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6|回复: 4

续11:揭开盲区---真详细,虽也有数据错误,但基本是第一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3-2-20 21: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24】




  1942年5月7日,新38师113团接受杜聿明的命令,来到卡萨阻击日军。5月9日午夜,奉师长孙立人之令,副师长齐学启来到卡萨前线。
  鉴于当时掩护任务已经完成,第五军和新22师已经转移,113团团长刘放吾和齐学启商议,决定让齐学启带着重伤员先退,刘放吾带着部队继续监视日军,等到半夜时分再退出战场。
  齐学启退出卡萨后,没有去找孙立人和38师主力,而是去归还从第五军军部所借用的一辆装甲车,并向杜聿明报告113团为全军断后的情况。齐学启是个正人君子,在当时那种乱象中,他依然遵守诺言,要给杜聿明归还车辆。
  战火纷飞,狼烟四起,有一辆装甲车,会提供很多安全保障。即使作为将军的他没有归还,杜聿明也不会怪罪,可是,他还是要还。


  在第五军军部所在的曼西,齐学启见到了杜聿明,归还了装甲车,并说了他和孙立人相约的事情,当时,孙立人派遣叶遇春副官在约定地点等着他,然后他就会坐着叶遇春开来的汽车回到新38师师部。
  杜聿明答应派车送齐学启去约定地点。
  然而,当时大撤退已经开始,曼西都处都是繁乱景象,杜聿明急切间找不到一辆空余的汽车。
  齐学启在等车的间歇,突然想到第五军野战医院里还有一些新38师的伤兵,这些伤兵是在仁安羌战役中负伤后,来到第五军野战医院里疗伤的。
  齐学启决定去看看这些袍泽弟兄。


  新38师的伤兵们躺在野战医院里,心情低落。远征军战败的消息,他们已经听说了,而且,他们又刚刚得到一个消息,伤兵向后方转移,没有车辆可以坐,要全靠自己的双腿。这些无法单独行走的伤兵,不知道往后该怎么办。
  就在这时候,齐学启来了。


  伤兵们在绝望中突然看到自己的长官来到,一个个都眼泪簌簌,悲喜交集。他们一致决定,不愿跟着杜聿明的第五军撤退,而要跟着齐学启一起回到新38师,跟着新38师一起撤退。
  孙立人和齐学启都爱兵如子,士兵们对他们都很有感情。
  败局已定,无力挽回,把这些伤兵交给第五军,绝对凶多吉少,齐学启就决定带着他们一起回归新38师。
  就这样,齐学启带着一群伤兵离开了第五军军部,一路向西,觅路行走,寻找新38师。


  齐学启离开后,第五军也离开了。
  齐学启带着一群伤兵向西,杜聿明带着大队人马向北。
  齐学启的预言是准确的,让伤兵跟着第五军是凶多吉少。


  5月15日,也就是齐学启带着新38师的伤兵离开第五军军部的第五天,第五军来到了一个叫做莫的林地方。
  莫的林再向前,无路可走,所有人都从汽车上跳下来。为了不把物资留给日军,远征军把一路带来的汽车和大炮堆放在一起,浇上汽油点燃了。火光熊熊,燃烧了一个晚上,哔哔啵啵的燃烧声夹杂着钢管的爆裂声,在静静的夜晚听起来让人心悸。
  天亮后,第五军所有人,包括杜聿明都徒步进入黑暗的丛林中,在树林之间觅路前行。1500名伤员留在原地。
  事实上,在那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带着1500名伤员穿越缅北野人山,是非常不现实的。
  伤兵们所面临的,只能是死亡。


  5月21日,就在第五军的先头部队离开莫的林6天后,日军的先头部队赶到了。留在莫的林的1500名远征军伤兵,失去了战斗能力的1500名远征军伤兵,因为不愿意被日军俘虏,就挤坐在一起,让还能动的战友浇上汽油,引火自焚。
  1500名不愿意跟随大部队,担心拖累大部队的远征军伤兵,在这天的凌晨一起慨然赴死。
  当天晚上,后卫部队把这个消息报告了杜聿明,杜聿明悲伤不能自已,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帐篷,面对着莫的林方向,俯首默哀,沉默良久,然后,他抬起头来,面对星空朗朗起誓:“光庭只要一息尚存,誓灭日寇,报此仇雪此恨,以慰诸烈士在天之灵!”光亭,是杜聿明的字。
  可惜的是,杜聿明的愿望没有实现,他在这次离开缅甸后,一直到抗战结束,都没有再回到缅甸。


  第五军的伤兵慨然自焚,齐学启率领的新38师伤兵也危机四伏。
  当时,即使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在强敌环伺的境况中,要觅路突围,也凶多吉少,何况齐学启带领的这一群伤兵。
【3-25】




  第五军能够提供到的,只是这些线索。
  而齐学启去了哪里?他和新38师那些伤兵的结局怎样?没有人知道。


  孙立人来到印度后,目睹英军的腐败和无能,心中深有感触,他曾经在1942年6月10日给蒋介石发过一封汇报信,信中有这样的内容:
  “……在军事方面者,如清德温江水深流急,右岸皆山,本为印度东陲之天然屏障,而英军竟放弃不守,任敌寇长驱直入。又如印缅边界之山地,均系峻岭重峰,绵延数百英里,实为险要,然山中小路,到处可进,英军既无工事,又无兵扼守,即使间或驻有少数部队,其警戒亦异常疏忽。当职师入缅时,英方以为如此天堑,我亦通过,均以为神奇而表示惊讶。尤为令人寒栗者:此间英军事当局,均以雨季到来,行军困难,可资拒敌,其侥幸苟安之心,概可想见……”
  英军狂妄自大,又缺乏经验,一旦战事爆发,日军就可长驱直入,失败在所难免。英军虽然号称在印缅边境布防三个师,实质上兵力不足一个师。英军司令部显然也知道依靠这些有着贵族气质的老爷兵,是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的,所以他们就开始打新38师的主意,想让新38师驻防,再次帮他们挡子弹。
  孙立人不上当,他以“部队作战太久,人员弹药均需补充,修正后方可再战”为由,婉言谢绝。然后,孙立人向司令长官罗卓英建议,让新38师稍事休整后,经雷多绕道回国。
  孙立人来到印度,并没有打算在这里呆多久。这里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大英帝国一向牛皮哄哄,看不起东方人,不但看不起自己殖民地的印缅人,也看不起早就从他们的殖民地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
  第一次缅甸战争,中国远征军开进缅甸,是为了保护滇缅公路这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而现在来到印度,自己国家里炮火连天,无日不战,谁愿意留在这里替英国人打仗?
  不久,经过罗卓英和英军方面交涉,1942年6月20日,孙立人带着新38师,从英帕尔步行来到了雷多。
  日军要从缅甸进攻印度,只会选择攻打英帕尔,而不会选择穿过野人山攻打雷多。所以,新38师在雷多得到了很好的休整。


  新38师要从雷多回到中国,必须穿过野人山。
  要穿过野人山,必须适应那种极为恶劣的气候环境,野人山最恶劣的,当数疟蚊,任何人只要被这里的疟蚊叮咬,就会传染疟疾。传染了疟疾,轻者丧失战斗力,重者死亡。


  在古代,疟疾叫做瘴气。据说瘴气的名字是这样来的,疟蚊黑压压地铺在水面上,等到有人走近,就会轰地一声飞起来,像河面上升起了蒸汽一样,人一碰上,就会死亡,所以,人们就把疟疾叫做瘴气。
  而雷多又是全球疟疾最严重的地方。
  新38师在雷多进行丛林作战训练,第一步是与疟疾作战。
  为了防止疟疾发生,每天早晨和晚上,由值星官监督,每个人必须吃下两粒奎宁丸,奎宁丸可以防止疟疾。每个人出门,都要戴着防蚊手套和防蚊面罩,而平时没事,也尽量呆在蚊帐里。
  美国在雷多设立有野战医院,因为没有战事,医院里收养的都是疟疾病人。新38师刚刚来到雷多的时候,每个连都有二三十人住进医院,后来,随着奎宁和防护措施的普及,再几乎没有过疟疾发生。
  仅仅防蚊是不够的,为了能够穿越野人山,击退拦路的日军,新38师还在进行训练,准备从雷多出发,徒步走回中国。


  1942年7月下旬,新38师在雷多等到了杜聿明和新22师。
  杜聿明很快就回国复命,此后再没有回到印缅,尽管他一直想在缅甸一雪前耻,报仇雪恨,可惜他一直没有机会。纵有万般豪情,也尽化为灰烬。
  复仇的机会留给了一直和杜聿明不睦的史迪威。
  缅甸反攻,成就了史迪威一世英名。正因为史迪威在缅甸战场取得的巨大成功,他以后得以乘着飞机去日本本土接受投降。
  杜聿明回国了,而新22师师长廖耀湘和3000名绝境求生的远征军将士留在了缅甸。


  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最早来到印度的史迪威密切关注着远征军的一切。
  当史迪威听说新38师来到缅甸,新22师也来到缅甸,史迪威心花怒放,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重整旗鼓的机会来了,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
  中国远征军中,最具有战斗力的三个师中,有两个师来到了这里。200师在同古一战,已经被打残,史迪威觉得他依靠中国新38师和新22师这两个王牌师,就能够实现自己复仇的梦想。
  新38师伤亡不大,战斗力仍旧让日军胆寒;新22师尽管伤亡巨大,但是能够走出野人山的,都是百炼成钢的勇士。
  史迪威手中两把利剑,他要挥舞着这两把利剑,展开复仇之役。


  1942年6月,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在印度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得到批复。
  6月24日,蒋介石任命史迪威担任这支训练部队的司令。
  在印度,史迪威充分发挥自己的外交才华,周旋于重庆、伦敦、华盛顿之间,很快就赢得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中国方面同意向这支军队补充兵员,美国方面同意提供武器装备,英国方面同意提供给养和服装。
  不久,史迪威又向英军提出要将蓝姆伽作为训练场地,获得同意。
  7月23日,中国远征军留在印度的部队,开赴蓝姆伽。孙立人看到准备训练反攻,就放弃了带队徒步回国的想法。
  7月30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负责督训新38师和新22师。
  中国远征军改为中国驻印军。
  所以,我们如果翻看这时候的中国驻印军照片,能够看到一群中国士兵,穿着英军服装,拿着美军武器。


  这时候的史迪威雄心勃勃,信心爆棚,他对外界宣称,他训练中国驻印军的近期目标是:“收复缅北,修筑中印公路”。当时,中国抗日战场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因为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和滇西,而被迫中断。史迪威要另外修筑一条公路,从印度穿过缅北野人山,与中国境内公路相连,让美援物资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境内。
  整个二战一盘棋。美国帮助中国武器,中国战场就能拖住更多的日军,美国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就会减轻。
  史迪威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训练装备全中国的军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由他担任中国战区的盟军总指挥,指挥大军向日军占领的沿海地区发动大反攻,并一直打到东京去。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踌躇满志的史迪威对记者说:“我一定会要把日本人给我们的打击,连本带利还给他们。”
  史迪威这样说,是因为他对中国士兵有着强烈的信心。当那时候的英国人对中国军队的认识还停留在清末的辫子军时,而美国人史迪威则认为,中国男人吃苦耐劳,服从命令,要求很低,只要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武器,就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训练开始了。一群怀着复仇之心的中国男儿,云集蓝姆伽。
  蓝姆伽,是一个地图上也难以找到的小地方。
【3-26】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缅甸战役,是和这个名叫史迪威的美国人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次缅甸战役后,日军将史迪威和中国远征军赶出了缅甸,倔强的美国人将此引为奇耻大辱,决心复仇。
  1942年7月19日,史迪威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反攻缅甸计划》,他计划从陆路和水路同时出兵,南北夹击:首先,在印度的中、美、英军队联合东征,从印度攻入缅甸;同时,在云南的中国军队开始西征,两支反攻的军队会师曼德勒,然后一路南下,向仰光进发。在陆路进攻的时候,英国海军驶入印度洋,夺取孟加拉湾,然后从仰光登陆。这样,水陆两支军队实现大会师,夺取整个缅甸,把缅甸的日军全部歼灭。
  8月1日,史迪威的全面反攻计划得到蒋介石的批复。如果史迪威的反攻缅甸计划成功,中国战场上的压力将会得到彻底减轻。而且,从缅甸战场上经过锤炼的中国威武之师,拿的是美国的武器,而这正是当时的中国军队最需要的,在光复缅甸后,中国军队拿着美式武器开进中国战场,中国战场上的艰苦形势,将会得到极大改观,抗战胜利指日可待。
  蒋介石开始了愉快的等待。


  11月3日,史迪威从印度飞到重庆,向蒋介石汇报他与英军的商谈结果,要求在1943年3月1日左右发动缅甸反攻。蒋介石当即答应,并表示,中国可以在云南方面出动15个师。
  一直在云南昆明担任11集团军司令的宋希濂,回忆到当时的反攻规划时,写道:日本在缅甸现约五个师团,将来增加到十个师团为最大限度;中国陆军以15-20个精锐师,从滇西滇南攻入缅甸。
  宋希濂提供的这份资料,说明中国高层的预测完全准确。当缅甸战役最激烈的1944年下半年,缅甸战场上的日军刚好是9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他们分别是:15军下设的15、31、33师团,28军下设的2、54、55师团,33军下设的18、56师团和缅甸方面军直属的53师团和24混成旅团。
  而中国滇西远征军的兵力则有16个师:第11集团军下设的9个师、第20集团军下设的4个师和滇西远征军司令部直属的第八军3个师。


  中国方面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可是,全面反攻缅甸的计划最终没有实施,原因在于又是英国人在背信弃义,食言而肥。


  蒋介石最担心的就是英国人背信弃义,他认为“此次不反攻则已,一旦反攻,非胜不可,绝不能再受第二次之失败。”
  确实是这样,如果在缅甸战场再遭受一次失败,中国的抗战信心将会遭到极大损伤,中国的抗战形势将会异常严峻,而且很有可能,得胜的日军从缅甸长驱直入,进入中国的西南。到那时候,蒋介石将将退无可退,也许真的就要带着民国政府去往偏远闭塞的不毛之地西康,与日军继续抗争。
  为了避免再次被英国人出卖,1943年1月,蒋介石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督促英国,调动陆海空力量,共同克复缅甸。
  同时,为了能够保证中国战场的胜利,蒋介石向英美提出:空运物资每月一万吨,飞机500架。说实在话,这点物资援助和飞机对于当时的中国战场,并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蒋介石的要求触怒了美国人史迪威,史迪威质问蒋介石:“是否不达到标准,即不对日作战?”
  蒋介石认为史迪威作为自己的参谋长,居然用这样轻蔑的语气和自己说话,异常愤怒,但是他隐忍没有发作,而是回答:“中国抗战已经六年,即使太平洋战争不起,中国亦可独立抗战。”
  当天晚上,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此事,感到史迪威“可恶不敬之极”。
  然后,蒋介石让当时身在重庆的美国陆军航空军司令阿诺尔转告罗斯福和丘吉尔:“余当尽其所能,不惜牺牲一切,以期不辜负友邦之期望也。”


  蒋介石踌躅满志,希望能够三国联合,光复缅甸,一直焦急等待着英国人的答复。
  5月13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太平洋军事会议,宋子文奉蒋介石令,专门找到邱吉尔,要求邱吉尔答应尽管反攻缅甸的计划实施。
  然而,邱吉尔态度消极。宋子文追问:“是否准备放弃缅甸?”邱吉尔回答:“英美军事专家正在研究。”宋子文倍感紧张和痛苦。
  中国人又一次被英国人出卖了。


  1943年春,因为有史迪威的全面反攻缅甸计划,而邱吉尔也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确定并决定实施这个计划,所以,蒋介石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反攻缅甸的计划。
  蒋介石将部署在长江沿岸的第六战区主力抽调到云南和贵州一带,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也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所以,造成了鄂西空虚。
  日军看到鄂西空虚,立即调集重兵,沿着长江沿线疯狂进攻三峡地区,准备从宜昌溯流而上,攻占重庆。日军的军舰可是相当厉害的,中国的海军那时候已经被打光了,只能依靠布设水雷阻挡。
  当时,日军从宜昌出发,已经打到了长江岸边一个叫做石牌的村庄,石牌是长江一个大拐角,从石牌往上,再无险可守,日军只要过了石牌,就一路畅通,直逼重庆,当时的形势比千钧一发更危急。
  关键时刻,第11师师长胡琏带着8000死士,坚守石牌,至死不退。日军的海军陆战队冲上了江岸,与8000死士展开白刃战。
  我曾经采访过石牌村的老人,他们说,有三个小时听不到枪声了,因为来不及装子弹,双方的军队只能拼刺刀。三个小时过后,冲上江岸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被胡琏的11师压回了长江。
  这是二战时期最大的白刃战。
  当天午夜,失败了的日军悄悄逃走了。


  因为把重兵布防在滇西,准备反攻缅甸,造成鄂西形势危如累卵。没想到的是,英国人现在居然又要改变计划。
  英国人实在太不厚道了。
【3-27】






  全面反攻缅甸的计划最终搁浅了,而蒋介石所在的重庆陪都差点被日军占领。
  蒋介石被英国人邱吉尔算计了,中国驻印军的军官们也差点被美国人史迪威算计了。
  美国人史迪威认为中国军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人,但是中国将军是不优秀的。所以,史迪威在没有征得蒋介石同意的情况下,就将300余名美国军官调到了印度,准备替换中国远征军中营长以上的所有军官。
  史迪威的这一举动遭到中国远征军所有军官的集体抵制,也遭受了蒋介石的反对。那300余名远道而来的美国人,在印度无所事事,他们对史迪威也牢骚满腹。
  史迪威骑虎难下,此事做得实在欠火候。


  1942年10月,史迪威向蒋介石状告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他说罗卓英“终日绕室彷徨,对于军队之教育训练毫无办法”,还列举了罗卓英的十大罪状。罗卓英也是抗日名将,他曾经带着74军等部队组成的第19集团军,打了一场上高会战,上高会战在敌我双方比例最接近的不利情况下,取得完胜。
  为了缓和矛盾,蒋介石将罗卓英调回了国内。说实话,罗卓英确实很冤枉,他成为了蒋介石和史迪威斗争的牺牲品。
  而那300名美国军官,除派一部分到昆明建立训练基地外,其余的分配到中国驻印军担任各级联络官,也有的在蓝姆伽帮助训练中国军队。毕竟那些美国提供的,印着洋码子的新式武器,他们比中国远征军操作更熟练。
  罗卓英回国后,中国驻印军简化为新一军,在派遣谁担任新一军军长时,蒋介石颇费周折。本来蒋介石想派邱清泉去印度担任新一军军长,但是何应钦认为,邱清泉脾气暴躁,难当此大任。因为在印度当新一军军长,不但要会打仗,还要会外交。要能够周旋于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必要时能够忍受屈辱。而邱清泉尽管战功辉煌,但是脾气粗鲁,他有一个外号叫“邱疯子”。既说他打仗凶猛,又说他脾气凶猛。
  何应钦建议改派郑洞国任新一军军长。
  郑洞国也是一员抗日名将,长城古北口、保定会战、血战台儿庄、昆仑关大捷,都建立了赫赫战功。更难得的是,这样一个威风八面的战将,竟然性格柔和,为人低调。
  1943年春,郑洞国走马上任,任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担任新一军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新一军另外一个师——新22师师长仍由廖耀湘担任。此时,后来也归新一军建制的胡素将军的30师,还没有成立。


  新一军军长是郑洞国,副军长是孙立人,那么忙前忙后的史迪威担任什么职务?
  当年,英军在印度的军队职务编配上非常搞笑。
  英国人仍然妄自尊大地认为“欧洲第一”,对亚洲战区还没有上升到战略的意义上,尽管中国和美国力主全面反攻缅甸,但是英国总是推三阻四,他们以“确保印度”为最高目标,不愿对缅甸出兵。
  当时,东南亚盟军总司令是蒙巴顿,史迪威是盟军副总司令;盟军总司令部又下设地面部队司令官,由吉法德担任;吉法德的下面,又有11集团军军团长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下面是14军团军团长斯利姆,斯利姆的下面又是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史迪威的下面是新一军军长郑洞国,郑洞国的下面是新38师师长孙立人。
  在这个架构中,史迪威出现了两次。
  所以,当史迪威要率领中国驻印军进入缅甸作战的时候,蒙巴顿说,让史迪威找地面部队司令吉法德请示。史迪威勃然大怒:“是我领导吉法德,不是吉法德领导我。”
  大英帝国的军队,战斗力差,机构臃肿,早就不是当年海外殖民开疆拓土的帝国军队了。


  史迪威和蒙巴顿的矛盾,也就是美国和英国对待中国的矛盾。
  邱吉尔一直看不起中国,他认为中国落后,对于中国成为他的盟友,一直别别扭扭;而罗斯福对全面反攻缅甸的计划全力支持,“中国必须成为一个强国,以弥补日本留下来的空白。”
  罗斯福已经想到了战后。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注定是要失败的。然而,日本失败后,谁来在亚洲遏制社会主义的苏联,美国选择了中国。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和尽管结束二战的原因,还有减轻太平洋战场上压力的原因,美国的战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印度加尔各答,然而又通过“驼峰航线”,运往中国。
  美国算准了二战结束后,中国会成为一个大国,但是没有算准,二战结束后,中国的内战又开始了。
  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机会。


  当年,在印度蓝姆伽受训的新38师战士李文才,并不知道中、美、英三方的博弈和交锋,不知道英国人的背信弃义,两面三刀,他和所有的战士一样,只知道艰苦训练,杀出一条血路,打回老家去。
  家乡有父老妻儿,家乡有肥沃的土地,家乡有祖先的坟茔,打回老家,回到祖国,成为新一军每一个士兵的目标。
【3-28】


  李文才对当年的培训记忆犹新。
  在蓝姆伽,李文才顿顿都能吃饱饭,不但能够吃饱饭,而且还有各种肉食和罐头吃。这种高质量的生活,是他以前在国内想都不敢想的。
  训练的时候,美国教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打光枪里所有的子弹,扳机一扣,枪里的子弹就全部打出去。这对当年“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中国军队来说,也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连想都不敢想的,还有医疗救护。在蓝姆伽,训练负伤了,有野战医院,而在那时候的国内战场,士兵负伤了,只能听天由命。命好的,就侥幸活过来;命不好的,只含恨离去。


  1941年3月,罗卓英将军指挥的上高会战时期,49军26师78团一营二连三排排长朱光第负伤,前胸后背给日军穿透力很强的三八大盖子弹打穿,被抬到了一座土庙里。他在土庙里躺了一个晚上,那天晚上所见到的惨状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惨叫声、呻吟声、哭喊声,从黄昏一直响到了半夜,黎明来临的时候,土庙里的声音渐渐静息了,很多人就这样死了。
  天亮后,来了一名医生,他挨个摸着伤兵的身体。走到朱光第身边的时候,医生摸着朱光第的额头说:“这个活着,抬走。”就这样,朱光第被抬到了后方医院,捡回了一条命。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当年的中国战场上,如果负伤稍微严重点,就等于死亡。因为军队缺医少药。
  1944年5月,11集团军司令部参谋谭延煦跟随司令部翻越高黎贡山,展开滇西大反攻。在高黎贡山,他看到沿路都是死尸,横七竖八的死尸遮住了路面,无法行走,只能将这些尸体搬走。只要一搬挪,尸体里的脓水血水和蛆虫就从绑腿和衣服的缝隙里冒出来。这些死尸中,大部分是中国士兵的。他们的死因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是负伤牺牲,有的是被冻死。
  那时候的中国士兵,命贱如纸。


  给李文才留下过深刻印象的,还有美军的步兵战法。
  美军条例规定:主动权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一旦发起进攻,应竭尽全力取得并保证进攻趋势,直至夺取目标为止。
  当进行攻击的时候,不能尽头并进。当遇到对方支撑点抵抗时,应该从侧面绕过;或者用部分兵力牵制,主力继续进攻,保持旺盛的锐势。
  步兵在进攻的时候,后面有火力掩护。在火力延伸后,进攻部队以散兵队形立即向指定目标发起冲击,并对对方可能会藏身的地方进行射击。
  美军的作战条例,是建立在他们强大火力的基础上。在进攻的途中,只要见到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比如灌木丛、房屋、矮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射击和投弹再说,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安全。
  再反观那时候的中国战场上的中国军人,“不见鬼子不挂弦”,不把日军放到近处,都舍不得开枪,因为子弹太金贵了。
  中国士兵也愿意像美军士兵这样打仗,也知道这样能够把伤亡降到最低,可是,中国太穷了,一杆枪比一条命还要珍贵。
  中国士兵在冲锋的时候,哪里会有炮火掩护?哪里会对着任何可疑目标就开枪射击?中国士兵的寒酸和美国士兵的阔绰,又怎么能够相提并论?
  所以,中国军队的伤亡,肯定就远远大于美国军队。
【3-29】




  我采访的很多抗战老兵都说,二战时期,日军人手一本《步兵操典》,他们能够从日军的尸体中翻找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懂日文的长官说,这本小册子里详细记载了日军如何冲锋如何防守。
  而当年的中国士兵,文盲占据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一本《步兵操典》。即使有,因为士兵们不识字,翻开看,也不知所云。
  中国士兵和日本士兵差距很大。
  而日本士兵与美国士兵的差距也大。
  日军的《步兵操典》讲求的是勇敢,冒着枪林弹雨冲锋;而美国的《步兵操典》则讲究的是技巧,如何把士兵的伤亡减少到最低。
  李文才说,看到美军教官示范如何进攻和防御,中国绝大多数军人绝对想不到,原来打仗还可以这样打。
  美国精锐武器,美军作战思想,加上中国军人特别吃苦耐劳的战斗品质,这样的一支军队,谁见谁怕。


  美军条例规定,一个班的人次在进攻时,要分成两组,一组主攻,一组掩护。当主攻组向目标发起进攻时,掩护组实施掩护;当主攻组进攻受阻,掩护组从另外一个方向进行进攻。就这样,两个组交互掩护前进,最终夺取目标。
  想想我们以前看到的电影,每逢进攻的时候,长官一声“冲啊”,士兵们就潮水一般涌上去,成为敌人的活靶子,然后,前赴后继,奋不顾身,血染疆场,这样的情景确实很感人,但是总让人感到惋惜。当年的中国战争真是这样吗?要么,是电影导演臆想当年的战争场面,要么,当年的士兵都做了无谓的牺牲。
  对照美军条例,确实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原来仗还可以这样打。


  进攻让人大开眼界,防守也让人深有感触。
  美军条例规定,防御的时候,必须修筑两个阵地,一个是基本阵地,一个是辅助阵地。对于一个班来说,基本阵地上要构筑五个双人掩体和一个单人掩体。双人掩体是士兵的,单人掩体是班长的。
  在基本阵地的后方二百米的地方,构筑辅助掩体,形成环形防御。基本阵地与辅助阵地之间有交通壕相连,交通壕上通常也有射击设备,以打击来自不同方向的敌人。
  士兵守在基本阵地和辅助阵地,就能够形成交叉火力,机枪配置于侧翼。
  在连排的防御阵地上,将迫击炮配置在阵地的正面。
  据相关资料记载,当年新一军的装备是国内其他部队远远不能相比的,新一军每个师1.5万人(也有资料记载1.25万人),配置车辆300辆,骡马1000匹,105炮12门,75炮24门。
  一个团,除了轻武器外,则有82迫击炮12门,37战防炮8门,57战防炮4门。
  一个营,除了满员的三个连外,还有一个重机枪连。确实够阔绰的。
  中国远征军总指挥部,还有一个战车营。以后在反攻作战中,这个坦克营骁勇善战,曾将一名日军少将用坦克压成肉饼。
  除了野战医院外,新一军还有十多个流动手术组,每组有两三名医生,多是美国各大医院富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抽调而来。在反攻缅甸开始后,这些流动手术组经常跟随新一军迂回穿插,一起行走在缅北的丛山密林中,如果有人负伤,可以随时随地做手术。如果伤势过重,则会直接呼叫飞机,将重伤员转移到野战医院。
  而野战医院,则有千张病床,随时为伤员提供治疗。轻伤战士,住院只需十五天,就能够重返战场。野战医院的医生都医术高超,而院长瑞沃汀准将,更是全美国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
  新一军的空中补给,也是国内其他部队望尘莫及的。缅北丛林覆盖,交通不便,由于美军控制了制空权,所以,日军如果被包围,就只能等死,所以,在反攻战中,就出现了2000名日军被活活饿死的情景。而中国远征军如果被包围了,则有美国飞机空投食品和弹药。
  在反攻于邦中,有一次,新38师112团一营营长李克己带着一个加强连,被五倍之敌包围在一个后来叫李家寨的地方,他们依靠空中飞机的补给,坚守36天,终于等来了孙立人带着114团来增援,一番激战,日军死伤枕藉,连联队长和大队长都被击毙。


  1943年2月,何应钦来到印度蓝姆伽,视察中国驻印军。
  何应钦是一个对新38师有大恩的人。没有何应钦,很可能就没有新38师。
  孙立人在《统驭学》中回忆说:缉私总团在贵州训练成熟后,有人想吞并这支军队,就派戴笠来巡视。戴笠带着50多人来到贵州都匀,吃拿卡要,作威作福,白天要赌博,夜晚要嫖娼,出门要坐轿,回去后还向上级报告说,孙立人训练出的这支队伍,“无中心思想。”
  于是,李默庵就准备接收吞并这支缉私总团。
  就在这时候,日军进攻缅甸,滇缅公路中断,中国要出兵缅甸,兵力不足。孙立人看到这是一个机会,就找到何应钦,要求带队出征。
  何应钦问孙立人打过仗没有,孙立人说打过淞沪会战;何应钦又问部队能不能作战,孙立人说自信还有几分把握。
  就这样,孙立人一手训练的缉私总队,终于获准改编为新38师。
  可是,缉私总队要上前线了,上面有人拦截,只准孙立人带三个团,留下三个团,而带走的三个团,每团仅有1200人。而且,一刻不准停留,向云南赶,边走边改编。
  赶到云南后,孙立人向66军军长张轸报到,张轸居然大喇喇地说,手下三个师中,只有新38师最没有战斗力。
  多年以后,孙立人提起当年的受辱,字里行间,黯然神伤。


  何应钦没有想到,他当年无意中的一句话,诞生了一支威武之师。
3-30】


  在国内的时候,何应钦就听说了新一军超强的战斗力,而这次来到印度,更是亲眼看到了新一军的演习场面。
  很多种资料都写到过这次演习中的一个故事。
  新38师112团的一个班按照主攻组和掩护组,向目标进攻。一名名叫王敬的士兵,在掩护组担任机枪手。当主攻组距离目标仅有十米的时候,机枪手王敬还在不间断地发射,子弹从主攻组队员的头顶上飞过去,落在阵地上。站在王敬后面的何应钦惊得站了起来,他担心王敬机枪中的子弹,会误伤了冲锋的战士。可是,王敬手中的机枪还在欢叫着,直到进攻队员甩出的手榴弹,在阵地上爆炸,王敬手中的机枪才戛然而止。
  何应钦震惊不已,他实在没有想到,新38军这个班的配合能够绝妙到这种地步。
  何应钦还观看了新38师的步炮协同作战,也大加赞赏。


  宋子文也来过蓝姆伽。在国民政府高层中,对这支军队最关心的,倾注的精力最多的,无疑就是宋子文了。因为税警总团、缉私总团都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的。他看到新38师已经成为了军中翘楚,自然喜不自禁。
  1943年5月,在日本占领缅甸“一周年”的庆祝会上,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对身边的缅甸方面军高级军官(缅甸方面军是日本驻扎在缅甸的军队)和缅甸政府高级官员说:“日本皇军独自可以肩负保卫缅甸的全责,但是中国驻印部队,乃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我们应予密切地注意。”
  东条英机真是“慧眼识英雄”,当年驻扎在印度的几十万军队中,庞大的英军在他的眼中不值一提,他唯独关注的是,这支仅有两个师的中国队伍。
  这支中国军队,很快就让日本举国震惊。


  缅甸是中国远征军的伤心地,也是史迪威的伤心地。
  史迪威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反攻缅甸,一雪前耻。然而,依靠目前仅有的这点兵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从中国向印度增派新兵,进行训练,然后反攻。
  当初,中、美、英三方商定,每天用美国飞机搭乘800名中国军人,飞越喜马拉雅山之间的驼峰航线,从中国飞到印度的蓝姆伽,增强中国驻印军的实力。
  可是,英国人处处阻挠,他们以交通给养不能承受为借口,不让这么多中国军人进入印度。甚至还有英军军官反问:“让那么多中国人来到印度干什么?”当年,同盟国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为什么英国人屡屡对中国背信弃义,设置障碍?
  答案只有一个:正在崛起了的中国,让英国人感到恐惧。
  最后,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做出了让步,每天只补充400名新兵从中国来到印度。
  如果英国人爽快允诺,不加阻挠,中国驻印军的力量将会更加强大。更加强大的中国军队拿着美式武器,将会更快地打通中印公路;这样一支强大的武装回到国内,中国的抗战胜利也将会来得更快。
  妄自尊大,而又胆小如鼠的英国人,前怕老虎后怕狼,目光短视,斤斤计较,确实不应该。


  最先从中国空运到印度蓝姆伽的,是军政部第25补充兵训练处。1943年10月,这支部队被改编为30师,隶属于新一军。现在,新一军有了三个师:新38师、新22师、30师。
  为什么30师的前面没有加“新”?这是因为,从缅甸退入印度的军队,前面加“新”,这两支加“新”的部队,在原来的军队编制里,就一直这样叫;而此后从国内运至印度的部队,前面都不加“新”,包括这次运来的30师,和以后运来的14师和50师。
  因为30师都是新兵,训练时间不如新38师和新22师长,战斗力较弱,所以,新一军在反攻缅甸的初期,当新38师和新22师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的时候,30师一直作为预备队,听候调遣。


  1944年3月8日,日军三个师团和印度国民军的一个师,从缅甸进入印度,英帕尔战役爆发了。
  日军用一个师团攻打科希马,另外两个师团攻打英帕尔,科希马距离英帕尔120公里。
  当英军14军团军团长斯利姆听说日军来袭,“我心灰意冷了”——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在前面写过一段文字,是孙立人给蒋介石的汇报信。在这封信中,孙立人罗列了它所看到的英军种种疏于防范的愚蠢行为,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依靠高山大河和雨季,就能够阻挡日军的进攻,没有想到,日军居然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突然来到了他们的面前。
  英军风声鹤唳,惊慌失措。
  日军一旦阴谋得逞,就会切断加尔各答到雷多的铁路线和公路线,威胁中国驻印军的后方基地。加尔各答,是美国援助中国战略物资的聚集地;雷多,是中印公路的起点。这条线异常重要,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急忙召回30师,扼守茅马普和曼尼坡地区,不让日军前进一步。
  与此同时,史迪威又征得蒋介石同意后,紧急从中国空运了两个师,加强防务,这就是14师和50师。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记载:英帕尔战争进行了两个月后,因为英军的战斗力有限,所以,日军和印度国民军距离英帕尔“只有一箭之地”,日军已经准备好了攻下英帕尔的广播演说。可是,意外发生了,印度国民军一定要让他们的军队先进入英帕尔,否则,印度人民会认为这是日军在侵略。而日军又不同意,他们想尽快拿下英帕尔,作为即将到来的天皇寿诞的献礼。
  内讧导致了进攻的缓慢。
  内讧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印缅的雨季来临了。
  制空权完全被美国人控制了,而通往缅甸的道路桥梁完全被冲垮,在英帕尔作战的日军没法补充。三个师团中,只有一个师团带足了粮食,另外两个师团不得不依靠吃草、土豆、蜗牛、蜥蜴、蛇等等动植物充饥,到了后来,他们抓住什么就吃什么。
  7月9日,日军开始了撤退。然而,道路泥泞,极度饥渴,疾病流行,悲观绝望,让这支日军如同坠入地狱,数以千计的日军抱在一起,用手榴弹自杀。在大雨倾盆中,一些士兵摔倒了,想要爬起来,却因为无力抬头,而被积水淹死。
  雨季救了英军的命,史迪威幸灾乐祸地说,英国人自以为了不起,“这次在英帕尔又险遭惨败,完全是咎由自取。”
  王楚英则认为:“日军在英帕尔给了英军第14集团军以沉重的打击,终因我驻印军在缅北发动猛烈进攻,全歼了日军第18师团,并及时派兵增援英帕尔,才使英军转危为安。”
【5-31】




  史迪威是一名好士兵,他拥有一个士兵应该拥有的品质:勇敢、坚强、血性、不屈不挠,但是史迪威不是一名好统帅,他缺少一名好统帅应该具有的品质:协调、平衡、一视同仁、爱护部下。
  第一次缅甸战争失败后,史迪威能够放弃美国提供给他的一架飞机,带着一支小分队穿越高山险滩,穿过丛丛密林,步行来到了印度。后来的人们,在谈到史迪威的优点时,都会谈到这个故事。
  史迪威第一次来到蓝姆伽视察的时候,看到中国远征军盔甲鲜亮,士气高昂,他兴奋不已,感到自己反攻缅甸的理想能够实现,就站在一个高台上,面对士兵用中文喊:“反攻缅甸,打到东京,是每一个官兵的理想和愿望,大家应该努力,早日促其实现。”史迪威的话点燃了驻印军心中的豪情,此后,“攻占东京”成为了驻印军人人皆知的奋斗目标。
  但是,史迪威身上的缺点也和优点也同样明显。


  郑洞国来到印度后,他几乎被架空了。
  郑洞国这个新一军军长的角色很难当,上面有刚愎自用,非常自以为是的史迪威,他连蒋介石也不买账,和蒋介石大吵大闹;下面有两位师长孙立人和廖耀湘,这两位一个是美国军校的高材生,一位是法国军校的高材生,而且两个人除了学历过硬,在资历、战绩方面,也不是一般的国军将领能够相提并论的。有这样骄横的上级,强悍的部下,郑洞国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
  孙立人和廖耀湘一直很尊敬郑洞国,宽容低调的郑洞国和他们也一直相处很融洽。但是,史迪威对郑洞国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史迪威对郑洞国抱有成见,他认为郑洞国是蒋介石派来的“监军”,是限制他的权力,监视他的行动,所以,史迪威有事情,总是绕过郑洞国,直接找孙立人和廖耀湘。
  史迪威不与郑洞国交流,郑洞国的新一军军长在他的眼中形同虚设;史迪威对廖耀湘呼来喝去,完全是命令式的,好在廖耀湘宽厚待人,并不计较这些;史迪威对孙立人则是商量的口吻,有时候他们相谈甚密,有时候则会吵了起来。
  孙立人是一个刚正秉直的人,他从来不会因为史迪威是上级,就会迁就他,在原则问题上,他与史迪威据理力争。比如,像史迪威带来300名美军军官,想要替换远征军中所有营以上的所有军官,就遭到了孙立人等将领的坚决抵制。


  不仅仅史迪威是这样霸道,所有蓝姆伽的美军将领都是这样。
  郑洞国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美国军官想要替换中国军官的阴谋没有得逞后,就将部分留在蓝姆伽的美国军官任命为联络官,联络官的权力很大,能够直接调动营以下的部队。“而且,联络官认为哪个干部不行,只要向总指挥部汇报,就随时撤换,并送上飞机回国,事后中国的部队长才知道。”“总之,美国军官是以施主自居,认为既靠美国援助,就得听他们的话,他们的联络官就是太上皇。也有很少数中国的败类(多半是翻译官),为讨好美国人,从中搬弄是非,所以中美军官一度弄得很僵……现在回想起来,深刻体会到:这就是美援的滋味!”
  这段时间里,同样受到冷遇的廖耀湘,潜心研究丛林战法和小城镇战法,他的作战心得被印刷成小册子,指导驻印军如何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取胜。这个小册子,应该就是驻印军的《步兵操典》。
  孙立人是美国弗吉尼亚军校的高材生,英语说得很顺溜;而郑洞国和廖耀湘都不会说英语,首先他们在语言方面先就吃亏了,所以和美国人沟通困难,肯定会造成很多误解。
  当初,蒋介石考虑新一军军长的人选时,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要找一个会说英文的?


  高层斗来斗去,而士兵们从来不知道。
  新38师113团一营战士李文才那段时间里,只有一个目标,这就是刻苦训练,等待反攻缅甸的机会到来。
  丛林作战和国内作战很不一样,训练方法也很不相同。在蓝姆伽,每个战士除了学会熟练操作各种枪械和迫击炮,还要学会爬树,十几米二十米高的树木,要像猴子一样一眨眼就能够爬上去。在丛林中,谁能够爬上大树,谁就占据主动。高高的热带树木,既能够用来藏身,又能够发动突然袭击,还能够进行瞭望,观察敌情。所以,在后来的反攻缅甸作战中,敌我双方的狙击手,都选择了树木作为狙击地点。
  除了会爬树,还要会爬山。缅北多山,崇山峻岭,连绵不绝,谁能够身体健壮,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谁就能够有足够的体力发动攻击。
  还要学会游泳。缅北河汊密布,尤其是到了雨季,更是成为汪洋大海,平地起河,所以,所有人都要掌握游泳的本领,能够用随身所携带的物品,比如缸子、布包,作为漂浮物,帮助凫游。
  还有小组的配合训练。在丛林中,经常会与敌人突然遭遇,而又由于视线限制,空间狭小,这就需要几个人之间的精密配合,谁攻击,谁掩护,谁牵制,都要在一瞬间完成。谁能够提前一秒钟射出子弹,谁就能够击倒对方。
【4-1】




  1943年,刚刚进入春天,已经等得急不可耐的中国驻印军,依靠车船运输,从受训的蓝姆伽,来到雷多。
  雷多是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的起点,也是中印公路的起点。
  自从第一次缅甸战争失败后,中国和英国的军队退出了缅甸,日军完全控制了缅甸境内和中国滇西的滇缅公路。此前,美国援助中国的战略物资,是从太平洋运至印度洋的缅甸仰光港口,从这里装上汽车,沿着滇缅公路运至中国境内;现在,因为滇缅公路被日军占领,美国的战略物资就再也不能运到仰光港口了,而改为运至印度的加尔各答,此时,印度尚未被日军占领,它控制在英军手中。
  堆积在加尔各答的援助中国战场的战略物资,要运至中国境内,没有更好的路径可以选择,只能依靠空运,用飞机从印度运至中国云南。这条空中航线,叫做“驼峰航线”。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艰险的一条空中航线。
  这条航线穿越亘古无人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气候恶劣的高黎贡山、随时会遭到炮火袭击的日军占领区,穿越飘忽无定的西南季风、来势凶猛的暴雨狂风、能将飞机吹成风筝的强气流,穿越鸡蛋一样大小的冰雹、滴水成冰的霜冻、铺天盖地的雪片……而且,飞机一旦出现故障,陡峭的山峰中,幽深的峡谷里,刀削的悬崖边,连一片迫降的地方也没有;即使侥幸迫降成功,然而这里地老天荒,创世之初这里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人类的足迹从来就没有踏进过这里一步,这里只有凶猛的野兽出没无常。迫降在这里,也只能等死。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中美两国又怎么会在这种最不利于航行的冰天雪地间开辟航线。
  还有,当时的飞机最高只能飞到23000英尺,也就是不到7000米,而喜马拉雅山间7000米以上的山峰比比皆是。如果遇到狂风和霜降,飞机的飞行高度更低,连6000米都不到。所以,飞机要从印度来到中国云南,只能从高耸的山峰间穿越。山峰如驼峰,所以这条有史以来最为艰险的航线就被称为“驼峰航线”。
  每天,都有上百架飞机从印度起飞,满载战略物资,飞往中国。而每天,都有两三架飞机会失事。这样一条航线,让中美飞行员付出了惨重代价,先后有上千名优秀的飞行员葬身于亘古荒蛮的高山峡谷中。


  尽管驼峰航线在昼夜运营,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需要。
  当年,从美国海运到印度的援华物资堆积如山,驼峰航线航运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中国战场上,枪支弹药,尤其是重型武器,仍然很短缺。抗战名将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驻扎在岳麓山上的炮兵对着包围圈中的日军猛烈轰击,日军拼死突围;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突然炮弹告罄。抗战老兵卢庆贻所在的第10军坚守衡阳的时候,所有文职人员都不配枪支,枪支全部支援第一线。韦万泽所在的桂军坚守桂林的时候,很多士兵还手持老套筒,因为武器简陋,桂军付出了惨重的牺牲,有一个连队退出阵地的时候,仅剩一人。
  如果中国军队因为武器简陋,缺少弹药,作战失败,日军就能够将大量的军队抽调到太平洋战场,这样,美军就压力剧增。
  中国不缺人,缺的是枪;美国不缺枪,缺的是人。
  所以,中美双方都迫切需要重新开辟一条道路,把美援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国战场。
  这条道路,就叫中印公路,又叫史迪威公路。之所以叫史迪威公路,是因为史迪威在提议到打通这条公路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把美国运至印度的战略物资,修一条公路,再转运到中国,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最理想的地点是,从英帕尔开拓一条道路,向东延伸,与断裂了的滇缅公路相连,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可是,英国人不同意。
  英国人担心有了这样一条公路,中国军队可以直接抵达印度境内的纵深,因为英帕尔向西,可通印度腹地。所以,他们坚决反对。中国人和美国人没有办法,只好选择在西北部荒凉的雷多修筑这样一条公路。
  从雷多向东,要与滇缅公路相连,需要翻越一路的高山峻岭、大河巨流,工程异常艰巨。
  然而,再困难的险阻,也无法挡住回家的脚步。


  1943年3月,反攻的号角吹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2-21 13:06:26
好文,期待新的续集。
回复

使用道具

538

主题

428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大道修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49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3-2-21 13: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ad it in these two days.
好运博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3: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游客于2013-02-21 13:06发表的  :
好文,期待新的续集。

等着,荡气回肠的部分马上就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2-21 17:57:48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11:45 , Processed in 0.0975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