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9|回复: 0

续17:揭开盲区---真详细,虽也有数据错误,但基本是第一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3-2-22 17: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11】    


几十年过后,方家绩一提起这场因为情报失误而损失惨重的战争,就悲愤不已。他说:“我们失去了一个营长,三个连长。”
  在整个缅甸战役中,包括第一次缅甸战役和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国驻印军一共失去了两位营长,一位是在仁安羌牺牲的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再一位就是在于邦牺牲的112团第三营营长陈耐寒。


  孙立人的建议没有被驻印军参谋长鲍特纳采纳,理由是后方公路未通,补给困难,飞机太少,不能为112团提供援助。
  孙立人没有办法改变不懂军事的鲍特纳的作战部署,当时懂军事的史迪威又去重庆未回,孙立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再次建议攻占拉加苏。拉加苏是一个制高点,占领此地,则可以压制日军的火力,必要时候,战局不利,112团可以退往拉加苏。
  鲍特纳批准了。
  112团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贸然走进了胡康河谷。


  112团在通过了隘口后,兵分两路,第一营进攻于邦,第三营进攻拉加苏,第二营为预备队。
  连长江晓垣率领着一个加强排,走在第一营的最前面。当时,他并不知道,他们在一步步走进了日军的伏击圈。


  江晓垣带着加强排走在距离于邦仅有600米的一块高地前时,发现这里有一片丛林中难得一见的开阔地,东西长约600米,宽约100米。要去于邦,这个开阔地是必经之路。
  由于开阔地视野开阔,阳光明媚,即使跑过去一只兔子,也会被发现。江晓垣把加强排分成几批,一批通过,另外几批担任掩护,以此类推。加强排在紧张的气氛中全部通过了,没有发现任何情况。
  通过了开阔地后,加强排继续走进密林深处。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通过开阔地的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躲在树上的日军看到了。而守卫于邦的,并不是驻印军参谋长鲍特纳所说的四五十个缅甸兵,而是整整一个大队的日军。此刻布置伏击圈的,则有70多名日军。


  加强排全部走进了伏击圈后,躲藏在树上的日军狙击手开枪了,走在最前面的中尉排长刘治倒了下去,连长江晓垣也负伤。
  缅甸反击战中,日军的狙击手经常躲在树上,射杀从树下经过的驻印军的长官和机枪手。为了能够射杀孙立人,日军曾派出过上百名狙击手,人手一支狙击步枪,一张孙立人的照片,可是,直到战争结束,这些狙击手连谁是孙立人,都没有认出来。日军狙击手和孙立人的故事,我在后面会详细说到。


  日军狙击手的第一轮子弹过后,加强排立即滚入了草丛中,在平时的训练中,他们经常训练如果遭到突袭,应该如何应对。
  现在,日军在树上,加强排在草丛中,日军无法挪动,加强排可以移动,日军手中是三八大盖,加强排人手一支冲锋枪。在日军第一轮突袭占了上风后,而现在的对峙,日军完全落于下风。
  日军在树上构筑了交叉火力,如果发现了目标,几支三八大盖里的子弹一齐射出去。加强排藏身在草丛中,如果发现哪棵树上有子弹射出,几支冲锋枪的子弹也一直打出去。冲锋枪的火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梭子子弹打出去,树梢上就会掉下了一名中弹的日军。
  日军需要瞄准,加强排不需要瞄准,只管对着树梢扫射,扫过来,再扫过去,就会有一名日军,夹杂在断枝残叶中,像喝醉酒一样掉下来。
  伏击加强排的有70名日军,而加强排只有30人,70人布置好了伏击圈,居然啃不动这30人。


  黄昏时分,112团一营主力来到了这座高地前,战斗已经结束了。地面上都是尸体,鲜血染红了荒草,日军全部死亡,加强排仅剩几名重伤员。
  一营将20多名战友掩埋后,继续向于邦推进,经过一番激战后,他们前进到了距离日军主阵地仅有50米的树林里。
  两军对峙。
  战局对中国军队相当不利,中国军队没有补给,后方道路未通,所有的粮食弹药,都带在身上;而日军能够得到及时补给,从于邦到卡盟有一条可通汽车的大道,卡盟是日军粮食军火辎重囤积基地。


  112团一营挺进于邦,进展不顺利;而三营攻取拉加苏,同样不顺利。
【4-12】


  第一营出兵于邦的时候,第三营出兵拉加苏。
  第三营没有费多大劲,就占领了拉加苏。然后构筑工事,准备做长期抵抗。
  如果远征军的后续部队能够赶到拉加苏,那么拉加苏可以称为第二个新平洋,在这里集结重兵,修建机场,囤积粮草,作为攻占胡康河谷的后方基地。
  可惜的是,驻印军参谋长鲍特纳直到现在,还在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带只有缅甸兵和少量的日军指挥官,根本对中国军队构不成威胁。
  孙立人一再相求派兵增援112团,鲍特纳一再寻找各种借口拒绝。这个美国佬的执拗和刚愎自用,更甚于史迪威;这个美国佬的无知和狂妄,也更甚于史迪威。
  112团第三营孤立无援,而日军则昼夜兼程,向拉加苏和于邦增派援兵。从日军后方基地卡盟到于邦和拉加苏的道路上,满载着士兵的卡车隆隆驶过,卡车后拉着野战山炮,山炮后还奔跑着赶去增援的日军。
  而这一切,中国军队都不知道。


  112团一营遭到了一次伏击后,而112团三营又遭受了一次偷袭。
  在日军援兵的先头部队到达时,与中国军队对峙的日缅军在这天夜半对拉加苏发动了一次偷袭。
  偷袭的队伍由日军和缅甸义勇军组成,以缅甸义勇军居多,高达一个旅。这天夜半,一个旅的缅甸人手持缅刀,像贼一样摸到了第三营的阵地前,他们轻车熟路,熟悉丛林,所以他们一直摸到了第三营的营门前,中国军队还浑然不觉。缅甸人的后面跟着日军。
  然后,缅甸人一声唿哨,就挥舞着缅刀,冲进了中国军队的营房。中国军队持枪拼杀,可是,长长的锋利的缅刀在短短的没有刺刀的汤姆森冲锋枪面前,大占便宜,中国军人倒了下去。
  即使如此,这支骁勇善战的中国军队仍然拼死反击,与日缅军胶着厮杀。战至天亮,日缅军退走,中国军队中,机枪连连长吴瑾阵亡。而日缅军则留下了200具尸体,其中包括两名大尉,一名中尉。
  三营的伤亡,虽然没有确切记载,但是考虑到当时是白刃战,拿着短武器的中国军队,应该比日缅军伤亡更大。
  此战被中国军队视为奇耻大辱,因为那么多的战友,倒在了缅甸人的缅刀下。


  这场战斗,给孙立人留下了极为惨痛的记忆。孙立人后来规定,每个班至少要有两把中国大砍刀,既可以作为短兵相接的武器,又能够作为在丛林中开路的工具。


  由于战线太长,兵力缺乏,设立在一处高地上的112团团部,仅剩下一个警卫排负责警戒保护。
  第三营遭受夜袭后不久,112团团部也遭到日军一个大队的夜袭。团长陈鸣人指挥警卫排拼死抵抗,无奈兵力太过悬殊,阵地多处被日军突破。陈鸣人命令突围,但是一名美军顾问害怕,躲在山洞里,不敢出来。
  天亮后,陈鸣人带队冲出重围,而那名美军顾问却被活捉了。
  当时的战场形势危如累卵,团长陈鸣人都险遭不测,可见情况危急到了何种地步,可是,参谋长鲍特纳仍旧固执己见,认为当面之敌,只是少数日军兵力。


  于邦和拉加苏的危危机在升级,孙立人和鲍特纳的矛盾也在升级。
  孙立人一向脾气很好,但是无知的鲍特纳惹怒了孙立人。
【4-13】


  日军从卡盟赶来的增援部队,迅速进驻于邦和拉加苏,中日两方对峙的天平更加倾斜了。本来,中国军队占据武器优势,可是,因为道路险阻,重武器无法运往前线,而日军的野战山炮则可以用卡车牵引着,沿着康庄大道,直接驶入于邦和拉加苏。
  现在,日军不但武器占优,而且人数更占优势。据中日双方的资料对照,此时进驻于邦和拉加苏的,是日军18师团的两个联队:55联队和56联队。
  日军一个联队的编制人数,相当于中国一个师。两个联队,就是两个师。而中国军队仅有一个团,而且是已经激战多日,伤亡巨大的一个团。
  这场战役注定是异常惨烈的。


  12月上旬,日军阵地上升起了气球,气球是为了给日军炮兵指挥方位的。
  早在淞沪战场上,日军就用气球侦察中国军队的阵地。我采访过当年钢七军170师1020团二营机枪排排长梁天恩,梁天恩说,淞沪会战开始的时候,远在广西的钢七军就昼夜兼程赶往上海,一到上海,双方都打得非常艰苦,谁也制伏不了谁。头戴钢盔脚穿草鞋的钢七军来不及休整吃饭,一个猛冲,就把阵地上的日军赶到了轮船上和大海里。
  日军退却了,钢七军这才埋锅造饭,可是,饭还没有做好,阵地上空出现了几个巨大的气球。钢七军的战士没有见过这种玩意,纷纷跑出来看稀奇。突然日军舰船上的炮弹铺天盖地倾泻而来,战士们这才知道,气球原来是给日军的舰炮指定方位的。


  日军升起气球侦察中国军队阵地上的情况,哨兵把这个情况报告给孙立人。孙立人意识到日军大举增兵,连重炮部队都赶到了,前线的112团一定极度危险。
  孙立人又找到鲍特纳,报告日军重炮部队出现在于邦和拉加苏的情况。
  可是,鲍特纳像一头要撞倒南墙的野牛一样,坚决地认为,当面之敌没有日军的重兵。他想当然地说,日军放气球,是虚张声势,故意造成他们有重炮部队,让中国军队不敢进攻。
  孙立人继续据理力争。
  可是,鲍特纳说,他是炮兵出身的,他清楚地知道,于邦和拉加苏那样的地形,大炮根本就无法拉上去。
  在这样固执愚蠢的上司面前,孙立人对敌情的判断再正确,也无法实施。
  前方传来的战报反映,112团在不断地伤亡,孙立人心急如焚,可是鲍特纳稳坐钓鱼台,一副“你骗不了我”的踌躇满志的神情。用彭德怀对德国顾问李德的那句话说,就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就这样,112团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又苦苦支撑了20天。日军尽管反复攻打,都被112团奋死击退。


  1943年12月25日夜晚,是西方的平安夜。
  这一天夜晚,围攻拉加苏的日军炮兵指挥官森山大尉看着缅北的月光,想起了当年在德国上军校的岁月,他突然心血来潮,命令拉出几门炮,对着中国阵地一通轰击,作为庆祝圣诞节的礼炮声。
  就在今天夜晚,坚守拉加苏的中国军队112团第三营营长陈耐寒,带着几名参谋人员,潜伏在阵地的最前沿,观察日军动态,想发动一次奇袭。没想到,日军的炮弹就从天而降,陈耐寒和几名参谋壮烈殉国。
  陈耐寒是缅甸反攻战中,中国驻印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官。


  森山大尉指挥几门大炮轰击过后,立即拉着大炮转移阵地。
  我采访79军98师293团炮兵连长骆首瞻,他说,在炮兵对射中,每打一发或者几发炮弹,就要赶快拉着大炮离开原地,因为你的炮弹射出后,对方马上就能够从弹道推断出你的大炮所在的方位,对方马上就会进行反击。而你在装填炮弹的时候,有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对方的炮弹就会落下来。
  可是,这天晚上,拉加苏的中国军队阵地上没有大炮还击。
  因为中国军队根本就没有大炮。


【4-14】


  中国驻印军在缅北与日军的作战情况,中、美、英三方都非常关注。因为缅北战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场。如果缅甸战场上,中国军队进展顺利,史迪威公路就能够修通;史迪威公路修通了,大量的美援装备就能够进入中国;美援装备进入了中国,大量日军就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脱身;大量日军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脱身,则美军的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就会得到减轻;美军压力减轻,二战进程就会加快。这是从美国的角度分析的。
  再从英国角度分析,如果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战场进展顺利,日军肯定就会把缅甸南部的兵力调往缅北;日军调往缅北,印缅边境压力减轻;印缅边境压力减轻,则英军就能够发动反攻,收复殖民地缅甸。
  所以,美国和英国,对缅北战事都非常看重。


  中国军队在缅北于邦和拉加苏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邱吉尔在开罗召开会议,确定统一对日作战事宜。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一百年来首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蒋介石,肯定心潮澎湃,可是,有一件事情却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这就是中国驻印军在缅北的止步不前。
  孙立人在他的《统驭学》中记述了当年发生的事情。
  在开罗会议期间,中国驻印军参谋长鲍特纳看到112团在于邦和拉加苏迟迟打不开僵局,就向开罗会议报告说,中国军队不能作战,不肯前进。“蒋介石听到后,非常难过。”因为鲍特纳的报告,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的声誉。
  开罗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夫妇专门飞到缅北,找到孙立人,了解中国军队反攻的情况。孙立人向蒋介石报告了详情后,指出鲍特纳的三点错误:“一,他的命令等于接防,好似不预备作战;二,作战时兵力应当集结,不能分散;三、作战时补给应密切联络,不能将部队送到前线不管。”
  蒋介石听到这种情况后,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史迪威飞到缅北,就缅北战情和孙立人辩论,争吵达到12小时。一些美军参谋问孙立人:“你和总指挥怎么有那么多的架要吵?”孙立人说:“如果我不和他吵,他永远也不知道我的想法。”
  从孙立人的回答中能够看出史迪威的性格,非常固执执拗。孙立人和他争吵长达12个小时,他还听不进去一句话;更何况性格温柔敦厚,不会说英语,也不会和史迪威争吵的郑洞国和廖耀湘。
  孙立人和史迪威争吵了12个小时后,还是无法说服史迪威同意向112团增兵,孙立人气愤地说:“天亮后,你和我同去前线视察。”史迪威同意了。
  这次视察,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孙立人和史迪威、鲍特纳来到112团的前线阵地时,适逢一场激战刚刚结束,中国守军击毙日军40多人。打扫战场,中国军人从一名日军指挥官身上翻找到一份机密文件,从这份文件中得知,日军从10月份开始,已经从滇西抽调了18师团的55联队和56联队,星夜赶往于邦和拉加苏增援,而炮兵18联队和重炮独立21大队也向这一带集结。而18师团指挥部前推上百公里,以便指挥其增援部队。
  这名日军指挥官是山下中尉。
  直到现在,两位美国人才知道112团对抗多日的,居然是日军两个联队。
  为了证明日军不但有步兵,还有重炮部队,112团的战士受命抬来日军大炮发射过来,而没有爆炸的臭蛋,让鲍特纳观看,至此,鲍特纳羞赧不堪,明白自己错了。
  由于参谋长鲍特纳的判断失误,又自以为是,让驻印军新38师112团付出了巨大牺牲。
  史迪威宣布,撤销鲍特纳的参谋长职务,新38师由孙立人全权负责,立即组织另外两个团113团和114团,昼夜兼程赶往于邦和拉加苏,增援112团。
  鲍特纳不心疼中国驻印军,但是史迪威心疼,因为中国驻印军唯一能够依赖的一支部队,他还想依靠这支武装打翻身仗,反攻缅甸,一雪前耻。两年前,他被日军从缅甸赶出,在美国尽人皆知,史迪威丢不起这人。
【4-15】


  孙立人终于夺回了对新38师的指挥权,他终于可以在缅北战场上大显身手了。


  一些资料记载,孙立人从山下中尉的身上看到那份加密文件后,心中一惊。55联队和56联队所在的18师团,是新一军,也是孙立人的老对手。
  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时候,税警总团的当面之敌就是18师团,没想到冤家路窄,在这里又遇上了。
  有一年,我在采访上高会战的时候,当地研究上高会战的专家昝鸿祥告诉我说,抗战时期,日军的某一个师团专门与中国某一个军作战,这是日本大本营制定的作战方针。因为日军这个师团作战次数多了,就能够熟悉当面的中国军队,知道它的漏洞在哪里,能够更轻易击败。同样的道理,中国军队也能了解日军的特点,也能更轻易地击败它。
  比如,日本最强悍的第五师团,专门和中国当年唯一的机械化军第五军过不去,结果在广西昆仑关,第五师团被第五军打成了残废,中村正雄少将阵亡;日军的34师团,专门找74军的茬,结果在上高会战中,被74军打得全军覆没,连2000名伤兵都丢弃不要了;日军的13师团,又缠着18军不放,结果在鄂西会战中,被生生斩断一支伸向重庆的脚爪;而18师团,则像影子一样跟着新一军,最后的结局,地球人都知道,18师团被打得补充了15次,连师团长田中新一的关防大印都被缴获了。新一军有了这枚关防大印,可以在日军营地里畅通无阻。
  国军五大主力的战斗力,确实不是一般的部队能比的。五大主力中的新六军,这时候还没有从新一军中分出来。


  孙立人能够指挥新38师后,立即兵分两路去救援112团。113团赶往拉加苏,孙立人亲自带着114团解救于邦。
  然而,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增援部队,要赶到前线,至少需要20天。


  这20天里,113团和114团昼夜兼程,披荆斩棘,急如星火;这20天里,前线的战斗一直非常激烈。
  于邦北部,仅有几里远,有一个地方叫临滨,这里驻扎着112团的一个连,连长叫刘益福。
  日军如果占领了临滨,就会截断于邦和拉加苏中国军队的后路,中国军队就会陷入包围圈中,面临被全歼的危险。
  所以,对于日军来说,临滨必须攻取;对于中国军队来说,临滨必须坚守。中国守军是一个连,日军围攻的是一个大队。敌我兵力比将近10:1,而且日军还占据了武器优势。
  临滨阵地前,中国士兵用被日军炮火轰炸折断的树木作为障碍物,障碍物后,有一棵巨大的树木,树冠被日军炮火劈去一半,叶先贵、余元亨两名重机枪手,把一挺重机枪放在了树干后,让粗壮的树干作为阻击阵地。这棵只剩一半的大树两边,是手拿冲锋枪的全连战士。
  临滨的战斗一直打了七天七夜,勇敢的日本士兵每次冲过障碍物后,都被重机枪子弹像割麦子一样撂倒一片又一片,后面的继续冲锋,被继续撂倒,再继续冲锋。反正日军的人数多,他们死得起,传说重机枪阵地难以突破,他们偏不信这个邪,偏偏要冲过去。
  日军《步兵操典》是一根筋,日军打仗也是一根筋。
  七天过去后,日军大队长田中胜、两名中队长原良和吉五,还有400名日军,倒在了中国军队的阵地前。直到这时,日军才知道,打仗是不能赌气的,血肉之躯是不能冲过重机枪阵地的。


  日军的战术确实很不怎么样,他们在中国战场上畅通无阻,不是他们会打仗,而是中国军队手中的家伙不行;而到了缅甸战场,日军还是这种一根筋打法,肯定会成为中国军队手中冲锋枪的活靶子。
  对这场战斗,我一直有一个疑问。
  新一军老兵说,当年日军在树梢上,除了埋伏狙击手,还有机枪,专门射杀从树下走过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遇到树上的狙击手,可以用冲锋枪打;可是遇到机枪手,冲锋枪就不是对手,因为机枪会压制冲锋枪的火力。怎么办?新一军的炮兵就对着大树打几发炮弹,炮弹过后,日军机枪手和机枪就从树上掉下来,即使没有被打死,也会被摔死。
  可是,临滨的这次战斗中,日军为什么不用炮兵对付重机枪呢?
  日军《步兵操典》有规定,在步兵冲锋前,可以炮击;在步兵冲锋时,不能进行炮击。
  日军《步兵战法》的愚蠢规定让田中胜大佐和这400名日军死得不明不白。那棵巨大的树木下,可能有树洞,或者树木下挖有掩体,日军在冲锋前的炮击时,叶先贵和余元亨把重机枪拉进掩体里,等到日军冲锋时,再抬出来。这样,没有了大炮掩护的日军,正好变成了菜刀下的黄瓜,想怎么切就怎么切。
【4-16】


  对于临滨阻击战,当年的《大公报》有详细的报道,其中有几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
  这场阻击战的起因很有意思。这天,刘益福连长带着士兵在阵地的左侧防守,突然看到从树林里走出了一群穿着远征军服装的人,向着阵地走来。警卫哨兵鸣枪,前卫部队扫射,那群人用中国话高喊:“班长,班长。”通讯兵看到这种情景,急忙跑来告诉刘益福说:“连长,是自己人,打错了。”刘益福略思片刻,说:“打吧,不管那么多,就算是我们自己人,事先没有通知,而贸然闯进我的防区,上面也不会怪我的。”结果,这边抢一响,那边那群人立即找到掩体,伏地还击,临滨阻击战,就此打响。
  18师团的日军很狡猾,他们会说一些简单的中国话,比如:“班长、排长、中国人……”他们经常冒充中国军人,喊着这些简单的中国话,来迷惑远征军。


  战斗开始后不久,刘益福考虑到防线太长,兵力有限,会被日军突破,所以,决定收缩防守,所以,他命令将最前线的一排人后撤。
  这排战士撤回后,清点人数,缺少了吴行山、易明清、唐海、施鸿明四个一等兵。刘益福派出传令兵去寻找,没有找到。
  这四名战士因为没有接到通知,就一直坚守在第一线阵地。
  第二天下午,四名战士看到他们的掩体前方,有四个日军抬着一挺机枪,压低腰身,从他们掩体的正前方偷偷摸摸地向左面走去。日军知道中国军队连夜撤退了,但是不知道这里还有四个没有接到命令的战士。
  四名中国战士,四个日本鬼子,不多不少,一人一个。中国战士发现了鬼子,而鬼子没有发现中国战士。四人约定,一人瞄准一个,同时射击。
  四把枪同时响了,四个鬼子倒了下去。施鸿明纵深跳出掩体,想去抱回那把机枪,唐海一把拉住了他,说:“等一下,我要先报告班长,让树上的机枪阵地掩护我们,再去取枪,这样安全。”
  唐海去报告班长的时候,找不到班长了,不但班长找不到,喊树上的机枪阵地,也没人答应。四人这才知道,战友们早都后撤了。
  四人这才回到后方阵地。


  因为敌众我寡,我又没有后援,为了节省子弹,刘益福连长规定,在日军没有达到50个以上,不能开枪射击。冲锋枪和步枪不一样,一打就是一梭子。
  有一次,刘益福派出两名搜索兵,侦察前方日军的情况,并一再叮咛:“非发现50个以上的敌人,不要开枪。”
  两名搜索兵走进了密林中,侦察日军动向,突然看到有一伙日军正在换防,大喇喇地交谈着,完全不知道此刻已经被两名中国士兵盯上了。两名侦察兵数了数,面前的日军应该有47个。
  一个说:“好机会,打吧。”
  一个说:“不能打,不够50个。”
  一个说:“我再仔细数数。”
  一个说:“连长叮咛过的,不够50个不能开枪。”
  两名搜索兵数来数去,一共只有47个,还缺3个,怎么办?
  先一个等不及了,他打开冲锋枪的保险,对着日军就是一梭子。后一个看到先一个射击了,也不再争执,拿起冲锋枪也射击。结果,这伙日军不明不白地做了冤死鬼。他们到死都不知道枪弹是从哪里来的。


  在拉加苏,日军森山大尉炮击中国军队的营长陈耐寒,陈耐寒牺牲;在临滨,刘益福连长指挥迫击炮轰击日军的一名联队长,该联队长也阵亡。
  当地的百姓向《大公报》记者介绍说,那天,日本一名联队长隔河向中国阵地观望,一发炮弹落在他的身边,联队长倒地不起,血流如注。当地百姓抬着这名联队长想送到医院,在半路上,联队长就没气了。


  联队长死后,双方又转入了相持对峙。
  后来,113团赶来增援,日军狼狈逃走。
  中国军队追击日军,却发现路边竖立着一张张木牌,上面写着:“这次你们胜利了,我们佩服你们的厉害,孟关再见吧。”“中国的弟兄们,不要再追了,我们已经让步了。”
  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标语,我也多次听到当年的远征军老兵讲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说完了于邦北面的临滨,再说说于邦,于邦阻击战更为精彩。精彩到了超出我们的想象。
  史料中记载的于邦之战,时间为1943年10月31日,到12月29日,差不多有两个月时间。
  两个月的于邦之战中,最为精彩的,最超乎想象的,是李家寨阻击战;而李家寨阻击战中,最匪夷所思的,最精彩纷呈的,是大榕树阻击战。
【4-17】


  于邦为缅北水陆交通要道,一面临水,三面森林,用兵书上的话来说,此处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
  上面写到过112团一营加强排3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连长江晓垣牺牲在于邦渡口的一棵大榕树下。他们误入日军的埋伏,然是如此,加强排硬是用冲锋枪击毙了70名日军。
  据远征军老兵说,日军狙击手经常藏身在树枝间,射杀树下走过的中国军队指挥官和机枪手,而且居高临下,对着脑袋开枪。


  江晓垣连长带领的加强排全部牺牲后,攻打于邦的兵力不足了,112团一营营长李克己亲自带着一个加强连,前来增援于邦。
  加强连前面开路的,是一个尖刀班,班长姓秦,名字不知道;副班长叫倪星和。
  1943年11月4日,尖刀班趁着夜色向前搜索前进,黎明时分,他们来到了一片密密的丛林里。副班长倪星和一个人走在最前面,透过飘散的晨雾,他看到前面的空地上,有30多个日军正在开饭。日军完全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的增援部队,会突然来到他们的眼皮底下。
  倪星和爬在地上,看到端着搪瓷缸的日军聚集在一起,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餐,三八大盖架在一边的草地上。倪星和看到日军毫无防备,就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日军像狂风中的荒草一样,纷纷倒伏,这一下子,就打死了将近30名日军。
  走在后面的秦班长听到前面突然传来枪声,立即加快脚步向前赶,没想到,居然和十几名刚刚从营房逃出来的日军碰个正着,秦班长立即命令射击,气喘吁吁的日军自以为逃出了狼窝,没想到又进入了虎口,一下子又倒下了几个,只有五个日军借着树林的掩护,七拐八拐逃脱了。
【4-18】


  五名日军逃入了工事里,秦班长也带着尖刀班追到了工事前。
  日军的工事修筑得很有特点,工事前是两米多深的壕沟,壕沟的底部挖有狗洞,狗洞长几十米,与工事相连。如果工事守不住了,日军就放弃工事,钻入狗洞,爬到壕沟里,沿着壕沟飞速逃窜。
  五名日军从跳进了壕沟,逃到了工事里。尖刀班也跳入壕沟,准备钻入洞中,将日军从洞中掏出来。
  可是,机枪响了。
  壕沟两边是密密的树林,日军在树枝上建立了狙击阵地。当尖刀班跳入壕沟后,日军的狙击手就对着壕沟射击。
  与此同时,工事里的日军也向壕沟里丢手榴弹。
  秦班长牺牲了,倪副班长也牺牲了,尖刀班只剩下一名叫周国成的弹药手。
  周国成从秦班长手中拖过轻机枪,对着树枝上的日军狙击手射击,有两名日军狙击手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他们不是被打死了,就是被摔死了。
  此时,周国成的右手也负伤了,他抱着机枪滚了两滚,改为用左手射击。不久,左手也负伤了。周国成无法再射击。


  就在这时候,莫自愚排长带着一排战士赶了过来,立即组织战士对着日军工事展开攻击,拔下了几个火力点,可是,莫排长牺牲了。
  姜副排长接替莫排长的职务,继续向日军攻击。
  日军负隅顽抗,战场上呈胶着状态,姜副排长也牺牲了。
  我手头有一份《流芳录》,是新一军军部于1945年12月收录的4823名烈士的名单,它只是缅甸战场上新一军阵亡27000名烈士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名单上,排列第一位的是新一军副军长齐学启,他的军衔是少将。在新38师阵亡将士名单中,少尉一栏,第一个是莫自愚。在准尉一栏中,我查找到一名烈士的名字叫姜荣耀。而且,少尉准尉中,也只有此一人姓姜。那么,这个姜副排长,一定就是姜荣耀。


  因为没有重武器,中国军队进攻受阻,日军龟缩在坚固的工事中,负隅顽抗,中国军队没有进展。
  第一营营长李克己带着一个加强连来到的时候,看到前方攻击不顺利,为了减少伤亡,就下令停止攻击,加固已经占有的工事,从三面包围日军,只留下面对河面的缺口。这种打法叫做“围三阕一”。
  “围三阕一”的打法,并不是要故意放走日军,而是把日军引诱出来再歼灭。中国军队有一部埋伏在河岸边,而且在日军河岸出口的两边,布置了两个重机枪阵地,就等着日军从乌龟壳里钻出来。
  根据战后中日两方的资料比对,当时被围的日军有六百多人,而中国军队仅有一个加强连,人数只及日军的一半。然而,日军不知道来了多少中国军队,他们只是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敢对着他们发动攻击,人数肯定远远超过他们。所以,藏在乌龟壳里的日军,始终不敢突围。


  日军不敢突围,中国军队就守在洞外,等着日军出来。这就像乡间灌田鼠一样,灌田鼠的时候,提一桶水倒进田鼠洞里,然后守在洞口,等着田鼠出来。洞里被水淹,田鼠就不能不出来。
  现在,中国军队就守在洞口,切断了狗洞与外界的所有联系,狗洞里的日军弹尽粮绝,没有饮水,看你还能支撑多久。


  李克己带着加强连将日军围困了三天。在这三天里,曾有一股日军乘着船渡过河来,想给狗洞里的日军送给养,结果被加强连用重机枪打退了。
  狗洞里的日军焦渴难耐,只能等到夜晚,偷偷爬出工事,挖掘工事外的芭蕉根充饥。
  日军开始过起了揭不开锅的青黄不接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08:40 , Processed in 0.0938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