛去美发厅做头发时,胡捷匆忙赶来,抓紧仅有的半小时,将有关节目主持的一应事宜告诉了宁辛。胡捷还按照晚会所要求的速度、节奏、情感等朗诵了三位主持人的全部解说词,并转录在磁带上,供宁辛做参考。周瑾送宁辛回中央电视台驻地时,利用车上的放音机播放给她听。直到晚会开场前不久,宁辛才与胡捷和曲申仓促排练了一会儿。当三位节目主持人神采奕奕地一块出现在全场观众的面前,相互之间配合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知情者还以为他们是老搭档呢!

胡捷是个有心人,他从NBC有关体操王子李小双的专题节目中得知,李小双闲暇时喜欢唱卡拉OK。中央电视台的朋友也告诉周瑾,前羽毛球健将、现羽毛球队主教练李永波流行歌曲唱得颇有水平,他和李小双都曾参加过体育系统的卡拉OK大奖赛。周瑾立即与胡晨女士联系。胡晨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派去协助中国奥运代表团工作的六位志愿人士之一,由于工作上的便利条件,与中国代表团的官员们都十分熟悉。她直接去找负责日常事务的秘书长魏纪中先生,得到了他的首肯,他表示在运动队比赛结束后会做出相应的安排。另一位在水上项目做志愿人员的李涧珉女士,正协助花样游泳队工作。周瑾又通过她与花样游泳队联系,请小姑娘们在晚会上表演舞蹈,领队、教练都点了头,但还须团部批准。因团部对参加联欢会的人员已有安排,花样游泳队不在其列。为此事胡晨再次请求魏纪中先生,最终得到批准,观众们才有幸欣赏到“美人鱼”们的优美舞姿。

著名歌星韦唯本人非常乐意为联欢会演出,不凑巧的是她要在百年奥林匹克纪念公园举行专场音乐会,时间几乎与联欢会相同,她无法分身。正当周瑾等人为此无比遗憾时,忽然情况有了变化:由于前几日百年奥林匹克纪念公园发生了意外爆炸,为了安全,组织者把一些活动做了调整,韦唯的演出时间由晚上提前到下午。时间冲突的问题不再存在,韦唯可以前来庆功晚会演出了!

至此,周瑾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连她自己也记不清这些天里打了多少个电话,出了多少趟门,未写完的论文和放暑假呆在家的儿子都被她暂时放到了一边。当观众们一个劲地为李小双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李永波的《用心良苦》叫好,为韦唯的《小河流水》陶醉,为“美人鱼”的舞蹈喝彩时,周瑾还在台上台下地忙着。再说,她的心里还藏着一个遗憾:当晚,宋世雄终因转播完女排决赛,又立即赶赴田径赛场而没能来一展歌喉。亚特兰大的华人也因此与这位电视大明星失之交臂,惟愿以后能有机会弥补。

同胞深情--服务周到的志愿车队

后勤接待暨庆功会组实际上分成两大摊,一是庆功会,一是后勤接待。为顺利开展后勤接待工作,特别成立了志愿车队。

7月14日下午一时半,志愿车队在爱默蕾大学的教学楼白厅举行成立大会。在此之前,已有六十余人报名参加。通过互联网、当地中文报纸的宣传,以及人们的口口相传,电话联系等,前来参加成立大会的人员包括老人、小孩达二百多人,大大超出会议筹备者的预料。整个会场热闹非凡,人们踊跃报名,后经过登记正式参加车队的共有一百四十多人,自愿者有男有女,来自各行各业,大家都为有机会给中国奥运代表团开车而格外兴奋。加拿大一家中文电视台和当地几家中文报纸的记者得到消息前来采访,盛况空前的景象使他们大为惊异,组织一支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服务的志愿车队,竟出现如此踊跃的报名场面,似乎这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的某个地方。这就是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意,这就是赤子之心的亚特兰大华人!

每一名车队队员都得到了一纸《亚特兰大奥运中国后援会后勤接待员须知》,内中说明,后勤接待属义务性质,须自备车和油,任务是在奥运会期间为中国代表团包括运动员、教练员、政府官员、记者和随行人员等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如交通、翻译、陪同等,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让亲人们感受到亚特兰大华人的关心,消除身处异乡的不适感。此外还强调了安全的至关重要,以及要求队员尽量服务周到。

志愿车队的负责人是两位爱默蕾中文学校的前校长刘亚伟先生、唐学新先生,他们并担任总调度,根据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需求及时安排出勤车辆。

会议还未结束,车队队员赵智勇女士接来了几位头一天晚上才到的北京记者,总调度刘亚伟记下了他们的姓名和住处。在整个奥运期间,这几位记者在亚特兰大的活动,都由车队调度车辆接送,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车队也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以及国内一些报社的记者出过车,还为中央电视台推荐了可靠的专职司机人选。刘亚伟本人在奥运会设在机场的欢迎中心当志愿人员,中国奥运代表团到达时,他担任翻译,并协助运动员办各种手续。当见到各运动队负责人,刘亚伟就向他们介绍奥运中国后援会车队,这样和一些运动队建立起直接联系。后车队又通过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与中国奥运代表团团部取得了联系。刘亚伟在欢迎中心工作了十天,中国奥运代表团各运动队相继到达后,欢迎中心没有多少事可做,而车队却有许多事情需要安排、调度。他只好在欢迎中心打电话安排车队的工作,后来则干脆不去欢迎中心,一心忙车队的工作了。那些日子真忙啊!家里的电话铃声几乎不停,直至午夜以后。出车任务大多是临时通知的,一接到通知,刘亚伟和唐学新马上分头打电话通知车队队员,因队员大部分都在正常上班,居住分散,有时往往要打上十几通电话才能找到合适的出车队员。要是一时找不着人,他们两人就自己出车。

车队队员王亭女士极为热心,不管什么时候通知她,她都没有二话,立即出车,常常到晚上八点钟以后才回家。还有一位牛康平先生,他在维斯康星州工作,但家在亚特兰大,他要太太帮他报名参加车队。奥运会期间他回到亚特兰大,天天盼望能亲自为中国运动员开车,可一直没轮到。直到8月3日下午,临时要派车接花样游泳队去庆功会演出,唐学新打电话给他,他正好在家,终于了却了为中国运动员开车的心愿。

随着中国代表团夺取的奖牌数不断增加,奥运会比赛接近尾声,各运动队也陆续结束了比赛。结束了比赛的运动队自然想放松放松,出奥运村去走走。志愿车队及时安排车辆人员,陪同拳击队、跳水队、花样游泳队、赛艇队、女排、女足等运动队出去购物、观光。

刘亚伟、唐学新等人开车陪同赛艇队出去,赛艇队的队员们特别朴实厚道,看见大热天车队队员们等候在BP加油站,马上跑回奥运村取了一些饮料给他们喝,车队队员们很感动。逛完商场后,刘亚伟把赛艇队请到家里,他太太亲手准备了一顿家乡风味的午餐招待运动员们。

8月4日,是中国奥运代表团最后一批运动员、教练员回国的前一天,车队陪同女排、女足去购物。车队队员赵智勇女士的汽车空调器临时出了毛病,为了让运动员们感觉舒适凉爽,她特意借了朋友的车去。在商店里,两块金牌获得者伏明霞和女排队员买东西时她给当参谋,当商店里的顾客知道是中国运动员,热情围上来交谈时,她又给运动员当翻译,为运动员们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

成立大会那天,车队已登记的队员有一百四十多人,以后又有不少人陆续报名,加上一些虽未登记,但已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出车的人员,车队的总人数超过二百以上。志愿车队在奥运会期间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政府官员、记者以及随行人员等出车几百辆次,连一次小事故也没出过,做到了绝对安全。有时,车队队员已出发,可临时情况变化,又取消了出车计划,队员们也毫无怨言。绝大多数乘车人对车队队员的义务劳动都很尊重,可也有极个别人不够礼貌,遇到这种情况,队员们都能顾全大局,表现出宽阔的胸怀。

亚特兰大的华人时时都在关注着中国运动员,在车队的调度之外,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只要听说是中国奥运代表团需要,一声招呼,就会有许多志愿者积极出车。特别是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中国学者、学生,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各运动队与他们联系比较方便,出车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他们自发地组成临时小组,分别陪同举重队、射击队、游泳队、体操队、乒乓球队、跳水队、田径队、艺术体操队等队的运动员、教练员们出去散散心、逛逛有着“火凤凰”之誉的亚特兰大。

亚特兰大华人和中国留美学生学者还自发地与一些运动队举行了小型的联欢会,如邀请举重队去光华饭店吃海鲜自助餐,邀请花样游泳队喝早茶,请射击队吃饭,还有人与艺术体操队联谊等等。这些活动的特点是气氛随便,且家庭味十足。参加者都是全家出动,包括来美探亲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大家与运动员们随意聊家常,使他们在激战之后能彻底地放松,同时大家也了解了运动员的甘苦。中华专业人士协会组织了与乒乓球队的联欢晚会,有一百多人参加。夏廷康博士出示了他精心收集的美国报刊有关中国乒乓球队的报道,并当场翻译朗读精采片段,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亚特兰大奥运后援会的后援工作是广泛的,不仅对运动员,就是对来自国内的记者和其他有关人员,也都尽量照顾和提供帮助。当时亚特兰大住房紧张,不但旅馆爆满,连许多民房都被奥运组委会租用。一些晚到的国内记者一时找不到住处,后援会就安排到一些会员家里住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几位记者等就曾经住在乔治亚理工学院留美学生学者聚居的公寓里。住宿条件虽然不是那么理想,可出门办事,都由后援会员随时接送,又能亲身体会到留学美国的家居生活,倒也得到了住旅馆不能得到的收获。

后援会还接待联系了许多来自美国别州的啦啦队员,有的虽然不需提供住宿和生活上的方便,但彼此联系为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中国运动员加油。更有不少邻近的城市和州来的华人朋友也携家带口地前来,有不少投亲靠友地住到了当地的华人家里,大家一起来赶这一世纪的大热闹,见证中国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历程。

奥运会的召开,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服务,也是中国驻美大使馆和休斯敦领事馆的重要大事,这期间,他们都把办公地点搬到了亚特兰大。中国驻美大使馆就驻扎在奥运后援会欢迎会组组长、奥运组委会联络官李秀兰女士家,而休斯敦领事馆也有数位工作人员住在奥运后援会新闻报道组组长周治平博士家。他们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当地华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生活上也得到了较好的照顾和安排。

而著名的中央电视台则是通过外州华人做的安排,由于不了解亚特兰大的当地情况,他们租住的房子在一个不是很理想的区域。不几天,就传出了宋世雄住的房间遭窃的消息。所幸没有留下贵重物品,宋先生本人当时也不在现场而安然无恙。当地华人听说后,都感到万分遗憾——因为事先不知情而没能帮上忙,以便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住得好一些。

1996年8月5日上午,当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最后一批成员登上飞往北京的客机时,他们不仅带回了奥运会奖牌和炎黄子孙的骄傲,也带回了亚特兰大华人的同胞谊、爱国情。北京将有一个更盛大、更隆重、更热闹的庆功会在等着他们。

因百年奥运会的举行曾有过一阵世纪大热闹的亚特兰大重归于平静,曾经日夜难以安眠的亚特兰大华人和中国留美学生学者们睡过几个舒心觉后也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但是,这一段经历将永远珍藏在他们的记忆中。尤其每当奥运年,就会勾起他们内心对当年经历的回忆。也许几十年过后,对儿孙谈起这一段生活的故事,他们会不无骄傲地说:那时,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国家体委都拍了感谢电给我们,说“代表团取得的成绩中也溶进了你们的心意和汗水”呢!

据说他们中有不少人还准备着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时,回国去当“中国啦啦队”的“海外支队”的队员!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5-15 19:47 , Processed in 0.08726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