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8|回复: 0

续9:揭开盲区---真详细,虽也有数据错误,但基本是第一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3-2-20 19: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7】


  当时,唯一的去处就是去印度。
  缅甸人地两生,语言不通,缅奸无孔不入,日军四面合围,要打游击是完全不可能的。要翻越野人山回到中国,更不可能。因为野人山的威胁,比日军的威胁更大。野人山的环境太恶劣了,恶劣到了人类不能生存。人是不能和天斗,也是不能和大自然斗的。要和老天爷斗,要和大自然斗的人,很快就会遭到报应。
  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尽快渡过清德温江。


  当时,日军尽管找不到新38师,但是他们判断新38师一定是去往西面。日军的情报工作那是相当仔细的,是当时的中国军队远远不能相比的。
  我曾经采访过当年参加过中条山战役的老兵。中条山战役比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早一年。老兵们说,日军在进行中条山战役之前,放出了数以百计的特务和暗探,把中条山各条道路,各部队驻扎地,甚至各部队营以上长官的姓名打听得一清二楚。中条山战役开始的时候,日军包围了中国守军,然后喊着包围圈中长官的姓名,让赶快投降。连营长的姓名都被打听到了,想想这有多恐怖,包围圈中的长官还有抵抗力吗?
  再反观中国远征军,连日军一个庞大的56师团参战,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知道。


  日军判断出新38师是向西,所以加强了清德温江的防御。打开地图就知道,要去往印缅边境,就必须渡过清德温江。
  而且,清德温江两岸的缅甸人对中国远征军敌对情绪严重。日军从进入缅甸开始,就给缅甸人洗脑,说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把英国人从缅甸赶出去,日本军队是来解放受苦受难的缅甸人民的,愚蠢的缅甸人就相信了,他们跟着日军走,给日军当向导,送情报,运军粮,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新38师来到清德温江的消息,缅甸人很快就报告了日军,日军连夜调兵遣将,准备合围新38师。
  前有大江,后有追兵,战士们竟日奔走,连日激战,疲惫不堪。
  新38师危在旦夕。


  孙立人又运用计谋。
  孙立人知道,目前的局势对于新38师非常不利,新38师必须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黄昏时分,孙立人找到当地的县长,虚与委蛇,一面装作要在清德温江布防阻击,构筑工事,一面密令侦察营寻找所有可以渡河的工具。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骗过了缅奸和日军的密探。他们都以为新38师会在天亮后阻击日军,即使没有阻击日军,也会在天亮后才渡河。
  四面合围的日军放慢了脚步。


  凌晨四时,新38师主力集结完毕,孙立人命令渡江。
  凌晨五时,只剩下工兵营和辎重营没有赶到渡口,其余的部队已经渡江完毕,孙立人才坐着最后一条船渡过清德温江。
  工兵营在破坏所有通往渡口的桥梁,迟滞日军的围攻;辎重营在毁坏不能带走的设备,不能留给日本人。


  渡过清德温江后,孙立人又给重庆发报,报告自己西去,可是依然没有回音。
  孙立人又联系113团,无法联系到。
  现在,孙立人带过清德温江,准备去往印度的,只有112团和114团,没有113团。
  113团在哪里?
  113团在仁安羌一战成名,被杜聿明看中。杜聿明让113团抵挡卡萨方向的日军55师团,监视八莫方向的日军18师团,掩护第五军撤退。
  113团经历仁安羌大战,仅剩半个团,半个团要抵挡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谈何容易!
  113团肯定凶多吉少,孙立人一路都牵挂着113团。
  可是,113团没有消息。
【3-8】


  孙立人刚刚给113团发报完毕,突然听到对岸枪声大作。
  侦察兵回报的消息是,日军的先头部队来到了渡口,渡口周边刚才还穿着缅甸百姓衣服的人,一律换上白色衣服,和日军的便衣队汇合,向等待和掩护工兵营与辎重营的断后部队进攻。
  听着河对岸的枪声,战士们都长吁了一口气,如果稍有迟缓,被日军追兵赶上,无法渡河,后果不堪设想。


  负责断后的部队很快就与工兵营、辎重营汇合,依托有利地形,与日军先遣部队和便衣部队发生激战。大队日军得知新38师已经渡过清德温江后,立即渡河追赶。
  断后部队与日军激战到第二天下午,击退日军进攻,打死日军200余人,解救了被俘的第五军和英军30余人。
  然后,他们趁着黄昏时分的大雾,悄然渡江,寻找新38师主力部队。
  断后部队刚刚渡过清德温江,突然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如果耽搁片刻,就会被阻挡在清德温江东岸。
  如果昨天晚上孙立人没有渡江,也会被日军和洪水阻隔在清德温江东岸。


  一些国军高级将领说,杜聿明和孙立人都有非常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杜聿明每遇危急关头,优柔寡断,下不了死心;而孙立人总是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两人的最大差别。
  在曼德勒,113团被派出去,远征军指挥部打算牺牲这个团,换取英国人的欢心,但是孙立人坚定地找到113团,要死就死在一起,结果,113团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以寡击众,以少胜多。
  在温早,112团被日军围困,而且,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沿着公路穿梭,将112团和114团分割,各个击破。孙立人带着114团,硬是从日军的包围圈中撕开一个口子,救出了112团。
  在拉马峡谷,孙立人带着新38师沿着峡谷行走一天一夜,如果突遭大雨,全师会遭毁灭。
  在清德温江,如果孙立人稍微犹豫片刻,则会被日军咬住,被暴雨阻隔,那么,新38师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
  ………
  这一路,真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断后部队与日军先头部队激战正酣的那天下午,孙立人带着主力部队来到了一处山口,这座山口通往一个叫做唐海的地方,而穿过唐海,则可以到达普拉村。
  七天后,新38师到达了普拉村,而断后部队和工兵营、辎重营也赶到了普拉村,和新38师主力会合。


  但是,在从山口到普拉村的这七天里,日军实在不好过。


  在山口,孙立人下达了这样六道命令:
  1、从唐海,经普拉村,向印度的英帕尔前进。
  2、唐海以北无给养,各连队应在唐海以南充分带足给养,并买两头黄牛,带上行走,以作蛋白质食用。
  3、沿途不易雇请脚力,各部队应设法多雇脚力。
  4、各部队设法多请向导,以免迷路。
  5、每到达宿营点,师特务连、团特务排一定要严密警戒,遇到擅取民众财物者,就地枪决。
  6、唐海以西地区,霍乱、痢疾、伤寒流行,饮食特别注意,饮水必须煮沸。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据老兵回忆,为了严禁战士喝生水,孙立人特别强调,遇到喝生水的人,立即枪毙。
  喝口生水,为什么会这样严厉?


  孙立人在他所著的《统驭学》中,对这一点有详细的描述:
  记得我从前在江西之时,军中流行两大疾病,就是“痢”与“疟”。我于是绝对禁止士兵喝生水吃生食品,结果痢症不生。又限定官兵每周吃奎宁丸二粒,借以预防疟疾,结果疟疾很少,作战很久战斗力始终保持。至于别的队伍呢,病得很多,死得也不少。疲癃残疾,狼狈万状,一旦开拔,宛如医院搬家,抬的,扶着杖走的,前前后后,伤病满路,占了全营一大半。本来江西山岚之地,疾病瘴疠甚多,战死的少病死的多。其实预防之法,道理很浅,人人都知,可惜不肯切实去做,即使倡导在先,也不肯切实检查,行而不力。这此事,专在乎做得踏实,才能生效。要想做得踏实,唯在带兵官注意检查,持之以恒而已。还有我们在缅甸初期作战,西撤印度的时候,那是要越过原始森林,而且热带的疾病很历害,我严令部下,不许喝生水,如有喝生水的,见了即予枪毙。因为那时后有追兵,又没有医药、担架,如果病了,即不能抬着走,就只有丢落下等候死亡,我因为不忍看到弟兄疾病死,反而干脆,因此才定下严厉的规则。结果,一路上只死去一人,他即是偷着喝生水发病而死的。
  新一军军医官薛庆煜说,这个因为喝生水而死亡的人,是一名炊事兵。他深深感激,新38师因为有一个懂得科学,又懂得医学常识,高度重视防疫工作的师长,新38师才能顺利通过那样危险的地带。
3-9】


  5月27日,孙立人带着新38师主力来到了普拉村,普拉村在印度边境城市英帕尔的东南方向,距离英帕尔只有40里。
  当天下午,在清德温江阻击日军的断后部队和工兵营、辎重营赶上来了,与新38师主力胜利会师。
  孙立人发报联系113团,依然没有回音。
  113团已经与师部失去联系20天了。这20天里,他们是怎么度过的?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与55师团和18师团独立作战,掩护第五军撤退,这绝对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会不会已经遭遇不测?
  孙立人决定让新38师留在普拉村,一边休整,一边等待113团。


  杜聿明带着八万远征军向北撤退,而唯有孙立人的新38师向西撤离。杜聿明要进入缅北野人山,然后穿过野人山回到中国;孙立人要带着新38师在日军包围圈的缝隙中突围,保存实力,去往印度。
  新38师是一支孤军,孤军奋战,没有援兵。
  113团是孤军中的孤军,更是没有一兵一卒可以救援。


  新38师主力刚刚来到温早的时候,就是孙立人带着114团在日军包围圈救出112团的前夕,因为放心不下在卡萨孤独奋战的113团,孙立人派副师长齐学启奔赴卡萨,想办法找到113团,见机行事。
  此时的113团,经过了仁安羌大捷,仅剩900人,而900人中,还有300名伤兵。当第五军坐着汽车向北撤退时,他们留在卡萨阻击日军。即使阻击成功了,他们向后撤退,也要依靠自己的双腿。
  孙立人没有想到的是,副师长齐学启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齐学启,中国清华大学和美国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孙立人的得力助手。是齐学启和孙立人一起,把一群没有战斗力的新兵缉私总队,训练成了钢铁洪流新38师。
  如果齐学启能够和孙立人一起参加第二次缅甸战役,他的名字也一定能够彪炳史册。


  113团在哪里?
  113团自离开新38师主力后,就连遭险境。
  113团特务连连长蒋元清楚地记得,5月7日,也就是孙立人带着新38师主力赶到安全地带普拉村的前20天,113团接受杜聿明派遣,前往卡萨阻击,为整个第五军的撤退断后。
  卡萨,在伊洛瓦底江西岸。
  113团来到卡萨的时候,局势已经非常混乱,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熊熊燃烧,浓烟直冲霄汉,日军的飞机和大炮已经将卡萨炸成了一片废墟。团长刘放吾派出搜索连,但是没有发现敌情。
  趁着日军尚未攻到这里,战士们立即构筑工事,准备阻击。这里肯定会有一场大仗要打,因为卡萨是日军追赶第五军的必经之路。
  5月8日上午,杜聿明乘坐装甲车来到卡萨,瞭望伊洛瓦底江对岸日军的情况,对113团构筑的工事很满意,然后就又乘着装甲车离开了。
  5月9日下午2时,113团派出的搜索警戒部队——第二营五连,在伊洛瓦底江东岸与日军的先遣部队发生激战,然后撤回到西岸。
  一场大战来临了。
【3-10】


  蒋元眼中的这场大战,是进入缅甸以来,最残酷的一场战斗。
  李文才也对这场战斗记忆犹新。
  5月9日下午5时,日军开始了进攻。
  狡猾的日军先遣部队没有隔江进攻,而是从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渡河,然后,沿着河流向113团的阵地发起攻击。113团依靠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打退了日军一次次进攻。
  在缅甸,午后5时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而5月份又进入了缅甸一年最热的季节,所以,进攻的一方和防守的一方,都很不好受。防守的一方站在战壕里,战壕像一个不透风的蒸笼,热气蒸腾,浑身的汗水向下流淌;进攻的一方端着步枪,背着20斤的装备行李,同样挥汗如雨。
  日军的一次次进攻被打退后,李文才接下来就看到了奇怪的一幕。


  大约两个小时后,攻击的日军略作调整,阵地前出现了几百名二球日军,他们光着身体,挺着刺刀,迈着整齐的步伐一步步走上来,一个个的脸上都带着视死如归的神情。
  日军指挥官在仿效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当年,越王勾践和吴王阖闾交战,吴军阵地久攻不下,阴谋家勾践就派遣士兵排队走到吴军阵前,一个个自杀了。正在吴军惊愕不已时,越军突然发起进攻,吴军一败涂地。
  可是,那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越军可以到吴军的阵地前沿再自杀,现在是枪炮时代,如果谁还仿效当年的越军,谁就是二球。
  日军听着刺刀,一步步地走近了,距离李文才只有三四十米远了。
  李文才听到身边的排长说:“打,往狗日的鸡巴上打。”
  排长手中的枪响了。走在最前面的,手举指挥刀的日军指挥官,他裆下那个吊儿郎当的玩意,突然礼花飞溅,他怪叫一声,就倒了下去。
  战士们手中的枪也响了,身边的机枪也响了,那些光尻子的日军像拔光毛的猪一样,倒下了一排。
  日军真是二球,明知道前面是枪口,还要往枪口上撞;你要往我枪口上撞,如果我不打死你,那就是罪过。


  李文才正打得酣畅淋漓,突然听到背后传来震天动地的爆炸声。
  日军大部队乘着汽艇和木筏,从正面开始强渡伊洛瓦底江了。


  日军的兵力占据绝对优势,113团拼死阻击,死战不退。阵地前血流成河,血液汇成小溪,流进江水,让伊洛瓦底江也变成了红色。
  日军曾有一度占领了滩头阵地,构筑工事,和113团对射,后面的日军划着竹筏和汽艇,源源不断向岸边涌来,形势极为紧急。
  第二营的200多名战士,跃出战壕,嘶声呐喊着,端着刺刀,硬是将已经上岸的日军,又压回到江水里。
  从下午5时到午夜12时,113团团长刘放吾带着全团900人,其中包括300名伤兵,抗击了至少十倍的日军进攻。
  午夜一过,战场上突然静寂了。
  静寂不是好兆头,静寂表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午夜时分,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来到了。
【3-11】


  日军的兵力占据绝对优势,113团拼死阻击,死战不退。阵地前血流成河,血流汇成小溪,流进江水,让伊洛瓦底江也变成了红色。
  日军曾有一度占领了滩头阵地,构筑工事,和113团对射,后面的日军划着竹筏和汽艇,源源不断向岸边涌来,形势极为紧急。
  第二营的200多名战士,跃出战壕,嘶声呐喊着,端着刺刀,硬是将已经上岸的日军,又压回到江水里。
  从下午5时到午夜12时,113团团长刘放吾带着全团900人,其中包括300名伤兵,抗击了至少十倍的日军进攻。
  午夜一过,战场上突然静寂了。
  静寂不是好兆头,静寂表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午夜时分,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来到了。
  伊洛瓦底江上游漂来很多树枝和竹枝,刘放吾判断日军大部队一定在上游集结,制造竹筏木船,准备渡河。如果日军渡过河来,沿着河岸进攻,113团的工事优势就无法发挥了。
  怎么办?
  此时,第五军已经后撤两天,估计早就走远,齐学启和刘放吾商量后,决定11团也后撤,避免与大队日军决战。


  113团伤亡惨重,齐学启先带着重伤员撤离,刘放吾留在阵地监视日军。
  齐学启带着伤兵一步步走向北面,此后,他再也没有走回来。
  刘放吾在凌晨2时,也带着部队悄然撤离,为了迷惑日军,他们故意在工事前点起篝火,遍插旗帜。日军始终不知道113团已经撤离。
  就在这天晚上,日军因为正面强渡无法突破113团的阵地,便分作两队,分别从上游和下游渡江,然后合围113团。
  上游渡河的日军将砍断的毛竹和树枝扔进水中,顺流漂下,结果被113团发现,察觉了日军的企图。要不然,113团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齐学启带着重伤员走离伊洛瓦底江很远了,估计摆脱了日军的包围,便与在温早的孙立人取得联系,孙立人立即命令一个名叫叶遇春的副官开车前去迎接齐学启。
  叶遇春来到约好的地点,等待了四个小时,还是没有等到副师长齐学启,只好又返回温早,向孙立人复命。
  齐学启去了哪里?孙立人忧心如焚。


  孙立人不知道齐学启去了哪里,刘放吾也不知道齐学启去了哪里。
  得知齐学启的下落,已经到了一年后。那时候,孙立人和刘放吾都在印度蓝姆伽枕戈待旦,厉兵秣马,新一军正在炼狱中浴火重生。


  孤军113团,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地形不熟,语言不通,四面强敌,危机重重,要在倾向于日本的缅甸境内,生存突围,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日军放言:专找中国军队。
  这样,缅甸本地人、印度难民都不会给113团提供帮助,113团变得非常孤立。
  刘放吾也放言:要翻越野人山回中国。
  这样,日军调遣重兵,在北面设伏,拦截113团。
  而113团却是向西疾进。
  113团这一路上经过了多少波折,经历了多少险境,已经无法统计。
  李文才说:“有一次,我们藏在小树林里,日军的坦克部队从树林边开过去,轰隆隆的声音震得地面都在颤抖,如果那时候日军有一个坦克兵走出坦克,走下树林,就会发现我们。还有一次,我们藏在村庄里,日军向村庄里打了几炮,看到没有动静,就离开了。如果当时日军派出小部队搜索,也会发现我们。”
  这一路上,吃饭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没有给养补充,战士们饿得头昏眼花,后来,开始吃树皮了,地面上的各种昆虫,也成了战士们的食物。李文才说:“蜘蛛、蜈蚣、蚂蝗、蚂蚁,这些东西都吃过。”
  更让人揪心的是,他们与别的部队断绝了所有联系,不知道第五军在哪里,不知道新38师在哪里。他们该撤向哪里?哪里才是安全的?


  5月28日,来到普拉村的第二天,孙立人突然接到了报务员送来的电报,113团联系上了。
  孙立人兴奋异常。
【3-12】


  113团询问孙立人,第五军现在在哪里。
  孙立人立即感觉到,113团询问第五军的去向,一定是想从第五军那里得到补充。因为第五军家大业大,物资比新38师多,更容易得到补充。然而,第五军一直向北走,要走进缅北野人山。北边虽然没有日军,但是,那里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比日军更为凶残。日军在东西南都布有重兵,而在北面没有派一兵一卒,道理很简单,摆明了要把中国远征军赶进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里,让严酷的大自然吞噬这八万中国的精锐部队。
  孙立人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杜聿明带着远征军主力部队一直向北和向东行走,中途因为遭敌伏击等各种原因,远征军主力分成了五路,此五路都或多或少地走过野人山。自从中国远征军走入野人山后,日军停止了追击,静静地等候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吞噬中国远征军。结果,五路远征军回到中国的,仅剩下四万人,而走进野人山的,有八万人。
  很多年来,野人山都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第一次入缅作战,只有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主力,以微小的伤亡代价,冲出日军的围追堵截,撤退到了印度。
  两年后,当孙立人率领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的时候,他们也把日军赶进了野人山,日军在野人山中。也遭受了两年前中国军队遭受的所有灾难。
  这叫一报还一报。


  孙立人在后来所写的《统驭学》中这样描述当年的情景:
  “我们既然知道第五军北撤的道路是绝地,现在113团询问第五军的方向,定是该团对我失去了信心,想靠近大部队,以资保障,我当时非常着急,即复电决不可北撤,以步入绝地。接着他们有来电说,拟化整为零。我想这更糟了,因为一团人,多少还有点力量,可以突破敌线。如果化整为零,而唯一可做向导的地图,又只一张,在异国穷荒僻壤之地,各人昏头乱撞,有死无疑。所以急电制止。”
  当年,113团的彷徨无助,可能比中国战争史上任何一次军队被围都要惊险。因为这是在缅甸的土地上,他们激战多日,疲惫不堪,弹尽粮绝,伤兵满营,连任何一点点帮助都找不到,只能不断地给孙立人发报。


  113团遵照孙立人的命令,一路向西,来到了清德温江边。
  此时,江边已有大队日军在集结,现在是准备拦截113团。113团想要进攻,无奈没有弹药。
  刘放吾和各连连长开会研究对策,于是决定先沿着清德温江向北疾走,估计让日军发现,日军鼓噪追赶,113团派出小分队继续前行,大队人马埋伏在树林中。等到日军追过树林,113团飞兵直下,来到渡口,西渡清德温江。
  李文才说,当时大家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渡过清德温江,寻找师部主力。夜晚渡江,危险极大,江那边有没有日军,有多少日军,都不知道。反正那时候从上到下都杀气腾腾,一定要冲过江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死就死在一起,黄泉路上大家在一起也不孤单。
  生死成败,在此一举。113团已经被逼上了绝境,没有粮草,没有弹药,人到了这种境地,反而身上的潜力能够全部发挥了出来,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李文才说:“当时就是一个字,拼!如果遇到日本人,我们没有枪弹,也要扑上去咬他一块肉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09:36 , Processed in 0.0950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