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8|回复: 10

2010过年回家,再谈我所见的农村 zt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0-2-22 15:26:38 |阅读模式
虽然,我曾经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面前,表达过我对家乡的热爱。捉过鱼的小河,翠绿的麦田,甚而是田野里的一座座坟,都曾是我无数次情感停留的所在。但是,我也知道,这些都只是回忆,已再也无处可以去找寻。河水已经干涸,河道里满是花花绿绿的塑料垃圾袋,麦田虽然还在,但一条正在修建的高速公里横穿而过,像一道伤口,将那片田野硬生生撕裂开了一般,至于坟头,也早已经失去了对死亡的尊重和对祖先的纪念,低矮的土丘,像一个个干瘪的高粱馒头。甚而在过年的时候,也很少见到坟头前有青烟散起,人们或许是过的太忙碌和紧张,而忘记了过年前要去坟头烧两把纸钱。
当对家乡的情感成为一种凭吊的时候,或许家乡在远去,我也在远去。每年一次的返乡,像是在履行一种责任和义务,回去看一看逐年老去的父母。也像是去祭奠,祭奠逐渐病去或已经死去了的村庄。
  我无意执迷于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我也知道工业化的席卷,或许是现代化的必然之途,也是目前唯一的“解救之道”,我亦然知道,中国的乡村之沉重,农民之艰辛,非是一朝一夕就可治愈。但是,我更知道,甚而是确信,我所见的农村,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正确的农村景象。
  

一、观念正在改变。
  或许农民观念的改变可以视为是农村一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挣钱,捞钱,能挣多少钱,在农村已经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谈话内容所在。这也可以视为市场经济对农村造成的最大的影响。
  在家几天,听父辈乡邻们之间的谈话,大多是关于是谁在外挣了多少钱,谁家挣钱在县城里买了房子。无论你人品怎样,即使你之前是个流氓泼皮无赖,倘若你能挣到钱,也是会被尊重和肯定的。你出手阔气,抽的烟好,穿的衣服好,家里房子盖得好,就可以将其他的一切都给遮掩过去,这真可谓是一钱遮百丑了。
  回家,常听父亲说到村上谁时有这样的感叹:“唉,无论怎样,人家现在能捞到钱哦”。古人云,一文钱憋死英雄汉,现在则是,无论是英雄还是狗熊抑或是奸诈小人,有钱才是真好汉。
  我跟父亲说,人活着不能单单为为了钱考虑。父亲说,人活着不为了钱,还能为了啥呢?
  说到这,不由想起了二十年前,所谓的“黑猫白猫论”,这的确是一件吊诡的事情,倘若以能否抓住老鼠为衡量是否是好猫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或许有其特定的时代合理性,但并不应该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长此以往,中国将来不愁没有本土宗教,“拜金钱教”或许有可能。试想一番,当全民都陷入一种对金钱的狂热崇拜之中时,这样的一个民族,或许是可怕的,也是危险的。
  一切向钱看,无论其他。诸如目前在家乡特流行的观点:谁家让孩子上大学,谁家倒霉。花了钱,出来还没啥大作用。又不是铁饭碗,现在到处都是大学生。还不如及早出来打工,打工一个月也能挣好几千。想到之前《南方周末》报道的教育致贫现象,以及“蚁族”一词的流行。或许可以诠释这一切。
  而观念的改变,恰恰是最让人触目惊心的,由此而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固然大学教育目前有很多的弊端,乃为大家所诟病。但试想一番,倘若将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主要是城市的孩子。而农村的孩子只能高中毕业就以出卖劳动力的身份出去打工,或是受过一两年技术培训就被输入进现代化的生产线上,那么,长期如是。农民只能是一代打工又一代打工,这与以前的那种一代放羊,生了孩子养大了还是放羊又有何异?这从目前大学生中城市与农村出身的孩子的比例就可见一端倪,尤其是一些名牌高校更甚。
  当然,我并非是歧视体力劳动者和打工者。但我想,一切不应该这样,不应该就由农民和农民的孩子来从事这些工作。
  但是,他们不去城市打工,不拿青春去出卖劳动力又将如何去呢?谁会天真地以为,取消了农业税,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个天大的福音?只不过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罢了。

二、观念正在改变(之二)
  观念的改变,有些的确让人欣慰。诸如计划生育问题,起码在我们那里,年轻的一代,已经有大多可以接受只有一个孩子,认为男孩女孩一个样。当然,在他们谈及的时候,更多是将原因归结于养不起太多的孩子。
  观念的改变,还表现为农村人也正在抛弃农村,甚而是厌恶农村。或许这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二十余年来逐渐被拉大的结果,或许是持续二十年的打工潮,使得农民对于城市的生活越来越向往,无论是年轻的一代,还是五六十岁上了年纪的人。村庄更像是一个驿站,每年只有夏收、秋收和过年的时候,人们才会回去几天。等忙完了之后,又迅速撤回到了城市之中,只剩下孩子和老人,有人甚而将孩子也带走了。
  在美国的华裔,有一个词叫“香蕉人”,而农村的这些年轻一代,在进入了城市之后,也迅速地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城市人,甚而是更像一个城市人。如是的行为,是在掩饰自己的农民的身份,还是隐藏着一种巨大的渴望?
  对城市的渴望,也带来了我们县城的城市化的巨大推进,尤其是房地产的兴起。而这些房子有很大一部分是卖给了农村的那些打工富裕者。由此而形成了他们长年在外打工,住在县城。家里的土地交给六七十岁的父母打理。等收获的时候,才回去一趟,将粮食收了之后就迅速卖掉。或是把名下的那份土地承包给别人。
  说到打工,再多言几句。回去之后,父母有时抱怨,说不如让我当初不读书,说我现在还不如村上那些比我年轻的,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我要为自己的住宿吃饭自己开支,而那些在外打工的,基本都是包食宿的,生活成本相对很低。我父亲冬天的时候就跟一个包工队干过活,每天三顿只有五元钱的伙食费)面对父母或真或假的失望,我只好忍不住地说上一声,说他们的下一代或许还是出去打工,而我的下一代起码不会再打工。
  做工,到城市里去。城市并不为他们的养老,医疗负责。想到之前读的一本书《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比照而言,不为悲观地说,中国的打工者,基本上无法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因为他们没有文化凝聚,因为他们处于一种畸形的“商品经济”之中。当然有新词曰“打工阶级”。至于打工者的明天,打工者的下一代问题,热议了好些年了,仍然基本如是。
  甚而为了让自己被剥削,还要自己支付高昂的成本,学缝纫,学纺织,学焊接。这些年,我们县城里多了好多这种职业技术学校,或挂着某职业技术学校某县分校的牌子。县电视台可以牛叉到在我家有线电视的所有频道下方,都打上本县的广告。诸如某学校招生,某厂招工、某楼盘开售,某药品优惠等等。
  其实,有些时候想一想,我也如是罢了,和他们一样,只不过是城市里的民工。

三,黄赌毒
  黄,正所谓“本不是爱风尘,却被风尘误”。无论是我所在的上海,还是内地的省城抑或仅仅是一个偏僻的县城。每个夜晚的粉红色灯光下,坐着多少年轻漂亮的女子在那里等待着客人?这些女子来自哪里?我想,大部分是内地的农村。
  她们也只是打工者罢了,到城市里来赚钱。我们村就有一户人家就如是。其孩子和男人都在家里,她常年在外,基本上不回去,家里今年冬天新盖起了楼房。村里人私底下都晓得她是在外做什么的。只有一些老人说到的时候,还会表示出一种不屑,其他人也大多默许了。常言,笑贫不笑娼。的确如是。
  我对于她们更多的是同情,或夹杂着一些哀怜。她们只不过在出卖她们最有价值的商品——年轻的身体罢了。这已并非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没有一个女人天生愿意做妓女的。
  说到这,还要提一个乡村卖淫问题。真事暂且隐去不提,则是一些四十岁左右,业已成家生子的女子,稍为一些姿色。在乡村之间卖淫。这样的家庭,大多男人常年在外打工。“谁去都行,五十块一次。不然打电话叫上门也成。”这是我从一群男人的谈话中所听到的。
  赌,则是一种常态化现象。尤其是过年这几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有了钱,赌得都很厉害。村上一个小青年,在我们那一片的十几个村里的商店里都安放了一个老虎机。每天开着车子去倒硬币。我想,留在农村的那些上小学初中的孩子,应当是玩老虎机的主要顾客吧。
  毒,我原本以为离我们那里的农村很远。这次回家才听说这样的事,也是我们村的。免不了提一下,我们村,好像是一个奇妙的景观世界,浓缩了一切,像一个缩影,成为三十余年来中国农村巨大变化的表征。
  事情是这样的,村里有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辍学后,外出打工,在浙江某地,短短四个月,带回了十七万。至于这钱的来路,其父母不仅不去过问,反而责骂其大儿子无能,最后让大儿子也跟着小儿子去了,钱是被其父母拿来盖了两层小楼,以备将来给他们兄弟俩娶媳妇用(目前,在我们那里,农村的男孩子娶亲,基本上是要盖两层新楼的,这与城市里买房倒是如出一辙。)结果后来事发,两个孩子目前都无踪影。楼房还没盖好,只是毛坯。父母也外出,年没在家过,有人说是去寻儿子了,有人说是出去躲着了。回去听父亲说,原来那小儿子在外是跟人贩毒的。至于其两个儿子的下落,有人说被逮捕了,有人说是被同行给“做掉了”,具体无从知晓。
  父亲在说到这个事情时,叹气说,打工就打工,怎么能不走正道呢,虽然来钱快,但犯法的事情怎么可以做呢。母亲说,那家人也真是的,也不想想,小儿子带回来的那些钱是怎么来的,不仅不过问,怎么还可以把大儿子也赶去呢。
  至于吸毒,目前在我所看到的农村,还没听说这个事情。但我想,或许也会发生的。

四、对权力的崇拜和对政治的冷漠
  说到对金钱的崇拜,不得不提农民对权力的崇拜。通俗而说,就是对当官的羡慕和崇拜。
  “当官的哪有不腐败的?还是当官好啊”村人如是说。“乖乖,你看人家胡锦涛,家中的祖坟一定冒青烟了。”村人亦如是说。“当今的天下是谁的,胡锦涛的。”村人依然用朴素的皇权意识来看待政治。
  当官不仅意味着有钱,还意味着有势力,甚而可以仙及鸡犬。时常可以听闻有讲述某村上的某人在外当官,然后将全家都接走了,又帮谁谁安排了工作,又几个电话就摆平了某件事情。
  这样的观念,大多停留在四五十岁以上的村民那里,至于年轻的一代,由于长年迁徙式地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似乎自主远离了政治。或许更是因为,他们自知自己无缘于政治参与而主动放弃。至于基层民主化建设,更是空谈。村庄中的权力还大多把持在一些旧有的“政治精英”手中。目前我们那里还没有所谓的大学生村官,不知道别处这样的一种措施,能否在基层社会中培育出民主的土壤和一批新的政治权贵出来,对此,我并不持乐观态度。
  但是无可否认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之农村,正在出现一种“政治真空”的情形。国家权力的触角自集体化制度瓦解之后,便逐渐从农村退出。农村似乎不仅在经济上被城市被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所俘虏,沦为附庸。在政治上,也在逐渐地被国家所抛弃。放肆地言一句,所谓的一些人大中的农民代表,更像是沦为了一种摆设性的景观装置。暂且不论特定的时代因素,陈永贵现象,只是一种历史中的风景。当然,或许在当时而言,其也是一种风景和陪衬。农民也将永远地成为被代表的大多数,政治上沉默无声的群体。
  韦伯曾批评德国边境的一些农民,不关心国家政治,是市侩。中国当下之农民,似乎也如是。当然,对此我无意地批评,或许他们是聪明地远离了政治,或许他们为了生活之艰辛,只需要对金钱的追逐。
  父亲一直对我没有入党的事情耿耿于怀,这次回家,又提到了这个事情,我没有置辩。政治的天花板距离头顶是那么的近,我又怎么能长袖善舞呢。
  最后说一起发生在我们县的杀人事件,某人的一个儿子在省内的某个市做一官职(据说好像是政法委副书记或其它),其依仗儿子的权势,俨然成为村中一霸。后村内一人愤然将其杀之,沉尸水塘,案破,其曰,我是为民除害。这则故事,在乡里传为奇谈。
五、合作医疗与农村养老
  农村也有了合作医疗,这的确是个好事情。每人每年交一些几十块钱,在村卫生所看病可以报销30%。这次回家,却听闻好多人提到合作医疗的时候,却有怨言。诸如虚开药价,同样的药,在县城的药房买只需要两元钱,在村卫生所开出来却要三元钱。诸如即使是个小病,也先让你打几天吊针。
  年中在家喝酒的时候,还听说这样的事,村上的卫生所,每次开药是从来不出具电脑打印的明细账单的,而都是在每天的营业结束后的晚上,重新做一份新的明细账单,以被上报或检查之用,因为有些药是被纳入合作医疗的,有些药没有被纳入。至于农民最后用到的到底是什么药,是否享受了国家的福利,无从知晓。
  合作医疗的卫生所是自负盈亏的。医生的收入,据说是每人都有六七千元,而附近另一个村的卫生所因为交通便利,那里的医生的月收入,每月都有近万。而我们县城的房价是2000/平方米,县城高中的一个老师的月工资是不足2500.
  此外,由于农民长年迁徙在外,你不可能让一个农民工在外得了病而跑回去治疗。所以,村卫生所的主要病人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至于医疗条件,医生的水平则是另一层面问题。
  农村养老,老人的生活还是要靠儿女的赡养,靠自己名下的那或多或少的田地,而这交给儿女打理的土地收入,并不能足以承载他们的生活成本,以至于养老在农村逐渐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或迫使得老人的生活质量下降。我们那里,而更多的情况是,老人还是自主生活,除非是衣食完全不能自理,不然还都是一人或老夫妻两人住在一处小房子内,儿女每年给些粮食和零用钱。有些老人得了癌症一类的病,其本人和家人基本上是主动放弃治疗,然后等待死亡。甚而有些被病情折磨的老人,恳求自己的儿女用农药将自己药死。
  儿女赡养老人,的确是天经地义也无可推置,但我想,或许还会有更好吧。顺提一下,我父母常与我笑言,他们把我送出来读书,而他们将来则面临老了的时候无人赡养的局面。对此,我只能沉默,或许努力在这个城市挣些钱,买个房子,再存些钱,再祈求父母的身体可以一直健康。十几年后,将年迈的父母接出来在身边,才是唯一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这固然是一条正确而艰辛的路,责无旁贷吧。
  从这一点,也足以可以说明为什么农民对孩子,尤其是供儿子读书的兴趣逐渐下降。不然,将来儿子不在身边,土地无力耕种。让年迈的他们蹒跚在乡间村里,谁来关心他们?

六、直面还是回避?
  看美剧或美国电影的时候,常会有这样的一个镜头。一个白人在大街上多看了一个黑人一眼,然后那个黑人就说那个白人是带着种族主义的有色眼镜歧视他。或有时候往往是白人在回避谈论种族主义,而黑人自己却每每认为自己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
  看了大家的回帖,如是而想到的,就像有人谩骂我写这些文字是在歧视和瞧不起农村,是带着一种所谓高傲的姿态去对农村指手画脚,是所谓的忘本。
  出外求学十余年来,我并没有任何时候掩饰过自己的出身农村的身份,甚而对这样的事实,带着一份骄傲。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村抑或是城市,还是所谓的城里人,在我这里并不具有价值上的高低。我只是在陈述农村的一些问题,并没有站在城市的位置去审视和打量农村,也并没有由此而肯定城市/城里人,而否定农村 /农民,这并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我是在说农村的问题,并非是肯定城市的好,没有问题。而只是因为,我仍然是一个农村人,而不是一个城市人,因为在农村生活着我的父母,我的乡亲。
  写下这些文字,或只是因为内心的一抹挥之不去的情怀。外在的殖民或许并不可怕,内在的,自我的殖民,才是可怕的。不仅有经济和政治的殖民,还有文化的殖民。就像我回去的时候,常能听到一些在外打了几年工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向我抱怨农村的落后,农村没有路灯,农村没有大型商场,农村老一代人的思想太封建,于此同时,他们却表达了对城市的羡慕与渴望。于是,他们年纪轻轻就被吸引到城市中去了,但城市是否就是温情脉脉地给予了他们温暖?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他们年老了之后,他们又怎么办?
  而那些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人,在谈到这个的时候,只能将这一切归结于无可反抗的宿命——谁让咱生在农村呢?
  亦如某些学者所言,中国目前的城市与农村,是一个孽债,是“现代化的原罪”,固然,现代化发展是不容质疑的,但这是否就能够剥夺我们质疑和反思的权力,是否就应该回避一切?

七、从农村问题说开去
  坦诚地而言,无论是去年的文字,还是今年的文字,对于我而言,都是一种痛苦,像是在撕裂自己的伤口。我更无意于将我的家乡以一种“揭丑”的方式,展现在诸位的面前。但每每回去之后,总觉得应该说些什么,正所谓的“意难平”吧,而文字,或许对我而言,仅仅提供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诚如众位所言,我之关心的问题,乃是中国之农村究竟该往何处去。如果我之父辈,我之兄弟注定了要作为中国之发展的牺牲品,沦为历史的一个潜在的无声的注脚,那么,我不希望的是下一代还是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毕竟,回顾历史,我们存在过一种可能。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应当汲取教训。所谓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是否就是唯一的正确之途?
  先行的革命者,在探索“中国向何处去”。于是而有了洋务运动,有了维新变法,有了辛亥革命,有了新中国之成立。那么,在当前,“中国之农村又该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性问题,不应该也不应当被忽视。
  而如何处理农村与农民的问题,本应该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主旨性诉求。而不同的诉求,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而这个诉求,实质上却被忽视了。
  固然有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但这更像是唱戏,农民仍是沦为了配角。取消了农业税,取消了义务教育的费用,有了低保,有了合作医疗。看上去光鲜无比,但实际上呢?花团锦簇的好一番热闹,羞煞我等农村人。
  十年了,依然如故,再十年后,仍会是如故。
  但无论怎样,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至于历史又将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来被后人评说,无人知晓。只是遗憾的是,农民/农村并不是书写自己历史的主体。他们只是被讲述,他们参与创造了历史,但这历史并不属于他们。他们真的很艰辛,也很可怜。
  我或许说的足够多了,也该沉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0-2-22 16:24:32
令人深思。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0-2-22 16:33:35
说的是哪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0-2-22 17:13:16
Who Are You? Why You Post A Article Like this? How you Got your information? Who is behind you?
You is beening  watched!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0-2-22 17:28:54

回 3楼(游客) 的帖子

Oh my god, who are YOU???  If you can't speak English well, you might as well speak Chinese.

Who am I?  An ordinary Chinese American.
Why do I post the article?  I care for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China.
How did I get the info?  I read it from the web.
Who is behind me?  Nobody is behind me.
回复

使用道具

27

主题

621

帖子

1359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359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2-22 2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之农村又该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性问题,不应该也不应当被忽视。

好文!作者所描述的农村的现象发人深思。也许现在正在进行的过程就是一种答案。残酷的现实使农民放弃传统朴实的价值观念,也割舍掉了对故土的眷恋。如此才使得城市化进程成为可能。待到农民与土地的比例不在过剩,农村才可能再变成乐土。这种靠体制形成的人类等级落差,从道义角度,总是令人痛心疾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10-2-22 20:54:05
感谢楼主的撰文,从中能感受到楼主对家乡、对农村、对农民的关切,但还是想提一点不同意见,文章中“据说...”“听闻...”“常听...”等类似的词用的稍微多了一点点,个人以为,中国农村之大、人口之众、情况之复杂、发展之不平衡,不亲临做长期、细致、艰苦、大量的广泛、深入的调研,即不能够客观、公证、全面的对中国农村,尤其现阶段中国农村轻易的下结论。欢迎不同意的朋友拍砖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2-22 20:58:51

回 3楼(游客) 的帖子

你在国外吧?现在类似的帖子在国内网站比比皆是!不过我又怀疑你是否在国外,你的英语。。。。。。。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0-2-22 21:02:19
好文。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0-2-23 17:56:48
Good article.  Worth reading.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01:10 , Processed in 0.0935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