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9|回复: 3

续14:揭开盲区---真详细,虽也有数据错误,但基本是第一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3-2-21 22: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2】


  1943年3月,反攻的号角吹响了。


  要了解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北部的征战经过,需要先了解缅甸北部的地理环境。
  缅甸向北,就是青藏高原,就是喜马拉雅山山系。青藏高原雄浑无比,壮美异常,它像一头巨兽一样趴伏在地球的北段,俯视着东南亚和印度洋。它自北向南逐渐延缓,缅北,就是它伸出的一条腿脚。
  缅北,至今还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地区之一,这里丛林疯长,蚂蝗遍地,蛇蟒出没,人烟稀少,瘴疠横行,很多地方从来就没有留下过人类的足迹。而缅北的野人山,至今还有处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生存,他们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为了担心会被来自外部文明社会的人类找到他们,他们会不断迁徙,居无定所。
  缅甸北部有数不清的高山大岭,高山大岭都是南北走向;缅甸北部有数不清的江河溪流,这些江河溪流也是南北流向。缅北北部的气候很变态,大雨一下就是几十天,将陆地变成汪洋大海;缅甸北部的植被也很变态,在森林里走几十天也见不到一缕阳光。
  高山大河南北贯通,而中国驻印军要从西向东进攻,任何一道山梁,任何一条河流,都会成为中国驻印军的障碍。这一路上,中国驻印军需要不断地翻山越岭,不断地穿越丛林,不停地涉过河流。难怪美国陆军参谋长说,缅甸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间最苦的战场。
  也只有中国的军队,才能在这样“人间最苦”的战场上作战。


  孙立人于1951年3月30日在台湾“草山革命实践学院”有过一个讲话,他在这片讲话稿中,把中国士兵和美英士兵做了一番对比。
  缅甸反攻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次,英军一个营在前面担任警戒,突然看到日军,吓得掉头就跑,孙立人派最前面的驻印军一个连上去堵住。英军营长一看到中国连长,就问:“你们来了多少人?”中国连长说:“50个人。”英国营长说:“你快点跑吧,再晚就来不及了,50个人能干什么?”中国连长说:“日本人有什么怕的?你看我的。”他带着50名中国士兵冲上去,挡住了五百名日军的进攻。
  在全面反攻的时候,美军配置给驻印军两个团的兵力,这些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士兵并没有参加正面作战的攻城略地,只做一些从侧翼警戒和迂回包抄的任务。中国军队在熬长工,美国军队在打短工。可是,短短的三个月过后,美军这两个团完全失去了战斗力,1/3的士兵患上疟疾,无力行动;1/3的士兵患斑疹伤寒死去,另外1/3的士兵患上了精神病,因为缅北的环境太艰苦了,他们无法适应。而英军的战斗力更为差劲,他们希望患病,因为患病就能够被送回后方。
  我在采访松山战役的时候,听一名老兵说过,松山惨烈的战斗,把一名美军顾问吓疯了。而在缅北,这样恶劣的,超出了人类想象的环境,也把一批美国人吓疯了。
  美国大兵们哪里经历过这样的艰苦和磨难,而只有中国人,自小忍受贫穷,历经千锤百炼,吃尽了千般苦万般难,才能在这样的绝境中生存。
  几年后的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志愿军穿着单衣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与美军厮杀,感动了一位美国军事家。孙立人在他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位军事家的原话:“中国训练的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并不是北韩人,而是派去北韩参战的中共军队,因为他们吃得苦,耐得劳,不怕苦,肯牺牲。”
  也难怪史迪威评价中国士兵的时候说:“中国士兵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


  世界上,只有中国军人才能够在缅北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作战,也只有中国军人才能咽下别国军队咽不下的辛苦。中国将士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农民,而中国农民是这个世界上最坚韧、最勤劳、最善良,最让人感动的一群人,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缅北的地形利于日军,而不利于我。因为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河流,日军都能够据守阻击,都能够设置障碍,中国军队要从西向东进攻,攻占这一座座一条条高山大河,实在太难了。
  然而,孙立人却认为,这是上天给他歼敌的好机会,是上天让他打胜仗的好地形。
【4-3】


  要了解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北部的作战经历,就一定要了解缅北的一些地名,因为将这些让我们念起来拗口的地名,从北向南,从西向东串联起来,就是中国驻印军走过的路径。
  第一个地名叫鬼门关,在这里,中国军队打响了反攻的揭幕战。
  第二个地名是新平洋,新平洋是缅北野人山中极为少见的一块平坦盆地,在这里,中国军队建立了进攻的前沿基地。
  第三个地名叫胡康河谷,既然是河谷,一定就是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势。在这里,中国远征军击败了日军的“丛林战之王”第18师团。上面说了,缅北的山脉都是南北走向,所以,中国远征军的进攻方向,是从北向南打。胡康河谷中有一连串的地名要记住,自北向南分别是于邦、太柏家、孟关、瓦鲁班,这是胡康河谷的四大村镇,也是日军第18师团重兵屯集的地方,而其中的孟关,更是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所以,在这四个地方都发生过激战,我在后面要写到。
  继续向南,第四个地名叫杰布班山,这道上千米的山峰分割了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
  还向南,第五个地名叫孟拱河谷,地形和胡康河谷相似,从北向南依次是沙都渣、卡盟、加迈、孟拱。沙都渣是孟拱河谷的门户;卡盟是日军的屯粮之地;西通聚集了日军多个师团的多支部队;孟拱是缅北第二重镇,仅次于密支那,它向南通往曼德勒,向北通往卡盟,向东通往密支那。在这些地方,中日两国军队都经历了血战。
  第六至九个地名分别叫密支那、八莫、南坎、芒友。密支那和八莫都在伊洛瓦底江沿岸,南坎和芒友在中缅边境。密支那是中美两国的军队联合攻占,也是缅甸战场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空降兵作战;八莫是新一军投放兵力最多的一个地方,因为战果辉煌,八莫的两条道路分别以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和新38师师长李鸿的名字命名;攻下八莫后,中国远征军转而向东,出击南坎;南坎攻占后,中国驻印军又飞兵北上,直取芒友。芒友就在原来的滇缅公路上。
  芒友还有一个异常重要的意义是,两支中国远征军在这里会师:一支是这一路打过来的缅北远征军,一支是翻越了高黎贡山,从东向西一路激战,先后经历了松山血战、腾冲战役和龙陵战役的滇西远征军。在会师典礼上,上至远征军最高长官卫立煌,下至普通士兵,都高喊:“打到东京去!”
  至此,史迪威公路与滇缅公路连接起来。中国抗战的大动脉,又开始输入新鲜血液。
  中国远征军和新一军的故事还在继续。
  第十个要记住的地名是腊戍。这个名字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反复出现过,这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攻占的最后一个重镇。然后,中国远征军一路向南,势如破竹,英军看到这种情景,就以战前划分的作战区域来提醒中国远征军不能再继续攻打。日军望风而逃,英军便跟在后面驱赶,直至仰光港口。


  说完了中国远征军,回头再说说缅甸战场上的英军。
  就在中国远征军攻占了南坎,缅北之敌将要被扫清时,英军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就展开了反攻,走下英帕尔高原,进入缅甸。
  英军对中国远征军出兵缅北,一直抱悲观态度,他们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孙克刚的《缅甸荡寇志》中记载了一名英军少校的风凉话,这位少校在中国远征军准备反攻缅甸的时候,就说:“你们的部队想从野人山打出去,还要掩护中国和美国的工兵修筑一条中印公路来吗?我看不要说这条公路没有法子修得成,恐怕连你们的部队也没法子爬过这座野人山啊!”
  中国远征军一路高歌猛进,英军坐不住了,就跑下山来摘桃子。英军进入缅甸后,占领曼德勒,在乔美与中国远征军会师,阻止中国远征军西进,然后,英军与日军在敏铁拉激战,又攻占仁安羌。
  日军缅甸方面司令官看到大势已去,退出缅甸,起义的缅甸国民军占领了仰光,第二天,英军兵不血刃占领了仰光。
  至此,缅甸战役结束。


  中国远征军的缅甸反攻战从1943年10月到1945年3月6日的中英乔美会师,共打了一年半。事实上,反攻前哨战从1943年3月就开始了,应该算两年。
  英军的缅甸反攻站从1945年1月到1945年5月,仅仅打了5个月。
  中国远征军抗击了缅甸战场上绝大多数的日军,这一点已经成为定论。没有中国远征军,也就没有缅甸反攻的胜利。


  接下来,再看看中日两军的兵力对比。
【4-4】


  缅甸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从1943年3月下旬新38师进入野人山,到1944年8月上旬攻占密支那,但是一般的资料是从1943年10月下旬远征军进入胡康河谷算起;第二阶段从1944年10月中旬进攻八莫开始,到1945年3月中英乔美会师结束。
  在这两年里,中国远征军在地球上最艰苦的环境里,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厮杀。除了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期,因为雨季而休息了不到两个月,其余的时间,不是在作战,就是在行军。
  作战的艰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中国军队艰苦,日本军队也艰苦。据战后的日军老兵回忆,因为不堪忍受那种痛苦生活,剖腹自杀的,跳落悬崖的,饮弹身亡的,时有发生。


  先看看中国远征军的兵力。
  缅北反攻开始时,中国军队仅有两个师,这就是新38师和新22师,另外有指挥部的直属部队炮兵和装甲兵等,总计三万人。
  在胡康河谷攻坚战的后期,美军投入了一个团,这就是麦支队;在孟拱攻坚战的后期,英军派来了第三英印师。但是,就像孙立人在讲话中所说的,这两支老外部队都因为伤亡和疾病过半,而很快就退出了战场。因为在缅北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只有吃苦耐劳的中国军队才能够生存。
  反攻缅甸第一阶段的战役,几乎都是新一军这两个师打的。


  1944年春夏之交,日军进攻英帕尔,印度风声鹤唳,史迪威赶忙从中国境内调来了30师,又紧急从国内空运来14师和50师,阻击日军,保卫新一军的后方基地。
  1944年8月,在新一军攻占了密支那以后,也就是第一阶段战役和第二阶段战役的中间空歇期,新一军进行了改编。中国驻印军下辖两个军:新一军和新六军。除此而外,中国驻印军司令部还下辖中美混合突击队,有两个团两个营的兵力;七个战车营;四个炮兵团;一个高射机枪营;另外还有工兵团、通讯营、特务营等。
  新一军下辖两个师:新38师,师长先是军长孙立人兼任,后为李鸿;30师,师长先是胡素,后为唐守治。李鸿是一员悍将,西方人称其“东方的蒙哥马利”,在税警总团时代,就跟随孙立人,从中国淞沪战场,一路打到了缅北丛林;唐守治跟随孙立人多年,在税警总团时代,任营长,当时孙立人是团长;缉私总队时代,任团长,孙立人任总队长,相当于师长;在新38师时代,任副师长,孙立人任师长;在新一军时代,任师长,孙立人任军长。而胡素尽管是黄埔一期,但是比起孙立人手下这些精兵悍将,多年从事练兵工作的胡素,还是相差一个档次。
  新38师是新一军的绝对主力。
  新38师有三个团,112团,团长陈鸣人;113团,团长刘放吾;114团,团长李鸿。
  我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介绍新一军的编制和长官,是因为他们的名字会经常出现在以后的文字里。


  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书生将军。他的容貌和刘伯承元帅有点相像。
  新六军下辖三个师:新22师,师长先是廖耀湘,后为李涛;14师,师长龙天武;50师,师长潘裕昆。
  1944年12月,由于国内战场告急,新六军新22师和第14师被紧急空运到国内,后参加湘西会战,同兄弟部队一起,重挫日军五个师团。参加这次会战的国军精锐除了新六军,还有74军和18军。国军五大主力中,有三大主力都出现在同一个战场上,日军怎么受得了?
  湘西会战是抗战最后一次会战。


  新六军回国后,原属新六军的50师划归新一军,此时,新一军有了三个师:新38师、30师、50师,总兵力也不过45000人。
  然而,日军的兵力比中国军队要强大得多。
  整个缅北战场,日军的兵力一直占据上风。缅北战场和国内战场不一样。在国内战场,占据了兵力绝对优势的国军,总是被日军像赶羊一样赶着满山跑;而在缅北战场,占据了兵力绝对优势的日军,却总是被中国远征军吊起来打,打得满头疙瘩,打得满脸红肿。


  现在,再来看看缅北战场上的日军。
  日军在缅甸设立有缅甸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1945年才改为木村兵太郎。
  在中国远征军尚未反攻时,缅甸方面军下设一个15军和一个直属的55师团,19军司令官是牟田口廉也。
  第15军包括三个师团,分别是第18师团、第33师团、第56师团。这样算起来,日军在缅甸只有四个师团。
  18师团的师团长名叫田中新一,56师团的师团长叫松山佑三,这两个名字在以后会多次出现。


  胡康河谷战役结束后,中国远征军痛歼第18师团,日军为了稳定缅甸的局势,迅猛增兵,这时候的缅甸方面军,已经从当初的四个师团,增加到九个师团和一个旅团。
  按照日军《缅甸作战》资料记载,这时候的日军总数多达30.35万人。


  中国远征军,从北打到南,从西打到东,居然和六个师团的日军交手过,仅仅在八莫一役,新六军奉调回国,新一军就独立向日军四个师团发起进攻,并完胜对手。新一军这种强悍和凶猛,是当年抗日战场上绝无仅有的。
  西通之战中,新一军新38师112团仅只2000人,向日军三个师团各一部的10000人据守的阵地发起猛攻,结果毙敌2700人,而我近牺牲180人。
  孟拱激战,新一军新38师114团主力约2000人,向日军三个师团和炮兵联队各一部的6000人发起进攻,结果毙敌2000人,我损失甚微。
  这样的战绩,这样悬殊的伤亡比例,是当时国内正面战场的军队望尘莫及的。


  和第一次出兵缅甸的原因一样,第二次出兵缅甸也是为了路。
  第一次出兵,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第二次出兵,是为了修筑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又名雷多公路,因为它的起点在印度雷多;又名中印公路,因为他连接着中国和印度。
4-5】
  史迪威公路是中美两国的工兵联合修筑的,早在1942年年末,中国远征军的工兵团和美国的黑人工兵团,就来到雷多,在野人山中丈量勘测,他们的活动,落在了日军暗探的眼中。
  新一军云集雷多,中美工兵团又在野人山外围蠢蠢欲动,日军马上就明白了中国远征军想要干什么。
  日军的情报工作,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抗战开始前,日军派出了10万人,也有资料说20万人,进入中国境内,窃取情报,偷绘地图,为侵华战争做准备。他们对外的身份也千差万别,有的冒充游客,有的冒充商人,还有的,居然钻入中国军队中,成为了座上客。
  我在采访桂林保卫战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件事情。1944年,日军攻入桂林,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有一名日军指挥官,走进一间草屋里,对这家的男主人说:“你认识我吗?”男主人看着日军指挥官,摇摇头。日军指挥官指着屋梁上吊下来的铁锅说:“你这口锅是我卖给你的。”这家男主人恍然大悟。十年前,村中来了一个卖铁锅的小商贩,男主人从小商贩的手中买到了这口铁锅,没想到的是,当年的那个小商贩,居然是日军特务,侵华战争开始后,小商贩摇身一变,成了日军指挥官,打下桂林,旧地重游。
  日军指挥官假扮小商贩,早就窥探好了进出桂林的路径,所以,他们在十年后进攻桂林的时候,轻车熟路,水到渠成。桂林只用了短短的几天,就被攻破了。
  小商贩都这么可怕,那些钻入中国军阀队伍中的日本高级参谋就更让人恐惧。


  冈村宁次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当年中国军阀混战,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乱哄哄得像一群争斗的公鸡,不咬出满地毛是不会罢手的。这样打来打去,让中国的军力越来越弱。
  而日本此时在悄悄磨着爪牙,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等待时机,准备把这群窝里横的公鸡全部收拾了。
  那时候,中国的各路军阀为了打败对方,纷纷聘请日军将领做参谋,孙中山就曾经聘请过日本人佐佐木到一担任自己的顾问,攻打陈炯明,而佐佐木到一却趁机把孙中山军营中的200份广东广西地图偷走了。抗战的时候,日军进攻两广,这些地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年,冈村宁次被孙传芳聘请为高级顾问,把华中所有地图都借给了冈村宁次,让他制定打败北伐军的战略计划,而冈村宁次将这些地图占为己有。不久,孙传芳战败,冈村宁次逃走。他临出逃时,把所有的行李财产统统丢弃了,唯独带着这些地图。
  十余年后,武汉会战开始,日军所用的,就是冈村宁次偷来的那些地图。
  家门之处,强敌环伺,炮口已经对准了我们的胸膛,而我们一家人全在争吵不休,互相殴斗,放眼古今中外,也找不到这样奇怪的事情,也找不到这样愚蠢的一家人了。


  1942年年末,中美工兵团开始修筑雷多进入野人山的道路。
  1943年2月28日,是开工修路的第66天,这条以后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路程,已经修筑了78公里,再向前,就是进入野人山的鬼门关了。
  鬼门关,是史迪威公路从西向东的第一道关口。
  在这里,意气风发的中国工兵团,在路边竖立了一块巨大的木牌,漆成红色,上面用白色的油漆写着一行大字和一个向东的箭头:“此路通向东京!”
  美国黑人工兵团看到中国工兵团这样写,他们也在对面竖起一块大木牌,上面用英文写着:“此路通向东京!”
  中美工兵,豪气冲云天。
【4-6】
  中美工兵修筑的道路,步步紧逼缅甸,缅甸的日军坐不住了。
  只要把公路修到缅甸境内,就等于把刺刀架在了日军的脖子上,汽车拉着的大炮、履带滚动的坦克、全副武装的军队,顺着这条公路源源不断地开往战争的最前线。到这时候,日军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想跑?你的两条腿可跑不过脱膛而出的炮弹。
  日军难受了好多天,最后终于决定先发制人,向印度方面进攻,切断这条正在修建的公路。
  当时,距离这条正在修筑的道路最近的,是驻扎在新平洋附近的日军第18师团搜索联队。
  日军第18师团,又名久留米师团。这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一个日军师团。
  久留米是日本北九州的一座城市,二战时期,日军战斗力最强的,全是来自北九州的师团。北九州民风剽悍,二球成群。
  18师团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它组建不久,就从杭州湾登陆,在淞沪一带烧杀抢掠,然后向北,包围南京。在南京,18师团兽性大发,杀人如麻,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此后,一路南下,攻占过广州,又抢占过南宁。再后来,18师团在越南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丛林作战训练,兵出东南亚,连下马来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曾以三万兵力击败英军七万人,俘获大量英军,对俘虏进行残酷虐待。好莱坞获奖电影《桂河大桥》反映的就是这段时期的故事。
  由于18师团在东南亚一带战绩辉煌,它被日军誉为“常胜师团”、“丛林战之王”、“丛林之狐”等称号。
  在于新一军交战前,18师团从无败绩。


  1943年3月2日,18师团搜索联队联队长长桥次六奉命向印缅边境线上的英军发起攻击。
  战前,英军控制着印缅边境这一带很多地区,在唐卡家、卡拉卡一线布防,监视着缅甸方向的日军。英军的部队番号为边防军第八团和皇家远征突击队第三旅第四营,人数有2000多人。而日军的进攻部队,不足2000人。
  英军与日军一接触,就全线崩溃,纷纷转身逃跑,丢盔撂甲,翻山越岭;日军在后追赶,锲而不舍,不屈不挠。一场战争变成了爬山比赛。
  日军追到了鬼门关后,就止步不前,再向前追,就会遇到兵力雄厚的中国远征军。不到2000人的日军,给他们十个胆,也不敢向三万人的中国远征军发起攻击。
  鬼门关是一处关隘,是中国远征军进入野人山的必由之路。要修筑一条公路向东进入野人山,只能从鬼门关走。
  鬼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日军占据了鬼门关后,又向鬼门关两边互为对峙的山头派出精兵,等待中国远征军进击。他们自信把住关口,十万雄兵也休想通过。


  114团团长李鸿奉命敲开鬼门关。
  入夜,李鸿派出一个加强连编制的突击队,偷偷来到最西边的一座山峰中,然后藏身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天亮后,114团所有的炮火对着山头轰击,将山头上的树木全部炸断了,日军的防卫工事暴露在了阳光下。炮声刚刚停止,突击队立即展开攻击,还没有缓过气来的日军被远征军压缩在山顶上仅有的几个地堡里。
  山头上,日军依仗着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他们想将进攻的中国远征军牢牢拖住,赢得时间,东面几座阵地上的日军就会来增援,到时候,里应外合,中国军队就会被歼灭。
  可是,这次日军失算了,他们少算了中国军队中有了一种叫做火焰喷射器的新式武器。
  这队远征军一路打上来,看到哪个射击孔里有枪弹射出,就偷偷迂回到射击孔旁,打开火焰喷射器向里狂喷,瞬间的三千度高温,立即将日军火化。后来,一些参加过缅北和滇西的日军老兵,在他们的回忆录中,都对这种会喷火的新式武器极度恐惧。
  无论日军的工事修得多么坚固,但总要有射击孔和通气孔,只要有空隙,三千度高温的火焰就会寻隙钻入,让日军在鬼哭狼嚎中化为木炭。
  这一天,114团连下四座山头。


  宋代有一名战将,名叫狄青,每逢作战,一定会头发披散,戴着铜面具,一马当先,凶悍异常。他曾经一日攻下敌军三座城寨,他的故事还被编入古典戏曲中,被人们代代传唱。
  而远征军的反攻第一战,李鸿率领远征军将士,一日连下四寨,这个战绩同样让人吃惊。
  而更吃惊的,是日军18师团搜索联队的联队长长桥次六,他感到这支中国军队和以前交战过的中国军队太不一样了。这支中国军队就像拳台上的高手一样,你不能惹他,一旦惹他,他的组合拳就噼里啪啦打过来,让你难以招架。

【4-7】




  114团仅用几天时间,就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夺取了鬼门关,然后分兵把守。日军搜索联队无法抵抗,只能转身向东逃窜,逃向新平洋方向。114团团长李鸿带队钻入野人山。
  野人山,还是两年前的野人山,还是树木葱郁,遮天蔽日;还是蟒蛇盘踞,疟蚊横飞;还是草深齐膝,蚂蝗遍地。在一条已经被荒草掩埋的小路上,一具具尸骨静静地躺着,有的是一具两具,有的是十具八具,它们像路标一样,指引着野人山深处的方向。
  李鸿命令114团的战士们,挖好了一个巨大的墓穴,小心地收殓这些已经在异国的烈日和野风中躺了两年的尸骨,小心地放在墓穴里。
  然后,在这座巨大的坟茔前,削石为碑,李鸿在石头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
  “此恨不雪,愧为炎黄后裔!”
  114团的战士们,肃立在坟茔前,眼含热泪,枪口朝向天空,打光了所有的子弹,齐声发誓:
  “此恨不雪,愧为炎黄后裔!”
  114团转身,离开坟茔,走入野人山,他们像一把出鞘的复仇之剑,砍向日军。


  搜索联队被远征军击退的消息,传入了胡康河谷的孟关。孟关是日军18师团司令部的所在地,田中新一听闻中国远征军打入了野人山中,极为震惊,他命令新平洋方向的日军,无论如何也要将中国远征军赶出野人山,夺回隘口鬼门关。扼守天堑,坚决不能放过一兵一卒,让远征军永远不能回国,让正在修筑的公路无法前行。
  田中新一觉得他对付中国远征军,是有一定的实力和底气的。第18师团尽管是在中日全面战争开始时,才重设的,但是,18师团的战斗力,丝毫也不逊色于那些排号靠前的常设师团。日本从上到下都对这个师团极为看重。
  田中新一的命令下达后,渡边少佐率领着一个大队和两个炮兵中队前去增援搜索联队。这股日军大约有1500人。
  田中新一要派兵攻击中国远征军,为什么仅仅派出一支1500人的队伍?他为什么没有多派人马?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直到此时,田中新一还是没有重视中国远征军的实力,他对中国远征军的看法,还停留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时期,只要日军一个冲锋,就能够冲垮中国守军的阵地。他不知道中国远征军早就不是那支拿着汉阳造出征的军队了,而是全副美式装备;也早就不再吃了上顿没下顿了,而吃的是美国的牛肉罐头,想吃多少就有多少。
  第二个原因是,18师团处处设防,难免就分散了兵力,无法进行更为强大的攻击。同样的一只手臂,握成拳头的攻击力就远远大于伸直五指的攻击力。孙立人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尽管这一路的回国之途极为险阻,要翻无数道山,要过无数道河,每一处关卡每一道隘口都有日军设防,看起来困难重重,易守难攻,但是孙立人认为日军兵力这样分散,正好让我各个击破。雄关漫道有利于防守,但雄关漫道也成为了防守日军甩不掉的包袱。


  渡边少佐率领的1500名增援日军,和长桥中佐率领的搜索联队,合兵一处,很快就组织了反攻,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国远征军的阵地,他们无法啃动,每次都要留下大量尸体后,不得不后撤。而中国远征军的攻击,震天动地,山呼海啸,他们还没有看到中国远征军的人影,就一命呜呼。
  有一张老照片,是那时候拍摄的,炮弹上写着“到东京”。炮兵部队每打出一发这样的炮弹,都像直接瞄准东京,然后轰击一样豪气干云,荡气回肠。
  当年在中国境内的战场上,日军依靠炮火优势,让守卫阵地的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步步后退。而现在,风水轮流转,一报还一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还没到三十年,这才短短的几年时间,日军就尝到了被炮弹轰击的滋味。
  这支用美国“步兵操典”训练出来的中国军队,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美军“步兵操典”是这样规定的:火力优势是进攻战斗的先决条件和取胜的根本保证,应及早取得火力优势并在进攻的过程中予以保持。
  如何进行攻击,美军“步兵操典”说得非常详细:在每次进攻的半小时到一小时前,先实施空、炮火力准备。步兵分队在向目标冲击时,坦克、装甲运输车、步兵火器不间断地对目标实施射击。冲击过程中遇到对方坚固支撑点或当对方实施反冲击时,便召唤空、炮火力进行压制。如冲击受阻,步兵先后撤一段距离,重新实施火力准备,尔后再发起冲击。
  各国的“步兵操典”都是建立在本国军力的基础上。当年的美国是世界上军力最强的国家,他们为了达到攻击目标,丝毫你不会考虑弹药不济。而贫穷的中国军队,考虑的是“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二战时期,中国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美国的武器是世界上最好的武器,最好的士兵拥有最好的武器,战争的进程就可想而知了。

  1943年盛夏,中国军队一直将不自量力的日军赶过了一条叫做南阳河的河流,日军损失过半,不敢再做反攻的奢想了,就在南阳河对岸构筑工事,继续与中国军队对抗。中国军队也停止了追击,因为山高路险,补给不便,弹药缺乏,更重要的是,前方不能打得太快,因为后面还有筑路大军。中国军队一边要击退前方的日军,一边还要保护后方的筑路工兵。
【4-8】
  三个月后,112团团长陈鸣人带着全团战士,替换了114团。114团回到雷多休整。
  114团最大的伤亡,不是来自日军。


  李文才说,在野人山最让人烦恼的,不是日军,而是蚂蝗和疟蚊。蚂蝗和疟蚊比日军更难对付。你从树下走过去,无意中低头一看,就看到自己的手臂上,小腿上,肩膀上,凡是裸露在外的地方,都爬满了蚂蝗,密密麻麻的蚂蝗在你的身体上蠕动,一半身子在外,一半身体钻进了你的身体里,你的血液流出来,但是你浑然不觉,因为蚂蝗在向你进攻的时候,它的身体会分泌一种毒素,让你局部知觉麻木,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它会来袭,等到你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吸饱了你的血。
  面对钻入你身体的蚂蝗,你不能惊慌,不能将它扯出,你要扯只会将它扯断,因为它钻入你身体里的前半部分,集聚了所有力量来对抗你,而如果它剩下的前半截身体进入了你的身体,那更麻烦。
  这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香烟灰烬放在它后半部的身体上,它闻到那种气味,就会慢慢地退出来,离开你。这就像对付那些流氓无赖一样,你越招惹流氓无赖,流氓无赖越会缠住你,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
  你身体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成为它攻击的对象,你包裹得再严密,它也能寻找到空隙。你的耳朵,你头发的缝隙,你绑腿之间的缝隙,你鞋带之间的缝隙,它都会寻隙而入,让你防不胜防。
  疟蚊也是这样。你在丛林中行走,如果被一只疟蚊发现了,它就会呼叫无数的疟蚊,成千上万的疟蚊。成千上万的疟蚊把你当成了一顿人肉大餐,追赶着你,围堵着你,争先恐后地扑到你的身上,疯狂地吸你的血,然后把病毒注射进你的血液里。你无法躲避,你无处遁逃,因为疟蚊和蚂蝗一样,到处都是,你无论怎么奔逃,也逃不出它们的魔爪。
  被疟蚊叮咬后,很快就会得病,而这种病并没有特效药,当年远征军被疟蚊叮咬后,患病死亡的,数不胜数。
  缅北,这是地球上最恶劣的地方;缅北战场,是地球上最恶劣的战场。
  蚂蝗和疟蚊只管叮咬吸血,它不管咬的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也不管吸的是中国人的血,还是日本人的血。当年,中国远征军不胜其扰,日军也痛苦不堪。


  1943年的雨季来临了,日军无法发动大的进攻,改为派小股部队偷袭。
  为了掩护后方的工兵部队筑路,112团在正面阵地上挖掘了一条长约50公里的堑壕,阻击日军。日军只要在堑壕旁边出现,立即遭到躲藏在密林中的远征军的射杀。就是在这个时候,和中国远征军展开反攻第一战的日军搜索队队长,被击毙。
  现在,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军在攻,远征军在守。日军防守都不行,进攻更不行。远征军进攻都摧枯拉朽,防守更是轻而易举。
  日军偷袭的阴谋一直没有得逞,他们看着远处的公路渐渐逼近,但是毫无办法,每天都像林黛玉一样愁肠百结,一筹莫展。


  9月,公路修到了南阳河边,距离雷多起点已经130公里。
  远征军决定再次发动进攻,将日军赶过新平洋,也将公路修到新平洋。
  新平洋,就是两年前,美军飞机发现中国第五军残兵,并给残兵空投补给的那个地方;新平洋,也是两年前杜聿明收集溃兵的那个地方;新平洋,还是两年前中国远征军在野人山终于得到喘息的那个地方。
  112团的战士们对着东方的莽莽群山,一齐高喊:“新平洋,我们又回来了!”

【4-9】


  新平洋的占领很顺利,顺利到了几乎所有的历史资料中都没有详细记载,新一军政治部主任抗战结束后所写的《缅甸荡寇志》中,只有一句话是关于此次作战的:“10月29日,新38师占领胡康河谷的前进基地——新平洋。”
  然而,占领新平洋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一句话的记载,因为占领了新平洋,远征军像一颗钉子一样楔在了日军的前沿阵地。在这里,进可以攻打胡康河谷,退可以防守雷多基地。当然,远征军有进无退,他们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这两年来,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回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包括崇山峻岭和日军的枪林弹雨。
  家和国,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春运期间无数人克服艰难险阻踏上回家之旅就能够看出来,从多年前海外赤子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来报效祖国就能够看出来。
  日军面对的,是一支回家心切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自然是无法低估的。而当年缅北战场的日军却没有想到。
  还是一个日军没有想到的,是远征军手中的武器。按照美军“步兵操典”训练出来的中国远征军,手中拿的是当年最先进的武器。美军“步兵操典”一直强调武器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进攻前,会对目标进行覆盖性射击,对一切可能藏身的目标射击,先摧毁对方再说。在防御时,强调的是依托工事,固守待援,而不是强行突围,因为突围会付出巨大牺牲,而美军则不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因为在美国人的眼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在待援的过程中,会有飞机和炮火对地方的进攻部队进行密集轰炸,也会有飞机向防御的部队空投补给,地面上,则有解围的部队昼夜兼程赶来。
  再反观日军“步兵操典”,一切追求的都是冒险和勇敢,他们认为士兵的勇敢会压倒对方,会给对方造成威慑力,在长官的眼中,只有目标,没有士兵的生命。

新平洋的战斗并不大,双方都只投入了几百人。日军是两个中队,远征军是一个连。这个连是112团的搜索连。
  双方是在密林中的一处无名高地上不期而遇的。这个地方距离新平洋仅有几公里。
  双方一交手,日军就大声呐喊着冲上来,和远征军的搜索连展开厮杀。奇怪的是,远征军搜索连和日军一接触,就边打边撤,和日军拉开了距离。
  日军很高兴,他们以为这次和以前的很多次一样,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皇军无敌。他们没有追击,因为山高林密,说不定什么地方就有中国军队的埋伏,日军有时候很愚蠢,比如脱光衣服挺着刺刀向前冲;有时候很聪明,比如这次。
  可是,这次的日军聪明反被聪明误。


  搜索连退后百米,日军开始修筑工事,想要无名高地上与远征军长期对抗。就在他们的铁镐刚刚插进缅甸朱红色的土地中时,一件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几百颗迫击炮弹,带着巨大的啸声,像绽放的礼花一样,落在了他们的身边和身体上,爆炸掀起的巨大气浪,将他们粗短的身体高高地抛起来,又重重地摔下去。山摇地动,地动山摇,他们还一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就身首异处。十分钟后,炮击停止,硝烟散尽,放眼望去,无名高地上全是日军的残肢断臂,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12团的搜索连心情愉快地走上了无名高地,他们腿脚从容,胜似闲庭信步。


  日军的一个中队是180人,两个中队就是360人,远征军一个连300人,看起来人数相当。
  但是,比起武器配置来,远征军就占据了绝对优势。
  日军中队一级是没有配置大炮的,仅有9挺轻机枪和9具掷弹筒,掷弹筒的弹头重量仅有1公斤左右,射程250米左右,杀伤半径5米。其余的武器,就是又笨又长的三八大盖。
  两个中队,就是18挺轻机枪和18具掷弹筒,和上百把三八大盖。这样的武器装备,在中国战场上,如果与一个团的中国军队作战,还能占据上风。
  但是,这里是缅甸。日军缅甸的,是中国远征军。
  112团的搜索连,装备有12门迫击炮,三门反坦克炮,各种机枪25挺,除了轻机枪,还有重机枪,剩下的武器,就是M4汤姆式冲锋枪。
  日军在重武器和轻武器上,都不占优。迫击炮的射程是5000米,是掷弹筒的20倍;弹头重4公斤,是掷弹筒的4倍;杀伤半径20米,是掷弹筒的三倍。至于反坦克炮,它的炮弹连坦克的铁甲都能击穿,何况日本人的肉体。
  而三八大盖,更和汤姆式冲锋枪没法比。三八大盖仅仅射出一发子弹,而汤姆式冲锋枪已经射出了十发。即使三八大盖先射出子弹,在他的第二发子弹还没有射出,汤姆式冲锋枪已经将他打成了筛子。

【4-10】


  日军的两个中队,就这样全军覆灭。仅有两名头部和手臂擦破的伤兵,像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失魂落魄地逃回了新平洋。
  112团搜索连飞兵直下,逼近新平洋。留守在新平洋的少量日军,听到两名伤兵绘声绘色的描述,早就吓破了胆,他们知道无法坚守,望风而逃,逃进了胡康河谷。
  搜索连没有追赶,他们要巩固新平洋,等待后面的大部队到来。


  112团来到新平洋后,开始进行基础建设,他们砍伐树木,铲除荒草,平整土地,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飞机场。然后,加油站、军火库、粮食储存站、被服站等等各种设施应运而生,一应俱全。几天前还荒无人迹的新平洋,变为了丛林中的小城市。
  新平洋成为了中国远征军的战略基地。


  然后,112团留下一个连担任新平洋的警戒任务,其余部队挺进胡康河谷。
  胡康河谷的第一道天堑叫于邦,也叫于邦家。这是一个土著人生活的小村子。日本人进入胡康河谷后,当地土著人吓跑了,日本人就占领了这个村寨,屯扎重兵。
  从新平洋通往于邦,只有一条狭窄的人行道,曲里拐弯,宛若鸡肠。而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从飞机上俯视于邦,只能看到漫漫林海,于邦被遮掩在无边的密林中。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作战,远征军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因为无论是搜索、观测、通讯、侦察,还是步炮配合、地空配合,都无法组织。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战,就像两个人在暗井中打架一样。谁以静制动,谁就占有先机。谁进攻,谁就吃亏。
  而当时,日军已经在远征军必经的峡谷地段,埋伏有重兵,树梢上,是日军的机枪阵地;地面上,是日军修建的工事;工事前方,日军将大树砍伐,挡在路面,作为障碍。
  据孙克刚的记载,当时盟军情报不准,认为驻扎在这一带的敌人只有四五十个缅甸士兵和当地的土人把守,由一个日军军官来指挥。而实际上,驻扎在这里的,是日军18师团55联队和56联队的主力,携带有山炮和重炮。
  情报的失误,导致了远征军第一次遭遇重大伤亡。


  1943年10月,就在新38师112团在新平洋向于邦进发的这个时候,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没有在军中,他飞到了重庆。
  在重庆,蒋介石向史迪威布置了自印度雷多向缅北全线反攻的作战计划。随后,蒋介石又同意由蒙巴顿勋爵指挥中国在缅甸的全部军队,史迪威副之。
  实际上,远征军的反攻早在这道命令颁布的半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有这道命令,所以人们普遍将远征军反攻缅甸的时间,定为这个时候。
  终于领到了上方宝剑,能够名正言顺地全权指挥中国驻印军,史迪威欣喜若狂,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有史以来头一次,大元帅授予我指挥使用(中国驻印军)部队的全权,没有绳索,那是我的部队。”据史迪威身边的人回忆,当时的史迪威哼着歌曲:“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我们坐在雪橇上,我们多快乐,嗨!”
  然而,这时候,缅甸战场上的中国将军们,却一点也不快乐。


  史迪威去重庆述职前,把权力移交给参谋长鲍特纳。这是一个没有能力,却又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平庸之辈。这个不学无术的美国人,之所以能够做中国驻印军参谋长,孙立人认为,一是他会说中国话,二是在中国生活过很长时间,做过情报员,但“对于战争的艺术,极为不行”。
  鲍特纳在得知于邦和附近的守军,仅仅只有一名日军指挥官和四五十名缅甸士兵的时候,他命令112团在11月1日之前,占领于邦和胡康河谷北段。
  这个命令遭到了孙立人的质疑。
  孙立人认为,要从新平洋进入于邦,沿途尽是原始森林,荒无人烟,大军前行,必须开路。而且,此次前去,要占领横面为200里的区域,一团人无论如何兵力不够。至于补给,更不可能,因为森林密布,无法空投,道路险阻,无法车行。
  武器装备的优势,也谈不上。由于道路崎岖,重炮坦克都不能运走,士兵们只能携带轻武器。这样的轻武器,在进攻中无法发挥威力。
  而且,孙立人综合前几个月的战斗,认为,日军绝对不可能在于邦和胡康河谷的北段,只部署缅甸士兵,而没有部署日军。
  孙立人向鲍特纳建议,将新38师113团和114团一同派上去,协助112团攻打于邦,但是鲍特纳没有同意。
  孙立人将新38师从缅甸的死亡绝地中带出来,但是他没有指挥这支部队的权力。不但他没有,连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也没有。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  接收广州 --------接收黄埔军校


  我叫张义栻,原名张聿栻,1918年出生于山东省莘县文明寨,18岁从军,次年参加了淞沪会战,24岁追随孙立人将军远征缅甸(时任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114团1营1连上尉连长),曾率领全连战士在“于邦大捷”中击毙日军30余人,活捉日军中尉1名,战后荣获国民政府七等云麾勋章1枚,美国银星奖章1枚。
  1945年8月日军投降。我们从缅甸乘飞机至广西南宁。回国之后,师长李鸿接到命令,率领我们新38师沿南宁至广州湾的公路向广州急行,在广州接受日本投降,并接管广州城。8月25日,孙立人、贾幼慧、李鸿、唐守治、葛南杉、陈鸣人等新1军将领,在广州参加了受降典礼。师长李鸿率领我们新38师军容整齐,全师官兵身着黄卡其布军服,头戴钢盔,脚穿皮鞋,打黄呢绑腿,一律美式装备,以军乐队为前导,在广州市大街上步伐整齐地高歌前进。广州市民像潮水一样拥在入城队伍经过的大街两侧,手持国旗,燃放鞭炮,欢声雷动,把一束束鲜花投向队伍,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呼口号,欢迎我们驻印新1军新38师凯旋。新1军进行了休整和扩充,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天下第一军”。


  当时,我率领1连负责接收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亲自主持并亲眼见证了这座培养了众多名将的军事院校从日寇手中回归祖国的怀抱。2010年我92岁的时候,经过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从东北赶到广州,时隔65年重游黄埔军校旧址,抚今追昔,心中不胜感慨。在广州期间,经由同乡介绍,我认识了我的夫人冯次霞。她是广东佛山人,当时在广州读书。1945年秋,我们新38师在广州举行隆重的集体婚礼,师长李鸿将军亲自主持证婚,新人总共38对,新郎均为连级以上军官。我和夫人冯次霞的婚姻,就是在李鸿将军的见证下开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3: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唉,不太容易啊。连“天下。。。。。。无敌“都属于敏感词了,不能连着,非得找出来删或改掉,否则贴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2-21 23:47:01
誰写的,这么好看。快奌凳下一篇。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27

主题

621

帖子

1359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359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3-2-22 00: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此文, 明白了老将为什么能跟丘吉尔和罗斯福坐在一起了. 谢谢给补上了这遗漏历史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08:37 , Processed in 0.1005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