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8|回复: 2

续21:揭开盲区---真详细,虽也有数据错误,但基本是第一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3-2-24 19: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1】






  此时,从雷多到新平洋,再到太柏家的中印公路初段,已可以与胡康河谷日军修筑的旧有公路接通了,从新平洋运来的军用物质,用十轮大卡车一车车运往前线,史迪威和美国黑人工兵团可以直接坐着车直达前线。
  中印公路,这一路上都是这样,前面是新一军的士兵在浴血奋战,后面是工兵部队在筑路。
  筑路部队,除了美国黑人工兵团,还有两个中国工兵团:工兵第10团和第12团。先是工兵第10团参加筑路,后来工兵第12团也加入。
  除此而外,还有印度劳工、尼泊尔劳工和中国藏族劳工,共计7000人。因为中印公路经过的都是缅北无人区,所以,没有缅甸民工。
  为什么要选择荒无人烟、高山大河的缅北无人区修筑一条如此重要的公路?当时人们都感到很不解。这都是拜心胸狭窄的英国人所赐。英国看到当时的中国日渐崛起,他们担心崛起的中国会威胁到他们在东南亚殖民地的利益。如果中印公路从地势平坦的缅中通过,中国军队要通过这条大路进入印度和控制缅甸,那是一件太轻而易举的事情。
  英帝国主义总是摆脱不了他们的本性,他们以为所有国家都像他们一样热衷于侵略。
  其实,关于这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为什么在中国军队退走印度后,要等到一年半后,才修筑这条全体中国人翘首盼望的公路?为什么这条公路会创造筑路史上的奇迹,在最不可能筑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道路来?为什么这条公路一定要翻越野人山?为什么这条公里没有走捷径,经中国的腾冲到保山,而是绕道缅甸的八莫、南坎,才与旧有的滇缅公路接通?


  中印公路昼夜24小时开工,每日进程3-5公里。
  修筑这条公路,史迪威功不可没,是他力排众议,力扫各种悲观论调,他始终认为:“一定可以修好也值得耗费它所需的人力物力。”
  如果没有这条公路,中国驻印军前方作战的物资,就无法供应,仅仅依靠空投,是远远不能满足前方的战争需要。而且,这条公路建成后,美援物资还能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战场。庞大的中国战场的几百万军队,依靠驼峰航线,用飞机把美援物资,从印度空运到中国西南大后方,也是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需要的。
  史迪威很有战略眼光。


  史迪威和中国大多数军官不一样,他和蔼可亲,对中国士兵比较好,老兵们说,当年他们都叫史迪威“老乔”,在中国人的习惯称呼中,给谁的姓氏前面加上一个“老”,即表示尊敬,也表示亲切。
  有一次,史迪威从大洛前线,视察新22师回来,开着吉普车行驶在泥泞的路上。路边,歇息着一群向前线送粮草的运输队。车轮飞溅起泥水,溅在了干粮袋上。一名中国士兵因为史迪威听不懂中国话,就大声骂:“死老头子。”没想到史迪威停车走过来,问那位中国士兵:“你骂什么?你是哪一部分的?”中国士兵没想到骂人被人听见了,羞红了脸,史迪威拍着他的肩膀说:“以后不准骂,好好干活。”


  中国驻印军是一支多国部队,既有美国人、英国人、还有印度人、尼泊尔人、缅甸人等,因为语言不通,弄过很多笑话。但是,在前方作战的,绝对的主力是中国人。
  黑人工兵团这些身高力壮的黑大汉,嗜酒如命,见到从前线下来的中国士兵,就拦住要酒喝,他们认为中国士兵缴获那么多,肯定有酒。
  其实,当时的日本经过连年战争,已经国力凋敝,当官的还可能有酒喝,一般普通士兵都是穷烂杆。可是这些黑人工兵就爱认死理,他们认为日本人那里有酒,中国士兵就一定能够缴获。怎么办?中国士兵想了一个办法,把红茶灌在瓶子里,送给黑人工兵。黑人工兵兴高采烈,他们以为日本的酒就是这种味道。
  有一次,美国黑人开着工程车,陷在了淤泥里,动惮不得,就等后面的中国工程兵过来。中国工程兵开着车子过来了,黑人工兵想让帮忙推他的车子,可惜语言不通,双方比划来比划去,就是不明白。后来,黑人拍着自己肥大的屁股喊:“Come on!”中国工程兵这才恍然大悟,开着车顶在黑人工程车的屁股上,推了上去。
  新22师65团第一营的美国联络官,来到驻印军后,学会了两句汉语,一句是“美国。”一句是“第一营”。有一天晚上,这名联络官经过第一营的岗哨时,哨兵厉声喝问:“抓住,哪一个?”美国联络官知道这个哨兵是中国人,就用中文大声喊:“第一营。”哨兵听不清,以为他喊的是“敌人”,误认为这是日军来袭,就对着联络官放了一枪。美国联络官吓坏了,赶紧爬在地上,喊他会说的第二句中文:“美国,美国。”哨兵走前一看,果然是本营的联络官,他说:“你早说美国,我就不会开枪了。”


  当时,中国驻印军野战医院的医生都是美国各大医院的专家,以外科医生居多,而野战医院的院长,更是全美最顶尖的外科手术专家。而护士,很多是经过培训的缅甸女子。
  这时候,日军占领缅甸已经快要两年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在缅甸依旧烧杀抢掠,缅甸人终于看穿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有一个缅甸护士,喜欢学中文,爱与中国伤兵交谈。有一次,他问一名中国伤兵:“你叫什么名字?”这名伤兵喜欢恶作剧,他说:“我叫老公。”于是,每次这名缅甸护士走进病房,都要喊:“老公,您好。”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美国医生听到病房里热火朝天,就过来想看看怎么回事,可是他也不懂中文,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临走的时候,却笑着用中文说:“马马虎虎。”又惹来大家一番大笑。


  在中国战场上,负重伤,就意外着死亡;负轻伤,也意味着残疾。而在缅甸,负伤能够尽快地得到治疗,据说,新一军里,有的人负伤十多次,照样返回战场作战。
  所以,战士们把负伤就不当一回事。病房里,也不像中国战场的病房那样,叫声凄惨,呻吟不断,缺医少药,接踵死亡。而缅甸战场的病房,常常传出的是笑声。
  有一个美国护士,在中国驻印军野战医院工作。有一次,他问病床上的中国伤兵:“你杀死了日本人?”“杀了。”“用哪只手?”“用右手。”美国护士捧着中国士兵的右手,吻个不停。
  到了下一张病床,她又问:“你杀死了日本人?”“杀了。”“用哪只手?”这种中国士兵也喜欢恶作剧,他说:“我是用嘴咬死日本人。”所有人都哈哈大笑。
【5-2】


  因为语言不通,中国士兵和美国士兵,只能用手势交流。这种手势,就是当年在远征军中非常流行的手势:伸出手臂,竖起大拇指,意思是“顶好”。


  当年在滇西,不论是士兵还是百姓,见到美国人,都会这样“顶好”;美国人也会还以“顶好”。滇西,是另一支中国远征军准备反攻的地方。这里聚集了中国军队仅仅步兵就有六个军和一个师,人数多达十余万。这六个军是第11集团军的第2军、第6军、第71军,第20集团军的第53军、第54军,滇西远征军司令部直属的第8军,和第11集团军直属的第200师。
  这些部队,无一不是当年中国战场上的精锐。


  当年在抗战初期威风八面的第五军,现在在哪里?
  当年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军,天之骄子第五军,此时已经不存在了。
  第五军参加第一次缅甸战役时,下辖第200师、新22师、第96师,在大撤退的时候,又把新38师编入第五军。据当时200师598团团长郑庭笈回忆,200师入缅有上万人,回国仅有4600人;新22师在廖耀湘的带领下,历尽艰辛,走入印度,仅剩2000人,后来补充兵员,参加反攻,一路高歌猛进,被誉为“中国虎”;据96师师长余韶回忆,96师当年入缅9863人,回国后仅存3000人。后期划入第五军的新38师,在孙立人的带领下,几乎零伤亡,退入印度,也参加了这次反攻,一路势如破竹,被誉为“中国鹰”。
  回到国内的第五军,仅有200师剩下的4600人和96师剩下的3000人,这些人合为一处,又补充兵员,改编为第200师,这就是当年威名赫赫的第五军仅剩的血脉。在滇西反攻时,200师师长是高吉人。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担任200师副师长。
  200师在第一次滇缅战役中,在同古独立阻击日军两个师团;而在滇西反攻中,不显山不露水,几乎见不到它的影子。
  曾经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的200师,在昆仑关斩将夺旗的200师,在缅甸死战不退的200师,已经成为了记忆。


  在滇西,中国军队投入了六个军和一个师展开反攻。
  而在缅北,初期担任反攻的,仅有两个师,这就是中国鹰和中国虎。后期,因为日军进攻印度,英帕尔战役爆发,影响到中国在印度的美援物资,中国又向印度紧急空投了三个师,这时候,缅北远征军一共也才有五个师,然后又分为两个军:新一军和新六军。
  新一军和新六军,都进入了正面战场的五大主力之列。


  在缅北,由于语言不通,中国人和美国人见面,也是互相“顶好”。
  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个“顶好”的手势是谁最先发明的,但是,这个手势,用我们报纸上的语言来说:表达了中美人民的深厚友谊。
  在缅北反攻的时候,中国军队的大迂回大包抄战术,常常让日军断绝了后方供应,他们没有东西吃,就冒险走进了中国军营。他们来到中国军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填肚子。
  有一天,一个伙夫刚刚蒸好米饭,突然闯进来四个士兵,用手抓起米饭就往嘴巴塞。伙夫说:“小心烫着。”可是这四个士兵不听,只顾吃。伙夫感到奇怪,就问:“你们是哪一部分的?”四名士兵一言不发,抓起两手米饭就跑进了丛林里。伙夫愈发感到不对,就喊来宿营的中国士兵,可是那四个人已经跑得无影无踪。原来,那是四个饿疯了的日军溃兵。
  国军中做饭的人不叫炊事员,叫伙夫。而八路军中做饭的人叫炊事员。八路军中不但有炊事员,还有司号员、勤务员、司令员等等。这种称呼,是刘伯承将军发明的,后面都有一个“员”,表示官兵平等。
  还有一次,一个美国人在帐篷里,突然走进来一个士兵,抢过美国人手中的饼干,一把塞进嘴巴里。美国兵做出了“顶好”的手势,可是那个士兵无动于衷,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还以“顶好”,吃完饼干就急忙跑出去。
  美国人正在纳闷,中国一名辎重兵路过这样,看到这名抢吃饼干的人形迹可疑,就一把抓住了。原来这是一名日本兵。
  可见,当年的日本人在缅北战场上,有多恓惶。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5-3】


  中印公路,又叫雷多公路,以后叫史迪威公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人为了感谢史迪威对中国抗战所做出的非凡贡献,为把这条道路以史迪威的名字命名。
  因为英国人横加阻挠,这条道路只能只能选择在印度西北部无人区的雷多作为起点;因为英国人的鸡肚心肠,这条道路只能选择翻越荒蛮崎岖的野人山;因为英国人的干涉,这条道路只能在最不可能筑路的地方筑路。英国人认为,想要从这些地带穿过,修筑一条公路,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地方,一到雨季,就变成了一片沼泽。
  可是,中美联合筑路队硬是从不可能筑路的地方,筑出了一条可以通行车辆的道路。不仅仅如此,道路的旁边,还有输油管道和电话线,将坦克汽车急需的油料,输送到前方。
  新一军打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输油管道就铺设到哪里,电话线也铺设到哪里。


  领导着这支筑路大军的,是美军准将刘易斯.皮克,他认为这条道路,是美国工兵有史以来在战时所接受的最艰巨的任务。
  这支筑路大军刚开始在原始森林中披荆斩棘、砍伐树木、步步前行,他们手中只是十字镐、铁锨、木锯等等这些最原始的工具。40天后,美国的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才运过来,工程的进度才大大提高。
  这条道路穿越了草木疯长的热带雨林,穿越了肆意泛滥的湍急河流,穿越了陡峭崎岖的高山峡谷,穿越了野兽出没的沼泽丘陵;这条道路穿越了酷暑,穿越了凶险,穿越了疟疾,穿越了磨难,也穿越了人类能够面临的最大困苦。
  当年,总计有15000名美国人参与修筑这条道路,其中有9000人是黑人。而中国人和其余国家的人,有35000人。5万筑路大军,是在用生命修筑这条决定着中国抗战进程的道路。


  这条道路跨越了10条大河和155条小河,他们在经过的每条河上都要建起桥梁,桥梁共建造了700座;他们还在伊洛瓦底江上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浮桥,长达360米。
  为了修筑这条路,中美两国的工兵们,挖出了1032万立方米的泥土。把这些泥土垒成一米宽、三米高的墙壁,可以横穿美国大陆,从纽约垒到旧金山。中美两国的工兵们,从河底挖出了105.7万立方米的砾石。如果把这些砾石装上火车车厢,火车车厢可以排列687公里。
  为了修筑这条路,有1133名美国人长眠在路边;而中国工兵有多少牺牲?只会比这个数字更多。
  一位美国士兵在缅甸筑路时,在日记中写道:“这里有很多妇女儿童也和成年男子一道修路,他们都来自附近村庄,这些妇女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任何事。我能感受到这些人承受的痛苦。我应为我抱怨这么多感到羞耻。”
  美国士兵看到史迪威公路上有妇女儿童在筑路,就异常感慨。而在我们中国,当时修路,全是妇女和儿童。


  由史迪威公路,我想到了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
  抗战时期,我们中国人为了一条路,付出了太大太大的牺牲。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艰难程度,更胜过史迪威公路。
  毕竟,史迪威公路大部分还是依靠机械修筑,而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都是依靠人工修筑的。


  无论是滇缅铁路,还是滇缅公路,它们的历史都极为悲壮。这是两条中国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用手指刨出的两条血路。
  滇缅铁路从昆明出发,经过禄丰、楚雄、弥勒,通过边境小城术达,与缅北重镇腊戍相连,腊戍则有通往仰光港口的铁路。
  滇缅公路也是从昆明出发,但是它的路径没有与滇缅铁路重合,它经过云南的楚雄、祥云、下关、保山、潞西、畹町,到达缅甸境内的兴威、木姐、腊戍,最后直达仰光。


  先说说滇缅铁路。
  这是一条苦难之路,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一条道路像滇缅铁路这样充满了悲壮与忧伤,这种悲壮与忧伤,也只有我们这样多灾多难的民族才会具有。
  滇缅铁路长达860公里,修建滇缅铁路的劳工多达30万人,全部是沿途各县的老人、妇女和孩子。那时候,云南的青壮年男子都去了抗战前线,与日军拼死搏杀,修建这条道路就只能依靠留守在家乡的妇孺老幼。
  30万滇西的妇孺老幼,从家中带来工具和干粮,开始修建一条对他们来说闻所未闻的铁路。他们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没有任何机械工具,完全依靠着双手,砸石头、推石碾、挖山石……那时候,国民政府的财政早就捉襟见肘,这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不但拿不到任何补助,而且所有的开销都要依靠自己支付。滇西,自古以来山大沟深,河流湍急,交通不便,地瘠民穷,这里是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传说中瘴气弥漫毒气横溢的荒蛮之地。而现在,这些本来生活就极端贫苦的人们,又要自己修建一条艰险的道路,谈何容易!
  庞文员当年是修路劳工中的一员,他开始修建滇缅铁路的时候,仅仅9岁,9岁的小孩也要拿着铁锤砸石头铺路基。我是在2010年西南大旱的时候,跟着送水人员进了一个叫做木诺的彝族寨子的时候,才认识了庞文员,才知道他当初参加了滇缅铁路的修建。庞文员说,当时修路的时候,人们吃完了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就挖野菜吃,后来野菜也被挖光了,就开始有人饿死。但是,饿死也不能耽搁工程的进展,滇缅铁路早一天通车,前方将士就少一些牺牲。
  庞文员说,那时候每天都有人死亡,有的是饿死了,有的是从悬崖上掉下去死亡了,还有的是累死了,更多的人是患疟疾而死。滇西有一种可怕的蚊子,平时停在脏水上,铺了密密的一层,它们飞起来的时候,就铺天盖地,人只要被这种蚊子叮上一口,就会染上疟疾。诸葛亮当初南征时,将士们畏之如虎的瘴气,就是这种蚊子。这种蚊子在低空中盘旋,远远望去就像一层水汽。被蚊子叮咬了的人,没有医药医治,就只能等死。
【5-4】


  后来的资料记载,修建滇缅铁路时,最少死亡了10万劳工。这些劳工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啊,他们的儿子、父亲或丈夫在前线与日军拼死作战,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丈夫在前线浴血奋战,战死疆场,后方的妻子怎么能知道?后方的妻子累死在滇缅铁路上,前方作战的丈夫又怎么能够知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日本侵华战争,让我们中国人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
  滇缅铁路全长860公里,死亡10万人,平均每修建8米,就有一人死亡,这是一条血泪之路,这是一条白骨堆积而成的道路。
  然而,这还不是滇缅铁路最悲惨的,更悲惨的是这条血泪之路的命运。


  30万妇孺老幼,付出了10万人的巨大牺牲,修筑了三年,就在即将通车的时候,形势急转直下,发生了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变化。
  日本南方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里,登陆东南亚,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东南亚的英国殖民地。大英帝国,曾经辉煌了几百年的日不落帝国,势力范围覆盖了世界上三分之二土地的日不落帝国,现在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武器和人数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英军在日本凶猛的攻击面前,选择了败退和逃跑,他们逃跑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日军追击的速度。我在一本日本鬼子写的回忆录里看到,这些因为炎热而光着脚板的日本兵,一天一夜狂奔几十公里,为了赶上奔驰在乡间道路上的英军汽车。大英帝国的军队实在不堪一击。
  然后,中国出兵,然而,又因为英军只顾逃命,防线崩溃,中国军队被英军出卖,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


  第一次入缅作战战败了,日军长驱直入,一直追击中国军队到了怒江西岸,惠通桥被炸毁,阻断了日军追击的步伐。
  缅甸战败也给滇缅铁路带来了深重灾难。
  因为担心日军沿着滇缅铁路进入昆明,中国政府忍痛炸毁了滇缅铁路。30万苦命的劳工,10万人的牺牲,3年的艰苦建造,最后只能看着炸毁。
  庞文员说,滇缅铁路被炸毁时,所有人都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滇缅铁路被炸毁后,以后再也没有重建。至今,在沿途的河流中,还能看到当初炸桥后留下的桥墩,披着岁月的尘灰和苔藓,在无人知晓的寂寥中,静静地诉说着沧桑。
  我想起了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桂河大桥》,美国战俘设计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大桥,为了阻挡日本人的进攻。如果有哪位导演把滇缅铁路拍成电影,一定比《桂河大桥》更加震撼精彩。
  这是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条铁路,这种悲壮也只有在我们悲壮的民族悲壮的国家里才会上演。
  接着再说说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的命运比滇缅铁路的命运能好一些,但它也遭受了日军的蹂躏。在日军占领缅甸和滇西的那些日子里,这条道路的运输一度中断,美国的援华物质在印度堆积如山,却无法运入中国。后来,从印度利多通往中国昆明的,由中国远征军(当时的名字叫中国驻印军)在前方激战,由美国黑人工兵团铺设的史迪威公路开通,援华物质源源不断地沿着史迪威公路进入中国,滇西百姓修筑的血泪之路滇缅公路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它在日本投降后,被作为中缅两国百姓之间的来往交通要道而使用至今。我第一次去往中缅边境的时候,就乘着一辆风靡二战时期的,而现在在内地已经消失了的美国道奇卡车,沿着当初的滇缅公路,翻山越岭,跨沟越涧,一路轰轰烈烈地,摇摇晃晃地来到了边境小镇畹町,我浑身的骨头散架了。
  70年前,滇西妇孺老幼们用双手刨出的这条路真好啊,对比当今遍布全国的用机械修筑的豆腐渣道路,滇缅公路实在太结实了,太坚固了,太伟大了。
【5-5】


  当初修建滇缅公路,和修建滇缅铁路一样,也颇费周折。
  这是全面抗战刚刚开始的事情。
  首先,骄傲自大的英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修建这样一条与缅甸的腊戍相连的公路,他们还是担心中国会危及大英帝国在缅甸殖民地的利益。这样一个可笑的帝国,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内心虚弱,冒充强大,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国家如果再不衰弱,就没有天理了。当初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如果知道自己的子孙如此不屑,不知道会气成什么样子。
  云南的商业巨子缪云台出场了,他带着随从来到仰光,与英国殖民者反复斡旋谈判,陈说利害,终于签订了协议。
  缪云台一回到昆明,滇缅公路就开始修建了。滇缅公路沿途的30万老幼妇孺,滇西所有能够动员的劳力,都来到修路工地。这种劳动强度和修建滇缅铁路一样繁重,他们筑路的环境和修建滇缅铁路一样恶劣:无数的蚊虫叮咬,深不见底的山谷,湍急的河流,密密层层的森林……这是另一条用双手刨出的,从昆明通往缅甸的道路。
  那时候,从祥云到畹町没有汽车可以乘坐,狭窄的羊肠小道无法容纳一辆汽车通过。那时候的中国连建造大桥所需要的钢索也生产不出来,桥梁总设计师徐以枋就带着随从徒步行走了上千里,走到了边境小镇畹町,到了畹町才有汽车通往仰光。而建桥需要的钢索,又经过了一个月的长途爬涉,才运到了怒江边和澜沧江边。
  滇缅公路在汹涌澎湃的怒江和澜沧江上修建了三座大桥,分别叫做惠通桥、昌淦桥、功果桥。这三座大桥连接起了中国和缅甸,连接起了滇缅公路,连接起了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然而,那时候要在河流上搭建桥梁非常困难,而最困难的要算功果桥。
  功果桥下的澜沧江水流湍急,即使放一片鸡毛,也会被卷入水底。要把建桥用的钢索从澜沧江的西边拉到东边,谈何容易。没有青壮年,青壮年都去了中原前线,滇西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一个个孩子背上绑着绳索,绳索后连接着钢索,跳进水里,立刻就被呼啸的水流冲走;又一个孩子背上绑着绳子跳进江水中,又被冲走……然而,明知道是死,还是有光着身子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跳进泡沫飞溅的江水中。当时,我们没有建桥设备,除了这种办法,还能有什么办法?
  后来,不知道多少个孩子跳进湍急的江水中,又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被湍急的江水吞没,终于,一个孩子游到了澜沧江东岸,功果桥架设成功了。
  那一年我沿着滇缅公路行走时,听到了这段震撼人心的往事。我打听到这个孩子姓王,想找到他,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不知道他是否离开了人世。


  修建滇缅公路动用了30万老幼妇孺,而造成了多大的伤亡,可能一直没有记载。我能够知道的只是,因为修建滇缅公路时,有将近3000名工程技术人员牺牲了。这些工程技术人员,都是那时候因为抗战而从内地和南洋迁徙而来的大学生,我们民族的精华。那么,牺牲的劳工,肯定不止10万人。有人推测,可能高达15万。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民族依靠着这样的坚韧和不屈,大义当先,蹈死不顾,穿越了5000年的风霜苦难,走过了5000年的坎坷崎岖,一直走到了今天。
  这就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没有灭绝的原因。


  滇缅公路从1937年12月开始修建,到1938年8月31日通车,绵延1200公里,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修建这条道路的,全部是滇西的老幼妇孺,没有使用任何机械装置,完全依靠双手。这条道路,穿越了无数的高山峡谷,激流险滩,它的艰险可谓史无前例,它是人类筑路史上不可能再复制的奇迹。
  通车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罗斯福总统惊叹不已,又心存疑窦,他不相信中国人能够依靠双手在丛山峻岭中刨出一条供两辆汽车并排行驶的道路。罗斯福指示当时的驻华大使詹森前往调查,詹森考察滇缅公路后,在向总统递交的报告中惊叹道:“滇缅公路工程浩大,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这是一条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才能修建的道路。因为中华民族太灾难深重,太坚韧不屈。
  当年,世界上几乎所有大报都对滇缅公路的通车进行了报道,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发表文章,文章有这样的句子:“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短的时间做得到。”
  在14年的抗战中,在抗战后方,中国最悲壮的事件是什么?
  是修筑滇缅路。 
  最伟大的事件是什么?
  是修筑滇缅路。
  最壮烈的牺牲是什么? 
  是修筑滇缅路。
  最巨大的贡献是什么?
  是修筑滇缅路。


  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中国人世世代代都要记住。


  中国,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多灾多难?为什么苦难总在跟随着你?
5-6】




  滇缅公路、滇缅铁路、中印公路。
  你在全世界也找不到像这样三条艰辛之路、悲壮之路、英雄之路。
  这三条道路,有两条是中国人独立修建,有一条是中国人参与修建。也只有中国人,才会用生命和血汗修筑这样的道路。
  因为全世界,只有这个民族才具有这样极度的坚韧,这样极度的勤劳,这样极度的牺牲,也只有这个民族能够忍受极度的痛苦,能够在极度的痛苦中寻找希望和光明,能够为了希望和光明不顾一切。
  这个民族叫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就是你和我的这个民族,就是我们祖辈我们父辈的这个民族。
  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坎坷,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悲痛。
  难道苦难,是中华民族的宿命?
  为什么老天爷如此不公,让别的民族不需要过多的付出,就能够衣食无忧;而让我们的这个民族,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换来的却不是幸福?
  也许民族和民族,就像人和人一样,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他的人生道路畅通无阻,升官发财,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出身贫贱,历尽艰辛,披肝沥胆,吃尽人间千般苦,仍旧贫困潦倒。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公平可言。


  修筑中印公路的黑人工兵团,都给中国驻印军的老兵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黑人工兵团中,除过少数几个指挥官和技术人员是白人外,其余的都是黑人。这些黑人从事着机械操作、车辆驾驶、设备维修等等繁重的工作。缅甸的天气燠热难耐,人们在这样的天气里站立行走,也会挥汗如雨,更何况还要在这样的天气里从事着筑路这样繁重的活计。可是,这些来自美国底层社会的黑人,他们性格开朗,大声谈笑,似乎从来不知道愁苦是什么。他们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力气很大,不知疲倦。
  他们简单而快乐。
  尽管当时的很多中国驻印军,都是第一次见到黑人,但是他们非常喜欢黑人工兵团,非常喜欢乐天的黑人。


  后来,中印公路开通后,沿着这条公路运往中国的战略物资,装备了中国军队的四个集团军,分别是卢汉的第一方面军、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
  因为有了这些装备,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实力得到增强,在芷江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完胜,桂林、柳州被收复,豫南、鄂北连传捷报。
  从中印公路开通,直到抗战胜利,中国军队一直占据着中国战场上的主动权。


  二战结束后,曾经为中国抗战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中印公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后来,中印公路不再有车辆行走,慢慢就荒废了,直到今天。前几年,听到有人提议重修中印公路,但是只是提议而已,后面再没有消息了。
  中印公路,静静地躺在缅北荒蛮无人的原始丛林中,静静地躺在缅北雨季污浊的泥淖中,被野草覆盖,被昆虫爬过,被猛兽走过,被世人遗忘。
  中印公路,在无人知晓的寂寞和孤独中,静静得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5-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两度出任日本大本营陆军作战课课长的服部卓四郎在《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三册第155页中,这样描述缅北战场上的中国军队:
  “该联队进出于战场,经与敌军交战后,始判明该敌为中国军第三十八师之有力部队,与第十八师团屡在中国大陆交战之中国军,素质完全不同,乃大大吃一惊。历来之行情,概系以日军一个大队对付中国一个师绰绰有余。尤之自信。岂料胡康之中国军,无论在编制装备或战法与训练上,面目全非。步兵五十六联队虽曾勇战力攻,然敌之圆形阵地,由稠密之火网与空中补给所支持,不仅不能加以压制,且使我伤亡惨重。我虽予敌九百余名之死伤,然敌扔顽抗,据守密林阵地不下。全军接得此情报后,均为之愕然……”
  服部卓四郎所写的“该联队”,指的是日军18师团56联队;所写的“中国军第三十八师之有力部队”,指的是新38师112团;而所写的“全军”,指的是日军第15军。


  1944年春夏之交,中国军队在缅北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狂飙。对于日军来说,缅北危机,带动了整个缅甸局势震荡。而在滇西,精锐的中国军队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反击,夺回滇缅公路。据当年参战的中国军队53军130师师长王理寰回忆,当年集结在滇西的中国军队高达40万人。
  鉴于这种情况,日军大本营不得不向缅甸增兵,从当初仅有的四个师团,猛增到了9个师团和一个独立旅团。兵力增加了一倍还多。
  前面已经写过了,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时,日军共有四个师团参战,分别是18师团、33师团、55师团、56师团。在第一次缅甸战役结束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缅甸就只有这四个师团,其中第56师团还长期驻扎滇西,隔着汹涌澎湃的怒江,与中国军队对峙。缅甸境内,其实只有三个师团。
  当时的缅甸方面军编制是这样的: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下辖15军和司令部直属的55师团。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下辖18师团、33师团、56师团。
  日军人的名字很难记,可以不记,但是,河边正三的名字,中国人一定要记住,当年的七七事变,身为旅团长的河边正三率领日军炮轰中国军队,攻击守军阵地,扩大事态,让中国不得不卷入这场战争中。而过了四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爆发。
  牟田口廉也的名字,中国人也一定要记住,这是当年挑起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当天,河边正三不在一线,是大队长牟田口廉也亲自下令轰击宛平城,点燃了大战的导火索,第二天,河边正三才被紧急召回,指挥全线进攻。
  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的两个师团长名字要记住,因为这是两个与中国远征军交战最多的师团,也是被中国远征军打得最惨的两个师团,而这两个师团长,也是被中国远征军打得只身潜逃的师团长。18师团师团长叫田中新一,56师团师团长叫松山佑三。


  1944年春夏之交,因为中国军队狂飙突击反攻,日军大本营得不得增兵,此时的缅甸方面军司令仍然是河边正三中将,而他的手下已经有了三个军和一个直属师团、一个直属旅团。这三个军分别是15军、28军、33军。直属师团是53师团,直属旅团是24混成旅团。第24混成旅团是台湾旅团,旅团长叫林义秀,一个标准的中国闽台姓氏。可见当年的日军本土已经无兵可派,连台湾的士兵也派上了前线。
  15军司令官依然是牟田口廉也,下辖三个师团:15师团、31师团、33师团。
  28军司令官是樱井省三,就是第一次缅甸战役中,被孙立人率领新38师在仁安羌击败的日军33师团师团长,现在官升一级,当了军司令官。28军也下辖三个师团:2师团、54师团、55师团。
  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当年配合板垣征四郎进攻山西,参与了忻口会战和太原会战。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任第八师团师团长,东南亚战争爆发后,来到缅甸参战。33军下辖两个师团,这就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日军第18师团和56师团。
  日军缅甸方面军一共在缅甸部署了三个军,其中,第28军是专门用来发动英帕尔战役的。33军全力对付中国军队。而后来,随着新一军战果的不断扩大,日军发现仅仅依靠33军,根本无法对付中国远征军,便不断地从15军和28军增派人马,与中国远征军,尤其是孙立人的新一军交战,最后,与新一军交战的日军,居然达到了六个师团之多。而在八莫一役中,新一军独立向日军发起进攻,而当时的日军是四个师团,它们的番号是:第2、18、56师团,和新开到缅甸的49师团。
  一个军的编制,独立与六个师团编制的日军作战,而且单独向四个师团发起攻击,这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
  而新一军的编制,初期只有两个师,后来增加到五个师,最后又变为三个师。
  在缅北战场上,新一军每次作战,都是在兵力占据劣势的情况下,向日军发起凶猛进攻,打得日军毫无还手之力。当时的欧美观察家说:中国只要有十个新一军,就可以打到东京去。
  我在一篇美国人写的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每个参战国家几乎都诞生了一名世界级的名将,美国的巴顿、德国的隆美尔、英国的蒙哥马利、日本的山本五十六、中国的孙立人。
  和这些世界级名将比起来,孙立人的军衔属于最低的。孙立人,他应该率领更大的军队,应该是集团军司令,或者战区司令,他应该率领几十万军队,这样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可惜的是,在这种论资排辈、讲究出身的中国军队里,不属于黄埔系的孙立人,没有给他提供更大的舞台。


  命运对孙立人不公平。
  孙立人13岁考上清华大学,担任大学篮球队队长,后以中国篮球队主力后卫的身份,参加远东运动会,为中国篮球队夺得了空前绝后的一块金牌。
  大学毕业后,孙立人远渡重洋,几番周折,进入在全世界范围里,都以严酷野蛮著称的弗吉尼亚军校,在饭堂吃饭一年,都不知道天花板什么颜色,因为他胆敢抬头,就会被老学生一通狠揍。在这所学校里,孙立人曾有一次因为行动迟缓,被老学生打得胳膊脱臼。而孙立人的师兄、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也被一通狠揍,打得满头疙瘩,而身手百万美军最敬仰的马歇尔,一生都不知道当年是谁揍他的。
  从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后,孙立人游学欧洲,考察世界各军事强国的军事力量,然后怀着一腔豪情壮志,回到中国,在税警总团中担任团长。
  在当年的中国,可以说孙立人是最具现代军事思想的一位职业军人。然而,他所在的税警总团,不属于军队编制,而他自己,既不是国民党员,又没有上过黄埔军校,所以,一直被边缘化。
  淞沪会战,孙立人想着建功立业的时机来临了,率领税警总团第四团上前线,没想到前线吃紧,他的税警第四团被一分为三,补充在了不同的部队中,这样,战斗力大大减弱。即使如此,孙立人带着仅剩的部队,仍然给了当面之敌敌军第18师团大量杀伤,日军不得不在当年的作战之敌,立碑纪念。后来,孙立人又在缅北战场于日军18师团遭遇,这次,仇人相见,分外眼睁,孙立人的军队打得18师团补充高达15次,吃得只剩下骨头渣子。
  淞沪会战中,孙立人受伤,身中弹片13处,赴港治疗。
  等到孙立人回到内地,税警总团已经被吞并,只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手下无一兵一卒。而当年的胡宗南、汤恩伯之流,哪个手下不是坐拥数十万之众?
  孙立人白手起家,要再拉起一支军队,走上抗日战场。
5-9】




  经财政部部长宋子文的同意,孙立人来到了湖南,在湘西、邵阳一带招兵买马。当时,没有人能够看得上这支武装,因为它没有军队的编制,只是财政部的缉私武装,也就相当于一支城管队伍。
  当年,只有云南省主席龙云看得起这支武装,龙云找到宋子文,要求在云南招收两个连的士兵,这样,初期的缉私武装里,除了两个连的云南人,其余的全是湖南人。
  后来,日军攻到了湖南,孙立人只好带着缉私总队来到贵州都匀,继续练兵。
  这时候的孙立人手下,是几千名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而同时期的国军著名将领,哪个手下没有上万名精兵?


  孙立兵练就新兵,想要带着他们走上抗日战场,却没有人理会他。很多人对这支武装颇有微词,他们说:缉私武装,不去抓走私贩,上前线干什么?出什么风头?
  孙立人总有万丈豪情,遇到的也是冷水一盆。
  而这时候,后来成为抗日名将的军师长们,他们早就建功立业,驰骋沙场好几年了。
  人们还是把孙立人的这支武装,当成了城管,没有当成军队。
  世人已经把孙立人遗忘了。


  第一次缅甸战役爆发了,中国要出兵缅甸,仓促间,无法组织十万大军,孙立人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机会来了。他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
  孙立人径直从贵州都匀来到重庆,游说高层,请求他们答应让缉私总队参战,最后,终于得到陆军总参谋长何应钦勉强同意,把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张轸的66军,立即开赴缅甸参战。
  孙立人向张轸报道,张轸毫不掩饰地说:“我手下三个师,就数你这个师最差。”孙立人无言以对,只能忍羞含垢,匆匆退出。
  要带着缉私总队开往缅甸作战,大家群情激奋,决心大干一场,但是却被顶头上司戴笠扣掉了一半人马,留在国内缉私,孙立人只好带着3000余人的一个师,开往缅甸战场。
  这就是新38师,它是当年中国人数最少的一个师。
  这个师,上至师长,下至马夫,心中都含着天大的委屈和义愤,他们一定要痛歼敌军,让所有人看看这支军队的成色。
  接下来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了,新38师在缅甸打了唯一的一场胜仗,它的风头盖过了当年中国最强的200师。
  然后,缅甸大撤退,所有的军队都损兵折将,伤亡惨重,而唯独新38师几乎全员撤退到印度。
  在印度,新38师接受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更为加强。
  接着,第五军残部也退到印度,和新38师合兵一处,这就是名震中外的新一军。
  缅北反攻,新一军开始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它长袖善舞、游刃有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孙立人和新一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中国军队,发现孙立人太晚了,他本来会有更大的作为,他应该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孙立人的故事,就是一部励志故事。
  新一军的故事,比好莱坞大片更精彩。
  可惜,几十年来,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故事。
------------------
刚才写的时候喝了两口酒,又忘记了一句:
  新38师即将从贵州都匀向缅甸开拔时,军政部派遣一名文职人员视察缉私总队,看看这支部队到底有没有战斗力,这名文职人员视察后,对缉私总团夸奖了几句,让孙立人一生感激。
  孙立人晚年的时候,和部下还谈起了这件事情。
  可见,当时的新38师,没有谁能看得起。一个人夸奖几句,就让孙立人感激不已。
--------------------
5-10】




  服部卓四郎认为,日军18师团和新一军是一堆冤家,他们在当年的上海碰头厮杀,在缅北战场上照样碰面厮杀。挑起中日战场的罪魁祸首牟田口廉也曾经信心满棚地预言:新38师是中国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但是遇到了菊师团,它将会受到重挫。“消灭新38师,非菊师团莫属。”
  菊师团,就是日军18师团。18师团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师团之一,它被称为“森林之狐”,说的是它诡计多端;它又被称为“丛林战之王”,说的是它骁勇善战。
  然而,牟田口廉也没有想到的是,新一军新38师没有被消灭,倒是菊师团一次次被新38师吊起来狠揍,想怎么揍就怎么揍,一次次被新一军打得遍体鳞伤,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气。


  在孟关,孙立人和田中新一近距离接触,这次,他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超过十公里。
  孟关,是缅北丛林中一片难得的开阔地,所以,18师团把司令部驻扎在这里;田中新一极为看重这一块地方,所以重兵云集;孙立人也极为看重这一块地方,所以他发誓:攻不下孟关,绝不剃须。
  孟关,给所有参战中国士兵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很多年后,他们忘记了缅甸战场的很多地名,忘记了当年的很多往事,但是,没有人能够忘记孟关,没有人能够忘记孟关往事。
  因为夺取孟关,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站在了胜利的最高峰,站在了成功之巅。


  攻打孟关,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美军联合作战。
  这时候的中国驻印军,主力部队是新一军,下辖新38师和新22师,另外还有一支美国部队,这支部队在新一军老兵和史料中的名字是“麦支队”,除此而外,还有中国驻印军司令部的直属部队,其中包括战车营、炮兵团、高射机枪营、辎重团、工兵团、教导团、通讯营、特务营、宪兵营等等。
  为了攻打孟关,史迪威把战车第一营和麦支队都派上了战场。可见,孟关在中国驻印军心中的重视程度。
  麦支队人数有2500人左右,大约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团。麦支队的人员全部由美国陆军部从太平洋战场和美国本土抽调而来,每个人都受过特种作战的训练,也都有一定的作战经验。麦支队的首领是美国人麦里尔准将,所以有这样的名字。
  史迪威对这支纯美国军人组成的军队极为看重。
  战车一营和麦支队都是第一次出现在了缅北战场。
  战车一营协助新22师,在正面攻打孟关;麦支队和新38师并肩战斗,采取渗透的方式,偷袭日军重要目标。
  在这次战斗中,由中国人组成的战车一营,大显身手;而由美国人组成的麦支队,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伤亡过半,早早退出了战场。


  田中新一早就预言到了会在孟关有一场恶仗,因为各方的情报送到他的手中,都是中国军队在节节进逼,日军伤亡惨重,而且这些情报都反映出,中国军队正在向孟关进攻。
  田中新一向日本大本营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有这样的字样:“敌军兵力火力为我军三倍,有战我而胜的信心……我军损失多出于炮击与白刃战。”
  田中新一的这封电报有点不确切,18师团是日军的加强师团,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缅甸作战》记载,18师团有兵力31444人。这样的人数,是所有缅甸作战的日军师团中,人数最多的。其次是56师团,兵力有28980人。而其余的师团,人数几乎都在16000到20000之间。可以说,18师团和56师团,仅仅在人数上,就是日军其他师团的两倍,至于战斗力,18师团相当于日军普通三四个师团的战斗力。56师团也是这样。
  18师团和56师团,都来自于日本的北九州。北九州,是日本民风最剽悍的地区,那里的人好勇斗狠,意志坚定,类似于中国的广西和湖南。中国的桂军湘军战斗力最强;日本的北九州士兵战斗力最强。
  日军将缅甸战场上人数最多的,战斗力最强的两个师团,用来对付中国远征军。
  18师团和56师团都是北九州人,新一军大多数都是湖南人。在缅北,中国最厉害的军队在和日本最厉害的军队一决雌雄。


  大本营接到了田中新一的电报后,就从泰国和马来亚抽点了一部分兵力,部署在缅北,划归18师团。所以,此时的18师团尽管被新一军一遍遍打得粘在地上,但他们的人数仍然保持在三万人。


  1944年3月1日,孟关之战打响。
  田中新一做好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充分准备,他决心在孟关与孙立人大打一场,不但要雪18师团在鬼门关、新平洋、于邦等等这些地方的耻辱,还要一雪18师团在淞沪战场上的耻辱。
  可是,孙立人却没有和田中新一硬碰硬,他在一次打起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要诀是四两拨千斤,孙立人依然将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田中新一的指挥艺术,和孙立人不是一个等量级的。田中新一的能力,充其量也就是指挥一万人,而孙立人的能力,却可以指挥百万雄师。
  所以,在缅北战场,不在一个等量级的田中新一,像一头倔强的毛驴一样,被孙立人套上了辔头,想把它拉到哪里,它就跟向哪里。


  当年,在缅北战场上,因为相信孙立人和廖耀湘的才华,史迪威把新38师和新22师的指挥权交给了孙立人和廖耀湘,而他自己只起到了一个监军的作用。
  这一点,从当年中国驻印军的副总指挥郑洞国的回忆文章中,也能够得到证实。
  新一军新38师炮兵第一营营长王及人对史迪威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眼中,史迪威是一个年过六旬、中等身材的瘦老头,这个老头很特别。
  史迪威常常亲临前线督战。如果前方战事不利,史迪威就独自一个人开着吉普车,径直开到前线的团部,蹲着不走,表面上看起来从容不迫,又说又笑。可是,他又说又笑,团长可笑不出来了,他安顿好史迪威后,就拿把冲锋枪去了最前线。
  史迪威在团部呆了两天,如果日军阵地还没有攻下来,史迪威二话不说,又要去最前线。这时候,各级将士不得不拼死攻打,直到攻占了日军坚守的阵地。
  阵地攻下来后,史迪威就夸奖几句,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每次大战结合后,史迪威都要派人亲自查看阵地,一具一具地数日军的尸体,然后与战报比对,有时候,他还要自己亲自去数。史迪威这种美国式的务实作风,和当年中国战场上的战役总结完全不一样,所以,新一军战报中的歼敌数字,绝对是准确的。
1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照片,少年士兵叫什么名字,他以后是怎样
1中国儿童在训练,战争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欢乐.jpg
1军民一家亲.jpg
1正面战场上的小兵张嘎---中国的一名娃娃兵.jpg
1炮弹上写着“到东京”.jpg
1这个孩子名叫李留培,只有12岁,也被投放在了缅甸战场.jpg
1这么小的孩子,也会竖起手指表示“顶好”,夸奖美国人.jpg
1这么小的孩子也走上了战场,可以想到当年的中国已经危急到了什么地步.j
1视察部队的中国远征军军官.jpg
1一名中国士兵蹲在惠通桥边,他的左面就是松山.jpg
1今日惠通桥.jpg
1丛林中小憩的远征军.jpg
1中国远征军使用的枪械.jpg
1中国战车营.jpg
1当年抗战,手榴弹是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武器,而别的国家已经换上了杀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2-24 22:16:58
看了(1),前几段里看到有七个国军打死几百个日军的故事后就不想继续看下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497

主题

4764

帖子

5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24 22: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游客于2013-02-24 22:16发表的  :
看了(1),前几段里看到有七个国军打死几百个日军的故事后就不想继续看下去了。

呵呵,不过您还是看到这里了,多谢对抗日先烈,抗日前辈,抗日历史的关心。此文基本全靠这些老兵的回忆,至于事实还是夸张,那就只有智者见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10:42 , Processed in 0.1019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