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82|回复: 15

这个是真的吗?颠覆形象吗?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5-9-22 07: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aragraph]

[转贴] 张学良将军抗日吗?他不抗日,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1936年的12月,处于外忧内患中的中国面临着日本的步步进逼,亡国的危险迫在眉睫。在日本人发动芦沟事变之前,张学良将军却抓紧机会,率先发动了西安事变。他下令枪杀中华民国卫队,拘捕国家领袖,扣留高层官员,制造了严重流血事件,造成全国性的大震荡。有些人主张借此杀蒋,有人则一心希望苏联和中共支持他建立以他为首的西北联合政府。中华民族经他这样一折腾,内战如弦上之箭,国家如覆巢之卵,民族危在旦夕。对于这次事变,有人认为大功存矣,至少动机是好的,所谓好的动机是指张将军是逼蒋抗日。
对于西安事变高度评价的人们,自然也把张学良看作是历史的功臣了。张学良曾经是国民政府全国海陆空三军的副总司令,东北三省的最高领导。1931年,因不战而拱手让出东三省而名闻于世;1936年,又因发动过西安事迹而名声大躁。这次事变,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他个人的历史发展,影响都甚大。一个面对日军攻占北大营而下令不抵抗的将军,一个不去抗战而去拘捕国家首脑的将军,客观上是帮助日本侵略还是阻止日本侵略?主观上是逼蒋抗日还是另有所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453700_1.html/ ]


西安事变的发动的动因,历来有一个理论,叫做逼蒋抗日论。例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指出,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该书指出,12月12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就是因为蒋介石不抗日,所以张杨要逼他抗日。认为西安事变是"他(蒋介石)违背历史潮流而遭到的严厉惩罚。"(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21卷,2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并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中共逼蒋抗日的目标初步实现。"(同上,第232页)逼蒋抗日论是许多中国大陆历史学著作关于西安事变动因的最普遍的理论。
张学良将军自己也声称是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使蒋抗日。他在事变当日早晨通报全国(早就准备好的)的"致全国电"中说,为迫使蒋"补赎前愆"而发动了事变:"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盛.......凡属国人,无不痛心......蒋委员长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作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意思是蒋不听张学良将军要求抗日的主张,张才采取行动,想逼他抗日。
可见,对于西安事变的发生,无论是张学良将军本人,还是中共党史的表述,或者是大陆历史学家的认识,都认为是为了逼蒋抗日。逼蒋抗日论是长期以来存在于历史学界的权威理论。
西安事变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事变?张学良的逼蒋抗日论能否成立?发动事变的张学良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还是历史的罪人?这是中国近代史需要研究明白的问题。如何科学地评价张学良,如何理性而历史地评价西安事变,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作者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现把自己的一得之见就教于广大读者和专家。
评价的三个原则
为了达到科学地评价张学良和西安事变,应该努力坚持三个原则。[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一个是事实原则。他做了什么,影响了什么,人们当时认识到什么,等等,都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为了表明某人和某个集团和正确,而故意地掩盖什么,制造什么。比如说,张学良曾经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共产国际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不加入共产党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因而没有同意他入党。这个情况是不是事实,需要考证。又如,毛泽东听说蒋介石被张学良所扣,心中狂喜,几次电报让张杀蒋,也准备在陕北公审蒋介石,延安开始搭建公审会场。这说明延安方面当时根本不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杀蒋对于毛泽东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脱离事实作评论,会是沙滩上造楼。
第二是历史原则。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历史功过,必须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去考察。那个时代是日本人步步紧逼,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来认识那个时代的张学良的所作所为。不能认为日本人最后还是被我们打败了为理由来认识西安事变。
第三是国家原则,即超党派、超集团原则,以国家利益作为评价的标准。对于张学良的和西安事变的评价,不能站在东北军的立场上,不应该站在西北军的立场上,不应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不应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西安事变,可能对于某个党是有利的,对于另一个党可能是有害的。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它是有好的或不好的。我们也不能因为张学良将军与某党的关系较好而将他评为历史功臣,也不能因为他损害了某党的利益而认为他是历史罪人。我们的评论,应该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
张学良将军抗日吗?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有一条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蒋不抗日,他要逼蒋抗日。
逼蒋抗日论是否成立,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是张学良是抗日的,或者是要抗日的。第二,蒋介石是不抗日的,或者是不想抗日的,国民政府是不抗日的,或者是不想抗日的。只有这两个事实存在,"逼蒋抗日"的理由才有可能成立。如果这两个理由有一个不成立,或者两个都不成立,那么,张学良所称的发动西安事变是 "逼蒋抗日"的理由就不能成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张学良抗日吗?他什么时候抗过日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张学良将军的"抗日"史。
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容伪造,不能美化,也不能歪曲。历史告诉我们,张学良将军没有抗过日。即使在能够抗日的时候也不抗日,即使是在应该抗日的时候也不抗日。他的抗日历史,实际上是避战史,逃跑史,即使有极小规模的接触,也只有失败史。
第一,九一八事变前,有识之士顾维钧曾经进言,‘要防范日本不测之心,'但张未予重视,也根本不想防范和抵抗。他下令,"万一日本进攻,东北军不予抵抗。"
1931年9月5日,张学良指示前来请示的东北参谋长荣臻,"敌果挑衅,退避为上。"9月6日,张将军又发电指示辽宁省主席臧式毅和参谋长荣臻等人:"对于日本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可见,张在事变发生之前,已经明明白白地确定了"万方容忍,不予抵抗"的方针。这种"万方容忍、不予抵抗"的方针,能称得上抗战、能算是抗日吗?
第二,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当晚,张学良将军两次下令不抵抗。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那一个夜里,日本军队进攻北大营的时候,张学良正在北平陪一个演员看戏,灯红酒绿,笙歌悠扬。日本人突然进攻北大营的时候,东北军的高级领导都不在营中。在营中的参谋长赵镇藩不敢随意处置,请示第七旅旅长王以哲,王又请示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荣不敢作主,请示张学良。张在电话里回答,"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 ""避免冲突"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他手下的东北军的强兵悍将脱离日本人,不与日本发动事变的日本军队接触,不与接触,能算是抗战吗?它只是逃跑的代名词。"避免冲突,"也不能算作是张学良将军的抗战史。
第三,沈阳失守后,东北还有辽阔的国土,张将军手下还有东北军几十万大军。这些军队,可以据守关寨之险守卫国土;可以隐入山林,展开游击战争;日本军队只有2万人,东北军完全可以与之一点。张将军却仍然不抗日,节节后退,乃至拱手退出锦州城,拱手退出山海关。使日本人在二个月内尽据关东百万平方公里江山。日本人如此轻而易举地占领东北,如此顺利地为创建伪满洲国准备条件,张学良将军的"避免冲突"方针是帮了大忙的。[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453700_1.html/ ]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全国国民、中央政府、国家领导,三军统帅,都曾再三要求张学良将军抵抗日军侵略。外交家顾维钧曾被张学良聘为外交顾问。他建议张将军坚守锦州,以保卫华北,如果锦州不守,则华北也难守。他对张说:"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为国家计,守土杀敌是军人的本分,更是国家军队副总司令的本分。为个人计,杀父之仇、丧家之痛,不能一避再避,一退再退。从张学良将军的名声计,逃跑避战,也不是上策。但是,张学良将军自幼熟读兵书,仍然执行三十六走为上计的计策。
南京政府也曾要求张将军坚守锦州。蒋介石、宋子文等人也多次以国家名义和私人名义力劝张将军暂缓从锦州撤兵。1931年月12月8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切勿撤退。"第二天,蒋又派出航空一队前去助战,蒋明确告诉张,航空一队将在三日内到达北平,归张指挥,其意在给张学良将军鼓劲,希望张下决心坚守锦州,并加强坚守锦州的空中力量。蒋的电报,可以看作是国家的命令。但是张学良将军仍然无意抵抗,决意撤退。接着,张将军撤走了守卫锦州的三个旅。即步兵十二旅,二十旅,骑兵第三旅。并且,据日本学者关宽治、岛田俊产:《满洲事变》记载,张学良将军于12月7日向日方作出了主动撤出锦州的答复。(见赵晖:《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张学良和蒋介石》,载《南方周末》,2002。8。8)张学良将军在数十万雄师撤退之前,向敌方报告不准备与日交战的行为,可谓用心良苦。其行为十分"儒雅",与西安事变时下令枪杀总统卫队时的果断、勇敢判若两人。抗战抗战,毕竟不是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游戏,因此,张学良将军将东北军守城部队撤兵锦州,也不能算是张学良将军的抗战史。
12月25日,国民政府电令张将军"对于日军进攻锦州,以尽力之所及,积极抵抗。"
12月2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当时蒋介石下野,孙科当权)决定,"如遇侵犯,则抵御之。"国民政府将会议精神电告张将军。张将军复电说,"强弱之势,相去悬殊,无论如何振奋,亦必无侥幸之理。"这意思是说,东北军与日本军,力量相差太大,如果打的话,决无战胜的可能。言下之意,他只能退,只能逃。一向似乎敢作敢为的张将军,面对日寇步步紧逼,面对国民政府保卫锦州多次命令和指示,居然毫不理采,我行我素,继续撤兵。而日军此时已迫近锦州。
12月30日,国民政府(12月25日,蒋介石在陈济棠广州政府及桂系的压力下宣布下野)再次电令张将军:"日军攻锦紧急,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张学良将军身为全国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对于国家命令,置若网闻,继续撤兵。国民政府给张学良将军的电报表明国民政府是要抗战的,而张学良是不抗战的。他违抗了国民政府要他守卫锦州、抗击日寇的命令。
1932年元月2日,东北军全部撤到关内。1932年1月3日,日本轻而易举地从张将军手中取得锦州。从日本发起九一八事变到张将军让出东三省全部国土,英勇的张学良将军没有下过一次作战令,他退出沈阳、退出锦州,退出东北的历史,只能称作撤退史,是决不能称作张学良将军的抗战史的。[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第四,在日本准备进攻张学良将军据守的热河时,张将军自己不抗日,还制造种种借口抵制和破坏抗日。
日本扶植成立满洲国后,将热河划入满洲国领土。热河在今河北省北部东至山海关一带,是联接华北与东北之要冲,进可收复东北,退可屏障平津,而且它还关系着东北义勇军的军援运输线,一旦有失,正在山林风雪中苦战的东北义勇军势难持久。而张学良将军退出关外后,守卫在平津地区,热河是他的辖区治下,热河省省长是他的部下汤玉麟。守卫热河,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时,国民政府准备热河抗战。行政院长汪精卫(当时是主张抗日的)制定了防守热河的计划,其方针是:增兵换将。国民政府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就已经决定增兵热河,计划将山西的驻军如宋哲元、庞炳勋、孙殿英各部,开往热河东北军的地盘,以增强防守热河的力量。
然而,增兵抗日守热河的计划遭到张学良将军的强烈反对。张学良将军自己不想抵抗日军的进攻,也不想让中央政府派兵参加或支持抵抗日军的进攻。他担心,汪精卫有意染指东北军务,影响他在东北军中的绝对权威。他也决不要中央军队进入他的辖区。他把东北军看成是张家军,把热河省看成是张学良自家的地盘。
为了促成热河抗战的胜利,这年6月,汪精卫亲赴北平,告诉张学良:"日本调兵到东北,我们也应当调兵去抵抗。固然军队的系统可以变动,而调兵热河的计划不能变更。"但是他无法说动张学良。张的托词,是他对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无可奈何。为了抗战,南京政府有意撤换汤玉麟,以加强热河防务。张学良将军为了达到政府军无法进入热河抗日的目的,将中央政府的这一计划告诉了汤,以致汤玉麟更加坚决地拒绝南京政府增兵热河。这个张学良将军的部下、东北军的将领只向南京政府要求军需补充,拒绝中央增兵到热河参加抗战。张学良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不仅自己不想抗日,而且采取了种种恶劣手段破坏热河抗战。
这年7月,日军在热河边境挑起事端。汪精卫屡次发电指示张学良将军出兵抵抗,而张学良将军回电不是要粮要饷,就是认为汪精卫要抓权指挥华北军事。汪无法实现防守热河的政府意志,内心愤怒不已,决心辞职,他想以自己的辞职,逼迫张学良辞职。8月6日,汪精卫连发五电,责备张学良将军"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土地,陷于敌手,致敌益骄,延及淞沪。"今又"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汪精卫表示,自己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天下。望张学良亦辞职,以谢四万万国人,无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8月8日,汪精卫召开记者招待会,指出:"张学良辖境中河北、察哈尔各处税收,迄未有分文解交中央,截留自用,每月至少500万元。而一有命令,即向中央要款,实属忍无可忍。""今热河告急,平津危殆,张汉卿拥兵不前,民族危亡,指日可待,故救国唯有去军阀,统一内政。"可见,当时的中央政府,包括行政院长汪精卫是积极推动热河抗战的,而张学良将军则用种种手法抵制和破坏热河抗战计划的实施。其手段是十分恶劣的。汪精卫所揭露的张学良不想抗战、破坏热河抗战的事实充分表明,张学良将军根本不想抗日,根本没有抗日。[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巨大的民意和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要求张学良应当对民意有所交代。他让张学良将军在三策中作出选择:
一、不辞职而带兵入热抗日;
二、辞职而带兵入热抗日;
三、辞职而改组北平绥靖公署。
蒋介石请张学良将军权衡得失,择一而行。前两策都是抗战,但是,张学良将军坚决地选择了第三策,这就是说,张学良选择了不参加热河抗日。可见,张学良将军在热河抗战中,始终是不抗日的,甚至是破坏抗日的。本来,日本人占领了张学良的老家,张学良面对东三省父老乡亲,应该有愧于心,应该雄纠纠地奋战疆场,马革裹尸,以雪耻辱,报效国家。但是,他却一避再避,一失再失,一阻再阻。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从来不想,从来不敢与日本人作战。他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地方军阀拥兵自保、收租自肥、占山为王的土皇帝作派。
第二年,即1933年,日本终于进攻热河了。3月4日,仅仅128名日军,就占领了张学良将军领导下的东北军将领汤玉麟守卫的热河省省会承德市,汤玉麟吓得不战而逃。[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453700_1.html/ ]


东三省沦陷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后方的戏院,承德沦陷时,张学良将军依然在北平。日本曾放风说要暗杀张学良将军,为了避免日军可能的暗杀,张学良将军在日本进攻热河时,不亲赴热河督阵抗战,躲在北平。张学良将军领导的东北军再次放弃了热河的大片土地。
由此可见,张学良将军面临着一次又一次抵抗日寇雪国耻报家仇的机会。少量日军进攻北大营,他可以抗日;日本攻击沈阳,他可以抗日;日本进攻锦州,他可以抗日;日军进攻热河,他更可以抗日。即使有牺牲,也比逃跑避战要好。一个国家海陆空三军的副总司令,国家有难时刻,一逃再逃,一避再避,不战一场,一抗一日,逃到了大后方,却开始发动兵变,扣留国家元首,屠杀国家士兵,却美其名曰逼蒋抗日。张将军有几十万雄师,日军当年就在眼前,为什么不抗日呢?勇敢的张学良将军为什么不逼一逼自己去抗日呢?
虽然张学良将军有抗日的条件,也有抗日的机会,更有抗日的理由。东三省是张作霖的发家之地,父母陵寝所在。张学良将军身为东三省最高行政长官,身为全国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有守土、抗敌、卫国、保家之责。从一个男子汉个人来说,匹夫见辱,奋身相斗,更何况是国恨家仇?岂能一忍再忍,一辱再辱?但是,张学良将军从未动过抗日的念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张将军不抗日;国民政府要求他严守锦州时,他不抗日;国民政府严令他坚守热河时,他仍然不抗日。恰恰相反,他望风而退,坚持退避。日本人进攻北大营,他避战;日本人进攻锦州,他避战;日本人进攻热河,他也避战。他拥有几十万训练有素的东北军,但是,一失沈阳,二失锦州,三失东北,四失热河。一个一而再、再而三丧失国土的将军,一个历来不抗日的将军,竟然逮捕国家元首,说是为了"逼蒋抗日",这不是一种天大的笑话吗?这种理由能够成立吗?张学良将军这样的避战将军能称得上是抗日的英雄吗?历史不是明明白白地将历史的鉴定书写在青史上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5-9-22 08:17:56
國民黨當年整個一個賣國政府,抗戰一塌糊塗,國家生靈塗炭,無論怎麽說都無法圓場。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5-9-22 08:22:17
张学良除了率丰系入关帮蒋介石打赢中原大战以外,没打过一次胜仗。不论是和日本人,还是和共产党,都是一败涂地。舆论对他的评价太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5-9-22 08:33:41
要不是当年共产党坚持抗日,老将早就和日本妥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5-9-22 08:55:49
九一八当晚张学良确实在北平,但他为什么在那儿?这都省略了,却强调“陪一个演员看戏,灯红酒绿,笙歌悠扬”,这种文章不看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9: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沈阳》: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这打油诗是马君武1931年11月20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上的两首“感时近作”诗中的一首,是他一生最为得意的一首,也是让后人一下子就可以人,诗互为联想的一首。同时也是让张学良终生恼恨的一首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5-9-22 15:13:34
我看过的张学良“抗日”的最精辟的概括 (网友阿唐那看到的):

张少帅在东北不抗日,在华北不抗日,一到西北就抗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20: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学良是个讲义气,重感情的人,但不是个冷静,理智的人。这种人容易感情用事,作为朋友合适,但不能当大事!
至于918的不抵抗,他一是以为日人也就寻衅生事,没有后续手段,忍忍就过去了;二是被中东路事件给吓坏了---日本的手下败将俄国就砍瓜切菜般把东北军打得落花流水,那他如何打得过日本人!?所以下令不抵抗!
逃入关内,被铺天盖地的一骂,自己也觉得丢掉东北是“玩大了”,就失去理智“我不管”起来了:背着骂名,又打不过红军,就。。。。。。

他的部下是如何评论过的?看看我转贴的这个吧:http://www.atlanta168.com/forum/read.php?tid=31767&ds=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15-9-24 00:04:30
想不到老夫居然也会转这种只粗粗一看就会看到不合情理、漏洞百出、通篇胡编瞎推的狗血文章。

作者打着”科学看待“、不站在任何政党的幌子,貌似公正客观,却显而易见站在了与张、杨对立一面,推翻了张、杨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这一过去公认的历史结论,而这样对谁有利、在为谁翻案显然是司马昭之心自不必再言。这样一来倒是让人更加看到了张学良仗义、佩服的一面—一个在全国所有人对不抵抗深恶痛绝的卖国贼居然不要这英雄称号,却反过来非要自己给自己戴上这顶历史罪人—胆小鬼、卖国贼帽子、非要当让其家乡父老唾弃的、不齿的小丑,这其中的玄机也是不言自明了。

作者最开始就质疑张、杨的“逼蒋抗日”动机,既然质疑了,那张、杨冒被蒋杀头的风险(后来杨虎城一家老小证实被蒋在重庆杀害)发动西安事变,又是为啥呢?国土遭受外来侵略,怎么也是重大外事事件,张就算再有实力,还是知道自己不是一国之君、必须向自己的上司报告吧?没有上面的指令,张就算有些实力,在国家尚未对日宣战、上司未下达直接指令时的任何军事行动都有可能是遭受事后的军法处置,张作为地方长官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说到张(作为军阀之后代)在京城花天酒地反倒不难理解—不这样借酒、玩女人浇愁,这“带着十几、二十几万大军不发一枪、扔下家乡父老”这口水唾沫也能活活把他淹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00: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匿名 的帖子

匿名:想不到老夫居然也会转这种只粗粗一看就会看到不合情理、漏洞百出、通篇胡编瞎推的狗血文章。

作者打着”科学看待“、不站在任何政党的幌子,貌似公正客观,却显而易见站在了与张、杨对立一面,推翻了张、杨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这一过去公认的历史结论,而这样对谁有利、在 .. (2015-09-24 00:04) 
多谢关心,多谢评论。
我的题目就是:“这个是真的吗?” ---主要是指他弃守锦州,和不听汪蒋命令,放弃和阻止坚守热河这2件事。以前真还不知道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3 10:59 , Processed in 0.0907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