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09|回复: 30

20年的陈年罪案引爆中国社交媒体  (ZT)

[复制链接]

248

主题

829

帖子

262

积分

版主

以荒島之心,在紅塵里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3-5-6 13: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年旧案引爆中国社交媒体

原文作者:EMILY PARKER

翻译:李佳佳Audrey

简介

朱令案件再次在中国互联网上炸开了锅,这次的主场是新浪微博。新美国基金会资深成员埃米莉•帕克在《新共和》杂志上对这一事件做了一番客观冷静的分析。


5月4日,中国当红女演员姚晨在新浪微博向她的4500万粉丝发了这条微博:“青年朱令,19年前被投毒,19年后,这个名字再次中毒。”


姚晨指的是一件接近20年之久的谋杀未遂的谜案。在中国的社交媒体,该案件成了热门话题。周六,由于案件太火,新浪微博屏蔽了以受害者名字“朱令”做关键词进行的微博搜索。但为时已晚:案件已经成为上千万民众关注的焦点。


故事回溯到1994年。朱令就读于中国的名牌大学清华大学。她是一个漂亮而有才华的化学系学生。后来朱令身中铊毒,虽然幸存下来了,但是肢体瘫痪,需要依靠父母照料生活起居。没有人确知她为什么中毒,也没有人因此判为有罪。当然,中国网民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长久以来,许多人相信真凶就是朱令的室友孙维,也认为作为本案唯一的重大嫌疑人,孙维之所以能脱罪,靠的是她的爷爷和叔叔,两位都是有权有势的中国共产党官员。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不过是印证了一个普遍的观念:权大过法。


重提朱令案,是因为另一个不相关的案件。一名复旦大学研究生被投毒,而两个案件相同之处在于宿友都可能是投毒人。不过这么多年来,网上对朱令案的关注其实一直都没有消失。事实上,朱令案从一开始就是网络力量改变中国生活的写照。如今朱令健康依然不佳,但如果没有网络,她可能已经撒手人寰。


1995年,21岁的贝志城是北京大学力学系学生。他听说自己的高中同学朱令正受怪病折磨。她出现恶心症状,头发也逐渐全部脱落。朱令在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但是当地医生都对病症毫无头绪,他们都不能诊断出症状的病因。


有一天,贝志城和其他同学到医院探望朱令。他们只能一次一个人进入病房。轮到贝志城,当他看到朱令躺在床上,全身半裸还插着管子,他想离开病房,但却不能动弹。21岁的他,以为同伴的离去是很遥远的事。看着朱令父母的绝望,医生的困惑,贝志城想起有人在他的寝室谈起过网络这种东西。通过网络,你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沟通。当时中国很少人可以连上网络,但是贝志城的宿友蔡全清可以连上Bitnet和Usenet,让贝志城联系上国外的医疗团队。


贝志城和蔡全清坐下来,向外界写起了求助信,为病重的朱令求救。信的开头是不太流利的英语:“这里是中国的北京大学,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地方。但是,有一个21岁的年轻学生病重垂死。疾病很罕见。虽然北京医院的医生都试过了,但没能治愈她,甚至不知道她得的是什么病。所以现在我们想问问全世界,有人能帮我们吗?”


接下来他们在信里描述起了病症的细节,列出医生做过的测试和化验结果。他们到大学的电脑机房,登入了网上目录里的sci.med和其他新闻组,把信发到Bitnet和Usenet。电子邮件通过卫星,通过电话线路,传到了全世界医院和大学的电脑。不久后,蔡全清收到了邮件回复。


贝志城称他总共收到数千封邮件。许多封邮件都写道朱令有可能是铊中毒,而铊是一种剧毒重金属。人们建议用一种叫“普鲁士蓝”的染料解毒。朱令开始服用普鲁士蓝,最后出现了治愈的迹象。


贝志城第一次意识到网络将会改变游戏规则。后来他建立了一家软件开发的公司。他告诉我:“在有网络前,你不能想象在全世界,我想有200个医生,一起给一个女孩诊断,而且还做出正确的诊断,给出治疗建议。无法想像,就像是梦一样。”


可惜,故事离大团圆结局还很远。多年来网友猜测朱令的宿友孙维由于家庭背景而免受惩处。据报道,孙维是朱令身边唯一一个能接触到铊的人。(孙维本人否认了这一点。)有人认为孙维的作案动机是嫉妒。在网络论坛谣言纷飞,处处是对孙维罪行的指控,甚至还有人想要人肉追捕孙维。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真相。但是,因为中国的法院还没有一份令人满意的判决书,一个似乎是孙维的人选择了在网友的法庭上出庭作证。2005年,压力如山的孙维在热门的天涯论坛上发帖。她写道:“我是清白无辜的。我也是朱令案件的受害人。”她表示自己已经接受警察审问,而且最终解除嫌疑。孙维甚至还斥责了中国网友的行为:“在网络上虽然每个人只是一个虚拟的ID,仍然应该理智客观,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当然,网友远远未能相信孙维。现在很多网友相信孙维已经离开中国,住在美国。甚至,在美国白宫网站上还出现了联署,请愿美国政府驱逐孙维,而且成千上万的人已经签了名字。如今网友还怀疑微博在隐瞒某些事情,让事态变得更严重。5月4日,如果你在新浪微博搜索朱令的名字,你会得知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搜索结果未予显示。其他与案件相关的词语都被屏蔽,甚至连“铊”也成了敏感词。


对朱令案的审查到了这种程度还是第一次。多年来网上一直流传着朱令的故事,就连中国的官媒也报道过。但如今审查员担忧起来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考虑到事情发展到最后,公众不仅仅为这件没有解决的案子生气,对案件的愤怒还反映出了公众普遍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失去信心。只要朱令案件一天不能真相大白,没有人会得到公正的对待。有网友写道:“中国梦只不过是掌权官员的梦。”


当然,微博的审查只会让民众变得更愤慨,更有疑心。一个网友写道:“许多关于朱令的信息都被屏蔽了。所以我们只能认为孙维就是真凶。”还有人写道:“你可以删掉微博,删掉‘朱令’两个字,但你能删掉真相吗?”有人怂恿其他微博用户不断对案件进行评论,让评论写满微博。只要这样,除非新浪自己关闭了微博,对公正的追求就不会消去。


当然,如果能通过现实的法律体系而非互联网追求公正就更好了。所幸的是,微博上的关注焦点也反映出了中国老百姓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以及对一个更加公平的体制的集体诉求。在朱令闹剧的开始,网络帮助来自不同关系网的普通公民一起解决问题,它协助拯救了朱令的生命,而现在网络也在让她的案件不被遗忘。而且,网上为了追求公正这个抽象概念的行动主义也不会被忘记。人们想到,如果我们不为朱令站出来,将来谁又会为我站出来呢?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依然关注着朱令的案件。贝志城一语中的:“我们这代人,很多人都有着成功的事业和舒服的生活,朱令也应该是我们中的一员。”


本文由埃米莉•帕克(Emily Parker)与5月4日发于《新共和》杂志。Ting Zhao对本文亦有贡献。

埃米莉•帕克是新美国基金会(The New America Foundation)的资深成员和数字外交(digital diplomacy)方面的顾问。她正在基金会撰写一本关于互联网与民主的书。

[/table]
[table=100%,#ffffcc]原文地址:http://www.newrepublic.com/article/113116/zhu-ling-attempted-murder-case-weibo
闲看花开,静待花落。 冷暖自知,简单如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829

帖子

262

积分

版主

以荒島之心,在紅塵里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14: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令妈妈说,朱令是我的孩子,是好孩子,风华正茂的时候差点就没命了。假如朱令没有中毒,她会做的很好。我会觉得更幸福,但这一切都没有了。一定会继续申请信息公开,给朱令一个交代。(中国广播网)全程采访音频:http://t.cn/zTTyn7w
视频:央广专访朱令妈妈: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3-05-06/195162391661.html
闲看花开,静待花落。 冷暖自知,简单如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5-6 17:14:32
音频被删除,为什么?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3-5-6 19:46:45
清华朱令案新线索:嫌疑女生曾动用网络水军

http://news.creaders.net/china/n ... amp;#160;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中毒不治身亡,疑被室友林某投毒。动机仍如谜一般。  之前,最有名的校园投毒案是“朱令案”:19年前清华女生朱令中铊毒,嫌疑曾指向同寝室的另一位女生,这名女生曾被指称家世显赫。案件至今尚未有明确结论,有人说,朱令用近乎生命的代价,为人们普及了“铊”知识。  贝志诚,网名一毛不拔大师,朱令的高中同学,从1994年朱令中毒开始,他一直为朱令想办法、讨说法。昨晚,贝志诚上线腾讯微博,重聊朱令事件,并爆出那名被怀疑女生曾向好友发布发帖指南(如下图)以充当“水军”的勐料。贝志诚有些悲观,他说,不认为嫌疑人有被绳之于法的那一天。他称,为朱令多募捐一些钱,是他接受访谈的唯一原因。有网友希望,可以借此机会重新侦办朱令案,让真相大白天下。  清华女生铊中毒  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在1994年11月底出现铊中毒症状,最后得助于互联网才得到确诊和救治。这也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远程医疗的尝试。由于本案历时十多年一直未能侦破,媒体报道和外界的关注讨论一次次发酵。  1994年11月24日起,朱令开始出现奇怪的中毒症状,肚子痛、掉头发,入院未愈。1995年3月26日,朱令再次病重被送入协和医院,昏迷长达5个月。那时互联网还未普及,朱令的多名同学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发出求救电子邮件,收到了两三千条回复,其中约1/3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  后来,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确认,朱令曾两次铊中毒,第二次中毒后朱令体内铊含量远远超出致死剂量。朱令父母怀疑有人蓄意投毒,由清华大学向警方报案。  与朱令同宿舍的女生孙某当时被认为是唯一能够合法取得铊盐并接近朱令的人。警方曾对孙某展开调查,但由于铊中毒测试报告出得太晚,朱令宿舍的物品被破坏,使得证据缺失,案情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2006年,孙某发表声明,坚决否认自己投毒,并称自己并非唯一能接触到铊盐的学生。  经过十年多的康复治疗,由于铊中毒损伤的不可逆转性,朱令的智力、视觉、肌体和语言功能都没有得到恢复,留下永久的严重后遗症,朱令的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必须由年迈的父母照料生活起居。  黑客“偷”到发帖指南  2006年,朱令案再次在网上被热炒,怀疑矛头再次指向孙某。孙某发帖,再次否认自己曾经投毒,并逐条解释回应网上的怀疑。  昨日访谈中,贝志诚贴出了两张《发帖指南》。他称,这是2006年孙某在天涯发帖以前,发给朱令班几位班干部以及室友的,是“当年有黑客攻入邮箱获得的”。这两页发帖指南罗列了一些回帖纲要和注意事项,甚至还包含“孙某她们宿舍非常和睦友好,从未有过任何矛盾,所有舍友人都很好,朱令中毒不可能与她们宿舍有任何关系”等回帖例句。  在回帖纲要中,要求“发表对孙某的了解信任支持言论”,并对哪些人说什么部分做了明确分工,对ID发言也做了说明,例如,徐某某和王某发帖“证实孙某家人清廉”,用新ID以旁观者身份分析窃听器事件等等。  在注意事项中,要求最好不要用自己的电脑或者IP地址,不要给朱家提供额外的信息,严防记者的采访,与案件相关的关键性事实要与孙某核实后再发等。指南还写明了发帖的具体时间,并附上了每个人的联系方式。  贝志诚说,他本来没有将案件的重点放在凶手上,直到2006年孙某在天涯辩解,他才“怒不可遏”。  扑朔迷离的投毒案  在2006年的解释帖中,孙某说,有人说她是“唯一能够合法取得铊盐并接近朱令的人,这并非事实。清华大学当年对有毒试剂没有严格管理,铊溶液和其他有毒试剂在桌上一放就是好几年,实验室有时也不锁门。”1997年,孙某哥哥进入实验室,拿起一大瓶带有骷髅标记的有毒试剂走出实验楼,重复几次都无人过问,该过程用家用摄像机拍了下来。  孙某回忆称,1997年4月2日,警方曾要求她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在经过8小时的连续突审后,家人接孙某回家。“1998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公安14处宣布解除对我的嫌疑,他们承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和朱令中毒有关。”  但昨日,贝志诚表示,警方从无解除嫌疑一说,官方理由只是证据不足。  不敢面对朱令  只想多募捐钱  对话  叶:你最近有见过朱令吗?她恢复得怎么样?她父母身体好像也不是很好?  一毛不拔大师:真的很汗颜,我不太敢见,不敢面对。除了和太太偶然汇去一些钱外,这些年我做得很少。  jovi:朱令案再次被关注,你也愿意重新面对这件让你觉得没有尽全力帮助的事了?  一毛不拔大师:我还是不太敢也不愿意面对,我接受这个访谈的唯一原因就是可能借这个机会给她家庭多募捐一些钱。之前,清华校友发起一个基金会,但钱并不充足,目前朱令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照顾她的费用问题,自发的基金会钱不够,唿吁大家为她捐款。中国银行(方庄支行)6216 6101 0000 9054 160 开户名:朱明新(朱令母亲)
回复

使用道具

248

主题

829

帖子

262

积分

版主

以荒島之心,在紅塵里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20: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匿名) 的帖子

朱妈妈这个年纪本应儿孙满堂,但2个优秀的女儿都横遭不测,实在令人唏嘘。
她已经70多岁,不知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还女儿公道的那一天。
我相信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恶人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http://news.qq.com/a/20130507/00 ... amp;amp;ptlang=2052
闲看花开,静待花落。 冷暖自知,简单如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829

帖子

262

积分

版主

以荒島之心,在紅塵里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09: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
新闻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5/09/nw.D110000renmrb_20130509_7-05.htm

唯有以公开保证公正,以透明确保清明,法律的权威才能树立,政府的公信才能增强


[align=justify]一个多月来始终身处舆论焦点的朱令中毒案,5月8日有了权威部门声音。北京警方法人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对该案件“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连日来始终关注此案的公众,终于看到了权威部门的公开回应。[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尽管如网友所言,在“民间断案”经年累月地发酵升级之后,这份迟到的回应,确实有些姗姗。但北京警方敢于直面这一积年已久的刑事案,并做出自己的说明,这对19年悬而未决的朱令案而言,无疑是一个可取的态度、一个可以期待的开端。[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不透明是“阴谋论”的温床,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具体到朱令案,因为缺乏权威信息,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各种罪行的严厉质控,“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公安机关不是万能的。接报案时,案发已时过数月,关键证据已经灭失,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朱令案,我们可以期待的司法跟进其实非常有限。对此,办案机构的思想负担可以理解,担心回应舆情会招致过高社会期待的焦虑,也有现实根由。但唯其复杂繁难,才更需以翔实的信息披露和负责任的回应廓清疑云,定分止争。[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受制于侦办条件、认识手段和能力水平等因素,少数案件破不了、抓不到、诉不了、判不了的情形客观存在,苛求“命案必破”会给司法公正埋下隐患,热衷“舆论审判”更会给社会公义种下祸根。但及时通报相关侦查结果,让受害方获知完整案件信息,无疑也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朱令案之所以引发各种猜想,正在于有关方面一度对案情讳莫如深、对过程语焉不详、与其家人沟通有限。[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消除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强调。确实,公开是维护公平的有力利器,也是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试想,如果朱令案的相关信息依然尘封在司法档案里,不仅对受害人未有一个确切答复,被怀疑的孙维也始终承受“有罪推断”的重压,这样的处置如何能保障两者的权利?如果对朱令家属的信息公开申请,反应迟缓乃至持久沉默,不去解释真凶缘何难以伏法,案件为何无法侦破,这样的处理又怎能避免公众的臆断?信息封闭之下,猜度四起是必然的。[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面对日益高涨的权利意识,今天的中国社会,无疑身处公共治理最为繁复的时期,中国政府也因此被称作世界上责任最重的政府。在处理矛盾、协调利益时,政府部门固然无法做全知全能、有求必应的“包青天”,但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从打造阳光政府出发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却是树立公信、加强善治的不二路径。[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到今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正式实施5年。应该说,正是因为信息公开渠道越来越畅通,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监督中得以逐渐巩固;正是由于权力运行不断走向透明,人们对实现公平正义有了比以往更足的信心。法律界有句名言,正义要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唯有让公众“看得见”,以公开保证公正,以透明确保清明,以一丝不苟的程序正义,践行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法律的权威才能树立,政府的公信才能增强,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对朱令案,公开是一剂化淤解毒的良药。唯有公开才能挽回迟到的正义,唯有公开才能不负公众的期待。

闲看花开,静待花落。 冷暖自知,简单如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148

帖子

40

积分

版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3-5-9 16: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对朱令案的前景比较悲观,毕竟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尽管网上的请愿我也签了。

如果朱令失去的半条生命能够推动中国法制的进步,那么其意义就已经很深远了。社会的变革很多时候就是从某个点开始的。不过最理想的变革是渐进式、不以很多生命为代价的...

一点浅见。

另外,说句不严肃的题外话:楼主的卤味和脆皮花生非常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829

帖子

262

积分

版主

以荒島之心,在紅塵里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19: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BlueSky) 的帖子

我在2006年时看过相关帖子,但只是看看而已,除了同情愤慨之外并未太多关注。
多年后此事因复旦投毒案再次被提起,引起众人关注,人们无非就是想知道真相。为何这样难?为什么一压19年不肯公布事实真相?如果被害人和嫌疑人家庭背景对换,只怕此案早就破了,凶手早已抓捕归案。
多谢Bluesky捧场,谢谢你对我厨艺的认可*(^_^)*
闲看花开,静待花落。 冷暖自知,简单如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829

帖子

262

积分

版主

以荒島之心,在紅塵里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19: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不是童话——朱令事件的回忆
一毛不拔 @ 2011/8/29 12:14 阅读(129409) 评论(104) 推荐值(1750)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这两天因为在微博上看到医患矛盾的争吵,突然有感而发说起16年前的朱令事件。这件我努力过的事情,并没有像小时候听的童话那样有个美满的结局,所以多年来我一直不愿意面对。现在想想,还是应该趁大脑排除痛苦回忆的机制彻底发挥作用前,把当年的事情记述下来。

这篇文章没打算说明什么,只是帮助自己记忆,所以可能拉拉杂杂记述了很多琐事。这么多年我的记忆也可能出错,我只能保证我是诚实的记述,欢迎知情的朋友补正。

对于朱令事件最简单和准确的概要请见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9.87.87.E8.AE.BF-11

关于朱令事件的各种传闻和材料可以参看:

http://www.huaren.us/dispbbs.asp ... ge=1&star=1

朱令是我的中学同学,我们在初三同班过一年,我对那时的记忆好像只有她是个很正派的女同学,有次政治考试我撺掇她打小抄对答案,她很不情愿答应了,过程那叫一个手忙脚乱,事后也严词拒绝再干这种事了。然后的记忆就跳到她姐姐随北大同学出去爬山意外身亡,这个活泼的女孩子沉默了好几个月,后来虽然恢复了但总有些不同。

高中的时候我已经成为学校里特立独行的典型,让老师头痛的对象。她虽然不是班干部、三好学生那种类型,但至少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们似乎没什么交集也没有来往。然后我考上了北大,她考上了清华。

印象中在她出事前,我只在去清华找朋友玩的时候在路上碰到她一次寒暄了几句。之后就是95年的寒假,同学聚会时听到有同学说“现在怪病真多啊,你知道朱令突然肚子痛住院,然后头发掉光了,什么原因都查不出来”,然后听说她出院回家休养,然后是95年4月初的一天,再次接到那个同学的电话。

         “你是不是去看看朱令,她好像不行了”

         “不是已经好了,在家休养吗”

         “不是,又发作了,而且这次很严重,已经在协和的ICU病房昏迷了”

我们一群同学约在周六去医院看她,那年我21岁,同龄人的死亡好像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朱令静静的躺在ICU病房里,身体半裸着插满了管子,因为卫生的要求每次只能一个同学进去看。轮到我进去后站在她的病床前,不知道怎么我先不吉利的想到了这很象向遗体告别,接着意识到这是一个同龄人处在垂死状态,忽然产生了一种极强烈的恐惧感想要拔腿逃走,但是双腿又像灌满了铅逃不掉。好不容易磨蹭够了觉得不失礼节的时间走出ICU,坐到她父母边上,看着悲哀的老人年少的我就在想赶紧编点什么安慰他们。这时突然想起来前两天听同宿舍的蔡全清讲过他替系里的陈耀松教授打杂好像在搞一个叫什么Internet的东西,可以和全世界联络。于是就没话找话的跟朱令的父母说有这么个东西,没准可以向全世界寻求一下帮助,她的父母将信将疑的把病历复印了一份给我,还记得我正要走那个同学跑出来叮嘱我说“贝志城,你一定尽力想想办法”

回到家里我很快把求救信写了出来,当时我想老美最爱谈民主自由,我得把救人这事跟这方面扯上他们才会重视吧。于是我这样开始了“这里是中国北京大学,一个充满自由民主梦想的地方,但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正在死去,虽然中国最好的医院协和医院的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不能诊断她是什么疾病”,之后是照抄病历。找到一个美国朋友翻译成地道的英语,我拿着它去学校和蔡全清一起去系里的机房在四月十日周一晚上发出了这封求救邮件(当时是向两个类似BBS的学术网络Usenet和Bitnet所有跟医学相关的群组发出的),很快第一封邮件回来了,是个爱尔兰人说他会为朱令祈祷,接着第二封,说怀疑是一种叫“thallium”中毒的病;然后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回信惊讶地说没想到中国也有Internet了,他们会帮忙把信转发给他们周围认识的医生或者他们的导师。那天我头一次感受到Internet的力量,看着邮件不断在Unix绿终端屏幕上跳出,兴奋的一直待到早上五点,才把受到的近百封邮件拷到软盘上带回宿舍。

记得那时候中国的Internet只有三条256K的链路,分别在清华、中科院和化工大学。我们能蹭上完全拜托我们力学系在北大校外靠近清华院墙,据说是陈耀松教授自己搭梯子从清华墙那边接过来一根线。后来我们产生了惊人的流量好像还让陈教授个人掏了腰包,在系里有人质疑学生怎么私人和国外大规模联系时也是陈教授挡回去的(他说学生就是帮帮同学嘛),这些我一直感念。

回到宿舍我们先查了字典,原来“Thallium”是“铊”的意思,当时我们面对是问题是从Unix终端下来的邮件会整体打包成一个大文本文件,在电脑上无法阅读。这时候同宿舍的刘莅(他是我在大学最好的朋友)主动请缨,用微软的Access写了个软件,先把邮件拆分成一封封,然后把邮件标题、发件人摘出来存进数据库。之后同宿舍的王惠文也加入了,我们一起完善程序,可以输入发件人的职业(医生、认识医生的热心的中国留学生、打酱油的等等)、统计一个发件人发回的邮件数量,这样设立一个权重打分机制决定我们要特别优先给谁回信;同时把比较多提到的关键词铊中毒、格林—巴利综合征、莱姆病等作索引,看分别有多少人提到,关于任何一种病从朱令的家长那里听到说法就会回给提过这些病以及被标注为医生并比较热心交流的人回信。然后宿舍里英语最好的吴向军也加入进来帮着一起浏览邮件。事实上,到朱令确诊前的这十来天我主要是在外面跑,而他们则一直经常通宵看邮件修改程序。有这样的同学和陈耀松这样的老师,是我一直为北大而骄傲的原因。

之后我如一般中国人一样,开始找关系。我被母亲的带着找到了卫生部退休的老副部长,一位和蔼的老人。她听完我的诉说后,马上给协和的副院长打了电话,大意说这个女孩的病好像协和也很重视,现在有群年轻人用了新科技手段跟国外的专家有联系,打了一些资料供医生参考,绝对没有干扰治疗的意思。之后,老人让我直接去找那位副院长,我还记得她告诉我副院长是一位非常好的医生,当年有个工人掉进粪坑窒息,现场急救设备不够,现在的副院长当时的年轻医生自己用嘴把粪吸出来救活了工人。

大概也就在13、4号,我们有了一定的邮件积累,上面猜测了各种可能也提了一些检查建议(说实在的,我们几乎看不懂)。我给朱令的父亲打了电话,其他情节记得不是很清楚,就是记得我怯生生地提到铊中毒这个可能时,他轻轻的笑了,说这个可能协和早考虑了,已经排除了。

应该在15、6日,我们将朱令父亲那里听来的答复和找到的医院的一些诊断说明翻译成半通不通的英文发了出去。然后我打印了一些明显是医生写的邮件,带到了协和找到了那位副院长。他很耐心(虽然事后想起来,他应该是不耐烦的在接待一位找了关系试图瞎给建议的病人亲友)的接待了我,然后给ICU的主任打了电话让他接一下材料(后来的事实证明没有找神经内科的主任而找了ICU的主任是个巨大的错误)。那天应该是18号,我拿着材料在ICU病房外面等着主任,朱令的舅舅进去问他是否能接受一下材料,他答复太忙等会。我一直站在门口耐心的等,估计这位主任是完全不想收到材料,他一直在病房跟人谈话,在我因为腿酸刚走到远处的长椅休息,他就一个健步冲进厕所,然后又迅速冲出继续在病房跟人谈话。我等到了中午,朱令的亲戚再进去说了一次,结果比较明确就是说资料对他们没用不要,我充满挫折感地走出了协和的大门,我还记得那天在院子里我看着阴沉沉的天空,不知怎么*河蟹*的情节发作默默地说了句“我能打败你”

这时在美国那边和我们联系的人,经过一周的沟通已经开始出现比较积极的群体。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在美国学习远距医疗的中国留学生李新,还有一位曾经在美国驻华使馆当过医官的John Aldis。他们联络了一些美国比较权威的医生来看这个案子(我就记得有一位科罗拉多州的医生,好像是个医院的副院长,似乎在毒物研究方面是世界级的权威,协和的医生后来听到都非常尊重)。但这里出现了一个不幸的情况,由于我们发出邮件说明协和已经排除铊中毒和重金属中毒,这些医生又属于对协和比较熟悉的,于是相信了协和的判断,注意力主要在研究其他可能。

好在我因为英语不好,留下了我妈妈的办公电话(她当时在做外事工作)。有一位纽约的医生打电话给她,唠唠叨叨地说就是铊中毒,我妈妈问我,我告诉她已经排除了(包括排除了重金属中毒)。感谢那位医生孜孜不倦和也许有些歧视中国人的精神,他过两天又打来电话,我母亲据此告诉他,他在电话里暴跳如雷,扬言根据他对协和的了解协和根本不可能有全套检测重金属中毒的设备,质问是怎么排除的,然后又说了一大堆没有仪器如何可以从指甲等等一系列表征加强铊中毒怀疑的观察方式。

这时大概是20号的样子,我被转达了这个电话后只能再次给朱令的父亲打电话,询问协和到底是依据什么排除的铊中毒,强调那位纽约客的质疑。过了一天,朱令的父亲告诉我说协和没有化验,因为没有设备,排除是因为症状不像。这个消息被我们发出去后,邮件通信一片混乱,美国那边陷入了喧哗之中。有人提出各种土办法帮助确定诊断,John Aldis和其他一些医生则在帮忙想办法要去香港化验。Aldis好像直接打电话给他的老朋友,协和ICU的主任要朱令的血样尿样等,说明已经找到机构愿意出资可以空运到香港检验,遭到了拒绝(理由是医院规定不得把病人样本拿出去)。朱令的父母这时也开始在本地找办法,但同时听说协和拒绝提供给家属任何朱令可供化验的样本。终于在25、6号找到了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的陈震阳教授得知他哪里可以做。还是在协和一位冒着风险打破规矩的年轻医生的帮助下,朱令的父母取得了朱令的血样、尿样和头发样本送了进去。

28号中午,我正送女朋友去机场参加她的工作实习,呼机响了,打电话过去是朱令的父亲,一个低沉悲哀的声音“确诊了,是铊中毒,超标几百倍”。等到我傍晚回到宿舍再通电话,得到的消息是协和对此没有经验,希望:

1、  协助找到广谱抗毒药物“二巯基丙醇”,因为协和没有或者是只有几支

2、  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治疗办法

3、  预后不乐观,铊中毒对神经系统损害极大,国外是否有经验

之后连着两天我们宿舍的同学基本上每天工作20小时,有的在检索以前邮件里有用的信息,有的负责和国外联系,我和吴向军跑到清华找朱令的同学求援希望翻译一下邮件找出有用的信息,那是五一前的一个下午,我们听说朱令所在的物化二班在上课我就先回来留下吴向军在那里等。晚上他回到宿舍怒气冲冲地说:这是什么变态班啊。原来他等到两名物化二班的女生,说明来意后这两位同学居然说“我们明天都订好了五一出去旅游,实在没时间翻译”,然后他又找其他同学被领到了那位后来替嫌疑人辩护非常积极的物化二班的团支书那里,当时他带着吴向军找了辅导员,态度倒不错,然后吴反复叮嘱说尽快翻译一定交给我们处理,综合意见后交给协和,他们满口答应。(后来我们再也没见到这些邮件,据这位支书多年后宣称他们直接转给协和了,但朱令的家属从未从协和听说过此事)

美国那边的答复很快就回来了,二巯基丙醇不是对症的药物,应该用普鲁士蓝(对,就是那种染土布的燃料),这时协和的态度很友好,有位年轻的医生直接和我联系,问了一些具体问题如普鲁士蓝的浓度多少合适、是否可以加甘糖醇等(不知道这些名词我是否记错了),我在询问他英语沟通没问题后,直接把电话给了美国的医生,好像告知了越纯越好,也可以加甘糖醇用于减缓什么病人的不良反应。之后在李新的帮助下,把朱令的一些脑部及神经系统的X光(或者CT)穿上了加州大学的服务器,协和的医生和美国的医生通过电话会议共同讨论了朱令的康复治疗。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Internet远距医疗部分变成了现实,但是我们中的任何人好像都没想到靠Internet可以发大财。

后来的一封邮件里,那位科罗拉多州的著名医生写到“我太相信我协和的朋友了,我不敢想象他们怎么会未经化验就排除了重金属中毒,我有罪”

之后我们才听到,协和神经内科的主任曾经怀疑过,但一方面因为朱令是被人在94年12月和95年3月两次投毒,出现两次症状高峰,想不到这点的会认为不符合一般中毒症状。另一方面清华写来书面证明说明清华没有铊盐,加上医院没有设备就排除了这一可能性。

此时协和的医生提醒朱令的父母,这多半是投毒,赶快报警。当时由于忙着救孩子,她的父母就给学校保卫科打了个电话,希望联系警方封锁宿舍保护现场,保卫科干出了最离奇的事情,不仅没报警,反而给朱令宿舍的同学打电话说现在确诊是铊中毒请你们把朱令的东西保管好。

朱令是两次中毒,而清华的铊盐只在研究生班的一个课题组有过使用(不知道当时清华的证明是没调查清楚还是怎么回事),而本科生中只有朱令的一位同宿舍女生在这个课题组实习(本科生的这种实习就是制备实验药品,之后洗器具)。尤其是朱令第二次中毒前由于身体虚弱基本职能在宿舍和教室两点一线活动,吃饭和喝水都靠宿舍同学打来。嫌疑在哪很明显了,但由于保卫科的这个举动一切证据都被破坏得干干净净。就在这五一期间,朱令宿舍的同学声称发生了失窃案,丢的居然主要是朱令所有的洗漱用品。后来警方在五月七日立案,再去搜查拉出嫌疑人的箱子,从边上滚出了朱令的水杯。(这点后来在05年天涯争论的时候嫌疑人的同学金亚的邮件承认了此事)。

详细的案情我就不想谈了,无论是维基百科还是网上的八卦都够多了。我也不指望凶手可能忏悔。。。

当时我对清华和协和都是怒不可遏(当然到现在我也不准备改变对清华的看法)。随着后来自己开公司,赚钱,才知道犯错误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逐渐的我对医生的抱怨减少了,心里总在想我在工作中犯过的马马虎虎的错误比这些医生多多了,好在顶多是给客户造成金钱上的损失,事后大多道歉吃个饭混过去了,如果我要像医生一样面对人命关天的事情我受得了吗?我想我受不了,渐渐的暗地里有些倾佩所有敢于做医生而曾经被我们开玩笑叫白衣禽兽的人。

这半年在新浪微博,我关注了一些协和的医生,他们很让我敬重,他们文字里表现出来的对专业知识的追求和对病人的关心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我不知道如果我当了十多年医生见惯了生老病死受够了病人家属的闹事,还能不能像他们一样。

但是问题出在哪呢?我想我们的国家未来总会迈向民主与法制,但是我们每个人更应该认识到西方的体系之所以有效的运行,是因为无论何处它都在一个规则的管理下,这个规则在医院可能就是决定了不经化验不管你觉得多不可思议也不能排除一个疾病的可能。当我们都习惯了这些规则,我们的国家可能才真正迈向了现代国家的行列。

所以,我看到最近媒体嘲讽医院给95岁老人动手术前要化验梅毒,很不以为然。这是大手术之前的常规检查,95岁的老人并非没有可能年轻时通过性途径或者输血有感染情况,你们嘲笑了这些看似死板的规则,其实正是阻碍了你们呼唤的民主与法制在中国的落地啊。

朱令的案例是个很特别的案例,铊中毒虽然很罕见(可能中国一年也就几例),但是症状太明显由于社会影响知道的人也不少(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白马酒店就描述过)。协和犯的错误虽然有情可原,说穿了也太简单。加上我们宿舍的同学的努力(我一直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能够让我们这些外行很快的协助上美国的内行,找出了病因,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然而朱令从95年3月再次中毒,到3月26日昏迷,到4月28日确诊,宝贵的时间已经流逝。铊盐已经对她的神经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过了半年她虽然苏醒,但是智力最好只有七八岁的小孩的水准,几近失明。够了,我已经不敢再面对这些了,现实不是童话,往往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也就写到这吧。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朱令的十二年》视频   
      
  http://www.cctv.com/video/dongfa ... 00_20070122_1.shtml  
  《朱令的十二年》(上)  
        
  http://www.cctv.com/video/dongfa ... 00_20070123_1.shtml  
  《朱令的十二年》(下)    
    
闲看花开,静待花落。 冷暖自知,简单如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829

帖子

262

积分

版主

以荒島之心,在紅塵里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19: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朱令铊中毒

遥忆九四清华园,乌云滚滚欲遮眼。

可怜朱氏女儿花,似锦前程被铊杀。

凶手至今乐逍遥,吾等屁民怒火烧。

再劝天公重抖擞,斩尽邪魔除尽妖。


                 --某网友

作者:乐忧阁2006-01-22 06:16分类:默认分类标签:

纷繁芜杂的事实和谣言背后,真正的凶手其实已经一目了然:请耐心读完这篇长文。


乐忧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leyouge.blogchina.com

多年之后朱令案一定会写入互联网的历史,在11年的跨度上,互联网至少两次在这个案子中起到转折性的关键作用:

1、1995年朱令同学把朱令症状发上互联网,向全世界求救。这使得这一个只关系到几个人的小范围事件转变为全国甚至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没有网络在其中 所起到的作用,朱令很可能莫名其妙病死协和医院;或者不会引起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每年全国各种各样谋杀中毒诬陷包庇多的不计其数,朱令案也许就此就消逝 在公众的视线中。凶手本来希望借助神秘的铊盐,神不知鬼不觉的除去朱令,让她死得不明不白;可惜事与凶手愿违——互联网的介入却让此事一下子被置于在全世 界的关注焦点上。

2、2006年初朱令案在间隔11年后再一次在互联网上引发大讨论。显示出大家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忘记这笔葫芦案,也显示出互联网所代表的公众的声音 和正义的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上的强大作用。11年虽不算沧海桑田,但对于当事人来说,也是相当长的人生岁月了。如果没有互联网进一步的讨论,在被公众第一 次关注11年之后,也许也会慢慢的被人们淡忘;从而真凶的目标终于实现:把水搅混,然后施展“拖”字诀,最终让此事不了了之。可惜,互联网又一次让凶手的 计划落空——拖了11年后,区区几篇帖子就再一次重新召集了公众的注意力。

互联网正在而且将要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网络,可以想见朱令案不会掀起对真相和公平的全民追问。互联网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了大众的声音和正义的立 场,是真正代表着时代趋势的正确舆论导向。任何对网络的封杀围堵,都是绝天下之口,对背后的真凶等少数人有利——朱令案也顺便雄辩的证明了这一网络时代的 真理。

案情的细节先不做讨论(详见下面的部分),网上的讨论已经浩如烟海,对各种情节、证据和猜测都众说纷纭,真相和事实都被搅和在一起,假做真时真亦假,现在 仅凭互联网讨论,也顶多引起公众的再一次关注,进而可能找出公认的最大嫌疑人——不能最终对此案盖棺定论。然而最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是,为什么在这样一 个国家,一个全国关注的恶性谋杀案,公安机关可以11年不作出最后结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公安部门已经“奉命”停止了对此案的调查——真是天大的笑话 和丑闻:这样一个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大案,所谓的“人民”公安居然可以抗住10多亿人的口水压力,抗住全国上下对真相和正义的质问,对此案停止调查!尤其 是在此案的扑朔迷离引起全国大讨论的时候,在众多网民都在热烈讨论案情经过和事实真相的时候,拿着纳税人的钱,正应该义不容辞的调查此案的公安部门却可以 安然的置身事外装作不知!下次如果有在戴警徽的人在你面前板着面孔拿那一套所谓“公民义务、人民公安为人民和国家赋予的神圣职权”出来招摇撞骗的时候,大 伙大可以站出来拿这个案例出去问问他!

这个怪异现象本身也非常容易引起人们联想——谁能够有如此实力,能够让庞大强悍的国家安全机构停止运转?!中国的公安,只要铁了心要把某个案子查出来,那 不管这个案子有多复杂,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问题只在于动用多高级别的手段,花多少经费和时间。如果实在找不到真凶,照他们在佘祥林等案中的表现看, 也至少会找个替罪羊,神不知鬼不觉的搪塞上级和公众的破案压力。

可见,此案归根到底,其症结不在于到底谁能接触铊,谁和朱令有仇,嫌疑人孙维人品如何,朱令班级内人际关系如何……这些所有的都是细枝末节的问题,网友讨 论几年也不会有定论!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神通广大公安机关在面对一个(极有可能是学生而不是专业杀手)的嫌犯的时候,竟然10余年束手无策——是不 能,不愿,还是不敢?网友争论吵破了天,当事人也一一出场发文自辩——但是,真正应该查案子的主,公安部门,有发过言么?!掌握强悍的国家机器,肩负“神 圣职权”的安全部门都不动,大家吵来吵去会有结果么?!——所以,大家不要浪费时间了吧。也许,把讨论的焦点转到公安局,或许可以逼出一些真正权威的、有 价值的东西来……

事实复杂纷纭,真相和谣言都是满天飞。但是至少,最近贝志城和孙维分别发表的声明都应该是本人三思之后负责任的发言。那么本人将只从这两篇声明出发,来论证作者对凶手的猜测。——事实上,从这两篇声明看,凶手是谁,已经没有多大悬疑了——只不过我们需要等权威部门最后证实而已。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攻辩双方各自陈述了一些事实,并不是每个点都被双方提到,并且用来支持自己论点的。我们可以看到,攻方贝志城提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可靠 证据,孙维的声明中都没有涉及。为什么这些最能给孙维带来嫌疑的证据,孙维本人在沉默十年之后公开发文,却明显的在试图回避?如果能把这些疑点说清楚的 话,那无疑能最大程度的洗清自己的嫌疑,那么孙维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下面两点列举贝志城提到的,而孙维在声明中回避的重大疑点;

1、朱令喝水用的杯子被警察在孙维的箱子找出来。——如果如孙维所说,自己完全清白,而且和朱令“关系不错”,那么为什么要藏匿这个至关重要的物证(铊盐是从朱令的饮食中进入身体的,那么喝水的杯子上是否能够找到残留物质?)孙维在声明中为什么不公开说明?

2、清华一度有传言,说朱令的父亲走私铊盐,朱令不小心沾染,所以中毒。后来警方证实此谣言的制造者是孙维。如果孙同学无辜,而且据她称“和朱令关系没有 什么不好”,那么为什么要制造这种居心叵测的谣言?如果孙维是清白的,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主动的卷入此案,制造混乱,为潜在的嫌疑人开脱?如此明显的嫌 疑,孙维在自己长篇大论的自辩声明中为什么不予以澄清?

我们再看孙维的自辩,其中有不少破绽可抓:(楷体字是原文引自孙维的声明)

3、
去年网上甚至指名道姓 地说我是凶手,我当时很想站出来解释,但又考虑毕竟案子没破,朱令如何中毒仍然是个迷。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如果有人认定我是凶手,任何解释都会激发出新 的怀疑,引来更激烈的讨论和更多的谣言,这是被冤屈者的共同悲哀!于是我决定继续沉默。一些了解情况的朋友气愤地想帮我反驳时,我和家人都劝阻了。

这是在混淆视听:排除嫌疑的最有效方式就是 公开的站出来为自己辩解。真理越辩越明,大家都不是傻子,双方把话都说清楚,谁是谁不是,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孙维却反过来说沉默是为了排除自己的嫌疑—— 这是明显没有逻辑的。反过来让大家觉得孙维的十年沉默非常,非常可疑——如果自己的清白可以说得清楚,为什么不早说,要等背了10年黑锅后,大家再一次热烈的关注此事的时候,孙维被周围很多人询问的时候,才不得已站出来辩解?清者自清,如果你问心无愧,就应该能够无所畏惧的在任何时候面对事实真相,为自己公开辩解!
4、关于所谓孙维的爷爷向高层领导求情的传说,孙维辩解:
网上盛传我爷爷去世前最高领导去探望,爷爷拉着最高领导的手请求放了我的孙女。而公安局长大发雷霆,说放他妈什么放,打死了装麻袋里放出来,云云。如此绘声绘色,好象作者就在现场。如此恶毒而居心叵测的编造令人发指。
事实是,公安机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讯问我是在1997年4月2日。而我爷爷1995年12月9日已经去世,如果这位
作家所说属实,岂不是阴阳两界真能对话了?!而且我一天也没有被关过,根本谈不上放出来
97年4月2日那天,公安问到我的家庭成员,我只说了父、母、哥哥,再问其他人时,我只说爷爷奶奶已经去世,连名字都没提。
爷爷是我最敬爱的人,他一生爱国、敬业、正直、廉洁,最痛恨腐败。生前多次留下遗言:遗体做医学解剖,捐献有用的组织和器官,其余作肥料,绿化祖国,丧事简办,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捐献。他的骨灰撒在树下,没做任何标记,积蓄全部捐献给家乡的学校。
对于这样一位已经去世的老人,在他身上编造这样的虚假故事是十分可耻的!
孙维的爷爷是前民革副主席孙越崎,1995年12月去世——此事既然已经被牵扯到,不放拿到台面上来说个清楚,遮遮掩掩的反而不好。关于对这一点的质疑,引用一个网友的论证:
“在这里,孙维并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详尽的解释,她只是用两句话巧妙地打了一个时间差,让读者自己读出自己的意思就OK了,这与之前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简直判若两人。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孙维不明确地说明爷爷从来没有介入过这件事。
我可以理解为,即使以后有了类似于求情之类的铁证,孙维仍然可以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游刃有余,因为当初她就没有说得很明确,这与通篇文章的严谨文风极 为吻合。之后,再细读,问题就更加出来了,众所周知,朱令中毒时间发生在94年底,95年4月份被确诊为铊中毒,95年5月份公安立案侦查,这段时间,朱令的同学朋友被大量排查,而这时,通过各种细节及朱令的指证(朱当时尚未痴呆),孙维做为最大嫌疑人已经浮出水面,朱令家人、贝志诚以及公安对孙维的怀疑 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的,而绝不是两年后的97年2月。请注意时间,从95年5月到95年12月,孙的爷爷仍然健在,这段时间是足以发生很多事情的。然而,在这里,孙维又采用了选择性失忆,她只提到97年的第一次被讯问——立案之后在孙维身上发生了什么呢?她只是用只言片语来代过,孙维在这里将自己说成了一个在案发两年时间里根本没有被怀疑的人,这与贝志诚及很多渠道得来的消息不符,贝很明确地说过, 警方在立案几个月后就已将孙维列为重大嫌疑对象,并且数次对其进行讯问。所以说,两方面必定有一个人在撒谎,究竟是谁在撒谎,其实只要翻阅当年的案宗,不难查出正确的答案。”
如果孙维在95年年中已被警方列为重点怀疑对象,那么为什么1995年年底才逝世的孙维爷爷不可能替自己孙女求情?
孙维在辩解中声称自己在1997年才被公安询问(说得好像1997年之前孙维没有被怀疑过一样,事实上1995年她就已经是重大嫌疑人了!),所以1995年逝世的爷爷不可能替自己求情,这是明显的在混淆事实。
所谓“放出来”的问题。孙维这里显然使用了 一词多义再一次试图混淆视听:爷爷求领导“放了”孙维,“放”字的解释可以是“从公安局放出来”,也可能,而且更可能是“放过,不在追究”的意思;公安局 长怒斥“打死了装麻袋放出来”的“放”,的确是“从公安局放出来”的意思,但是,大家要想到,作为公安局长,面对一个重点嫌疑人,是随时都可以“抓进去” 的,所以公安局长在孙维尚未被关押的时候声称不可能“放”人,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因为他随时都可以抓你,易如反掌!
孙维同时提到自己的爷爷是正直、廉洁的好官 员,罗列爷爷逝世后对遗体、骨灰和遗产的处理方式等等;以此证明自己的爷爷不可能徇私枉法。但是,大家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中国的高官在逝世后几乎都是按 上例处理遗体和遗产的,这是惯例,不能仅以此就证明自己的爷爷就有多么大公无私!事实上,高官为自己后代求情要求“网开一面”的案例在中国政坛可谓层出不 穷,稍微了解内情的人都应该能认识到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孙维本人当然应该更清楚。所以她利用这种明显不严密的逻辑来试图为自己家人开脱,明显更有混淆视 听误导大众的嫌疑!——更何况,孙家的高层背景不止这一个,还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任政协副主席的孙孚凌呢?!
所以,孙维关于“高层求情”方面的自我辩解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5、关于公安的态度。
前面已经说了,公安在此案中的态度暧昧,这个已经为大家公认。但是孙维在辩词中多次以“公安撤销了对我的嫌疑”、“公安部门认为没有必要对我测慌”等为论据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案子中涉及到的公安部门是靠不住的,不让这个案子不会讨论了11年还没有结果!真是笑话!——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当事人孙维怎么会不明白?!那么孙维同学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公安的公开态度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又是严重的涉嫌误导公众混淆视听。孙维同学在沉默了10余年之后,突然发表精心撰写的辩词公开为自己辩解,但是其间却随处可见这种低级的愚弄大众的逻辑——孙维,你以为你和朱令在北大清华的同学,都是一群傻瓜么?
大家看,这个案子其实是很清楚的,不是么?!
附:
网友反驳孙维的帖子
孙维声明发出后,得到一些人的声援,但更多的还是网民的质疑。以下仅选两篇:
反驳1:
看完孙维的声明,我先是怀疑自己原先认为孙维是凶手的判断是网上的误导,可经过仔细的分析与推理,反而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孙的怀疑.
第一点:咖啡杯事件的失语。
从 这篇声明中可以看出,孙维是一个思维逻辑非常严密的人,从这篇文章中,我没有看到太多情绪的大起大伏,不太像出自一个沉冤十载、受尽冤屈的人的手笔,因为 这篇文章的理性太强了,太无懈可击了,它几乎没有漏洞,但正是因为如此,反而暴露出了一个最大的漏洞。孙维的反击共分为十二点,其中针对怀疑她的凶手的证 据的反击有两点,一是孙维是清华惟一能接触到铊源的学生,一是关于民乐团的竞争问题,对于这两点,孙维的反击都极为详尽和彻底,几乎无懈可击,可是,这么 多年来,关于认定她的凶手的证据绝不止这两条,还有被广泛引用的关于咖啡杯的问题,即孙维曾多次煮咖啡给朱令喝,并且曾将朱令的咖啡杯清洗后藏在自己的箱 子里,这个证据也多次被贝志诚提起,相信也是朱令父母的心头大恨。为什么,这样重要的一个证据孙维会选择性失明了,在这篇长篇大论中,它一个字未被提及, 是孙维忘记了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十年来,想必孙维也无数次辗转难眠地清理过这一事件,任何一个再小的细节都不可能被漏掉,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天大的证 据,而且这篇文章是孙维十年来第一次为自己公开辩护,逻辑之严密、用词之谨慎、思维之完善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何会忘记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解释和辩 解?没有理由可以解释,我只能说,孙维是故意避开这一事件的,因为她不能像对民乐团和接触铊源事件一样,进行天衣无缝的解释,所以她只有选择故意逃避。也 许有人会说,也许是因为咖啡杯事件是子虚乌有的。很好,假如根本就没有咖啡杯这么回事的话,孙维更应该光明正大地告诉大家,从来就没有见过,也没听过咖啡 杯这回事(而且,为其辩护的舍友还间接承认了确有咖啡杯这样一回事),可惜得很,她也没有说。惟一的解释就是,咖啡杯事件确实存在,而且她无法自圆其说, 所以她选择在咖啡杯事件上失语。
第二点:关于孙维爷爷的求情事件
很奇怪,当我第一次看到孙维声明的文章,仔细看了前半部分对 孙维的怀疑已越来越小的前提下,在读到孙维关于爷爷的这段论证却陡然使我有一种莫名的不舒服感觉,总觉得孙维有意在这个问题上轻轻带过,她有意在隐瞒着什 么。后来,我想明白了。为什么,为什么孙维在前面关于铊盐的接触人群和民乐团竞争等方面进行着洋洋洒洒的千言解释,可为何到了这个广泛被网友质疑的问题上 却突然变成了惜字如金。这是什么原因?在这里我贴出孙维的原话:网上盛传我爷爷去世前最高领导去探望,爷爷“拉着最高领导的手”请求“放了我的孙女”。而 “公安局长大发雷霆,说放他妈什么放,打死了装麻袋里放出来”,云云。如此绘声绘色,好象作者就在现场。如此恶毒而居心叵测的编造令人发指。
事实是公安机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讯问我是在1997年4月2日。而我爷爷1995年12月9日已经去世,如果这位“作家”所说属实,岂不是阴阳两界真能对话了?!而且我一天也没有被关过,根本谈不上“放出来”。
在这里,孙维并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详尽的解释,她只是用两句话巧妙地打了一个时间差,让读者自己读出自己的意思就OK了,这与之前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简直判若两人。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孙维不明确地说明爷爷从来没有介入过这件事。
我 可以理解为,即使以后有了类似于求情之类的铁证,孙维仍然可以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游刃有余,因为当初她就没有说得很明确,这与通篇文章的严谨文风极 为吻合。之后,再细读,问题就更加出来了,众所周知,朱令中毒时间发生在94年底,95年4月份被确诊为铊中毒,95年5月份公安立案侦查,这段时间,朱 令的同学朋友被大量排查,而这时,通过各种细节及朱令的指证(朱当时尚未痴呆),孙维做为最大嫌疑人已经浮出水面,朱令家人、贝志诚以及公安对孙维的怀疑 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的,而绝不是两年后的97年2月。请注意时间,从95年5月到95年12月,孙的爷爷仍然健在,这段时间是足以发生很多事情的。一起震 惊中外的著名学府毒杀案发生后,最混乱发生事件最多的一定是在它被立案之后的这段时间,而不可能是案发两年之后,两年的时间,除了受害人家属,我相信,在 很多人脑海中,再恶劣的事件都足以淡忘。然而,在这里,孙维又采用了选择性失忆,她只提到97年的第一次被讯问,立案之后在孙维身上发生了什么呢?她只是 用只言片语来代过,原话这样说“随后学校保卫处和派出所开始了解情况,我和同宿舍、班里、系里以及文艺社团的很多人都被问询过,都是一些了解基本情况的问 题,之后两年公安再没找过我。”孙维在这里将自己说成了一个在案发两年时间里根本没有被怀疑的人,这与贝志诚及很多渠道得来的消息不符,贝很明确地说过, 警方在立案几个月后就已将孙维列为重大嫌疑对象,并且数次对其进行讯问。所以说,两方面必定有一个人在撒谎,究竟是谁在撒谎,其实只要翻阅当年的案宗,不 难查出正确的答案。如果孙维在95年已属重点怀疑对象,那么关于爷爷去世时间的说法已不攻自破。
虽然疑问仍有很多,但是由于整个事件得到的 有效信息实在有限,更多的来自于贝志诚的说法,朱令同学的说法,网上流传的信息,如果完全采信,必定引来众多质疑,只有孙维为自己进行辩解的贴子,是可以 完全采信的,由于这篇贴子充满了理性与严谨,我相信是几易其稿的作品,能看出的问题着实不多。而且通过这篇贴子,我看到的是一个理性、要强、自尊、甚至有 些冷酷的孙维,通篇细读下来,这两个疑点是最无法解释的。其实,我明白,如果朱令的案子涉及了一定的政治色彩,那它注定是不可能被翻案或重查的,这是中国 的政治特色,诚然,我不可能有比朱令父母和贝志诚更多的证据或者说是线索,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这起凶案的始作蛹者的最大指向仍然是──孙维。

反驳2:
他们以为北京市公安局的那帮人都是吃干饭的?当真不知道谁是凶手?可以说,当了多年警察的人,都是人精里面的人精。象这种环境背景简单,对手都是学生的案 件,在他们眼里都是小菜。通过交叉拷问,心理战术,突击审问,疲劳战术,决不可能放过凶手。看看普渡杀人案警方的处理就知道了。孙维的同学以为犯罪嫌疑人 是那么好当的?没有大量的外围突破,重大的犯罪嫌疑,警察会随随便便发出犯罪嫌疑人的传讯?你们也太小瞧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了。
可是为什么 警方仅仅讯问了八个小时就放人了?难道通过八个小时就能排除犯罪嫌疑?随随便便就发了犯罪嫌疑人通知书仅仅为了讯问八个小时就放人?为什么要家里人领走而 不是直接放出来?很明显警方的目的就是要说明,我们没有对孙维采取非常规的刑侦手段,现在完好无损的把你们的女儿交还给你们。恐怕当时还有签字什么的。这 就反证了孙维家在当时肯定施加了大量的压力。就算是没有办法证明孙维是凶手,在没有新的线索,新的嫌疑人之前,孙维仍然是唯一犯罪嫌疑人。象这种杀人未遂 的重大刑事案件,最后能让唯一一个犯罪嫌疑人顺利出国,如果是一般家庭,让他们来试试看。首先护照这一关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根本就不会批。
许多人不相信孙维家的高干背景。依我看来,孙维家最坚硬的盾牌不是她爷爷,而是孙孚凌。
许 多人不知道政协副主席的背景。中国有所谓“四副”,即政协,人大,国家,总理的四种副职享有同等待遇。更何况孙家还有两个“四副”,孙孚凌又是政协里面排 名很靠前的副主席,相当于执行委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公安直到97年孙维的爷爷去世以后仍然不敢把她怎样。对这样的家庭,别说是北京市公安局当时的局长张 良基,就是北京市的政法委书记要想进孙维家的门,也只能提前和秘书预约,进门称“登门拜访”。可以想象,公安局预审科的人恐怕连给人家提鞋都不配。可以想 象,这边孙维被当作犯罪嫌疑人签名传讯,那边有人就可以直接通过中央政治局的常委直接给北京市公安局打电话要求放人。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的小警察怎么可 能对抗的了我们党中央的“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
所以,孙维拿那个窃听器说事,我觉得根本不可能。一般的刑事警察哪敢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家窃听?这可能吗?如果窃听泄漏了国家机密,谁负的起这个责任?而警察对孙维说得没有必要,是指这个案子已经被封,没有必要动用测谎窃听等手段了。
再其次,倘若孙维真是冤枉的,这么多年来背着这个黑锅,就算是换作平常人家,能答应吗?
看 看那么多上访村的流民,想想可能吗?更何况现在竟然有人跳出来指着孙维的鼻子说你就是凶手,可是孙维竟然躲在国外不疼不痒的发一个于事无补,越描越黑的声 明,换做你,你干吗?再者说了,如果孙维那么无辜,北京市公安何必封案?何不一查到底,洗清孙维的冤情,这样一来凸现自己神勇,二来对受害者,孙维有个交 代,三来向上级表现自己的能力?
可是北京的公安竟然放着这么有好处的事情不做,而是封案,为什么?而且是一封就是十年不准动,直至如今。
中国的这种重大刑事案件如果得不到解决,大多有政治力量的干预。与这个案子类似的还有杨沫的儿子老鬼指控歌唱家刘秉义杀害他的姐姐(当年江青给在拘留所里面的刘秉义送去了一件军大衣,刘就被释放出来了),青海的赵晓民案等。
最 可笑的是到现在清华的团支书还在粉饰团结友爱的班级气氛。大家都知道大学里面丢了个钱包都会被大家疑神疑鬼,而且很快就会被查出来。可是他们班出了投毒杀 人案,每个人都是嫌疑犯,大家都跟没事人似的,可能吗?就算当时不知道是有人投毒,可是后来知道了,而投毒者未伏法,大家还是和以前一样团结友爱?别逗 了!
孙维的申明里面还有一个逻辑缺陷就是,孙维的哥哥证明了清华的有毒化学品管理不严。可是,如果是随便的一个人能够带走有毒的化学药品, 可是为什么他要拿走的是铊,而不是氰化钾之类的更常见的毒品呢?而且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有谁知道这个药品的下毒剂量,有苦味需要用某些饮料遮盖?而外来的 对铊属性熟悉的专业人员又怎么可能只对朱令而不是其他人投毒?所以凶手肯定是在他们系里。全班只有孙维用这种药品作实验,除非凶手想要嫁祸于人,否则没人 会想到用铊来投毒,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想到毒品肯定是和氰化钾之类。所以说来,还是孙维有最大的嫌疑。
本案最为吊诡的地方是孙维远走他乡以求得自由,可是小贝等人坚决不放,整个事件越闹越大,孙维现在有如被判了无期徒刑又被假释,或者是有人身自由的无期徒刑。天下千夫所指,众口铄金。
3:孙维同班同学的匿名留言
首先声明一下,我是孙维同班同学,因为这个事件的敏感性,本人不便公布身份,我本来决定保持沉默。但是看到网上这么多讨论,就忍不住出来说几句。
首先,我对此事了解不多,包括孙维是嫌疑人,也是大学毕业后才慢慢知道的。
其次,我想说的是,我们班同学关系的确很差,很多人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和同班同学联系。有的人干脆不和任何人联系。
再次,我们班的荣誉的确是某些人的个人荣誉。除了少数人之外,我们班绝大多数人不以这个班为荣。
最后,站出来支持孙维的七位同学中,其中有两位是不知情的善良同学,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同学如此。。。其他的我想大概都是知情者。他们应该很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只是有一部分人在支持孙维,不要以为我们班都在支持她,要知道我们班有31人,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总结:以本人对我们班的了解,我认为孙维极有可能是投毒者。而且支持孙维的几个人(不包括其中两人)都是和朱令关系极差,和孙维关系很好的。
恕我大胆猜测:为什么大家没有想到过集体行动的可能呢?为什么有的人立场就那么坚定呢?为什么口气那么一致呢?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向贝志诚先生致敬。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刻意抹黑这位执著的追凶者。
最后在说两句,以我对孙维的了解,如果没有有力证据的话我不认为她会平白无故接受不发毕业证书,不发护照的待遇。换了任何人都会斗争到底的,更不用说她的特殊背景了,她选择了十年沉默,这又说明了什么?
物化二的同学,如有冒犯,请多见谅,看着事态的发展,忍不住出来说几句良心话,想扔石头就请便吧。

闲看花开,静待花落。 冷暖自知,简单如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2-4 20:57 , Processed in 0.0982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