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32|回复: 28

在美国的困惑:回国还是不回?(ZT)

[复制链接]

10

主题

218

帖子

495

积分

骑士

玉在山而草润

积分
495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2-12-17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美国的困惑:回国还是不回?(ZT)

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几乎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祥林嫂。 他们喋喋不休地反反复复地披星戴月地不断追问你追问自己: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
回还是不回,这真是一道算也算不清的多元方程题。

曾经,出国留学读学位,毕业留美找工作,娶妻生子买house,是一个水到渠成毋庸置疑的选择。但突然有一天,“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一直在美国的实验室、公司小隔间里默默耕耘着的中国人猛地抬头,发现太平洋彼岸,祖国的大地上已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紧接着,“坏消息”接踵而来。留学生开始听说以前住他隔壁的张三已经是国内某某大公司的经理了;还有那个人不怎么地的李四,听说他小蜜已经换了半打了;

然后,在一次回国的旅途中,他发现自己在美国吃的、穿的、玩的、乐的,只能望国内朋友们的项背了;还发现自己在为一个小数据的打印错误而向自己的部门经理频频道歉点头哈腰的同时,他的老同学,那个以前远远不如他的王二,此刻正坐在KTV包间里打着手机,说“那个房地产的项目贷款,我们还可以再协商协商……”

他也免不了察觉,自己的全部精神生活——如果他年少时候的“愤青”气息还没有被美国的阳光彻底晒化的话——就是窝在某个中文论坛,发两句明天就要被版主当作垃圾清理掉的牢骚而已,而与此同时,他的某某朋友已经成了国内媒体上的“专家学者”,在那些激动人心的关于“转型”的辩论中频频发言……

不错,他的确,或最终会,住上美丽的房子。在经过那么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胆战心惊地找工作之后,“美国梦”实现了。买了大房子,门外有草坪、草坪外有栅栏、栅栏里有花丛。可是,说到底,有一天,他在院子里浇花的时候,突然沮丧地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过是那曾经被他耻笑的农民理想“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国版本而已。

那么,他到底还要些什么呢?生活里到底还有些什么比“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更伟大更性感更美丽呢?更大的房子?他现在的房子已经大得可以闹鬼了。 更正宗的夫妻肺片?说实话,出国这么多年,他已经对辣的不那么感冒了。更多的工资?那是当然,不过他下次涨工资的日子其实也不远了……

说到底,他内心的隐隐作疼,与这一切“物质生活”都没有什么关系,他所不能忍受的,是“历史的终结”,是那种生活的“尽头感”,是曾经奔涌向前的时间突然慢下来、停下来、无处可去,在他家那美丽的院子里,渐渐化为一潭寂静的死水。窗外的草坪,那么绿,绿得那么持之以恒,那么兢兢业业,那么克尽职守,那么几十年如一日,简直就像是……死亡。

而国内的生活呢?虽然据说有很多***,有很多贫富差距,小孩子有做不完的作业,农民有跑不完的上访,工人在不停下岗,甚至据说还曾经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给逮进去打死了,可是,对于有志青年,中国这个大漩涡,是一个多么大的“可能性”的矿藏:愤青有那么多东西可战斗,资青有那么多钞票可以赚,文青有那么多感情可以抒发——历史还远远没有抵达它的尽头,未来还坐在红盖头里面激发他的想象力,他还可以那么全力以赴地向它奔跑,并且从这全力以赴中感受到“意义” 凛冽的吹拂。
如果是这样,干嘛不回国算了?难言之痛,一回了之

这时候,他又开始嗫嚅。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国内的种种向往,也许只是“距离产生的美感”。他开始担心如果凑近了观察,会看到祖国脸上的麻子和粉刺。“毕竟,在中国创业,是要靠关系的,我又没有什么关系,回去也白回去。”他说。“美国再怎么不好,基本上还是一个凭本事和能力吃饭的地方,至少还有公平可言,不用平白无故受很多气。”他又说。

接着,他想到国内走到哪里人们都是一拥而上没人排队随地吐痰环境污染严重,他感到头疼。又想到国内那些衣衫褴褛的民工一天工作12个小时到年底竟然可能拿不到工资,他感到齿冷。还想到那些个被假药假酒假奶粉毒害的人们,因此又不可避免地感到胃疼。他越想越多,越想越疼,越想越害怕,最后不可避免地抵达了 “文明”、“民主”、“法治”等光芒四射的高度。

于是他陷入了僵局。他一会儿想到国内张三李四王二的刺激生活,一会儿又想到了国外王二李四张三的安稳命运。国内的生活,他看不到上限,因而充满希望,但也看不到下限,因而特别危险;国外的生活,他看得到下限,因而感到安全,但也看得到上限,所以特别乏味。国内的生活像是买股票,可能升得快,也可能跌得快;而国外的生活像是定期存款,挣不到哪里去,却也亏不到哪里去。啊,海外的游子,一个个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三高“白骨精”,就这样被逼成了成天喋喋不休自言自语的“祥林嫂”。

有一次回国,我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一个说“你回国吧,中国多复杂啊……”复杂,嗯,就是这个词,恰切,精确。对于一个有胃口的灵魂来说,“复杂”是多么基本的一种需要,而康州阳光下的郊区,美得那么纯粹,那么安静,对于习惯惹是生非的人来说,说到底是一种灾荒。

对“复杂”的向往,让我暗暗希望,自己能过一辈子东跑西窜、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愿望,使我觉得,自己是多么贪婪的一个人。贪图安稳,又贪恋刺激,有了 Mr. China,还要Mr. USA。不,回不回国,不仅仅是一个“创业”的问题,甚至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如果说这种贪婪是一种“犯贱”的话,我坚持要把它推卸到“娜拉的悲剧”这个哲学命题上去。

在历史的道路上,人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可是到达了历史的终点之后,啊,站在美利坚五月的美丽风景里,我惊恐而又伤感地想,人们对那坎坷不平然而激荡人心的道路,又犯起了“思乡病”。(中国金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7 17:39:41
Thank You for the writing.
I came to the country 20 years ago and I am not一个祥林嫂 ( not yet at least ).  I feel US is a much better place than China.
I know more & more Chinese are coming to US including my relatives to who I state "Come & Stay".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7 19:00:20
解滨:海归研究报告
2011-06-06 17:14:37         
        
1 引言
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万炎黄子孙散布在海外。 当跨出国境线之外的第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一个新问题: 要不要回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波又一波的学子们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寻梦,寻知识,寻真理。 中国一天天走向强大,国内的建设日新月异,我们这些游子是回去呢,还是继续在海外打拼?
归,还是不归,是每一个海外学子至少考虑过一次的问题,也是许多海外学人考虑了多年的问题。
感谢万维所提供的“海归,海不归”论坛,让众多的游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笔者查询了许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论坛后,发现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信息很分散,讨论的深度也相差很大,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把有关的信息集中起来,给每一位考虑要不要海归的海外学子提供一个便利的工具。 本文不打算就“归,还是不归”这一问题做一回答,而是试图把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尽可能全面和客观地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结合自己的情况,对于“归,还是不归”这个问题做出最客观和准确的回答。
2 海归的基本形势
笔者既不主张一个海外学子听完一场报告,跟国内某单位做过几次交谈后就匆匆忙忙地决定回国,也反对不做任何调查研究就匆匆忙忙决定永远不海归。 在你决定是否要海归之前,最好对这个方面的有关信息做比较详细一点的调查,然后再做结论。 本文帮助你搜集了一些比较基本的信息。 要做更加深入和具体的研究,还是要靠你自己。
2.1 什么是海归?
海归是当今中国知识界最普通的用词之一。 其原字义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对于究竟什么人才可以被称为海归,按理说人们应该不会搞错。 但你也许会吃惊地发现,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为海归下一个精确和统一的定义。
为什么海归的定义如此重要呢? 因为中国的很多资源的分配跟海归的定义有关。 一个名正言顺的“海归”,可以享受“土鳖”不能得到的来自国家和地方的很多资源和优惠,如研究资金、国家拨款,待遇收入、户口、住房等等。 同样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有的人也许除了一个饭碗之外什么都得不到。 无论你是否要海归,这个定义对你都十分重要。 当你满腔热血回归祖国之后,你愿意被国内的某些接收单位拒绝承认你的海归资格吗?
这个问题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也许在国内某个地区你可以被认可为海归,但到了另一个地区你的海归资格却不一定被承认。 这跟海归的定义有很大的关系。
2.1.1 海归有两类: 低端海归和高端海归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几年,凡是去国外学习后回国的,哪怕是在国外做过一年的短期进修,回国后基本上会得到提拔和重用,给予较高的待遇。 这种局面早已结束。 笔者发现,虽然国内各地相继制定了欢迎留学生回国的各项政策,但对于海归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内近几年已经对海归进行归类,分低端和高端两种,区别对待。 低端的,一般得不到海归的种种优惠和待遇,只作为回国人员看待,在就业市场上和国内的大毕抢饭碗,除非海归自己创业。国内的新闻中经常说某某海归的起薪只有几千元人民币,那些都是指低端海归。 低端海归通常是指那些在国内一毕业就出国,在国外匆匆忙忙拿了个硕士或硕士以下的学位就回国,既无国外的工作经验也没有搞科研的本领,甚至连外语都没有过关的初级海归。 低端海归,即使自己创业也得不到许多优惠。
高端海归,又称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是本文的重点。 如今只有那些高端海归才可以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优惠,他们是各大企业和各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疯抢的对象。 至于何为高端海归,国内各单位、各地区的看法模糊不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2 在国外获得多高的学位回国,才算高端海归?
一般说来,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的比较靠谱,拿到学士学位的比较离谱。 介于两者之间呢? 很难说。
• 在国外拿个学士学位,现在回国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优势了,很少有用人单位把国外的学士当海归学者。 待遇和国内大毕基本相同。但是国家的统计数字上却把这一类人算做海归。
• 博士后,是国外高级打工仔,不是学位。 但在国内多数单位却认定博士后是最高学位,并给予最高待遇。 如果在国外拿博士,然后做几年博士后,国内许多单位是承认其博士后学位的。 但如果在国内拿的博士,在国外做了几年博士后,国内是否会把其国外的博士后经历当作海外学位,那就要靠运气了,国家没有统一规定。
• 硕士学位很悬。 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接收只有海外硕士学位的回国者。 就连国内的私企和国企也希望接收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海归。 但他们相对来说开放一些,对于也给予一些只有海外硕士学位的人海归待遇,但必须具有国外工作经验,最好还要在外国公司里做过高管。
2.1.3 在哪些国家“镀金”后回国,有较大可能被看作高端海归?
并不是任何人出国拿个学位后,回国就会得到海归待遇。 出国留学的国家,对于其海归资格被国内认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一般来说,去美国、英国、日本、法官、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瑞士等欧美国家留学,归国后其高端海归资格被国内认可的可能性就很高。 其中以美国留学归国的被国内的认可度最高。
•    改革开放后去俄国、前东欧国家留学的,一般来说公派留学的较容易被国内认可。 公派出国留学的,即使是去非洲国家,亚洲的越南、泰国等小国,只要学成回国,国内的接收单位(多为原派出单位),大都认可其海归资格,并获得有限的海归待遇。 自费留学俄国的,除非在莫斯科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获得学位,国内比较不看好其海归资格。
•    去亚洲日本之外的几个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如韩国、新加坡)自费留学,其海归资格较难被国内认可。至于去香港拿学位后回国,基本上就不叫海归了。 台湾开放接收大陆学生后,去台湾拿学位再返回大陆,国内不叫海归。
2.1.4 在国外短期和长期进修的,当公派访问学者的,算不算高端海归?
• 在2000年以前回国的公派外出进修者,国内大体上算高端海归,也可以享受海归的各种资源和待遇。
• 现在的趋势是: 如果你已经在国内有不错的职位了,拿国外进修的经历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海归,谋求晋升,不会有人挑破这层薄纸的。 在国家的统计数据中,你也算是海归,尽管你未必可以享受高端海归的各种优惠。 这是因为你没有国外的学位。 如果你最近几年出国进修回国后,仍然回到原派出单位,你的海归资格一般说来会被原单位认可。 获得晋升的可能性仍然很高。在国家统计数据上你也算海归。
• 但你如果要拿国外的进修经历从零开始,开创一片新天地,你的国外进修经历几乎不可能给你带来什么。尽管国家统计数据仍然会把你当作海归。
2.1.5 在国内拿到的学位,自费出国工作若干年后回国,能算是高端海归吗?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单位而异。
• 你如果在国外工作期间作出很了不起的成就,国内一定会把你吹成一个半人半神的海归。
• 如果你在国外工作期间默默无闻,回国后国内甚至不会承认你的海归资格,连低端海归都不算。因为你既不是公派出国,也没有拿到海外学位。 人家认为你是出国打洋工赚钱而已。 国家统计数据一般不会把你算成海归。 当然,我们知道一些国内公派的访问学者在国外期间也基本上是在打工,而且是在中国餐馆打工。
2.1.6 官员通过政府协议直接出国参加进修班、研修班,回国后算不算高端海归?
这些人由于回国后多数要升官,他们本来就掌握国家的重要资源,国
家给这些人本来就待遇丰厚,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出国进修完全是锦上
添花。海归的待遇对于这些人毫无意义,他们也无所谓。
2.1.7 官方对于各类海归的定义的差异
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对高端海归的定义,目前的情形是各自为政。 上海、北京、广东省、重庆等地的政府对于哪一类海归给予厚待,都有下文。 这些文件中关于高端海归的定义不尽相同。 深圳是第一个以立法的形式对海归进行定义的城市。 深圳市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被深圳市认定为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并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一)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二)在国内已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或者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作或学习两年以上,取得一定成果的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三)在国内已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或者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到国外知名跨国公司、企业从事专业技术或者管理工作3年以上的海外留学人员;(四)其他有突出贡献,经市人民政府确认的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
一般来说,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对海归的资历要求比较高。 偏远的省市就没有那么挑剔了。
以上海市为例,其“浦江人才计划”每年均有一些变动。 浦江计划资助类别分为四类:科研开发(A类)、科技创业(B类)、社会科学(C类)以及特殊急需人才(D类)。浦江计划资助强度分为三类:一类为40至50万元;二类为20至30万元;三类为5至10万元。A类申请人员须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获得申报单位书面推荐。 B类申请人员须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获得所在区县科委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书面推荐。2010年度资助重点为: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航运、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创意产业、文化艺术等。
总的趋势是,海归要得到国内官方、地方和企业个各项优惠及资助,越来越难。 国内对海归水准的要求日益增高。
2.2 关于海归的一些统计数据
为什么在决定是否海归前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海归的数据呢? 因为从这些数据里你可以看到出国留学和归国的大趋势,看到海归的就业亮点和暗点,把握好你的最佳时机。
2.2.1 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出国留学人数
历年出国留学生人数统计表(1978-2008年)

信息来源:http://www.gotojp.net/Subject/sixtyYears.aspx?TopicID=10
以上数据,近几年的数值均偏低,应该是对出国留学人员的定义有所不同而造成。 笔者根据近几年媒体上公布的数据做了一些校正:
2005年出国留学人数为11.85万
2006 年出国留学人数为13.4万
2007年出国留学人数为15万
2008 年出国留学人数为17.98万
2009年出国留学人数为23万。
2010年出国留学人数为28.47万
这几个数据,应该包括所有出国深造、进修、留学人员。 最近两年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大幅攀升,其原因之一是高中生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
2.2.2 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十所中国高校
1.    北大
2.    清华
3.    科大
4.    浙大
5.    复旦
6.    南开
7.    南京大学
8.    上交大
9.    华中科大
10.    天津大学
信息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7/15/content_3222324.htm
2.2.3 改革开放后历年留学归国人数统计

信息来源:http://kaifangzhansb.mofcom.gov. ... 0%E5%BC%BA%E5%9B%BD
注意:由于以上的“留学归国人数”之中对于何为“留学归国”并没有做出精确的定义,笔者认为这些数字的水分难以确定。 估计这个数据包括了所有在海外学习过,然后回国的人员,如短期公派访问学者等。
2.2.4 教育科研领域重要工作岗位海归的比例

信息来源:同上
笔者认为以上统计数据较为准确。 因为上述机构和单位对于海归的水准的要求相对来说较高。
据2010年统计,目前中国科学院692名院士当中有590人是留学回国人员。 这是海归最大的亮点。
2.2.5 中国政府高官中海归的比例
很遗憾,根据2010年《上海侨胞》的一篇报道介绍,中国政府官员中海归数目只占百分之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和科技、教育界中海归占据绝大多数重要岗位的局面形成强烈的对照(http://www.chinapressusa.com/2010-11/11/content_640251_2.htm)。 2005年北京九三学社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现政府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官员所占的比例,不但远低于邻国如日本、韩国,甚至是自从满清王室被推翻以来最低的。 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孙中山的民国政府,后来的北洋政府,蒋介石政权,甚至还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代政府。 在文革开始前的1965年,中国政府官员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官员的比例仍高于今天的比例。
以下是2005年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员比例
领导层中央委员    总人数    有海外留学 经历的人数    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员比例
中共第16届中央委员会    198    9    4.50%
中共第16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58    13    8.20%
总数    356    22    6.20%
信息来源:http://www.bj93.gov.cn/sxjs/xxyd/t20090306_208675.htm
以下是2005年中国政府行政机关高级领导干部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员比例
领导层政府官员    总人数    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数    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员比例
部级领导    184    25    13.60%
省级领导    397    23    5.80%
总数    581    48    8.20%
信息来源:http://www.bj93.gov.cn/sxjs/xxyd/t20090306_208675.htm
上面这两项数据说明什么呢? 很明显,和中国海外留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的趋势很不协调的是,海归并没有受到国家最高领导层真正的重视。 但考虑到海归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占绝对优势,这个现象只能用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来解释。 也就是说,尽管中国在大力输送学子出国留学,也在努力吸引学成之后的海外学子归国,但海归还是在被当工具使用,并没让海归成为国家栋梁的意思。 这是海归最大的暗点。
2.2.6 哪些专业的海归最受国内欢迎?
据一项最近的调查显示,海归的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属于商科范围的金融业领先。从事的行业主要分布在金融业(22.95%)、制造业(16.39%)、文化体育教育娱乐业(16.39%),以及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8.20%)等(http://www.rvedu.com/news/2011-04-25/8434p2.html)。 国内有一些文章介绍海归最受欢迎的一些专业包括金融、经济、计算机、通信电子、医药、城市规划、环保、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游戏开发等等。 但缺乏具体统计数据。
我没有找到在海外学人文科学的海归占所有海归的比例。 估计这个比例很小。可以推测的是,有些海归的专业在国内不受欢迎,如法律、政治、历史等人文科学。 具体原因,可能是“国情不同”。
2.2.7 尚未获得的重要数据
对于考虑海归的学子来说,很重要的几个统计数据,就是已经学成归国的学子中各项专业,各级学位所占的比例(例如多少海归有博士学位,多少有硕士学位,多少只是出国进修,还有在各个国家的回国留学人员的比例,例如每年有多少海归是从美国回去的,多少人从日本回去的,等等。 这些数据无论对于国内的就收单位来说还是对于正在考虑海归的海外学子来说都十分重要。 希望国内有关单位进行一下统计分析,及时对外公布。
笔者怀疑,到目前为止,海归仍然是是以公派学者为主,低端海归为主。 国内真正需要的那些海归,现在仍在按兵不动,从美国回国的海归占全体海归的比例不高。 对此,本人拿不出任何数据来证实。
2.3 提议和建议
1.    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应该给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确切定义。 即便对各类海归进行更细的分级也无妨。 各地可以结合本地的情况给予海归不同的待遇,但他们需要知道他们优待的海归属于哪个层次。
2.    中国政府应该对于海归做出详细而又精确的统计,并公布数据结果,以便海外学子在海归之前对他们的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
3.    对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海归要一视同仁。 他们对于中国的发展也许比理工科海归更重要。
4.    不让高比例的海归进入国家领导层和决策层是严重的错误,必须尽快纠正过来。 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都不惧怕海归,敢于放手提拔海归担任诸多的政府要职,现政府为什么对海归不信任呢? 中国想要的是高科技人才,但中国真正需要的却是那些能够改朝换代、改天换地的人才。
3 海归和海不归的道理
3.1 中国为什么需要海归?
就连美国这个工业国家的龙头老大,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跨越重洋去海外深造,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没有不欢迎海归的理由。 从国家这个层面来看,中国并不缺劳动力,但是缺人才。中国是GDP大国,出口大国,制造大国,但中国却是创新小国,研发小国,科技小国。中国的核心技术落后于国外两代,形势不容乐观(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7-04/17/content_5985993.htm )。中国每创造1美元的GNP,其能耗相当于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当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1,日本的1/1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TEC-c/113014.htm )。 创新能力的匮乏一直是中国的难题。 所以人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国内的科研工作以跟踪性的居多,国外的原创性好。国内要想在科技方面赶上国外,制造出真正的中国原创的产品,就得在原创性上做功夫。最好最简洁的路线,就是引进“纯种海归”。海归的大量引进,可以迅速缩小中国和西方工业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快速升级中国的产业,提高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这个需求在过去30年来一直被中央领导层所重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改革发展经历了30年的摸石子,该过的河都过了,该翻的坎也翻了,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不可回头的节点。 但30年来的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 官员腐败,贫富悬殊,环境污染,道德沦丧,治安恶化,维稳费用节节升高,等等等等。 改革往前迈进阻力重重。 要解决这些新问题,既不能祭出民族主义的大旗,拿古人的思维看待新问题,也不能重返以前的革命老路。要给中国社会带来新的风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必须拿出新思维。 海归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上一个世纪的海归学者加起来少说也有成千上万。但所有这些海归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加起来也没有一个人的贡献大,这人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并不是科学家或工程师,但孙中山却规划了中国发展的蓝图,改造了中国社会。海归在改造社会这个方面的作用在过去60年中越来越小,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3.2 中国各个企业、科研和教育单位为什么需要海归?   
中央政府对于各地吸引海归提供了种种优惠和便利。 要拿到这些东东,各地、各单位就必须先把海归搞到手再向政府伸手。


以“千人计划”为例,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资助,有关地方提供配套支持;给予多次出入境签证;国家和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给予优先支持;可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任务,其产品符合要求的,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创业人才在做出突出贡献后,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并在永久居留、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换句话说,政府出大头,单位出小头。 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是很划算的一笔买卖。如果“千人计划”招来的学者作出创新、重大发明或突破,用人单位的身价倍增,财源滚滚来。 假如“千人计划”学者当上院士,那用人单位更是一本万利,前景无量。
除中央政府对海归有各项优惠之外,各地政府也争先恐后出台一系列措施吸引海归。 例如:苏州对5类高层次人才提供11项生活优待,青岛出台五大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来京创业满足条件者 可获10万创业资助,福建为引进海归 住房限价可享受7折优惠,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可获100万元启动经费,浙江为支持创新园发展 注册资本可享受“零首付”,广东重金奖励外来人才 最高购房补贴可获千万,等等等等。
这些好处,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
中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制造大国”跃升为“创造大国”,只有靠海归。 每一个企业都想生产出最好的产品,每一所院校和科研机构都想拿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海归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3.3 海外留学人员海归的八大动机
尽管国内为吸引海归已经下了大本钱,投下很大的资金,但海外学子中并没有掀起轰轰烈烈的归国高潮。 笔者研读了至少50篇海归和海不归的心得,参考了一个小型民调(http://bbs.gter.net/bbs/thread-365866-1-1.html) ,对于海归的动机归纳如下:
3.3.1 第一类动机: 主动型
1.    寻找归属感,落叶归根。 远离家乡,总有一种空虚感。 回到自家的土地上,每天早晨一打开窗子,一股炸麻团,炸臭豆腐的味道飘来,老远听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小贩子的吆喝声,叫骂声,讨价还价声,城管毒打农民的责骂声。 一碗香喷喷的豆腐脑,两根油条,三个小笼包,管饱。 小轿车穿过繁华的大街小巷,路人投以羡慕的眼光。 一进实验室一大群学生跑过来问早,就连党委书记见了你也要点头哈腰。 晚饭四个盘两个汤,一盅老酒,感觉特好。 饭后去澡堂或洗脚城泡个澡。 要有女学生送上门,不要白不要,还不必担心被指控性骚扰。 晚年多泡妞,采阴补阳,长生不老。 这种感觉,这种日子,这种文化,在国外就是给一亿美元也买不到。
2.    寻找成就感。 中国人在国外大都默默无闻,给老外打工。 由于语言、文化、思维、习惯等局限,中国人在国外出人头地的机会并不多。那个玻璃天花板永远戳不破。 回到自己的国家,这些天然障碍全无。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加上国内对于海归的种种优惠和充足的资源,一些海归两三年便可出类拔萃,十年八年便可身价百倍。 一个在国外应聘大公司连连惨败的海归,回国后也许很快就当上部门经理,三年后就升为副总裁,五年后就出席“两会”。 这种奇迹虽然不很多,但也频频有传闻。
3.    海归可以搭上国家高速发展的快班车。 国家高速发展时期,既为海归提供了大量施展拳脚的机会,也给海归们提供了许多功成名就的实验平台。 很多大型项目,在国外论证要几年,审批要几年,筹款要几年,最后设计又要几年,等到施工时已经落后许多年了。 华人在这些国外大型项目中只不过跑龙套,打下手。 国内的高速发展形势下,所有的环节都加快,可谓一日千里。 海归进入国内大型项目,不再是跑龙套,而是主人翁。 中国的若干项目不但早已超过国外,甚至建立起了中国标准。 参与这些项目,并不完全是为了钱。 事业上的成就感,也是一种激励。回到国内,可以立即就投入那些国外还在论证的项目, 几年之后再出国就可以向国外的同行炫耀。
4.    报答国家的培养,报效祖国,为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我写这一条并非我真相信有很多的海归是在这种动机的驱动下回国的。 但我必须承认很久以前的大多数该归确实具有这种报国心态。 现在有些海归也这样形容他们回国的动机。
3.3.2 第二类动机: 被动型
5.    在国外很难找到工作,混不下去,不得不回国。 不能否认,有不少海归,确实是在国外走投无路,才选择回国这一条路的。 这些海归之所以在国外“混不下去”,有各方面的原因。 例如: 专业很狭窄,国外就业市场太小;学业已完成,但签证快到期,找不到工作,签证无法延续;在国外找到工作了,但能力太差,无法胜任;国外经济一直不景气,被炒了,重找工作太难,等等等等。 有的海归,回国不是生活或职业所迫,而是因为自己在海外的路子已经走到头,无法更上一层楼, 回国也许可以柳暗花明,找到第二春。
6.    在国外找老婆不易,没有MM看得上,回国找老婆容易,大把抓,送上门。 因为找不到老婆而回国的,不多,但也有。一般来说,在国外(当然不是指俄国、安哥拉、南非、越南那种“国外”)读完学位后,只要找到一份工作,把签证搞定,回国娶什么样的MM都比较容易。
7.    父母在国内家产万贯,必须回国继承家业。 这种富二代海归,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8.    老爸在国内是高官,已经安排好了国内的前程,无论回国是去当官还是做生意,都前程无量。 留在海外,唯一一个作用就是帮老爸存钱。这种官二代海归,有越来越少的趋势。现在的官二代,一旦出国多半就不回去了,为的是在国内的“裸官”老爸一旦东窗事发,留条后路。
3.4 海不归的八大原因
笔者身边就有大批海不归,以至于笔者的雇主在每年颁发的的员工福利计划小册子,居然还有中文版本。 这些海不归,绝非等闲之辈。 他们出国前大多来自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知名高校,有的出国前在国内已经小有牛B。 他们在这边的地位高低不一,但很少考虑过回去。 为什么呢? 笔者阅读了万维“海归,海不归”征文论坛的许多心得体会,参考了网上的一些牛文,总结出来“海不归”的八大原因:
1.    许多海不归认为,国内各大研究所,高等院校都已人满为患,竞争激烈,不需要海归去凑热闹。 回去,表面上人家说是欢迎欢迎,就怕真正一到了所里、系里,人家就开始排挤你,冷落你,打击你,折腾你。 就算给你个系主任当,你也未必真有权力。
2.    国内的科研硬件这几年已经迎头赶上,但科研环境却在渐渐恶化,主要是研究人员的心态越来越不正。 很少有人愿意“十年磨一剑”,谁都想走短平快的发展路线,人人空前地浮躁,那根本不是出成果、出人才的环境。 大家都在关心自己的提拔,却并不在乎是否真能干出活来。 能炒就炒,能吹就吹,能骗就骗,能山寨就山寨。 在这种恶劣的学术环境里呆上几年,啥也做不出来,人的最宝贵的时刻被白白耽误掉了。 国外的世界一流的科研环境,并非全归功于硬件发达,更重要的还是整个研究气氛融洽,人人做事靠谱,加上大师层出不穷,在这种健康的环境下做研究,想不出成果都难。 想做事,就呆在国外。 想出名,可以考虑回国。
3.    海归回到国内,子女教育是大问题。 亏什么都不能亏孩子,培养下一代是硬道理。 孩子在海外接受了尊重孩子个性的启发式教育,回到国内再接受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整天死记硬背,作业成堆,老师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孩子既没有足够的时间玩乐,也没有足够的休息。 活蹦乱跳的孩子,回国半年变呆瓜,一年变成只会背书的傻瓜。 这种局面,家长看了,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再也不要海归了。
4.    国内物价、房价奇高,海归受不了。 今年春节,笔者请住家斜对面的邵教授吃饭。 席间邵教授谈到他的一位得意门生,来自清华,在他门下做博士后,宁愿一直做下去,就是不愿海归。 为什么呢? 因为他在这边做博士后,薪酬虽然不高,但却已经买“别墅房”,几年即可还清房贷。 他如果回国,20万年薪,200万一套两间一厅,十年内无法翻身。 所以他不要回国。
5.    国内大环境恶劣。 “就算给我一千万,也不要海归”是最近很流行的一篇网文。 那里面重点谈到的是国内的公害污染、食品安全、饮水质量,乃至有毒空气等方面的问题,如瘦肉精、地沟油、一滴香、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陈化粮、碘雀巢、增稠蜜、红心蛋、糖精枣、氟化茶、铝馒头、硫银耳、农药菜、三鹿粉、苏丹红、箱子馅、甲醇酒、人造蛋、纸腐竹、罂粟汤、硫磺椒、激素花、毒米线、避孕鳝……,等等,让人心惊肉跳,望而止步。
6.    出国多年,为人处事本领退化,国内人脉全失,难以应付国内的复杂局面。 在中国关系比本事更重要。 没有关系就没有一切。 国内人际关系恶劣,稍不留心便会遭小人暗算。 国人与人斗,其乐无穷。 国外人际关系简单,无须谨小慎微,不必提防伪君子,所以出国后锋芒渐失,不再会与人斗。 一旦回国,在人际斗争中海归的劣势明显,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海归远不是土鳖的对手。 即便走在大街上,人与人关系也冷若冰霜。 被抢被偷,还要向盗贼陪笑脸。 被撞伤要赶紧闭眼说没看见车牌。 不慎摔倒要赶紧声明是自己惹得祸。 人与人关系如此恶劣,有自知之明者,不愿意回国再趟这一滩浑水。
7.    要海归,年龄大太,超过国内的年龄限制。 许多国内单位明显规定只要XX岁以下的海归,使许多超龄者或高龄者望而却步。 其实,这些人也不过是四十出头,五十不到,正是人生和事业的顶峰。
8.    老公要海归,老婆不批。 很多男性海归,一去便永远不归,那是因为国内的MM太美丽,太主动,太妖娆,太给力,三下五除二便把海归弄上床。 能够坐怀不乱的,要不是恐龙再世,要不是神仙下凡,人间稀有。
3.5 提议和建议
如果你早早就已下决心不要海归,你最好 think again! 国内有的方面确实很糟,但国内也有不少方面确实很好。 工人农民的日子确实不咋样,但作为高层次的海归你绝对不用那么辛苦。 国内的官员腐败是不争的事实,但你为何不去改变那个事实? 报纸上老是说国内当官的多么坏,但你应该看到国内的老百姓也学得很暴躁,很狡猾。 大家都在变。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一丁点事情就有可能会导致某个官员丢掉乌纱帽。 所以你不要总以老眼光看待国内的新事物。 建议你常回家看看,常去几个一线、二线城市转转。
如果你已经决定在某个时候海归,我也同样劝你think again! 如今国内大大小小的官员谁不盼着国外有条路子,你走到这一步十分不容易。 请务必读完下一章再回头看看。 也许你正在犯着下一章所谈到的某个错误。
4 海归常犯的错误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要不要海归,最好了解一下已经海归的成功秘诀和他们常犯的错误, 至于他们成功的故事,报章杂志上天天有,早就吹得天花乱坠,所以笔者就不在这里重复。 他们的教训,很少有人愿意提起,但却很重要。 总结起来,海归通常会犯以下这些错误:
4.1 没有充分考虑回国的风险,草率回国
决心回国的那一刻,也许比你决定出国的那一刻更加激动人心。 国内欢迎你的人群汹涌澎湃,单位领导在最贵的酒店请你几大桌,美丽的姑娘朝你猛送秋波,几百万拨款直接打到你的实验室账户……。 这些都是假象。 也许不要三个月你就会臭名远扬。 回国这种决定一定要反复考虑过各种风险和得失后郑重地做出。 建议你不妨把cost 和 benefits 全部写下来,做一个客观的比较,留下后路。 然后对自己说: 我决定回国了,我不会反悔。
4.2 不签订合同,仅凭口头许诺,贸然回国
有些海归决定回国时不过是凭了国内接收单位的口头许诺,就贸然回国。 这些许诺无论多动听,多慷慨,实际上不过是空头支票。 这种悲剧我们已经看到N次了。 在海归之前要和国内的接收单位把所有的许诺用白纸黑字写下来,做公证,让对方很难改口。 以后对方如有违约,可以去法院打官司。 合同越详细越好。 比如说工资总额和支付办法,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信费,等等等等。 在国外不必操心的许多东西,在国内就是很重要的额外福利。
4.3 一颗红心,没留后路
人非神仙,岂能无误? 回国容易出国难。 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笔者建议: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三条后路,四项基本原则。
•    一颗红心: 回国一定要有信心,有决心,有干劲, 别婆婆妈妈。 如果没有信心,趁早打消回国的念头。 回国就要懂得请客吃饭,就是做文章,但不可温良恭俭让。
•    两种准备: 可进可退。 一旦搞砸,手上有绿卡,随时可以退踞海外。
•    三条后路:为自己至少留三条后路。 一旦头一个接收单位搞砸,也许可以试试另一个接收单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第二条后路就是自己创业。 在国内混一两年后,熟门熟路了,人缘也建立了,要创业也许是个好主意。 第三条后路就是一开始别全家一起归国,太太可以先在国外留守,一看形势不妙,就溜。
•    四项基本原则: 原则上不能把所有蛋蛋都装到一个箩筐里,原则上一定要迅速搞好人脉关系,原则上回国后不能装清高,要会一点流氓习气,原则上要明白这个世界可以没有你。
4.4 对接收单位没有做充分的了解,就匆匆加盟
很多人在回国前只看到接收单位开出的的丰厚条件,却没有做足功课,对对方进行充分的了解。 回国后发现接收单位根本就没有足够的revenue 来养活自己这么昂贵的海归。 敝人在2000年也和香港一个公司商谈过由他们派敝人去上海常驻,担任他们在内地的CIO的事宜。 他们开出的各项条件都十分慷慨,但敝人自己调查了他们的营运状态后,发现他们从房地产到高科技,从物流到互联网,几乎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却没有一个固定和长期的core business。 询问他们的CEO后,他们也含糊其辞。 敝人决定对于这种随波逐流的公司,生意再好也不可加盟。后来的事实证明,幸亏敝人当时有仔细考虑。
4.5 牛皮吹得太大,被人打假
海归如果不对自己的学历、经历和贡献适当地包装,国内很少会有用人单位会甩你,除非你有杨振宁那种名气。 但包装过分,也是一种风险。 如果没有方舟子,造假可以再升几个数量级。 问题是方舟子既打不死也告不死,所以你就要特别注意。 陈进、唐骏的下场放在那里。
4.6 脸皮太薄,转型太慢
国人出国后,在心态、为人处事的原则、对社会的态度等方面经历了一个从复杂到简单,从谨慎到宽松,从阴晦到明亮的转变过程。 这一套西方的文雅拿回国内就是无能的表现,迟早要耽误大事的。 回国后就要把这种转变来一个Undo,也就是要倒转型。 先从最小的事情着手,比如说要重新学会排队加塞,重新学会跟小贩子讨价还价,重新学会在公众场合跟任何人大吵大闹,重新学会打手机大吼大叫。 大的方面,既要学会合理地、科学地吹牛,还要懂得在一定的情况下耍脾气,甚至耍赖皮。 比如说,一屁股坐到系主任家里: 你要是不给我解决问题,今后我就吃住都在这里。
很多海归之所以不成功,并非由于本事不够硬,而是因为脸皮不够厚,打不开局面,拉不到关系,搞不到特批。 太平洋集团前总裁严介和说过:什么是脸面?我们干大事的从来不要脸,脸皮可以撕下来扔到地上,踹几脚,扬长而去,不屑一顾。 中国就是个大染缸。海归要站住脚,要比土鳖更不要脸才对。
5 国内海归接收单位常犯的错误
本文是专为海外学子写的。 但敝人在研究了不少案例后发现国内有的接收单位也傻的可怜,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受一些坏海归的骗。 这些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在此只把国内接收单位常犯的一些错误列在这里,以后另文详述。
5.1 海归接收单位常犯的6大错误
1. 不符合实际地夸大本单位对海归的种种优惠条件,开空头支票。坑人害己。
2. 被海归的大公司、名牌大学的高职位所骗, 实际上那家伙在那里不过是个小喽罗。
3. 对引进的海归没有仔细调查过,后来发现硬伤太严重,例如有犯罪记录,
4. 引进的海归有学术造假,很快就被方舟子被打假,颜面丢尽。
5. 引进的海归徒有虚名,徒有高学位,待遇丰厚却毫无建树,引进了个不能干活的书呆子。
6. 海归带来的新技术有违他国技术专利,或是偷窃,无法正式采用。
笔者发现,国内接收单位所犯的一些错误,跟一些坏海归的种种劣行有关。 笔者把这些劣行罗列出来,希望海归们少干这些缺德事。
5.2 海归最流行的骗术
1.    报酬欺骗: 为了回国,我拒绝了国外XX万美元一年的高新聘请。在此之前我的年薪已经是XX万美元。
2.    职务欺骗: 我在国外是某某大公司或某政府机构担任首席科学家。 我以前曾经是国外某大学的教授。
3.    能力欺骗: 我在国外XX大公司里担任高管,曾经负责过举世瞩目的XX项目。
4.    忠诚欺骗: 为了回国,我拒绝了国外某知名教授要我担任副教授的聘请。
5.    资金欺骗: 我拿到了美国政府大笔GRANT,做某方面的研究。
6.    学术欺骗: 在某某期刊上发表的那篇文章,作者就是我(中国人同名同姓的太多)。
7.    人脉欺骗: 这张照片上,站在我旁边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XX博士。 我曾是他的学生。 我是美国某参议员的竞选班子成员。
8.    专利欺骗: 我手中有XX项美国专利。
5.3 提议和建议
•    国内的接收单位和海归都要少吹牛,多说实话。 骗来骗去,最终都是输家。
•    接收每一个高端海归都要慎重,仔细查查他的背景,评估他的能力,甚至可以模拟打假。
•    下了赌注,就不要反悔。 吃了亏全当交学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7 20:00:37
很多贪官企业老板都在想方设法把老婆孩子往国外走私,给自己留条后路,普通百姓也想走,只不过没有渠道。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7 20:01:03
很多贪官企业老板都在想方设法把老婆孩子往国外走私,给自己留条后路,普通百姓也想走,只不过没有渠道。
回复

使用道具

10

主题

218

帖子

495

积分

骑士

玉在山而草润

积分
4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0: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卖自话
俺虽转发此稿,理解写者的心思,自己却是一根浮在美国多铁红泥里的铁杆稻草(听行市就是不结粒子、没什么收获的那类)。不敢自称是三高白骨精,与咱老祖的为人古训不符;若称祥林嫂,也不是文中那种,却是是反类的。但年底无事,又无处捐门坎儿,读到有感觉的文章,忍不住与网友分享一下。也忽然来了兴致,用正儿八经的题材取取乐儿,给真真假假有如此踌躇且芳年已去的半旧男童鞋们逗逗闷子:

等老夫你想起回头一看,
分江山的无枪战刚刚打完,
坐江山的职位牌早早占满,
尚还有意怜怜攀铜枝的青鸾,
只可惜老树无根,
还得在池塘对面结蔓。
叹叹气,
摇摇手,
那叫个望洋兴叹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7 21:22:55
想想国内的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食物吧,想出来能出来的都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7 21:23:37
“几乎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 也太夸张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8 10:35:46
困惑 ?
if you're 40+ you should not "困惑".
回复

使用道具

0

主题

340

帖子

778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778
发表于 2012-12-18 12: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中国的环境和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15:00 , Processed in 0.1225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