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9|回复: 0

续22:揭开盲区---真详细,虽也有数据错误,但基本是第一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3-3-1 23: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12】


  孟关战役和以前以后的很多次缅北战役上的重大战役一样,廖耀湘的新22师进攻正面,孙立人的新38师迂回穿插。正面进攻为次,迂回穿插为主。
  在孟关战役,正面进攻其实只是佯攻,等到新38师完成迂回包抄任务后,中国虎和中国鹰再将包围圈中的日军歼灭。没想到,这只中国虎饥饿太久,它一见到日军就双眼血红,一声虎吼,一个虎跃,就将日军按在爪下,吃得精光。
  这是史迪威没有想到的。也是孙立人和廖耀湘没有想到的。
  战争的进程,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


  配合新22师进攻的是战车第一营,配合新38师穿插的是麦支队。
  战车第一营的士兵几乎都是农家出身,吃苦耐劳,为人朴实,但是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被抽调到了战车营进行培训。战车第一营第一次上战场,他们完全忘记了美国教官所教的战术要领,一见到日军就冲上去,没想到,被日军的战防炮打瘫了两辆坦克。
  受到挫折后,战车一营赶紧与新22师取得联系,新22师主动向战车一营靠拢,这样,这支进攻部队就组成了步坦协同作战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最常见的进攻队形。坦克的两边是炮群,坦克的后面是步兵。前面遇到战防炮队,炮群雨点般的炮弹打过去,扫清坦克前进的障碍。如果对方派人偷袭坦克,后面的步兵就会予以射杀。
  这支步坦协同作战的队伍,像海上的风暴一样,所到之处,樯倾楫摧,无可阻挡。他们就这样一步步逼近了日军坚守的工事。
  这是在缅北战场上,日军面对的第一次钢铁机器的攻击。日军也有坦克,但是日军没有将大量的坦克部署在缅北丛林中,他们认为缅北崎岖陡峭的地形,不利于坦克作战,坦克会成为活靶子。
  纵然日军的坦克出现在缅北战场,也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是轻型坦克,重量轻,装甲薄,火力弱,不但无法与中国军队的坦克对攻,而且侧面的装甲,也能够被中国军队装备的重型机枪击穿。至于它的下腹部,更是最薄弱的环节,用手榴弹就能够击穿。所以,在反映中国抗战的电影中,经常能够看到中国军人抱着手榴弹炸日军坦克的情景,比如《血战台儿庄》,这样的情景就出现过好几次。
  日军的坦克和当时的德国坦克、美国坦克比起来,相差好几个等量级。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原因是日军军事观念落后,过分强调武士道,认为步兵是决定战场胜败的关键,所以,他们在步枪的前面装上了半米长的刺刀,动不动就要与对手拼刺刀,惹得在诺门坎战役观战的德军顾问大笑不已,认为日军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和现代军事思想格格不入,更不懂得什么叫机械化作战。第二个原因是,日本国内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决定的。日本的重工业发展水平还是不如同时期的德国和美国,建造重型坦克的技术,日本还没有达到;而且日军认为,与其建造那样的重型坦克,不如用同样的材料多造几辆轻型坦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的经济,也就在亚洲可以称霸;要和欧美强国站在一起,还是矮了一截。如果要说日本的工业发达,德国人和美国人都要笑了;如果要说日本的武器先进,德国人和美国人更要笑了。据参加过太平洋战役的美国老兵回忆,他们把缴获的日本三八大盖,架起火来烧了。而在同时期的中国战场,能够缴获一把日军的三八大盖,大家都比过年还兴奋。


  中国战车营向着日军阵地步步紧逼,翻越了一面山坡后,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座日军的炮兵工事。那座工事里,有日军两门山炮。第一门山炮看到中国坦克,急忙调整炮位,可是,还没有等到山炮的炮口对准中国坦克,中国坦克先开火了,日军的山炮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那门炮位尚未调整好的日军山炮,轰然倒塌,变成了一堆废铁。仅仅一发炮弹,就打瘫了日军一门山炮。第二门山炮手目睹发生的这一切,吓坏了,忘记了射击,也忘记了逃跑。中国坦克开足马力,从日军的山炮上强行压上去,把日军的炮压成了铁饼,把日军炮手压成了肉饼。
  中国坦克像传说中的巨兽一样,以排山倒海之势,轰轰烈烈地开过来。坦克后面跟着中国士兵,他们只需要对着视线里逃跑的日军瞄准射击就行了。
  这不是一场战役,这是一场屠戮。
  在中国战场上骄横惯了的日军,现在也终于尝到了被屠杀的滋味。


  中国战车营继续前行,逼近了日军18师团55联队第二大队和第三大队的圆形防御基地,这里,也是日军在孟关最后的防御阵地。
  第二大队的管尾大队长和第三大队的冈田大队长,都明白坦克如果冲到了跟前,意味着什么。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坦克轰隆隆地压向中国士兵坚守的阵地,中国士兵只能用手榴弹去炸毁日军坦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在现在的缅北战场,中国坦克轰隆隆地压向日军坚守的阵地,日军没有用手榴弹,而是用刺刀,用狂热的武士道武装起来的日军,要用刺刀去与中国坦克肉搏。
  冈田大队长一声令下,日军就挺着半米长的刺刀,严格按照步兵操典的教程,跃出战壕,以大无畏的精神,向中国坦克扑去。在这些被武士道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眼中,所有的对手都能用刺刀解决,当然也包括钢铁制造的坦克。日军步兵操典中就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是最后五分钟的拼刺刀。”
  可是,中国战车营才不会和你拼刺刀,上千名日军黑压压地扑上来,完全袒露在坦克的视野里,谁要是和他们拼刺刀,谁就是傻瓜。
  战车营停下来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将坦克一字排开,对着高呼口号的日军,毫不客气地打出了一场弹雨。
  在第一泼弹雨中,第三大队冈田大队长就像被砍掉的木桩一样,很不情愿地倒了下去。


  中国坦克在攻击,中国的炮兵也在攻击。中国炮兵在坦克的夹缝中架好迫击炮,一边对着冲锋的日军发射炮弹,一边笑吟吟地看着炮弹在日军周围爆炸。这轮炮弹过后,第二大队管尾大队长也身首异处。
  日军发起了疯狗一样的冲锋,却没有一个士兵冲到中国坦克的跟前。
  据史料记载,仅仅这天下午的炮击,日军两名大队长战死,同时阵亡的,还有500名日军。
  此役,战车营功不可没。


  史迪威之所以到现在,才把战车营派上了用场,是因为中印公路修到了孟关,中国坦克可以一直开到孟关,而孟关刚好是一块较大的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适宜坦克作战。
  而田中新一只想到了缅北不适宜坦克作战,却没有想到孟关适宜坦克作战,尤其适宜中国坦克作战。
【5-13】


  新22师和中国战车营在孟关痛歼日军的这一天,是1944年3月1日。
  也是在这一天,新38师和麦支队已经逼近了瓦鲁班。瓦鲁班是日军孟关的粮食库和弹药库,如果瓦鲁班被占,日军的补给线就会被切断,中国军队就如同瓮中捉鳖一样,想用哪只手捉,就用哪只手捉。
  孟关与瓦鲁班,只相距12公里。


  在瓦鲁班,新38师114团因为连日征战,异常疲惫,就作为了预备队。112团在正面攻击日军,113团迂回包抄。
  新38师不但要切割孟关日军的补给线,而且还要切断瓦鲁班日军的补给线。
  大迂回大包抄的战术,中国军队屡试不爽,想不能明白的是,日军为什么始终没有找到破解的方法?
  史迪威倚重的战车营,在孟关建立奇功。那么,史迪威倚重的另一支麦支队,他们的表现如何。
  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新一军军长的郑洞国在《中国驻印军始末》中写道:“我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仍分左右两翼,依大奈何、南碧河相连之线为作战地境线,各在线以西和以东的地区向南攻击。战车也同时配合出动。另由美军一个支队(约步兵一团)在我军左侧前进,相机进攻瓦鲁班。经过十几天的激战,我军攻克孟关,占领胡康河谷敌军的心脏。但美军支队到达瓦鲁班附近小河东面,遭遇敌军两个中队的袭击,就立即叫苦救援。我新编38军一部经两昼夜的急行军,于3月6日占领拉干卡(瓦鲁班东北两公里),击退压迫美军之敌人。”
  麦支队有人员2500人,日军两个中队有人员不到400人。400人向2500人发动攻击,而且武器不占据优势,而麦支队,还是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居然如此胆怯懦弱。所以,美军的特种部队,并不像好莱坞电影中的那样,个个都是兰博那样的超人。
  当时,麦支队和日军交战,具体是怎么样的情景,郑洞国没有记述。


  郑洞国回忆文章中所说的新38师一部,就是方家绩所在的112团。
  在孟关,史迪威交给麦支队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是,切断瓦鲁班日军的退路。这支全部由美国人组成的特种指挥,归史迪威全权指挥。
  在迂回包抄瓦鲁班之前,也是负责包抄瓦鲁班日军的新38师113团,就与麦支队约定好,113团从东面进攻,麦支队从东北方向进攻,将瓦鲁班的日军装进口袋里,并扎进袋口。
  可是,当113团按照约定时间发起攻击时,麦支队却没有出现。
  麦支队在哪里?
  麦支队已经被日军击溃了。


  麦支队,后来演变成了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这支演变而成的特种部队在世界特种兵作战史上相当有名,先后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朝鲜战役、越南战役、海湾战争等等一系列战争,凡是美国的重大行动,必有“游骑兵”的身影。
  然而,在现在,它还很稚嫩。
  在来到缅北之前,麦支队的这些美军特种兵都有过辉煌的作战经历,他们在所罗门群岛和太平洋重要岛屿上,与日军残酷厮杀,有着丰富的特种作战经验,可是,来到缅北后,他们傻眼了。缅北恶劣的丛林环境,是太平洋诸岛上的丛林所无法相比的。缅北动不动就陆地成河的天气,也是月白风清的太平洋诸岛上的天气所无法比拟的。难怪麦克阿瑟将缅北战场称为“二战最恶劣的战场”。
  缅北这种极端的环境,至今还少人居住。美国特种部队和缅甸当地人在这里都无法适应,而中国军队却在这里艰苦奋战。


  当113团向日军发起进攻的时候,找不到了麦支队。本该在麦支队出现的地方,地面上到处是丢弃的枪支、弹药、军装、饭盒,而且全是美式的。
  这些军用物资都是仓促奔逃的麦支队丢弃的。
  麦支队的枪支,让日军如获至宝。
  新一军的武器优于日军,而麦支队的武器更优于新一军。麦支队不但是正规的美军,而且号称是美军的“军中之花”野种野战部队。美国有最新式的武器,先装备军中之花;而美国的退役武器,才会给新一军。
  比如,新一军使用的重机枪是水冷式,需要沉重的支架,打的时间长了,需要冷水降温;而麦支队使用的重机枪是风冷式,枪管上有散热孔,使用时间更长,而且不需要支架就能够操作。在美国拍摄的反映太平洋战场的电影中,可以看到这种风冷式机枪;而在中国拍摄的抗战电影中,可以看到那种依靠支架左右摆动射击的水冷式机枪。二战后期,美国战场上的机枪已经更新换代了,而中国战场上还使用老式陈旧的武器。
  除了机枪,还有步枪。新一军使用的步枪属于单发射击,尽管射击精度很高,但是火力不够;而麦支队的步枪是当时最先进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两秒钟内可以打完一个弹夹里的八发子弹。这种步枪被公认为是二战时期最好的武器,而且直到朝鲜战争,这种武器还在大量使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种武器才退役。


  在逃跑之前,麦支队还打了一场胜仗。
  自从接到史迪威的命令后,麦支队就在密林中艰苦穿插,昼伏夜出。1944年3月1日,当中国战车营配合新22师,在孟关痛歼日军,接连打死两名日军大队长的时候,配合新38师的美军麦支队钻出丛林,突然出现在了瓦鲁班的日军后方。他们放眼望去,大喜过望。
  麦支队看到的,是日军的后方医院和看守仓库的后勤部队。
  麦支队遇到的这股日军,是没有设防的,也是没有抵抗力的。
5-14】


  麦支队很快就将这些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日军击退了。
  麦支队还没有来得及清查战果,日军的反扑就开始了。这些挺着三八大盖的士兵并不是日军的增援部队,而是从孟关撤退到瓦鲁班的成建制的日军。在孟关,中国军队的战车如入无人之境,新22师的迫击炮弹像下了一层冰雹,日军在这样的钢铁机器面前,连还手的力气也没有,他们只能选择撤离。
  日军逶迤撤向瓦鲁班,谁也没有想到,阴差阳错地,麦支队就与这批撤退的日军撞在了一起。
  被中国战车和新22师打得体无完肤的日军,正憋着一肚子气,这一肚子气正没有地方撒,突然就遇到了麦支队,于是,日军向麦支队发起了疯狂进攻。
  而麦支队刚刚占领了瓦鲁班日军的后方基地,还没有来得及构筑工事。
  在这场战斗中,日军是拼死一战,如果他们不能击退麦支队,那么后面赶上来的新22师就会和麦支队两面夹击,日军只有死路一条。有句成语叫“狗急跳墙”,狗被逼到墙角,无路可走,身体里的潜能就能够激发出来,一跃而跳上墙头逃脱。狗都是这样,何况这群日军。
  郑洞国回忆文章中的这股日军,有两个中队,也就是三四百人。其实按照当年的情况,两个大队的日军在孟关被新22师和战车营痛击,能够率先逃出来的,也就只有这点人马了。
  困兽犹斗的日军,拼死一搏,居然冲破了麦支队的防线。
  在整个中国驻印军的反击过程中,麦支队参与了大小三十余战,这队由美国特种兵组成的麦支队,偷袭穿插很在行,但是刀对刀、枪对枪地厮杀,他们还不在行。
  麦支队,也属于中国驻印军序列。
  当时的史迪威,高估了麦支队的战斗力,也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
  麦支队在日军疯狂的攻击面前,胆怯了,退却了。于是,战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所有的中国军队都在乘胜追击,而只有这支美军在狼狈逃窜。
  麦支队退到了大奈河东岸后,两个中队的日军不敢冒犯渡河追击,与麦支队隔河对峙。麦支队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没想到,日军在大奈河西岸越聚越多,后来,居然还来了两门山炮。
  这些日军,都是从孟关和瓦鲁班败逃的日军,他们要从胡康河谷逃往孟拱河谷,这里是必经之地。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当年都是中国军队反击的主战场,两个河谷之间隔着一座巍峨高耸的杰布班山。而杰布班山的各处隘口,都有日军重兵把守,即使一只鸟,他们也不会让飞过去。
  越来越多的日军聚集在大奈河西岸,然后,他们架起山炮,对着麦支队轰击。麦支队本来也装备有山炮,但是,因为这次执行的是穿插包抄任务,他们没有带山炮。
  在强大的山炮的轰击下,麦支队只能步步后退,想要脱离山炮的射程,而日军趁机强渡大奈河。
  渡河成功的日军,首先将麦支队第二营包围了。麦支队的第三营忙去解救第二营,未获成功。
  麦支队第一营呢?第一营跟随新38师113团一起行动。史迪威认为,麦支队的战斗力很强,两个营就能够完成一个方向的穿插任务,而把第一营用来支援新38师113团,在另一个方向执行穿插任务。在史迪威的眼中,中国军队一个团的战斗力,才相当于美军麦支队一个营的战斗力。
  史迪威没有想到,中国军队旗开得胜,而麦支队却被包围。
  形势危在旦夕。此时,麦里尔再也顾不得美国特种部队的尊严了,他向史迪威求救。史迪威慌了神,他立即与孙立人取得联系,要孙立人去解救包围圈中的麦支队。
  孙立人答应,24小时内,增援的中国军队一定会到达。
  之所以需要24小时,是因为山高沟深,丛林密布,行走相当困难。
  这一天,是1944年3月5日。
【5-15】


  方家绩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当年奔赴瓦鲁班解救美军麦支队的详细经过,但是他清楚地记得一个细节,在营救麦支队的战斗结束后,他被日军伤兵刺伤了。
  营救麦支队的,是112团一营。
  前面是缅刀开路,将密密的树木砍伐后,铺在路上,后面的军队就踩着树枝走过去。缅北的很多地方都没有路,只能依靠缅刀在密林中开路。
  大批大批的日军聚集在大奈河两岸,他们不但想将麦支队第二营全歼,而且也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分出一部分兵力进行阻击增援的中国军队。他们幻想着在击败了麦支队和中国增援部队后,就可以扭转整个战局。
  112团一营没有在日军预想的路线上出现,而是另辟蹊径,砍木为路,硬生生地从最茂密的丛林中,钻出来一条道路。
  日军的阻击部队没有等到中国军队,他们像一群怨妇一样翘首盼望,而中国军队却在他们没有设防的地方出现了。


  当112团一营突然出现在日军右侧的时候,日军惊得下巴几乎要掉下来。新38师的每支部队都像《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一样,倏然出现,又倏然消失。日军只能知道他们消失的地方,但是永远不知道他们再次出现的地方。遮天蔽日的密林,就是他们最好的伪装。
  日军阵地的右侧,只有一个中队的日军。
  这一中队日军仓促组织力量抵抗,可是112团一营凶猛的攻击力量,让这一中队日军像狂风暴雨中的树叶一样,乱纷纷地落下来。日军的工事并不坚固,因为他们和麦支队一样,在112团第一营出现的时候,他们也处于攻击姿态,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突然出现,出现在他们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这一中队日军正在攻击麦支队三营,而突然出现的中国军队,给日军的右肋骨插了一刀。
  当时,包围圈中的麦支队三营正在叫苦连天,突然听到左翼阵地枪声连天。枪声是连珠般的脆响,他们知道,这是美式冲锋枪的声音。
  麦支队三营立即发起反攻,那一中队日军立即像核桃一样被夹碎了。
  伤亡惨重的麦支队三营撤出了阵地,阵地转交113团一营防守。
  112团一营,是最先解救麦支队的中国军队。
  就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方家绩负伤了,他的负伤纯属大意。


  在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的刚开始,瓦西里第一次上战场,苏军被德军击败,瓦西里假装死亡,藏身在花坛边,将死尸盖在自己身上。德军拿着机枪,对准地上的苏军尸体扫射。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则是拿着刺刀捅中国伤兵。当年在采访鄂西会战的时候,我找到了参加过鄂西会战的预四师士兵刘邦瑞的儿子,他叫易强。刘邦瑞当年在宜昌与日军作战,全连阵亡,阵地被日军攻占,刘邦瑞将死尸盖在自己身上,日军对每具死尸都捅一刀,当时刘邦瑞的腿露在外面,就被日军捅了一刀。留下残疾。鄂西会战结束后,刘邦瑞入赘宜昌市黄花乡南边村,生子取名易强。
  而中国军队当年攻占了日军阵地时,是不是也用机枪扫射,或者用刺刀捅?方家绩说,中国军队是翻看每一具日军的尸体,检查看有没有活着的,如果有活着的,就成了俘虏。
  那天,112团一营解救了麦支队三营后,打扫战场,方家绩来到一个日军的尸体跟前,那个日军爬在地上,手臂压在身下,枪支扔在一边。
  方家绩将那名日军翻转过来,刚刚看到了日军的手臂,日军手中的刺刀就突然刺向了方家绩,将方家绩的手臂刺穿了。
  方家绩大喊一声,旁边跑来了一名战友,他端起冲锋枪,对着躺在地上的那名日军伤兵疯狂扫射,枪声停止后,日军伤兵的身上弹痕累累,像蜂巢一样。
  方家绩被送到了后方医院。


  麦支队三营被救出来了,麦支队二营呢?他们的情况怎么样?
【5-16】


  112团一营救出了麦支队三营,而112团主力部队并没有“走弓弦”,直接去解救包围圈中的麦支队二营,而是“走弓背”,对包围麦支队二营的日军形成了反包围。
  新38师下辖三个团:112团、113团、114团,112团团长还是陈鸣人、114团团长还是李鸿,113团团长换成了赵狄,而当年率领1000名中国战士,解救了7000名英军的113团团长刘放吾,现在改任新38师副师长。
  陈鸣人率领的112团主力,翻越高山峡谷,一路披荆斩棘,因为行走困难,山炮只能拆卸开后,由士兵背负。在一些悬崖峭壁上,这些山炮的零部件,需要绑在战士们的身上。用来托运山炮的骡马,因为不敢上山,战士们用肩膀顶着它们的后臀向上扛;下山的时候,又因为山势陡峭,战士们不得不拼命拉着骡马的缰绳和尾巴。这一路上,仅仅摔死的骡马,就有30余匹。
  当112团主力出现在日军侧面的时候,包围美军的日军,只好紧急抽调兵力,对付中国军队。就这样,麦支队二营顺利破围而出。清点人数,伤亡达到了300人。


  麦支队被中国军队解救后,麦里尔大为感动,他向孙立人发了两封电报,表示对新38师112团的感谢。
  对112团一营的电文这样写:
  “贵师112团一营一急行军抵达此间,足见该营士气旺盛,精力超人,训练有素,敝队之能采取攻势,实赖贵师给予充分合作有以致之。”
  对112团主力的电文这样写:
  “兹谨庆贺贵师112团神异之推进,我确知该团所经之地区,其地图之艰险为地图上所不能显示者,悬崖绝壁,攀登困难,敝部对贵部行动之快捷,深感钦佩。并庆幸能与其并肩合作……”


  围困麦支队二营的大批日军,本想和中国军队112团主力进行决战,挽回孟关之战的颓势,没想到,他们接到了18师团司令部被击毁的消息,一时军心大乱,再无斗志,只能后撤。
  18师团司令部,是被中国战车营击毁的。
  当年的《大公报》记载了捣毁18师团司令部的经过,原标题为《战一部队攻克瓦拉本》。战一部队,指的是战车第一营;瓦拉本,是瓦鲁班的音译。


  当时,田中新一和18师团司令部驻扎在一个叫做新般的小地方,新般距离孟关5公里。当廖耀湘的新22师攻占了孟关后,田中新一又带着司令部转移到了瓦鲁班。
  新22师和战车营,与新38师取得联系,奋起直追,包围日军。日军惊慌不安,再无斗志,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惶惶如惊弓之鸟。
  《缅甸荡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两路大军沿路都碰到敌军的伏击和顽强抵抗,健儿们不分昼夜,不怕雨热,英勇厮杀,连看护兵、饲养兵、炊事兵都有过杀敌的光荣记录。”
  《缅甸荡寇志》中,没有说这些看护兵、饲养兵、炊事兵的名字,我能够查找到的只有炊事兵的名字,他叫蒋先觉。
  蒋先觉在给前线送饭的途中,遇到了三名鬼子溃兵。鬼子没有看到他,他看到了鬼子。这三个鬼子估计很长时间没有吃饭了,一路走得歪歪斜斜。蒋先觉藏身在树丛中,等着这三个鬼子走近了,突然拿着扁担跳出来,大喝一声:“来呀,捉活的。”
  其实那时候,周围也就只有蒋先觉一个人,他手中只有一根挑饭的扁担,而那三名鬼子都拿着货真价实的三八大盖。
【5-17】


  三名日军正在慌不择路,饥热交迫,突然看到了蒋先觉,他们心惊胆颤,丢下枪支就逃跑了。
  后来的结果怎么样?我所找到的资料中没有交代。
  一个手持扁担的炊事兵,就吓跑了三个全副武装的鬼子,这事放在中国战场可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在缅北战场,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在缅北,几乎每一次战役战斗,日军都是被新一军切断了补给线后,然后予以歼灭。日军的补给线很单一,一旦被切断,就只能等死。而新一军的补给线来自空中和后面正在修建的中印公路,失去了制空权和一直被中国军队赶得像狗一样仓皇逃跑的日军,是无法对中国军队的补给线构成威胁的。所以,每次战役战斗结束后,如果是侥幸逃出来的日军溃兵,那一定是好几天没吃饭了,饿得头昏眼花,还有什么战斗力?
  很多老兵说,那时候,在缅北,日军溃兵被中国军队赶入茫茫密林中,饿死的,渴死的,患传染病死亡的,被当地土人打死的,很多很多。中国军人每天吃两颗奎宁,就可以预防疟疾。而这些日军溃兵,被打得落荒而逃,哪里还有奎宁吃。所以,被缅北丛林中的疟蚊叮一口,就患上疟疾,只能等死。热带丛林中的天气特别炎热,各种传染病特别活跃,伤寒病,打摆子等等,这些溃兵们连饭都吃不到口,哪里会有医药治疗?中国军队每到一处,就张贴告示,通告当地土人,活捉日军一名,奖钱若干;杀死日军一名,奖钱若干。刚开始,缅甸土人就把日军绑着送来了;后来,日军溃兵太多了,缅甸土人一算账,带上一个大活人去领赏,一路上山高水长,道路险阻,很不方便,干脆把日军杀死了,割下耳朵,用铁丝或者藤条串在一起,背在肩膀后,来找中国军队领赏。据《缅甸荡寇志》记载,当年,被缅甸土人杀死的日军,也不在少数。
  当年缅北战场上的日军确实很恓惶,有些老兵说,他们攻占了日军阵地后,看到很多日军伤兵是被自己人杀死的。日军为了逃窜,带不走伤兵,又不愿意留给中国军队,所以干脆就将这些伤兵集中在一起,用机枪突突了。
  日军的丧心病狂,由此可见一斑。


  从孟关到瓦鲁班,这一路上,看护兵、饲养兵、炊事兵都有杀敌记录,可见当时的日军慌张到了什么程度。
  日军在向瓦鲁班逃窜,战车营在后面追赶。隆隆战车追赶两条腿的日军,这简直像猎狗撵野兔一样轻松而随意。
  战车,是二战时期战场上最全能的武器,它能攻能守,能跑能打,它奔跑速度可以与汽车媲美,它的攻击力可以和火炮媲美,而且,寻常的沟壑和普通的碉堡,根本就无法阻挡他。
  战车的战斗力,是非常骇人的。
  二战之初,德军之所以能够一个月灭掉波兰,一个月灭掉法国,全赖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在苏联境内,德军之所以能够大迂回大包抄,歼灭苏军近百万,也是全赖它的装甲部队。
  在抗战之初,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等战役中,日军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也与他们拥有战车密不可分。很多中国军人没有见过这玩意,冲上去后用机枪打,用大刀撬,做了无畏的牺牲。
  那时候的中国军队,只有一个战车师,这就是第200师,他的师长是杜聿明;后来杜聿明升为第五军军长,戴安澜做了200师师长;戴安澜牺牲后,高吉人做了200师师长。当年200师名气很大,普通士兵都知道中国有一个200师,是中国唯一的一个装甲师。
  而当时的德军有多少个装甲师?据不完全统计,德军在二战之初就有装甲师46个,另外还有党卫队装甲师7个。
  日军没有专门的装甲师,他的装甲部队配属在各个师团中,师团是日军作战的基本单位。比如,在上高会战中,被以74军为主力的中国第19集团军打得全军覆灭的日军第34师团,除了配属一个步兵旅团,一个搜索联队,一个野炮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两个山炮大队,两个迫击炮中队外,还有一个装甲车中队。后来,日军34师团被全歼后,这个装甲车中队划归了第20旅团。第20旅团也参加了上高会战,被李天霞的74军51师打得丢盔撂甲,值得庆幸的是,没有被全歼。
  这个装甲车中队之所以能够冲出中国军队的包围圈,全赖他们的战车。
  南京保卫战的时候,杜聿明的200师被打散,其中有一辆战车停在南京城外,被日军击毁了。当时战车里还有两名中国装甲兵。
  日军没有在意这辆被击毁的战车,他们越过战车,向南京城冲去。突然,战车里尚未毁坏的机枪响了,几十名日军倒了下去。
  天黑后,战车里的两名士兵跳出来,寻找部队,中途,有一名战士牺牲了。
  归队后,这名战士向杜聿明汇报了在南京城外射死几十名日军的事情,杜聿明不相信。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杜聿明翻看缴获的日军文件,里面提到了在南京城外被一辆击毁了的战车偷袭的事情,白白损失了几十名皇军精锐,这封文件告诫日军,一定要仔细打扫战场。
  至此,杜聿明才相信真有其事,赶紧派人去找这名战士。可是,这名战士在不久前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战车在战场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日军战车肆虐的场景,而今天,轮到中国的战车肆虐了。
中国战车的肆虐程度超出了日军战车。 
【5-18】


  战车营向瓦鲁班开进的时候,看到有一棵树上,有日军的机枪阵地。日军手持机枪对着中国战车射击,子弹打在钢板上,当当作响,可笑的日军,他们直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机枪对战车没有任何作用。战车调转炮口,一炮轰过去,散烟弥漫中,树枝上掉下被打散架的机枪和被打散架的机枪手。
  战车继续前行,右侧100米处的草丛中,又有一挺日军的机枪在欢叫。战车营最前面的一辆坦克根本就没有想到要还击,它开足马力,碾压过去,机枪声停止了,日军机枪手被压成了变形的零部件。
  又前行了几十米,看到了两名日军,霸道的中国战车懒得开枪开炮,对着那两名日军径直开过去,一名日军惊慌失措,跳进了河流中,被汹涌的河水卷走了;另一名日军和战车比赛速度,跑着跑着,眼看着被战车追上了,就丢掉背包;又跑着跑着,又快要被战车追上了,又丢掉枪支。可是,最后,还是被战车追上了,碾为齑粉。
  日军在中国战车面前,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过,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死亡的方式。


  当天夜晚,战车开到了日军阵地前。
  这个阵地是日军的炮兵阵地,战车所在的位置,是日军迫击炮射击的死角。炮击跑的弹道是一条抛物线,所以,它对近在咫尺的战车,没有丝毫办法。因为日军的炮击跑阵地极为隐秘,外面又有防御工事,当中国战车对着迫击炮阵地轰击时,日军的迫击跑悄无声息;而当中国战车停止了轰击时,日军战车立即张牙舞爪,叫嚣不已,好像是在向中国战车示威: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日军翻来覆去的迫击炮声,惹恼了中国战车。
  中国战车不再轰击了,它们排成一排,开足马力,向着日军的炮击炮阵地驶去。开过了一二百米后,再调转车头,又碾压一次。夜晚漆黑一团,看不到车外的日军,但是能够听到日军的叫声,那种凄惨的叫声,极为瘆人,好像不是从人的喉咙里发出来的。
  天亮后,战车里的中国战士跳出来,查看战场,看到坦克履带上血肉模糊,没有一个日军尸体是完整的。在这些尸体边,还有一大口破碎的铁锅,铁锅里盛着煮熟的米饭,可见当时日军正准备开饭,没想到中国战车碾压过来,让这些可怜的日军在临死前也没有吃上一顿饱饭。
  还有几个日军,嘴巴里还含着米饭,可能这几个是当官的或者厨师。因为最先吃饭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官的,一种是厨师。
  中国战车部队继续向前,看到了一个中队的日军,正在做早餐,大米刚刚下了锅,锅上还冒着热气,中国战车就毫不留情地碾压过去,把100多名日军全部压死了。
  此后,日军变聪明了,他们知道这个钢铁玩意,用三八大盖是打不破的。他们一听到战车的声音,就展开跑步竞赛,看谁跑得快。跑得快的,才有可能免于一死。
【3-19】


  日军的更聪明之处在于,他们依河防守。河流的这面,是中国的战车营,河流的那边,是厕所里的苍蝇一样聚集在一起的日军。除了大批的日军外,还有日军的炮兵和七八门防御炮。
  河上有一座小桥,连接着河流两岸。
  最前面那辆战车上的车长姓伍,他一看到河流对岸日军嚣张地叫喊,脱下裤子把屁股对准战车的方向,就怒气冲冲地开着战车驶上小桥。缅北土人建造的桥梁,哪里能够承受这么大的铁疙瘩,一声轰隆巨响,战车掉进了河流里。
  别说缅北土人建造的这种简陋桥梁,当年云南境内的所有桥梁,都无法承重中国战车的重量。新一军参谋长史说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因为云南境内的桥梁只能载重七吨,不能承受35吨与14吨半坦克,所有全部战车,均移交给英国军队。”想想当年,缅北战役获胜,而国内战场正打得火热,如果拥有了这些无坚不摧的战车多好啊,可惜这种战车无法在云南境内行走。云南境内,遍布大川大河,怒江澜沧江等巨流纵横其间,河流两边峭壁悬崖,没有桥梁,断难通过。所以,中国军队只好把这么好的武器,忍痛割爱地留给在缅甸继续作战的英国军队。


  伍车长的战车掉进了河里,左冲右突,无法上岸。后面的战车,只能止步于河岸边。而对岸的日军,则幸灾乐祸,躲在工事里观看,大呼大叫。
  中国驻印军的战车指挥官布朗上校赶到了,布朗上校也是一个美国人,他熟悉战车的各种性能,对战车的各种战术颇有研究。布朗上校查看了河流两边的地形后,就呼叫开山机。当年的这种开山机在黑人工兵团中广泛使用。开山机,其实就是大型推土机和挖掘机的综合体。
  开山机很快就开来了,这种高达七八米的庞然大物,像史前巨兽一样,将一路的树木都压在了身下,然后,把河流两边斜坡的坡度铲得平缓,中国战车就能够直接开进河流里,然后开上河流对岸。
  对岸的日军彻底傻眼了,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开山机这样的庞然大物,一座山都能被它们推平,何况这些他们赖以阻挡中国战车的河岸。日军脸上带着万分惊讶的表情,忘记了脱下裤子来羞辱中国战车。
  在中国战场骄横惯了的日军,在缅北战场上大开眼界,他们终于明白了,家业兴旺了几百年的美国,岂是日本这种土暴发户能够比的!
  中国战车像螃蟹一样慢慢爬上了河流对岸,然后在河流对岸的平地上撒欢奔跑,日军防御炮阵地首先受到了蹂躏,战车从日军的防御炮上直接碾压过去,把日军已经变形了的防御炮深深地镶嵌进缅北朱红色的土壤里,然后,追赶惊慌失措的日军士兵,像狼群在追赶惊慌失措的绵羊。
  在这种钢铁机器面前,日军只能用血肉之躯去抵抗。
  战争回复到了抗战之初的情景,日军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挨打,什么叫做疼痛。
  用港台片中的一句话来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用中国俗语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3-20】


  战车营开足马力,向着日军围歼。
  战车营与后面新22师的步兵拉开了距离,而且距离愈来愈远。这不是步坦协同作战的章法,可是,第一次上战场的中国战车营复仇心切,忘记了应该停下来等一等后面的步兵。
  有一辆战车,在行进中履带被炸断了,无法行走。埋伏在暗处的日军趁机扑上去,掀开了战车上的铁盖子。可是,他们看到,那名战士已经用手枪自尽了。后来,战友们从车里找到他匆匆写就的一行汉字:“恨不能活捉鬼子,也不能让鬼子活捉。”
  黄昏来临了,瓦鲁班的阵地上只有左冲右突的中国战车,看不到中国步兵。布朗上校非常着急,为了避免可能会有的伏击和损失,他让战车营营长赵振宇赶快撤退。
  赵振宇下令撤退,可是撤下来的只有孙连长一个人的战车,其余的战车已经撤不下来了。
  因为,善于夜袭的日军已经将中国战车营包围了。


  包围圈里,副连长把几辆被日军打坏的战车放在中间,而将完好的战车摆成一圈,保护这些损坏的战车,战车的火力网向外喷射,阻挡试图靠近的日军。
  日军趁着夜幕降临,手持燃烧瓶,靠近战车阵营。在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退恩》中,有过燃烧瓶与战车交战的画面。
  为了对付这些散兵游勇的袭扰,副连长派出两辆战车,在包围圈外来回冲突,看到日军就碾压过去。然而,由于是夜晚,能见度很低,收效甚微。


  就在这时候,新22师的步兵赶到了。冲在最前面的,是尖刀连欧连长率领的一连人。
  布朗上校问欧连长:“你们敢不敢夜战?”
  欧连长一句话不说,手臂一挥,就带着全连扑上去了,他们趁着夜幕的掩护,渡过了河水,然后冲向枪炮声最密集的地方。
  日军人数尽管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因为是夜晚,又因为他们要攻击坦克,所以,吃了大亏。
  尖刀连披着夜幕散开,几个人一组,埋伏在战车营的外围。日军想要投掷燃烧瓶,就需要先点燃,所以,尖刀连只要看到哪里有火光,就把手榴弹噼里啪啦丢过去,一丢一个准,尚未出手的燃烧瓶,把日军自己燃烧了起来,日军痛苦挣扎,声如裂帛,响遏行云,余音绕树,三日不绝。
  就这样,双方对峙到了天亮。
【5-21】


  天亮后,新22师大部队赶来了,中国战车营展开了反击,日军仓皇遁逃。
  这一天是1944年3月7日,中国军队缴获了日军18师团的关防大印,还差点捉住了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


  也是在这一天,在距离瓦鲁班几百公里的印缅边境线上,在英帕尔战役中,日军三个加强师团和鲍斯的印度国民军一个师,一共155000人,也有的资料为十万人,越过分隔印度和缅甸的大山,开始进入了印度。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的约翰.托兰在《日本帝国的衰亡》中这样写道:“鲍斯的士兵踏上印度的土地后,便跪下来亲吻故乡的泥土,他们高喊着‘印度胜利,印度胜利。’朝英帕尔北面80英里英军供应线上的城市科希马推进。”
  鲍斯,是当年依附日本的印度人,他和中国的汪精卫、缅甸的昂山都是一丘之貉,是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的代言人。不过,在日本投降的前夕,汪精卫幸运身亡,昂山趁机倒戈,而鲍斯还顽抗到底,被印度人彻底地抛弃了。当初支持鲍斯而反抗英国的人,转而支持甘地。
  两个月后,日军发动的英帕尔战役失败了,约翰.托兰将日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日军糟糕的补给线和印缅边境恶劣的天气,因为雨季来临,道路被冲垮,日军弹尽援绝,不得不依靠吃草根和蚯蚓度日,湍急的河流将一群群疲惫到极点的日军冲走。英帕尔战役结束后,日军死亡65000人——是太平洋瓜岛日军死亡人数的二倍半,是莱特岛日军死亡的数字。
  自日军侵入缅甸的1942年1月,到英帕尔战役结束的1944年5月,两年半来,英军终于依靠天气,打了一场胜仗。
  雨季让进攻的日军失败了。而同样是在这样的雨季,中国的两支军队都在进攻,一支是缅北远征军,一支是滇西远征军,他们都取胜了。
  缅北远征军进攻日军,日军进攻印度,而滇西的中国军队趁机向日军发动了反攻。整个印缅战场一盘棋。


  缅北远征军缴获了日军18师团的印章。
  印章,在东方国家是极为看重的,印章就等于身份,等同于持有者本人。战国时期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三国时期的《火烧新野》,都能够看到印章的重要性。火烧新野前夕,关羽、张飞都不服孔明,不听调遣,刘备就把自己的剑和印交给孔明。孔明颁布命令后,关张二人还不听从,孔明就说:“剑印在此,违令者斩。”


  日军18师团的关防大印,是如何被缴获的?
  老兵们是这样讲述的:
  中国战车营在瓦鲁班击毁了日军的山炮后,冲到一座山洞前,看到地面上有杂乱的脚印,还有绳子,一直通到洞口,战士们就对着里面喊话,可是,无人答应。战车营中的一辆战车就把炮口对准洞口,连发三颗炮弹。硝烟散尽,战士们冲进山洞,一看,全都惊呆了。
  地面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日军的尸体,全都穿着呢子服,挎着指挥刀,一个个看过去:军需大佐、参谋大佐、军医大佐……全都是大佐。日军大佐的官衔,相当于中国的团长或者师长。可见,这里就是日军18师团司令部。当时,日军18师团正在召开紧急会议,没想到被中国战车堵住洞口,三发炮弹结果了他们的性命。
  战士们翻看战利品,从一大堆资料中,找到了18师团的关防大印。而师团长田中新一,从暗道逃跑了。
  从当时的情况分析,应该是中国战车营攻至18师团司令部前,田中新一刚刚来得及逃走,而其余的大佐们还没有来得及逃跑,就遭到轰炸,一命呜呼。
  战车营营长赵振宇得知缴获了18师团的关防大印后,异常兴奋,他蘸着印泥,盖了很多张,然后写上说明,邮寄给他当年的北京大学上学的每位老师和同学。其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5-22】


  这次战斗中,除了缴获日军18师团的关防大印外,还缴获了一枚小印章,上面刻着“田中”两个字,应该是田中新一的私章。
  缴获的众多战利品中,除了各种各样的枪支,五个弹药库,还有汽车、卡车、指挥车、平射炮、速射炮、野炮,大量的服装给养,大批的书籍图册,还有大堆的日本海带。
  中国士兵长时间来吃美国的牛肉罐头,现在来吃日本海带,觉得特别好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馆藏787号档案《新编第一军战况概述》记载:孟关之战,日军18师团主力遗尸1400余具仓皇逃窜。据《缅甸荡寇志》记载:瓦鲁班之战,敌军遗尸在公路两侧的就有757人。
  至此,胡康河谷战役结束,田中新一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南逃到了孟拱河谷。


  胡康河谷战役,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孙立人在《统驭学》中这样写道:在1943年开罗会议之前,英国人看不起我们,说中国军队不会打仗。当时正值长沙战役吃紧,他们主张不要把武器给中国军队,认为把武器交到了我们手中,就等于给了敌人。可是,他们看到中国军队在缅甸英勇杀敌的事迹,论调就不同了,英美各大报纸杂志上都常说:“中国军队若有良好的训练,良好的装备,再加上卓越的指挥,可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
  英国人的武器也是从美国人那里得来的,英国人凭什么要给美国人建议不给中国人武器,中国人的武器又不是英国人提供的,轮得上他们说三道四?这些英国佬真不是玩意!


  缅甸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胜利,而印度英帕尔战场上,英国人节节败退。
  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之初,一路势如破竹,以背水一战的勇气,仅带20天粮草,就攻入了英帕尔以西的科希马。4月8日,日军切断了科希马通往英帕尔的所有交通,控制了英帕尔南北制高点。将6万名英军包围在了圆形地域里,随时会遭到覆灭。
  英国佬吓坏了,不得不再次向他们一向看不起的中国人求救。上次求救,是在1942年的第一次缅甸战役中,日军长驱直入,英国人守不住缅甸了,赶紧向中国求援。
  中国人一直很讨厌英国人,尤其是上次背信弃义,在没有预先告知的情况下,丢下中国军队独自逃走了,防线崩溃,让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代价。所以,蒋介石没有答应英国人的求援。
  据杨天石所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记载:1944年3月20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说缅甸形势已经到了一个重要阶段,要求中国远征军前进到腾冲和龙陵地区。“当时,苏联空军和外蒙军队入侵新疆,正在与中国军队对峙。”3月27日,蒋介石复电罗斯福,说中国已抗战七年,国力、军力均极为疲惫,在新疆未安定、中国正面战场对日军的防线未有把握之时,中国主力军不可能由云南发动攻势。
  罗斯福显然是受到了邱吉尔的重托,让中国军队在滇西发功攻势,向缅甸进攻,以策应英帕尔战役,让日军从英帕尔撤军。
【5-23】


  1944年4月4日,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电文中不无牢骚地说:“去年吾人装备并训练阁下之远征军,现正当利用此机会。如彼等不能用之于共同作战,则吾人尽其最大之能力,空运武器与供给教官,为无意义矣。”
  罗斯福的这封电文让蒋介石很受伤,他在4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其措辞甚傲慢,为其自通电以来之第一次。”蒋介石认为,目前不是辩驳的时候,只能隐忍以行,也不回答,以观其后。
  中国古语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美国在二战时期,给全世界的盟军提供武器装备,所以,它觉得它指挥别人作战,是应该的。
  中国还有古语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更何况,美国还不是爹娘。所以,中国必须强大。中国只有强大了,才不会忍受窝囊气。
  4月10日,美军参谋长马歇尔下令暂停拨付给中国的军事物资,到滇西远征军出发时再恢复。据此,将本来在4月份应该拨给中国军队的734吨物资,全部拨给了美第14航空队。
  蒋介石非常气愤,他让何应钦答复美国:“中国抗战与出击,自有一定的计划,绝不为美国武器之接济与否为转移。”
  然而,愤怒归愤怒,如果美援物资真的断绝了,抗战将会愈发艰苦,所以,蒋介石最终还是同意对缅作战。
  5月11日,滇西反攻开始,也有的资料写为“反攻怒江”。
  近些年,官方一些研究历史的专家教授认为,抗战时期,中国不存在反攻,一直在被动挨打。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中国军队的大举反攻,收复失地,其实已经在此时的反攻怒江开始了。如果算上中国驻印军,那么,中国军队的反攻,应该从1943年3月份开始算起了。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野人山。据相关资料记载:“野人山历史上为中国领土,新中国成立后,划界后成缅甸国土。”那么就是说,民国时期,野人山还是中国的国土,那么中国驻印军出兵野人山,算不算在自己的国土上展开反攻?
  近些年,还有人说中国驻印军是帮助英国人打仗,这更是无稽之谈。中国驻印军在自己的国土上展开反攻,怎么就成了“帮助英国人打仗”?


  中国远征军开始了反攻,收复滇西。可是,蒋介石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
  1944年4月,日军从河南到广西,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纠集兵力13个师团,人数多达51万人,扫荡美军在中国的空军基地,要将中国占领区和越南占领区连成一线。此时的中国军队精华,几乎全部集中在滇西。所以,日军节节胜利,国军步步防守,而惨烈无比的衡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这就是历史课本上所说的“豫湘桂大溃败”。
  民间有一些历史学者在质问:当年,国军精华不在豫湘桂,而八路军新四军百万大军当时在后方,如果发动一次百团大战那样的攻击战,这样就能够牵制日军南下,豫湘桂肯定就不会大溃败了。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08:34 , Processed in 0.0931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