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06|回复: 6

ZT: AT&T 公司

[复制链接]

50

主题

129

帖子

359

积分

骑士

积分
359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4-1-8 13: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浪潮之巅》试读:AT&T 公司

        
1 百年帝国
图11 弗伦翰公园照片
       图1-1 是在上世纪90 年代拍摄的美国新泽西州弗伦翰公园(FlorhamPark)日落时的照片。弗伦翰公园占地十几平方公里,大多是芳草地和森林,在森林中央,是一片中等规模临湖的工业园— 这是笔者见到的最美丽的工业园。在那里,每天都能看到天鹅在湖中悠闲地游荡,还不时可以见到野鹿出没。这里原是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地产,1996 年,这里来了一个新主人— 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AT&T)实验室。1995 年,如日中天的AT&T 公司重组,分裂成AT&T、朗讯和NCR 三家公司。AT&T 下属的举世闻名的科研机构贝尔实验室也被一分为二。朗讯公司获得了一半的科研机构和贝尔实验室的名称。划归AT&T 的一半研究室组成了AT&T 实验室(后来更名为香农实验室Shannon Labs),从原来的默里山(Murray Hill)搬到了弗伦翰公园。在那里,出过1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AT&T 实验室,像一颗进入晚年的恒星,爆发出极强的、但也是最后的光辉,然后就迅速地暗淡下来。10 年后,AT&T 和朗讯(Lucent Technologies)公司分别被SBC 公司和法国的阿尔卡特(Alcatel)公司并购。
       1997 年,我在AT&T 实验室实习,当时大家的情绪都很高,实验室的气氛很像10 年后的Google 和今天的Facebook。不少人的座位旁都放着上面那张美丽的夕阳照。现在想起来,它似乎预示着一个帝国的黄昏。
       说起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即AT&T 公司,在美国乃至在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该公司由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Bell)创立于1877 年,最初叫做贝尔电话公司。为了避免以后混淆,我们这里统一采用AT&T 的称呼。电话的发明和AT&T 公司的建立,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远程实时的交互通信(虽然电报比电话出现得早,但它不是实时交互通信),并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AT&T 从它创立的第一天起,就是龙头老大,直到它被收购的那一天。但是,AT&T 起初的扩展速度远比今天的人想象的慢得多。它用了15 年(到1892 年)才将生意从纽约地区扩展到美国中部芝加哥地区(当时从纽约到芝加哥一分钟的通话费是2 美元,而当时的1 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50 美元。今天在美国打国际长途,也不过10 美分一分钟)。38 年后(1915年),它的生意扩展到全国(但是从纽约到旧金山的电话费高达7 美元一分钟)。50 年后的1927 年,AT&T 的长途电话业务扩展到欧洲。
      1925 年,AT&T 公司成立了研发机构—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简称Bell Labs)。贝尔实验室是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由于AT&T 公司从电信业获得了巨大的垄断利润,它拿出了产值的3% 用于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在很长时间里,贝尔实验室的人总是用“无须为经费发愁”这一条理由来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到该实验室工作,这使得贝尔实验室不仅在通信领域长期执牛耳,而且在射电天文学、晶体管和半导体、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领先于世界。它著名的发明除电话本身外,还包括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数字交换机、计算机的Unix 操作系统和C 语言等。此外,贝尔实验室还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发明了信息论,组织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铺设了第一条商用光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贝尔实验室不仅仅是信息领域科学家最向往的工作单位,也是基础研究领域学者梦寐
以求的地方。那个时代进入贝尔实验室的人是很幸运的。如果确有才华,他可以成为业界的领袖,甚至得到诺贝尔奖、香农奖或图灵奖。即使是一般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也会有很好的收入、可靠的退休保障及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
      AT&T 在很长时间内垄断美国并且(通过北电)控制加拿大的电话业务。1984 年,根据联邦反垄断法的要求,AT&T 的市话业务被分出去,根据地区划分成7 个小的贝尔公司。这时贝尔电话公司才正式更名为AT&T公司。
      根据当年的划分原则,7 家小贝尔(Baby Bells)公司从事市话业务,而AT&T 公司(被称为老祖母)从事长途电话业务和通信设备的制造。贝尔实验室划给了AT&T,并从贝尔实验室分出一部分,称为贝尔核心(Bell Core),划给7 家小贝尔公司。不久,贝尔核心因为7 个和尚没水喝,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当然是后话了。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这是AT&T 走向衰落的开始。但我认为,AT&T并没有因此而伤筋动骨。事实上,在接下来的10 年里,AT&T 的业务得到长足的发展。虽然丢掉了市话服务,但是,它作为一家通信设备供应商,依然是市话通信设备几乎唯一的供货商,在海外市场它依然是龙头老大。在长途电话业务中,虽然有MCI 和Sprint 两个竞争者,AT&T 仍然控制着美国大部分市场,利润十分可观,足以维持贝尔实验室高额的研发费用,使得AT&T 在通信和半导体技术上仍然领先于世界。到1994 年,它的营业额达到近700 亿美元,大致等同于2008 年金融危机前它和SBC 合并后的总营业额。
       这一年,贝尔实验室的总裁梅毅强(John Mayer)博士率大规模的代表团访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接见了他,足以说明对AT&T 的重视。中国国家主席接见一个公司下属机构的总裁,这次可能是空前绝后的。AT&T当时可以说风光到了极点。
       既然1984 年那次分家并没有使AT&T 公司伤筋动骨,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衰落呢?
2 几度繁荣
       1995 年可以说是AT&T 公司的顶峰,接下来短短的10 年,它便分崩离析,不复存在了。AT&T 不紧不慢地向上走过了百年,才爬到顶点,走下坡路却只是短短的10 年。今天我们看到的AT&T 实际上是由当年小贝尔公司之一的西南贝尔公司几次以小吃大合并出的类似于水电公司的设施服务公司,这类公司在美国统统称为资源服务公司,毫无技术可言,这在后面细讲。
       其实,从1995 年起的这10 来年间,AT&T 本来有两次绝佳的发展机遇:2000 年前后的网络革命,和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延续至今的无线通信的飞跃。AT&T 不仅没有利用好机会,反而在这两场变革中丢了性命。
       AT&T 100 年来发展得非常健康。虽然它一直受反垄断法的约束,但是美国政府司法部并没有真正要过它的命,每一次反垄断其实是帮助AT&T修枝剪叶,然后让它发展得更好。我们今天谈论作为美国仅有的两个被反垄断法拆分的公司之一的AT&T 时,不能不看看AT&T 的垄断地位是怎样形成的(另一个被拆分的公司是美孚石油公司)。
       在AT&T 成立时,它的电话技术受专利保护,因此,它前十几年的发展一帆风顺。但是,早在1895 年,它的专利技术就无效了。一夜之间,美国冒出了6 000 多家电话公司。我们以后还会提到,上个世纪初,美国还曾经有无数的汽车公司。10 年内,美国的电话装机数量从200 万户增加到3 000 万户。这时,AT&T 通过领先的技术和成功的商业收购,很快扫平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到20 世纪初,AT&T 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电信业,并且在海外有很多的业务。1916 年,AT&T 成为道琼斯20 种工业指数中的一家公司。今天,当时的20 家公司只有通用电气还在其中。
      但是AT&T 的麻烦也伴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来,美国政府司法部盯上了它。1913 年,根据司法部的金斯堡(Kingsburg)协议,AT&T 不得不收敛一下它的扩张。1925 年,它甚至将除加拿大以外的电信业务分离,专注于美国市场。分离出的公司就是后来加拿大最大的公司北方电信(Northern Telecom, 简称北电)。这次收缩歪打正着,使它成功地在1929~1933 年的大萧条中存活下来。可以想象,如果当初AT&T 的摊子铺得太大,躲过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会小得多。事实上,很多当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中的公司都没有逃过那次经济危机。
     大萧条后,AT&T 公司恢复得很快,二战后,美国的电话普及率达到50%,AT&T 成为美国最挣钱的公司之一。它的贝尔实验室也是成果累累。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期间,贝尔实验室的天才青年科学家香农提出了信息论。信息论是整个现代通信的基础。到上个世纪50 年代,AT&T 又发展到美国政府司法部都不得不管一管的地步了。1956 年,AT&T 和司法部达成协议,再次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反垄断法逼着AT&T 靠科技进步来提升自己的实力。我在Google 总部曾接待了很多中国政府的领导干部,他们都关心为什么美国小公司能很快成为跨国公司,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反垄断法逼着公司进行科技进步。当一个公司开始垄断一个行业时,它会更多地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垄断资源,而不是科技进步获得更多的利润,毕竟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因此,AT&T 巩固了自己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1948 年,AT&T 实现商用的微波通信;1962 年,它发射了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尽管有些小的竞争者存在,但它们无法撼动AT&T 的根基。
       在很长的时间里,美国国际长途电话的价钱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AT&T 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谈判决定的,定价是3 美元一分钟。AT&T 计算价钱的方法听起来很合理— 铺设光缆和电缆需要多少钱,购买设备需要多少钱,研发需要多少钱,雇接线员需要多少钱等,所以只有一分钟3 美元才能不亏损。但是事实上,到2002 年,当国际长途电话费降到平均一分钟只有30 美分时,AT&T 仍然有1/3 的毛利润。
       到了上个世纪80 年代,美国司法部不得不再次对AT&T 公司提起反垄断诉讼。这次,美国政府终于打赢了旷日持久的官司,这才导致了AT&T1984 年的第一次分家。这次反垄断的官司,不过是替AT&T 这棵大树剪剪枝。剪完枝后,AT&T 公司反而发展得更健康。10 年后,AT&T 又如日中天了。当时,AT&T 不仅在传统的电话业务上,而且在新兴的网络和移动通信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利令智昏
       排除了反垄断导致AT&T 衰落的原因,我们就得从其他地方找原因。1995 年,AT&T 走到了一个分水岭。从1994 年起,美国经济全面复苏,从图1-2 标准普尔500(Standard & Poor 500)指数走向可以看出,美国股市从1995 年起开始暴涨,直到2000 年底。
图12 标准普尔500 指数走势图(数据来源:Google Finance)
       这时,AT&T 设备制造部门的执行官们短视地提出分家的建议。他们的理由似乎有道理,因为AT&T 和另外两家长途电话公司MCI 和Sprint 是竞争关系,后者拒绝购买AT&T 的电话设备,如果成立一家独立的设备公司,就可以做MCI 和Sprint 的生意了。但是这种卖设备的一次性销售增长显然对公司长期增长意义不大。这一点AT&T 很多管理者和员工都看到了。我亲身经历了AT&T 的那次分家。1996 年夏天,贝尔实验室一分为二,大家从默里山的大楼里搬到弗伦翰工业园,天天谈的就是分家的事。很多人觉得,设备部门为了MCI 和Sprint 的市场,离开收入和利润都很稳定的AT&T 可能得不偿失。几年后他们的预言不幸言中。但是在当时,即使AT&T 的高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公司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
       美国几乎所有的老公司,创始人及其家族早剩不了多少股权了,大部分股权都散落在民间(包括基金),当然AT&T 也不例外。因此,为了管理这些公司,董事会会请职业经理人担任各种管理人员,包括首席执行官。而董事会里除了大投资基金和银行的代表,剩下的是独立董事,他们的任务是监督执行官们的工作,保证投资人的利益,而不是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AT&T 几个执行官们手上的股票远不如华尔街投资银行控制的多。事实上,AT&T 的总裁们非但不真正拥有公司,而且一些人的个人利益还和公司的利益有冲突。即使他们之中不乏有远见者,但是根本左右不了董事会。正是因为公司的长期利益和这些高管们没有太大关系,所以他们如果能在任期内狠狠捞一把,何乐而不为呢?作为华尔街的投资公司,他们关心的是手中的股票何时能翻番,他们关注的是时机,而1995 年正是一个机会。整个股市形势很好,在这时将设备制造部门和电信服务部门分开,那么前者的股票一定会飞涨,因为在短期内他们将获得Sprint 和MCI 的订单。华尔街看到了这一点,公司的老总们懂得这一点,公司大量拥有股权的员工们也明白这一点。但是利令智昏,一场杀鸡取卵的分家开始了。
       AT&T 首先将分为三个部分:从事电信服务业务的AT&T,从事设备制造业务的朗讯和从事计算机业务的NCR。NCR 较小,我们姑且不必提它。朗讯从AT&T 中分离,绝对是世界电信史上第一件大事。1996 年2 月朗讯公司由华尔街最有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领衔上市,筹集现金30 亿美元,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上市行动,也是迄今为止第11 大上市活动。朗讯上市时,市值达180 亿美元。
       和预期的一样,MCI 和Sprint 果然来买朗讯的设备了。朗讯的销售额比原来作为AT&T 的一部分时有了明显的增长。不久,股价就翻番暴涨,而同期收益较稳,但是发展相对缓慢的AT&T 公司的股票还按着原来的速度慢慢地爬,这正应了华尔街和大家的预想。华尔街的人大发了,朗讯的高管和中层也都不同程度地发财了,就连很多有股权的一般员工也小发了一笔。1999 年,我在一个会议上见到不少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谈到股票时,他们一个个意气风发,人人都洋溢着笑容。在2000 年的股市泡沫破灭以前,朗讯的股票4 年长了13 倍,市值达2 440 亿美元。
       但是,这些科学家们也隐隐地感到了危机。原来的贝尔实验室因为有
AT&T 这个大靠山,从来不发愁经费。现在,朗讯的利润已不足以养活有两万人的巨型实验室,于是开始要求那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开发转移到能尽快赚钱的研究上来(我在以后会谈到AT&T 这种大实验室的弊端)。贝尔实验室此时已不是过去以研究为主的地方了,它的创新能力不复存在,从1995 年至今,贝尔实验室没有再搞出轰动世界的发明。本来,AT&T的电信服务和设备制造相辅相成,是个双赢的组合。分家对双方长远的发展都没有好处。AT&T 和朗讯的衰落都从这时开始。
       从MCI 和Sprint 带来的销售额增长几乎是一次性的。华尔街在预测朗讯盈利时,已经把这笔收入计算进去了。朗讯的股票要继续增长,它的销售额和利润就必须不断超过华尔街的预期。 朗讯其实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为了能支撑高股价,朗讯走了一步后来被证明是败笔的险棋。在互联网泡沫时代,有无数的中小公司在兴起、大公司在膨胀,朗讯决定“促销”它的电信设备。具体做法是由朗讯借钱给各公司来买朗讯的设备。只要设备运出朗讯,它就在每季度财务报表中,计入销售额。如果仔细读它的财报,人们可以发现朗讯总有一笔很大的“应收款项”,这笔钱其实从未进到朗讯公司。到了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借钱买设备的公司纷纷倒闭,朗讯的这笔“应收款项”一下子变成了净亏损。在2000 年初互联网泡沫尚未破灭时,朗讯就第一次没有达到盈利预期。但是当时整个互联网经济正处在第一次高潮,虽然朗讯的股价有所下跌,但是没有人注意到它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由于移动通信业务的兴起,已经日渐衰落的朗讯居然再一次杀鸡取卵,将公司由那个后来在惠普做得很糟糕的女总裁卡莉•菲奥莉娜(CarlyFiorina)经手再次拆分,主要是将它的无线设备部门AVAYA 分出去单独上市。当然,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朗讯的一些高管,尤其是菲奥莉娜自己又在已经鼓鼓的钱包中赚到了一大笔钱。但是这以后朗讯公司就更是一天不如一天。等到互联网泡沫破裂,朗讯的股票从每股近百美元一度跌到每股0.55 美元。到2001 年,朗讯公司不得不关闭贝尔实验室的几乎全部研究部门。只是象征性地留下了一两个实验室,以保住贝尔实验室这块招牌。这次裁员,使得世界上很多一流的科学家失业。从2001 年起朗讯一次次裁员和变卖资产,人数从巅峰时的16.5 万人减少到3 万人,最终苟延残喘的朗讯终于被法国的阿尔卡特并购。并购时的市值还不到1996 年上市时的水平,只有它自己峰值的1/20。今天,贝尔实验室的牌子还在,只是联系地址已经到了法国。
       AT&T 的境况比朗讯略好些。它有相对稳定、利润很高的长途电话收入,以及发展得很快的移动通信业务,因此在分家的前几年继续支撑并且扩大了它的实验室。因为没有抢到贝尔实验室这块牌子,AT&T 以信息论发明人香农的名字命名了它的实验室。这时互联网的崛起和无线通信的普及对AT&T 的核心业务开始形成威胁。但是,AT&T 在这两方面及快速发展的宽带电视业务上都很强。本来,AT&T 最有资格成为这些新领域的老大,就像它成功地从有线通信扩展到微波通信一样,但是短视彻底毁了它!
       在2000 年前后,短线投资者发现最快的挣钱方法不是把一个企业搞好,而是炒作和包装上市。将公司的一部分拆了卖无疑挣钱最快。于是在朗讯进行第二次拆分的同时,AT&T 也决定一拆四,分成长途电话、移动电话、企业服务和宽带四家公司。其中最大的手笔是将移动部门单独上市。1999 年5 月,AT&T 移动(AT&T wireless)在华尔街最好的投资公司高盛的帮助下挂牌上市,募集到现金100 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大的上市行动之一。当时AT&T 的董事和执行官们给出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讲述拆分后对发展如何有利,但其实,用AT&T 实验室的一位主管的话说,原因只有一个词— 贪婪。AT&T 在一次性发了一笔横财时,也失去了立足于电信业的竞争能力,因为它所剩的只有一个收入不断下滑的传统长途电话业务。
       2000 年前后,正是全球从传统电话到移动电话普及的关键时期,本来具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和领先的无线技术的AT&T 是可以走在世界移动通信前列的。但是,分家以后,长途电话公司和移动电话公司都是残缺的公司,前者没有发展的潜力,后者没有资金迅速扩张。这个双输的结果,在分家的第一天就已经注定了。这个失败不仅仅将AT&T 推向死亡,而且使得美国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上彻底输给了欧洲。如果看看大洋彼岸的中国在那个时代电信发展的状况,也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拥有庞大固定资产、一度不可撼动的老大中国电信一下子停滞下来,而仅仅有无线业务的中国移动迅速后来居上。
       随着互联网崛起的是移动电话业务。本来,AT&T 在此领域是领先的,借着移动电话业务,它可以在当今的通信业一拼高低。
       同时,香农实验室萎缩到1996 年成立时的规模。2001 年发生的9•11 恐怖袭击,导致AT&T 在纽约的很多设备被毁,而它几乎拿不出修复设备的钱。半年后,AT&T 香农实验室也几乎解散了。在AT&T 实验室解散前,它的主管拉里•拉宾纳(Larry Rabinar)博士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妙了,他很有人情味地为他的老部下们安排了出路,然后自己退离了香农实验室第一把手的岗位。身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拉宾纳,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他根本无力扭转AT&T 实验室的困境。这也许就是命运。
4 外来冲击
       如果说终结AT&T 帝国的内因是华尔街和AT&T 自己的贪婪和短视,那么互联网的兴起则从外部彻底击垮了这个帝国。在互联网兴起以前,固定电话几乎是人类唯一的交互通信手段,因此,只要在这个产业中占领一席之地,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它的波浪推着前进。AT&T 100 年来就是这样。它不紧不慢地发展着,虽有过很多失败的投资,但这些丝毫没有伤害到它,也不能阻止它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垄断。
       互联网兴起后,情况就不同了。当人们有了一个不要钱的实时通信方式后,就没人为一分钟3 美元的国际长途买单了。以前,人们查找任何商业信息都离不开电话本,那时的黄页,就相当于今天的Google。现在有了互联网,人们更多地从网上查找信息。为了促销,所有的长途电话公司不得不通过降价来维持生计。我十几年前到美国时,从美国到中国的长途电话费是1美元一分钟,现在电话卡打国际长途只要2 美分一分钟。到了2004 年,由于AT&T 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终于被道琼斯工业指数除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取代它的SBC 公司正是1984 年从AT&T 分出去的7 家小贝尔公司中最小的西南贝尔公司,经过几轮小吃大,对它的兄弟贝尔公司们的兼并形成的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一年后,SBC 再次上演蛇吞象的一幕,不过这一次它吞下了老祖母AT&T,只不过SBC 考虑到AT&T 的名气比自己大,新公司采用了AT&T 的名称。因此,今天的这个AT&T不是当年的那个AT&T 了。图1-3 是老AT&T 和新AT&T 的标志。
图13 老 AT&T 和新 at&t  标志
       随着AT&T 的没落,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包括Unix 操作系统和C 语言的发明人肯•汤普森(Ken Thompson),都来到了新兴的Google公司,他们成为了Google 技术的中坚。花旗银行的一位有30 年资本管理经验的副总裁对我讲,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的好坏,其实只要看那些最优秀的人是流进这家公司,还是流出这家公司即可。
       互联网对朗讯的冲击也是同样的。在互联网时代,世界上对数据交换设备的需求渐渐超过对语音交换设备的需求。前者是新兴公司思科的长项,而后者才是朗讯的强项。思科战胜朗讯,又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互联网的崛起,对原贝尔实验室研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语音的自动识别,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之一,现在随着电话时代的过去变得不重要了。今天,世界上主要的语音识别公司只剩下Nuance 一家,美国整个语音识别市场的规模一年不到5 亿美元,相当于Google 一个星期的收入。而同时,对文字处理、图像处理技术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断增加。
      在工业史上,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在谈到上个世纪初他父亲失败的投资时讲,那时有很多很多汽车公司,大家不知道投哪个好,但是有一点投资者应该看到,马车工业要完蛋了。巴菲特为他的父亲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感到遗憾。互联网对传统电话业务的冲击,就如同数码相机对胶卷制造业的冲击一样,是从根本上断绝它的生存基础的。今天,互联网虽然还不能完全代替固定电话,但是前者已经大大挤压了后者的发展空间,因为它可以提供更灵活、更丰富,而且更便宜的通信手段。
       回顾AT&T 百年历史,几乎每个人都为这个百年老店的衰落而遗憾。它曾经是电话业的代名词,而它的贝尔实验室曾经是创新的代名词,现在这一切已成为历史。我和很多AT&T 的主管及科学家们聊过此事,大家普遍认为AT&T 的每一个大的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都很难避免,即使知道它是错的。上个世纪90 年代,AT&T 已经不属于一个人、一个机构,没有人为它十年百年后的发展着想(我们以后还会多次看到,当一家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权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要知道,我们今天最通用的高速上网方式DSL 本来是从贝尔实验室诞生的,但是AT&T 并没有把它作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利器,而是扔到了某个无人注意的角落。而曾经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美国通信领域著名科学家约翰•乔菲(JohnCioffi)教授后来在斯坦福大学将它实用化,成为了DSL 之父。在科技发展最快的20 世纪90 年代,AT&T 浪费掉的技术和机会远不止这些。因为那时,从华尔街到它的高管和员工,大都希望从它身上快快地捞一笔。以前,美国政府多次要求拆散AT&T 而做不到,但是在美国经济最好、科技发展最快的10 年中,它自行把自己拆了卖。这样,它不但不能把握过去10 年信息革命的机会,反而将自己葬送在互联网的浪潮中。
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通信始于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的电话和他创立的AT&T 公司。在AT&T 公司盛年的时候,它杰出的科学家香农博士第一次量化地描述了信息,并把人类带入用信息论指导的时代。数字通信随之诞生,并且让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受益。但是,AT&T 这个靠信息起家的帝国却倒在了20 世纪末全球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许多人为此遗憾,他们假设“如果AT&T 不拆分”、“如果AT&T 及时进入互联网领域”,“如果AT&T 不犯那么多致命的错误”,等等,结果是否会好些。我的观点是,如果让AT&T 重来一次,它犯的那些错误可能一样都不会少,因为它到年纪了。没有人能活两百岁,也没有公司能辉煌两百年,这就是规律,很难超越。今天,我们依然传扬着贝尔实验室昔日的辉煌,就如同我们传扬着东方的强汉盛唐的文治武功、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传奇一样。毕竟,AT&T 是在历史上为人类做出了贡献的公司。
AT&T 大事记
1875 贝尔和华生发明电话。
1877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成立。
1880 贝尔长途电话业务开通。
1892 长途电话业务进入美国中部芝加哥地区。
1913 和美国政府达成第一次反垄断协议。
1915 电话业务进入美国西部旧金山地区。
1925 贝尔实验室成立。
1972 Unix 操作系统和C 语言从贝尔实验室诞生。
1982 美国司法部打赢了长达8 年的针对贝尔电话公司的反垄断官司。
1984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被拆成AT&T 和7 家地区性贝尔公司。
1996 AT&T 主动地一分为三,包括新AT&T、朗讯和NCR。
2000 朗讯的移动部门AVAYA 单独上市。
2001 AT&T再次主动地一分为四,变为独立的长途电话,无线电话,宽带和媒体4家公司。
2004 AT&T 被道琼斯指数除名,从地区性贝尔公司发展起来的SBC替代了它在该指数中的位置。
2005 AT&T 被SBC 并购,成为新AT&T。此前,从AT&T 分出的几家独立公司均被竞争对手或业界同行收购。
2006 朗讯被法国的阿尔卡特并购,原来的美国贝尔电话公司(AT&T)从此消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1-8 16:21:18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4-1-8 19: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目了然,总结得真好!《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这个名字当年在新旧中国都是如雷贯耳。比起柯达在digital上的失误,百年老店AT&T的确是被“利欲熏心”毁掉了!是钓鱼城先生的大作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129

帖子

359

积分

骑士

积分
3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23: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老夫) 的帖子

不是的。这是转载 - ZT.
谢谢喜欢。
我是做IT的,茶余饭后也喜欢读一点那些大公司的沿革和历史。有时盛和衰,兴和替,就在一念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4-1-8 23: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2楼(老夫) 的帖子

引用第3楼钓鱼城于2014-01-08 23:07发表的 回 2楼(老夫) 的帖子 :
不是的。这是转载 - ZT.
谢谢喜欢。
我是做IT的,茶余饭后也喜欢读一点那些大公司的沿革和历史。有时盛和衰,兴和替,就在一念之间。

嗯,我也在网上找了一篇成功的-----当然其中片断许多人都听说或感受过:


“水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看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阿甘正传》的读者,也许还记得那么一个镜头。傻人有傻福的阿甘最后捧着一张印有苹果公司标志的纸说,我买了一个水果公司的股票,有人说我这一辈不用再为钱发愁了。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影,导演挑中了苹果公司,因为它的股票确实在几年间涨了10倍。
几年前,我在硅谷的库帕蒂诺市(Cupertino)找房子,有一次来到了一个办公楼和公寓混杂的社区,那里到处是各种颜色的、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标志。那里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iPod和iPhone的制造者苹果公司的总部了。那时苹果公司还不太景气,想把办公楼租给刚刚开始腾飞的Google。幸好这笔生意没有谈成,否则,那片狭小的社区无论如何是容不下当今两个发展最快的公司的。
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可能对世界上最早的个人电脑苹果机还有印象。而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可能对很酷的iPod、iPhone和iPad印象更深。苹果最初是便宜的低端品牌,现在成了高端的时尚品牌,这看似矛盾的两方面,通过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1 传奇小子
在硅谷,可能没有人比史蒂夫•乔布斯更具有传奇色彩了。乔布斯可能是美国工程院唯一一个没有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院士。比尔•盖茨虽然没有大学毕业,毕竟正儿八经地上了两年。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又旁听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彻底离开了学校。他入选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For contributions to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乔布斯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在校研究生,因为自己无法在读书的同时带孩子,她决定将乔布斯送给别人收养。她非常希望找一个有大学学历的人家。最开始,她先找了一对律师夫妇,但是那对夫妇想要个女孩。就这样,乔布斯就被送到了他如今的养父母家。但是,乔布斯的生母后来发现不仅他的养母不是大学毕业生,养父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于是她拒绝在最后的收养文件上签字。后来,乔布斯的养父母许诺日后一定送他上大学,他的生母才答应了。
乔布斯高中毕业后进了一所学费很贵的私立大学。他贫困的养父母倾其所有的积蓄为他付了大学学费。读了半年,乔布斯一方面觉得学非所用,另一方面不忍心花掉养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就退了学。但是,他并没有离开学校,开始旁听他感兴趣的、将来可能对他有用的课。乔布斯没有收入,靠在同学宿舍地板上蹭块地方睡觉,同时靠捡玻璃瓶、可乐罐挣点小钱糊口。每个星期天,为了吃一顿施舍的饭,他要走十公里到一个教堂去。当时,乔布斯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所在的大学书法很有名,他也迷上了书法。虽然当时他还不知道书法以后有什么用,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乔布斯的艺术修养使得苹果公司所有的产品设计得非常漂亮。比如,以前的计算机字体很单调,乔布斯在设计苹果的麦克托什(Macintosh)计算机时,一下子想到了当年漂亮的书法,为这种个人电脑设计了很漂亮的界面和字体。
1976年,乔布斯20岁时,和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及罗恩•韦恩(Ron Wayne)三人在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研制个人微机。后来韦恩退出,只剩下乔布斯和沃兹尼克两人。当时一台计算机少说要上万美元,即使价钱降得再多也不可能进入普通百姓家。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新技术必须比老的有数量级的进步才能站住脚。乔布斯很清楚这一点,他必须让计算机价钱降至几十分之一才会有人买得起。为了降低成本,Apple–I除了有一个带键盘的主机之外,什么外设都没有。但是,它有一个可以接家用电视的视频接口,和一个接盒式录音机的音频接口,保证数据和程序可以存在一般的录音带上。而电视机和录音机在美国几乎家家都有。同年,两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的个人电脑Apple–I。老百姓花上几百美元就可以买到。10年后,中国的电子工业部主持清华大学等几家单位攻关,研制出了被称为中华学习机的Apple的兼容机,当时售价也只有400元人民币,而当时一台IBM–PC要两万元人民币,所以中华学习机不到两年就卖掉了10万台,超过其他微机同期在中国销售的总和。很遗憾,中国的这家公司,也是我工作过的公司,非常不善经营,作风上很像个政府机关而不是商业公司,从来就没有发展起来。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最早的苹果机实际上做不了什么事,只能让学计算机的孩子练习一下简单的编程和玩一点简单的诸如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苹果机的操作也很不方便,一般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用它的。因此,它象征性的意义远比它实际的意义要大得多,那就是计算机可以进入家庭。以前,DEC的总裁认为,计算机进入家庭是最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在,乔布斯和他的同事做到了这一点。DEC为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付出了代价。个人电脑的出现,强有力地冲击了DEC的小型机市场,1988年,长期亏损的DEC终于支撑不下去了,被个人电脑公司康柏收购。乔布斯很清楚,像早期苹果机这样的玩具是无法让广大消费者长期喜欢的。事实上,当IBM推出了一款真正能用的PC后,一下就抢掉了苹果机3/4的市场。因此,乔布斯开始致力于研制一种真正能用的个人计算机。1984年,第二代苹果机麦金托什诞生了。
麦金托什是世界上第一种普通百姓可以买得到的、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它的硬件部分性能略优于同期的IBM–PC机,而它的操作系统领先当时IBM–PC的操作系统DOS整整一代。后者是命令行式的操作系统,用户必须记住所有的操作命令才能用计算机。今天,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交互式图形界面的Windows时,如果要退回到DOS,会觉得很别扭。麦金托什和IBM–PC当年的差别就有Windows和DOS那么大。除了界面上的差别,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在内存管理上有DOS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后者实际可用的内存始终局限在640KB,而前者没有任何限制。麦金托什一出来就卖得很好,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讲还是从商业上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谈到麦金托什,必须提两点。第一,它的交互式图形窗口界面最早是从施乐(Xerox)公司帕洛阿尔托(Palo Alto,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实验室(Parc)研制出来的。帕洛阿尔托实验室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创新,同时也是最不善于将发明创造变成商品的地方。它另一个改变了世界但是没有为施乐带来任何好处的发明是今天每个人都用的以太网。虽然苹果公司在将图形界面用于操作系统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由于它毕竟最先由施乐发明,因此苹果在后来对微软的官司上并没有占到便宜。第二,苹果走了一条封闭的道路,它不允许别人造兼容机,以便独吞PC市场。如果苹果开放了麦金托什的硬件技术,允许其他硬件厂商进入市场,我们今天可能使用的就不是IBM–PC系列,而是苹果系列了。但是,因为苹果可能在硬件上竞争不过兼容机厂商,因此它只能扮演一个像微软一样的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件公司角色。这时,两种系列的个人电脑胜负的关键就要看苹果和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决斗了。在没有兼容机帮忙的情况下,苹果无法挑战微软,虽然它努力试过,但最终败下阵来。到1985年为止,苹果发展顺利,拥有4 000员工,股票市值高达20亿美元。乔布斯个人也很顺利,名利双收。但接下来,乔布斯遇到了别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遇到的两件事—被别人赶出了自己创办的公司,然后又去鬼门关走了一遭。而苹果公司,也开始进入了长达15年的低谷。
2 迷失方向
1983年,乔布斯说服了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到苹果出任CEO。斯卡利以前在百事可乐工作了十几年,并成功地推广了百事可乐公司的品牌。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可口可乐就是比其他的可乐好喝。斯卡利发现大家有先入之见,他采用了双盲对比评测—发给大量测试者两瓶没有标签的可乐。结果更多的人认为百事好喝,斯卡利打赢了市场之战。乔布斯请他来为苹果开拓市场,并负责苹果日常工作,自己则退出第一线专注于麦金托什的技术。如果说斯卡利是统筹全局的宰相,乔布斯则是运筹帷幄的元帅。
斯卡利一到苹果就试图让苹果成为PC机市场的主流。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斯卡利在苹果搞出了无数种机型,同时提高了销售价格,将利润用来发展苹果新的成长点—Newton PDA,最早的掌上机。乔布斯和斯卡利头一年合作得很好;第二年,将相就开始失和了。乔布斯和斯卡利之争持续了一年多,董事会最后站在了斯卡利的一边。1985年,斯卡利胜利了,同时乔布斯被踢出他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那一年,乔布斯刚满30岁。一般的创业者30岁时还未必能创建自己的公司,乔布斯这一年已经被自己的公司开除了。乔布斯一气之下,卖掉了他所有苹果的股票。当时工作站很红火,乔布斯创立了一个做工作站的公司NeXT,不是很成功。NeXT工作站的图形功能很强,使得乔布斯想在动画制作上发展。于是他用500万美元买下了电影《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创办的一个极不成功的动画制作室,并把它重构成一个用图形工作站做动画的工作室Pixar公司,这是今天世界上最好的动画工作室,后来被迪斯尼公司以74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很多很好的动画片都是Pixar制作的。事实上,乔布斯从Pixar挣到的钱比他从苹果挣的还多。
斯卡利在赶走乔布斯以后,让麦金托什微机顺着个人电脑的技术潮流向前漂了七八年。斯卡利很清楚,以苹果领先的技术,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挣10年钱。他始终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努力为公司找新的成长点,但始终不得要领。到后来,不太大的苹果公司居然有上千个项目,大大小小的各级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到处招兵买马,上新项目。这些项目中,90%都是没用的。事实证明,所有的项目中最后只有苹果新的操作系统是成功的。就连斯卡利寄予厚望的Newton PDA也没有形成什么气候。苹果的股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是上升的,这就是电影中的阿甘觉得持有了苹果的股票就不用为钱发愁的原因。如果那个电影晚拍几年,导演就不得不找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给阿甘了。在斯卡利当政的后期,麦金托什的市场占有率渐渐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而摊子却越铺越大,苹果公司开始亏损,斯卡利不得不下台。斯卡利的两个继任者也是回天无力。苹果被微软打得一塌糊涂,差点被卖给IBM和太阳公司,但这两家公司谁也看不上苹果这个市场不断萎缩的PC制造商。如果卖成了,今天就没有iPod了。
上世纪90年代,苹果和微软还未就Windows侵权苹果的操作系统一事打那好几年的官司。在微软推出Windows 3.1以后,IBM–PC机的用户也可以享受图形界面了,苹果的市场迅速萎缩。苹果公司将微软告上了法庭,因为Windows的很多创意实实在在是复制苹果的操作系统。在法庭上,微软的盖茨指出苹果的窗口式图形界面也是抄施乐的。盖茨说,凭什么你能破窗而入去施乐拿东西,我不可以从门里走到你那里拿东西呢?最后,法庭还是以Windows和苹果的操作系统虽然长得像,但不是一个东西为由,驳回了苹果的要求。那时硅谷的公司不但在商业竞争中被微软压着一头,连打官司也打不赢微软,十几年来硅谷一直梦想着有一个可以和微软抗衡并且占到上风的公司。
1998年,苹果走投无路的董事会不得不把他们13年前赶走的乔布斯请回来,执掌用乔布斯的话说“底下有个大洞的船”的苹果公司。在美国,董事会赶走一个公司创始人的情况虽然不常见,但还是发生过。但是,再把那个被赶走的创始人请回来执掌公司,不仅以前没听说过,以后也很难再有。
3 再创辉煌
苹果董事会起先对乔布斯的能力也没谱,便给了他一个临时CEO的职务。乔布斯也不在乎这个,他甚至答应一年只拿一块钱的工资。毕竟苹果公司是他的亲儿子,只要让他回苹果就什么都好说。我和硅谷很多创业者聊过,发现他们对自己创办的公司,哪怕再小的公司,在感情上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乔布斯上台后推出了一些样子很酷的PC机,那时苹果机已经比IBM兼容机贵了很多,成了高端的产品,用户主要是很多搞艺术的人—他们很喜欢苹果优于其他个人电脑的图形功能,其次是一些赶时髦的学生和专业人士。乔布斯自己也更像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工程师。既然苹果在微机领域已经不可能替代兼容机和微软的地位了,他干脆往高端发展,讲究性能、品味和时尚。慢慢地,苹果的产品成了时尚的东西。
乔布斯的运气很好,一上台就赶上了网络泡沫时代,那时什么公司的业绩都上涨,苹果也跟着上涨。由于苹果已经将自己定位在很窄的高端市场,就避免了与微软、戴尔和惠普的竞争。加上微软当时正被反垄断官司搞得焦头烂额,也无暇顾及苹果这个“小弟弟”了。苹果在乔布斯接手的两年里恢复得不错,董事会也在一年后将乔布斯扶正,任命他为正式的CEO。
好景不长,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碎,苹果公司的发展面临再次受到阻碍的可能。当然只要它老老实实地固守自己的高端市场,随着经济的复苏,苹果还会慢慢好起来,成为高端PC的制造商。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苹果就不值得我们在此大写特写了;而乔布斯也就不是乔布斯了。乔布斯的超人之处在于他善于学习,并且能把得准时代的脉搏。经过十几年磨练的乔布斯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子了。他已经认识到了苹果封闭式的软硬件,从成本上讲,无法和微软加兼容机竞争,也无法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软件。乔布斯做了两件事,他在苹果的微机中逐渐采用了英特尔的通用处理器,同时采用Free BSD作新的苹果操作系统的内核。这样相对开放的体系使得全社会大量有兴趣的开源工程师能很容易地为苹果开发软件。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如何为苹果找到PC以外的成长点,实际上,他已经接受了当年斯卡利的观点。
斯卡利明白新成长点的重要,但是他没有找到,苹果历任CEO都想做这件事也都没有做到。斯卡利搞的个人助理想法不错,但是时机不成熟,因为那时无论是手机、电话还是互联网都没有发展起来,很少有人愿意花几百美元买一个无法联网的高级记事本。因此,这个产品的市场即使存在,也不过是一个很窄的市场,这样的产品不可能掀起一个潮流。斯卡利的运气不太好,因为在他执掌苹果的年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除了微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潮流,没有别的潮流。虽然苹果本来有可能成为微机领域的领导者,但它封闭式的做法,使得它战胜微软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乔布斯比较幸运,他再次接掌苹果时,已经进入到了网络泡沫时代。雅虎似乎代表了一种潮流,很多公司在跟随着雅虎,但事实证明,他们都面对着网络泡沫,而且因此会面临严重的危机。乔布斯在网络泡沫时代,能高屋建瓴,不去趟互联网这滩浑水,而是看到了网络大潮下面真正的金沙。
上个世纪最后的10年,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一场技术革命开始了。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多媒体技术则提供了数字化的信息源。原来的录音带和录像带很快被激光唱盘和DVD代替,随着声音和图像压缩技术的出现,这些数字化了的音乐和录像很容易在互联网上传播。到上世纪年代末,互联网上充斥了各种盗版的音乐和电影。以前,音乐唱盘属于一个垄断的暴利行业,这个行业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音乐CD平均一张卖10美元左右,而除去版税后的制作成本总共只有十几美分到几十美分,视批量而定。现在网上有了不要钱的音乐,音乐下载很快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1/4,广大网民一下子学会了听下载的音乐、看下载的录像。同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小的音乐播放器,但做得都不是很理想。虽然唱片公司集体告赢了帮助提供盗版音乐的Napster公司,盗版的音乐和录像很快从互联网中消失了,但是,用户用一个小播放器听音乐和歌曲的习惯已经养成了。
乔布斯看到了两点最重要的事实:第一,虽然已经有了不少播放器,但是做得都不好,尤其是在音乐数量多了以后,查找和管理都很难。要知道,从一千首歌里面顺序找到自己想听的可能要花几分钟时间。另外,要把自己以前买的几十张CD上的歌导到播放器上更是麻烦。第二,广大用户已经习惯戴着耳机从播放器中听歌而不是随身带着便携的CD唱机和几十张光盘。因此,它不需要花钱和时间培养出一个市场。基于这两点的考虑,乔布斯决定开发被称为iPod的音乐和录像播放器。
苹果公司很好地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技术问题。他们在播放器上设计了一个用手转圈划动的音乐查找手段,使用户可以非常快地找到自己要听的歌。同时他们设计了一种叫iTune的软件装在个人电脑上,可以自动地把电脑上和光盘中的音乐传到iPod中。另外,iPod的电池一次充电后的可播放时间高达10个小时,比以往的各种播放器都长得多。同时,苹果iPod的外观设计非常漂亮,所以,从它在2001年一推出来,就很受爱听音乐的年轻人喜欢。仅一年,iPod的销售就突破1亿美元。又过了一年多,iPod的销售额接近10亿美元,占公司营业额的15%。去年,iPod的销售额近80亿美元,占整个公司收入的4成。苹果公司的股票从2003年的最低点开始,至今已经涨了20倍。今天,iPod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播放器,而是一个不小的产业。不同的厂家,从音箱生产厂到汽车公司,都在主动为iPod设计和制造各种配套产品,比如音箱、耳机、汽车音响,甚至是皮套,等等。就有点像有无数软件公司在微软的操作系统上主动开发应用程序。神奇小子乔布斯终于再现辉煌。
4 大难不死
从2004年到2006年,乔布斯和苹果都经历了两场大的劫难,但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2004年,乔布斯患上癌症,医生估计他最多还能活3到6个月。医生建议他回去把一切都安排好,其实就是在暗示他“准备后事”。医生马上给他做了手术,很幸运的是,那是一种少见的可治愈的恶性肿瘤。手术后,他很快就好了。这次经历,使乔布斯对死亡有了真正的认识。他认为,死亡推动着生命进化和变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新的人和新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逐渐成为旧的,也会被淘汰。苹果没有沉浸在iPod的成功中,而是加紧了新品的开发。
苹果公司这两年也不太顺,经历了产品受阻和期权风波。
华尔街总是期望上市公司不断创造营收的奇迹。为了获得进一步增长,在垄断了播放器市场后,2003年苹果开始寻求在高额利润的音乐市场上分一杯羹。世界上整个音乐市场当时被五家大的唱片公司—百代、环球包括下属的宝丽金、华纳兄弟、索尼和BMG垄断。后两家今天已经合并。这五家基本上各自签约不同的艺术家,各卖各的音乐,共同维持着一个高利润的市场。大部分听众可能都有一个体验,就是每个人可能只喜欢一张唱片中的一两首曲子而不是全部,但是,买CD时必须整张CD一起买。苹果建议唱片公司和它一起开发音乐付费下载市场,把一个专辑拆成一首首的曲子来卖,这样听众可以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来下载。这个主意当然很好,问题是唱片公司和苹果如何分成,当然谁都想多得一些。乔布斯是个非常优秀的谈判高手,他把在价格上最强硬的索尼放在最后,他和其他四家公司共同达成了协议,索尼只好就范,否则就永远被隔离在广大的iPod用户群以外。苹果推出音乐付费下载以来,下载量远比想象的要增长得慢。整个2006年,苹果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都不好,这时,苹果又爆出了期权风波,更是雪上加霜。关于这次风波媒体上报道很多,大致情况如下。
想了解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必须了解它的股票期权制度。在传统的公司里,一个员工的收入和福利包括奖金和退休金等现金。一般员工并不拥有公司的一部分。很多高科技公司,为了将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前途绑在一起,发给员工一些股票的期权。所谓期权就是在一定时间,比如十年内,按一定价格,比如当前市场价购买股票的权利。获得期权的员工,会对公司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如果公司的股票上涨,那么拥有股票期权的人可以以过去低的价格买进股票,即所谓的exercise,然后以现在高的价钱卖出,从中赚到差价。股权只有当公司股票不断上涨时才有意义。遗憾的是,没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只涨不落,因此股权有时会变得毫无意义。一些公司为了让股权变得有意义,在中间做手脚,修改股权授予时间,用最低的价钱将股票授予管理层和员工。苹果公司就是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2006年,美国证监会开始调查苹果公司这一行为。经过长期调查,证监会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苹果公司终于低头了,并交了罚款。最后,苹果公司首席财务官弗雷德•安德森(Fred Anderson)为此受罚。
从后来的情况发展看,这位被解雇的财务官觉得委屈,跑到《华尔街日报》去鸣冤。乔布斯一手对付证监会的调查,一手开发新品。2006年底,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TV。Apple TV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电视机,而是一个豆腐块大小的计算机,这个盒子可以存储几千小时的音乐或几十小时的电影。它一头可以和互联网连接,下载音乐和电影,另一头,和家里的电视机和音响连接,播放出5.11电影院效果的环绕立体声、高清晰度的音像。别小看了这个价格和iPod差不多的豆腐块,当时有人猜测它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每一个家庭客厅的娱乐中心。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认为,在个人电脑之后,家庭的娱乐中心将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事实上,在Apple TV出来的十年前,盖茨就在他的《未来之路》一书中预言音像制品将数字化,可以根据用户特殊需求下载并存在一个服务器中,这个服务器可以管理和控制所有的家电。2006年,盖茨的这个梦想似乎快实现了,但是却让苹果抢先了一步,但是微软和索尼马上跟上了。那一年,在这个领域有三个候选者,苹果、微软和索尼,后两者靠各自的游戏机作为家庭娱乐中心。苹果拥有最大的付费下载iTune用户群,微软有很强的技术储备,索尼有领先的蓝光(Blu-Ray)DVD技术。照理讲,这三家巨头应该有一家能占领家庭的客厅,但是事实是最终三家都没有笑到最后。
另两家的原因暂且不去说,第一代Apple TV的失败原因颇为明显:这个产品设计有问题。虽然第一代的Apple TV的从外形到功能都很酷,从外形上看,它和其他苹果产品一样是漂亮的乳白色,是一个只有一张光盘盒大小,一英寸厚的白盒子。从功能上看,它能输出1 080线的图像和5.1的家庭影院音响,并且有一些存储量可以存一些音乐和节目,似乎很不错,但是这些性能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首先,1 080线的视频分辨率是为高清晰电视和蓝光DVD用的,而苹果的Apple TV本身不带蓝光DVD的播放器,事实上它什么光驱都没有。也就是说它可以输出1 080线的视频节目,却没有相应的输入;对于5.1的音响也是如此。Apple TV的信号输入,只有通过互联网,或者通过Wi-Fi和联网的计算机,非常不方便。另外在2006年,美国大部分家庭的电视根本达不到1 080的分辨率,而当时,大部分音响功放也根本无法解析从Apple TV来的HDMI的信号。因此这些看上去很好的功能都是摆设。其次,由于版权的问题,Apple TV不能备份自己已有的DVD(因为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借的,在中国或许没有这个问题),而一定要从网上的Apple Store购买,而下载一个平均9GB左右的电影(普通DVD还不是高清晰的)当时几乎要一天的时间,还要付10美元左右的版权费,既不方便也不便宜。而实际上购买了Apple TV的人最多的是用来看只有320线很低清晰度的YouTube的免费视频,和苹果的初衷完全不相符。最后,市场给的结论是:没用,因为主要的功能超前,或者不配套,或者应用环境根本不存在。
这一段时间乔布斯在各方面都比较背运,如果乔布斯的创新到此为止,苹果今天也不过是个二流公司。但是乔布斯运气很好,他居然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候,他第二个新的拳头产品—智能手机iPhone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乔布斯和苹果公司都得以大难不死。
5 i十年
2000~2010年,是美国经济多灾多难的十年。美国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先是2001~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引起的危机,后一次是2007~2009年房地产次贷危机引起的历史上第二大的金融危机。加上两次战争的拖累,这十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是二战后最缓慢的十年。但是,这十年却是苹果公司的黄金十年。它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另一家明星公司Google。虽然这十年Google也很出色,并且在收入的增长上超过苹果,但是从资本的回报看,苹果更胜一筹。从2004年Google上市,到2010年底股票的回报是7倍,从每股85美元到600美元。而同期苹果股票的回报是21倍,从每股15美元到320美元(见图3-1)。

图3-1 苹果公司和Google的股价比较
由于苹果新一代产品都是以字母i开头的,我们不妨把这个年代称为i十年。最早是iMac—苹果新的电脑,但是它的光环远比不上i家族的其他后来者。iPod(及相应的iTune软件和Apple Store)是苹果第一个非电脑的成功产品。iPod上市的第一年2001年,只有13万用户;而十年后的2009年底,这个产品的用户数增加到2.5亿。iPod在给苹果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颠覆了整个音乐唱片行业。1999年,全球音乐唱片CD的销售额是400亿美元,10年后的2009年,CD几乎消失,而整个音乐市场(包括iTune)也由于iPod的效应缩小到不足200亿美元,因为iPod让音乐变得很便宜。
在iPod改变了音乐市场之后,iPhone颠覆了通信行业。制造手机本来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这些公司的事情,和计算机公司无关。但是随着手机中信号处理的重要性的逐渐下降,或者说这些技术难点已经不存在了,打电话的用途在逐渐次要;功能的要求,上网的需求在上升,智能手机制造商开始崛起。最早的智能手机的代表是加拿大的黑莓(Blackberry)公司,它一度垄断智能手机市场,接下来是诺基亚。它们的智能手机基本上还没有摆脱手机的框框,手机加上Email的功能,只是比传统的手机好用些。
但是,智能手机到了乔布斯的手里,就完全不同了。当时,我有幸在第一时间目睹和试用了这个革命性的产品。说实话,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手机。它已经超出一个普通的手机加iPod播放器,它还具有一个完整的、联网的计算机和一般电视机的主要功能。下面一段文字是我在Google黑板报上第一次介绍iPhone的话。
用它上网查邮件和冲浪的体验和用一般手机是不同的。至于其他很酷的功能,各种新闻已经有了很多报道,我就不再赘述了。虽然它600美元的价格实在贵了点,但是根据电器18个月降一半价钱的规律,iPhone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普及的手机,成为苹果继iPod以后新的成长点,它甚至会冲击传统的手机行业。
4年过去了,我的预言完全得到了证实。它在美国的售价只有200美元,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它确确实实是苹果2007~2009年主要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它彻底颠覆了手机行业。诺基亚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已经日薄西山了,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和三星已经投降了,它们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手机,切换到智能手机上了。iPhone在中国大学生和白领中的知名度已经非常高,因此我不必再为它做进一步的说明了。到2009年,iPhone和它的姊妹产品iPod Touch的用户一共下载了25亿次各种应用软件。
2010年苹果公司又推出了极具人气的iPad触摸型平板电脑。它有一个8英寸显示屏,没有键盘,非常轻巧,大约一本200页书的大小和重量。它可以通过触摸输入文字和指令来上网或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因此有人说它是一个放大了的iPhone。但是它对PC产业同样是具有颠覆性的,因此它成为了颠覆整个PC工业生态链(WinTel体系)的重要一环。从功能上讲,小小的iPad可以替代90%,甚至更多我们对个人计算机的需求。而由于它的方便性,在大多数场合,我们更倾向于使用iPad而不是台式计算机甚至笔记本电脑。我可以大胆地预言,今后个人计算机的销量将下降,而现在的计算机公司将不得不步苹果的后尘,把重点转到各种触摸型平板电脑上来。而微软公司也会因此渐渐失去它对IT行业的主导作用。
如果稍微比较一下苹果十年前的产品和现在的产品,我们很容易发现,苹果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电脑生产厂商,因为它有大量类似家电的产品,比如iPod、iPhone和iPad。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苹果正在从计算机公司向家电公司过渡。2007年苹果的正式名称由原来的“苹果计算机公司”改为“苹果公司”。但是,这些产品和传统的家电又不一样,每样东西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看了后,不由得顿生感慨—原来这东西还可以这么玩儿。公平地讲,现在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并非它的原创:在iPod出现以前,MP3播放器已经“烂大街”了;iPhone也不是第一款智能手机;类似iPad的平板电脑微软以前也做过,虽然不成功。但是,苹果把每一款产品做到了极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乔布斯达到了一个将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炉火纯青的境界,而至今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做到这一点。如果要问什么是创新,这就是创新!今天,苹果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品牌。
结束语
30年来,苹果公司经历了从波峰到低谷再回到浪潮之巅的过程。2010年苹果公司的市值终于再次超过微软,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苹果公司的兴衰和它创始人的沉浮完全重合。从苹果公司诞生到它开发出麦金托什,可以认为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期,麦金托什的出现,使得它领先于微软而站在了浪尖上。中间的近20年,苹果到了几乎被人遗忘的地步。好在它像艺术家一般的创新的灵魂未死,并且在它的创始人再次归来之后,得到再生和升华。乔布斯送给年轻人两句话:永远渴望、大智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愿与诸君共勉。
苹果公司大事记
1976 苹果计算机公司成立。
1977 发明个人电脑。
1984 推出采用图像视窗界面操作系统的麦金托什电脑。
1985 乔布斯和新CEO斯卡利开始权力斗争,前者失败离开苹果公司。
1994 苹果告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抄袭它的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官司最终和解。
1997 乔布斯回到苹果公司,经过权力斗争,接管了多年亏损的公司;同年,和微软的官司以微软注资苹果而得到和解。
1998 iMac诞生,苹果重新盈利。
2001 iPod诞生,颠覆了音乐产业。
2007 iPhone诞生,颠覆了整个手机行业。
2010 iPad诞生,同年苹果公司的市值再次超过微软,成为全球最值钱的IT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129

帖子

359

积分

骑士

积分
3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5: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钓鱼城) 的帖子

喜欢乔布斯的话:永远渴望、大智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也加另外两句其他人说的:

适者生存 --达尔文
偏执狂者生存 --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鲁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4-1-9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楼主(钓鱼城) 的帖子

[quote]引用第5楼钓鱼城于2014-01-09 15:21发表的 回 楼主(钓鱼城) 的帖子 :
喜欢乔布斯的话:永远渴望、大智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也加另外两句其他人说的:

适者生存 --达尔文
偏执狂者生

偏执狂者生存?????这我之前还真不知道有人这么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04:56 , Processed in 0.1028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