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2|回复: 3

钓鱼城ZT:浪潮之巅:IBM 公司

[复制链接]

50

主题

129

帖子

359

积分

骑士

积分
359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4-2-26 11: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rom 钓鱼城:这几天的168上的题目几乎不忍萃读。大家吹点小风把阴霾驱走。

《浪潮之巅》试读:IBM 公司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即IBM 公司和蓝色有不解之缘。因为它的徽标是蓝色的,人们常常把这个计算机界的领导者称为蓝色巨人。1997 年,IBM 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Blue)和有史以来最神奇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Kasparov)展开了6 盘人机大战。半年前,IBM 的计算机侥幸地赢了卡斯帕罗夫一盘,但是被卡斯帕罗夫连扳了3 盘。仅仅半年后,IBM 的深蓝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棋艺”也大大提高,而卡斯帕罗夫的棋艺不可能在半年里有明显提高。人机大战6 盘,深蓝最终以3.5 比2.5 胜出,这是人类历史上计算机第一次在国际象棋6 番棋中战胜人类的世界冠军。几百万棋迷通过互联网观看了比赛的实况,十几亿人收看了它的电视新 闻。IBM 在全世界掀起了一阵蓝色旋风。
IBM 公司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且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IBM 仅仅是一个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并且在微机和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它已经过气了。其实,IBM 并没有这么简单,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IBM 有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IBM Research(虽然其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全盛时期的1/10),是世界第一专利申请大户(文中我们还要讲IBM 对专利的态度),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的Linux 服务器生产厂商。
      IBM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 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IBM 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1 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机械革命从300 年前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般认为其高峰是19世纪末期。当时很多人认为机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一切一样。IBM 就是在那个背景下成立的。IBM 成立于1924 年,由老托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创建。但是,IBM 和外界一般都把它的历史向前推进30 年到19 世纪末。在那时,还没有任何电子计算设备,但是经济生活中却有大量的报表处理和科学计算的需要。因此,美国一个叫霍勒里斯(Hollerith)的统计学家就发明了机械的自动制表机。那是一种大小和形状都很像立式钢琴的机器(见图2-1)。霍勒里斯成立了一个自动制表机的公司,并为美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使得统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上个世纪初,几家做办公仪器,诸如计算尺、打表机等的公司合并成一家大公司。老托马斯•沃森成为合并后的公司的总裁。10 年后,他将该公司改组成了IBM 公司。


图2-1 机械的自动制表机

      沃森父子对IBM 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公司创始者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家公司,即使他们已经离去。我们在以后介绍苹果公司和其他公司时,还会看到这一点。早期的IBM,产品主要是一些用于管理的机械, 诸如打孔机、制表机等,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和公司。IBM 从那时起,就锁定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它的主要客户,直到今天。很多人奇怪 为什么第一个开发出主流PC(即以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操作系统为核心的PC)的IBM 没有成为PC 之王。实际上,是它的基因决定了它不可能领导以个人用户为核心的PC 产业。以后我们还会仔细地分析这一点。
       IBM 成立后不久就遇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大萧条。在很多公司关门、客户大量减少的情况下,IBM 能存活下来,可以说是个奇迹。沃森的经营和管理才能在这段时间起了关键的作用。在IBM 逃过一劫后,它接下来的路在长时间内很平坦。任何经济危机都是这样,它淘汰掉经营不善和泡沫成分大的公司,为生存下来的公司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恢复,办公机械的市场开始复苏。尤其是罗斯福的新政,雇用了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政府对制表机的需求大大增加。除了正常的生意,IBM 还将它的打孔机、制表机等设备大量地卖给了德国纳粹政府。不过,IBM 从没有回避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但是,二战前后毕竟剩下的只是机械时代的余晖。IBM 光靠卖办公机器很难有持续的发展,因此它未雨绸缪,也在找出路。正巧赶上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制造精密机械见长的IBM 马上把它的生产线民用转军用,参加制造著名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1 冲锋枪(见图2-2)。这些是美军二战时的主力武器。包括日本在内的美国的敌人常常低估美国的军事工业潜力,但是,连IBM 这样的公司都可以改造武器,说明美国的军工潜力深不可测。随着战争的发展,有大量的军事数据需要处理。IBM 的制表机大量地卖给了美国军方。IBM 也从此和美国军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IBM为军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继电器式的计算机。注意,它和真正的电子计算机有很大的不同。此外,IBM 还间接地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图2-2 勃郎宁自动步枪和M1 冲锋枪
图2-2 勃郎宁自动步枪和M1 冲锋枪
       二战后,整个世界都在重建之中,对所有工业品的需求都在增加。尤其是杜鲁门总统完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后,有大量的统计工作需要制表机等机械。这一切都对IBM 的核心业务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IBM 很轻易地再将军用生产线转民用。但是,如果IBM 仅仅满足于卖机械,我们今天可能就听不到它的名字了。
       我们可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英国在二战后很长时间里试图恢复它的机械工业,虽然它做到了,但是也已经落伍了。而一片焦土的日本,已经没有剩下什么工业基础了,因此另起炉灶,发展电子工业,结果成为了西方世界中的老二。二战后,IBM 里情况也类似,它显然面临着两种选择,是继续发展它的电动机械制表机,还是发展新兴的电子工业。这两派争执不下,而代表人物恰恰是沃森父子。老沃森认为电子的东西不可靠,世界上至今还有不少人持老沃森的观点。而小沃森则坚持电子工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这场争论终于以小沃森的胜利而告终。1952 年,小沃森成为IBM 的新总裁。IBM 从此开始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2 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如果说IBM 在上一次的机械革命中不过是一个幸运的追随者,它在从二战结束开始的电子技术革命中完全是一位领导者。电子计算机和IBM 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就如同电话和AT&T 分不开一样。一方面,IBM 因为有了计算机得以持续发展了半个世纪,另一方面,计算机因为有IBM 的推广,才从科学计算应用到商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我们谈论IBM 和计算机的关系时,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电子计算机发明的背景和过程。
       有一位先哲说过,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计算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发明的。美国研制计算机的直接目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军方计算弹道的轨迹。在流体力学中,计算量常常大到手工的计算尺无法计算的地步,因此,对通用计算机的需求就产生了。在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有无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最主要的三个人应当是冯•诺伊曼(Von Neumann,看过美国电影《美丽人生》和中国电视剧《暗算》的人应该对他有印象,见图2-3)、约翰•莫奇利(JohnMauchly)和埃克特(Eckert),应该讲冯•诺伊曼是今天运行程序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主要提出者,这个被称为冯•诺伊曼的系统结构影响至今。穆克利和埃克特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研制的总负责人(很遗憾,它其实并不是今天计算机的祖先,因为它不能加载程序,指令要重复地输入进去)。在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现代计算机ENIAC 的设计方案时,他们三个人共同参与了,最后由冯•诺伊曼起草并交给了军方,军方的负责人拿到方案后随手在上面写上了冯•诺伊曼的名字,从此穆克利和埃克特的贡献就被淡忘了。后来,穆克利和埃克特认为计算机的发明 权应该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所在的单位宾西法尼亚大学。两个人和大学闹翻了,出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计算机公司— 埃克特– 穆克利公司。该公司研制出一种叫UNIVAC 的计算机,提供给美国统计局和军方使用。但是,因为埃克特和穆克利都是不会经营的学者,很快他们的公司就因赔钱关门了。
   
图2-3 冯•诺伊曼
图2-3 冯•诺伊曼
       IBM 的小沃森看到了计算机在今后社会中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决定投资发展计算机,并请来冯•诺伊曼做顾问。IBM 还请来了很多工程师,并且把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它强大的技术支持。小沃森将IBM 的研发经费从他父亲时代公司营业额的3% 增加到9%。到上个世纪60 年代,IBM 生产出著名的IBM360 为止,IBM 在计算机研制和生产上的总投入高达50 亿美元,相当于整个马歇尔计划的1/3。小沃森上台后短短5 年,就将IBM 的营业额提高了3 倍。在小沃森执掌IBM 的20 年里,IBM 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0%,这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父亲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我个人看来,小沃森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不是将IBM 变成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而是将计算机从政府部门和军方推广到民间,将它的功能由科学计算变成商用。这两条使得计算机得以在公司、学校和各种组织机构中普及起来。十几年前,当计算机在中国还不很普及时,如果做一次民意调查计算机是干什么的?我想,八九成的被调查者都会认为计算机是用于科学计算的。而实际上,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题目需要计算。如果将计算机局限于科学计算,它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普及。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计算机可以单纯用于存储信息、处理表格和文字、编辑和打印文章。但是在50年前就能够看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小沃森看到了这一点,这一方面是他的天分,另一方面是由于IBM 长期制造表格处理机械的公司,了解 这方面的需求。
       IBM 从它开始做计算机起,基本上遵循性能优先于价格和集中式服务的原则。高性能、服务于多用户的主机一直是IBM 硬件制造的重点,直到近十年来才略有转变。IBM 的许多大型机,成为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的经典之作,而且生命期特别长,有点像波音公司的客机。其中最著名的有上世纪60 年代的IBM360/370 系列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IBM4300 系列。 当时的售价都在百万美元以上,而性能还不如现在一台个人电脑。但是,这些计算机的设计思想,仍然是计算机设计的精髓。
       由于计算机50 年前的造价高得惊人,除了政府部门和军方,只有大的银行和跨国公司才用得起。银行里有大量的简单计算,主要是账目上的加加减减,不需要复杂的函数功能,比如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函数等。因此,就需要有一种专门处理大量数据而运算简单的程序语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流高级程序语言COBOL 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COBOL 的全名为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顾名思义,它是针对商业数据进行处理的程序语言。虽然COBOL 不是由IBM制定的,但是,IBM对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制定它的6 人委员会中,有两个是IBM 的人。COBOL 语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程序语言,但是会写COBOL 程序的人很少,因此他们的收入远比今天的软件工程师要高得多。这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年轻人进入计算机软件领域。IBM 的研究水平很高,还参与了很多标准的制定,因此,它在商业竞争中,同时扮演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从上个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初,IBM 在计算机领域基本上是独孤求败。
       在计算机发展史的前30 年里,IBM 在商业上只有一个轻量级的竞争对手— 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简称DEC)。由于IBM 的大型机实在太贵,中小公司和学校根本用不起,市场就有了对相对廉价、低性能小型计算机的需求,DEC 公司应运而生。在很长时间里,虽然两家公司在竞争,但是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因为计算机市场远没有饱和,完全可以容纳两个竞争者。在这30 年里,两家公司发展得如鱼得水。基本上可以说是IBM 领导着浪潮,DEC 随浪前行。
       IBM 如果说还有什么对手的话,那就是美国政府司法部。在美国从来没有过国王,美国人也不允许在一个商业领域出现一个国王。在垄断产生以后,司法部就会出面以反垄断的名义起诉那家垄断公司。从上世纪70 年代初到80 年代初,美国司法部和IBM 打了10 年的反垄断官司,两家最终于1982 年和解。一般认为,这是IBM 的胜利。但是,IBM 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IBM 分出了一部分服务部门,让它们成为独立的公司;第二,IBM 必须公开一些技术,从而导致了后来无数IBM–PC 兼容机公司的出现。
       应该讲,IBM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地领导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它使得计算机从政府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科学计算走向商业。它顺应着计算机革命的大潮一漂就是30 年。由于有高额的垄断利润,IBM 给员工的薪水、福利和退休金都很丰厚。在二战后很长时间里,它是人们找工作时最向往的公司之一。它甚至有从不裁员的神话,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陷入困境时才不得不第一次裁员。
3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如果要把计算机工业的历史划分阶段,那么,1976 年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没有读完大学的天才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车库里整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商业化的个人电脑Apple–I。在硅谷,很多公司创业时因为资金有限,常常租用租金便宜的民房甚至是他们的车库来办公,这几乎是硅谷特有的现象,苹果起家时也不例外。“蓝色巨人”在这次信息革命浪潮中开始步子并不慢。1973 年从小沃森接手IBM 的新总裁弗兰克•卡里(Frank Cary)在花了大量时间去应付美国司法部提出的反垄断诉讼的同时,密切注视着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个人电脑,IBM 观望了几年。这对IBM 这样一家大公司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前面讲过,IBM 成功的秘诀是保守,它基本上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苹果公司失败了,IBM 无需做任何事情。如果前者成功了,IBM 依靠它强大的技术储备完全可以后发制人。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IBM 其实是第二家做计算机的公司。我们以后还会看到很多大公司用这种办法对付小公司的例子。4 年后,卡里决定开发个人电脑。
       也许是不想惹人注意,也许是没有太重视这件事,IBM 没有让它力量最强的沃森实验室(T.J Watson Labs)来做这件事,而是将它交给了IBM在弗罗里达的一个十几人的小组。为了最快地研制出一台PC,这个只有十几人的小组不得不打破以前自己开发计算机全部软硬件的习惯,采用了英特尔公司8088 芯片作为该电脑的处理器,同时委托独立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软件。这样,仅一年时间,IBM–PC 就问世了,那是1981 年的事。虽然第一批IBM–PC 的性能只有现在个人电脑的万分之一,但是,它比苹果公司的Apple 系列已经好很多了,而且对当时的字处理、编程等应用已经足够了。因此,它很受欢迎,当年就卖掉10 万台,占领了3/4 的微机市场。IBM 在和苹果的竞争中真可谓是后发制人。直到今天,IBM–PC 还是个人电脑的代名词。
如果当时问大家,以后谁会是个人电脑时代的领导者,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是IBM。事实上,当时《时代周刊》就评选IBM–PC 为20 世纪最伟大的产品。《华尔街日报》也高度评价了IBM 的这一贡献。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个人电脑时代的最终领导者是微软和英特尔,而不是IBM。随着2005 年IBM 将个人电脑部门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IBM 彻底退出了个人电脑的舞台。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IBM 的这个结局呢?虽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IBM 的基因、反垄断的后遗症及微软的崛起。
       先谈谈IBM 的基因。IBM 无论是在老沃森执掌的机械时代,还是在小沃森接管的电子时代,它的客户群基本上是政府部门、军方、银行、大企业和科研院所,它从来没有过经营终端消费型产品的经验,也看不上这类产品。以往,IBM 卖计算机的方式是和大客户签大合同。上个世纪80 年代的计算机,除非是专业人员,没有人玩得转。因此,IBM 都将计算机和服务绑在一起卖,至今也是如此。IBM 一旦签下一个大型机销售的合同,不但可以直接进账上百万美元,而且每年还可以收销售价10% 左右的服务费。等客户需要更新计算机时,十有八九还得向IBM 购买。这样,它每谈下一笔合同,就可以坐地收钱了。因此,虽然IBM–PC 在外面的反应很好,在公司内部反应却很冷淡。IBM–PC 第一年的营业额大约是两亿美元,只相当于IBM 当时营业额的1% 左右,而利润还不如谈下一个大合同。要知道,卖掉十万台PC 可比谈一个大型机合同费劲儿多了。因此,IBM 不可能把PC 事业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1982 年,IBM 和美国司法部在反垄断官司中达成和解。和解的一个条件是,IBM 得允许竞争对手发展。如果不是PC 机的出现,这个条件对IBM没有什么实质作用,因为过去一个公司要想开发计算机,必须是硬件、软件和服务一起做,这个门槛是很高的。但是,有了PC 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IBM–PC 的主要部件,如处理器芯片、磁盘驱动器、显示器和键盘等,或者本身是第三家公司提供的,或者很容易制造,而它的操作系统DOS又是微软的。因此,IBM–PC 很容易仿制。IBM–PC 唯一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BIOS 是自己的,但是很容易就被破解了。在短短的几年间,IBM–PC 的兼容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如果不是反垄断的限制,IBM 可以阻止这些公司使用自己的技术进入市场,或者直接收购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有了反垄断的限制后,它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自己不愿意下功夫做PC,另一方面无法阻止别人做PC,IBM 只好看着康柏(Compaq)、戴尔(Dell)等公司做大了。
       第三个原因也不能忽视,如果说在过去的30 年里,IBM 是独孤求败,笑傲江湖,现在它真正的对手比尔•盖茨出生了。我总是对人讲,盖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拿破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和平年代,不可能出现汗尼拔或凯撒那样攻城略池的军事统帅,但是会在商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出现纵横捭阖的巨人,而比尔•盖茨就是科技界的第一巨人。当时IBM 为了以最快速度推出PC,连操作系统都懒得自己开发,而是向其他公司招标。IBM 先找到了DR(Digital Research)公司,因为价钱没谈好,只好作罢。盖茨看到了机会,他空手套白狼,用7.5 万美元买来磁盘操作系统(DOS),转手卖给了IBM。盖茨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 让IBM买断DOS,而是从每台IBM–PC中收一笔不太起眼的版权费。而且,IBM 和微软签的协议有个很小的漏洞,没有说清楚微软是否可以将DOS再卖给别人。盖茨后来抓住了这个空子,将DOS 到处卖,IBM 很不高兴,告了微软好几次。因为在大家看来这是以大欺小,IBM 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从来没有赢过(在美国,以大欺小的官司常常很难赢,而且即使赢了,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赔偿,因为小公司没有什么油水可榨)。IBM 原来认为PC 机赚钱的部分是几千块钱的硬件,而不是几十块钱的软件,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由于兼容机的出现,IBM 沦为了众多PC 制造商之一,利润受到竞争的限制。而所有微机的操作系统只有一种,虽然每份操作系统现在还挣不了多少钱,但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显然,微软已经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因此,IBM 决定和微软共同开发微机新的操作系统OS/2,共同来开发微机的软件市场。如果是别人,也许就乐于当IBM 的一个合作伙伴了。但是,盖茨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的心志非常高远,他不会允许别人动微机软件这块大蛋糕,虽然此时微软的规模远没法和IBM相比。盖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和IBM 合作开发OS/2,挣了一点短期的钱,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发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当视窗3.1 研制出来的时候,微软帝国也就形成了。十几年后,硅谷一位最成功的CEO 讲,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IBM 也许是其中第一个吃亏者。
       应该讲,虽然IBM 最先研制出今天通用的个人电脑,但是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中,IBM 不情愿地成为了落伍者。同时,一个新的霸主微软公司横空出世。到80 年代末,由于微机性能每18 个月就翻一番,微机慢慢开始胜任以前一些必需要大型机才能做的工作。这样,微机开始危及到大型机的市场。IBM 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始大规模裁员。这段时期,是IBM 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当时有人质疑IBM是否会倒闭。
4 他也是做(芯)片的
      如果在IBM 做一个民意调查,谁是对IBM 贡献最大的人,那么除了沃森父子外,一定是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tner)。1993 年,从未在IBM 工作过的郭士纳临危受命,出任IBM 的首席执行官。他成功地帮IBM 完成了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到一个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性公司的转变,复兴了这个百年老店,并开创了IBM 的十年持续发展。郭士纳原来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总裁,再以前任职于美国运通信用卡公司,根本不懂计算机。在英语中,计算机的芯片和土豆片是一个词— chip,因此,大家就开他的玩笑说,他也是做(芯)片的,但是是土豆芯片(Healso made chips, but potato chips)。这句原先是嘲笑他的话,以后成为他传奇的象征。没有高科技公司工作经验的郭士纳在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公司创造了一个奇迹。
       郭士纳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IBM 进行大规模改组。IBM 由于长期处于计算机产业的垄断地位,从上到下都习惯于高福利的舒适环境。机构庞大、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和内耗严重等,总之,繁荣的背后危机四伏。因此,一旦进入群雄逐鹿的信息革命时代,IBM 这个被郭士纳比喻成大象的公司就开始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步伐了。
      IBM 里的人曾流传这么一个故事:如果要把一个纸箱子从二楼搬到三楼,需要多长时间?这件本来几分钟就能办成的事,在IBM 却往往需要几个月。原因是,要搬动一个箱子,你要先打报告,然后经过层层审批;审批后,审批报告再层层向下转达,最后交给替IBM 搬家的搬运公司。在搬运公司的任务单上,上个月的任务可能还没有完成呢,现在提交的任务单一个月以后能完成就不错了。这样,搬动一个纸箱花几个月时间一点也不奇怪。
       郭士纳像个高明的医生,开始医治千疮百孔的IBM,他的第一招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将IBM 溶解掉,通俗地讲,就是开源节流。他首先裁掉了一些冗余的部门和一些毫无前途的项目,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操作系统OS/2。这样,人员相应减少了,费用自然降低了。但是,短时间内增加收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郭士纳的做法是卖掉一些资产。如果去过IBMAlmaden 实验室的人都会发现,那座非常豪华的大楼非常不对称,似乎只盖了一半。事实上的确如此,IBM 当时盖了一半没钱了,就留下了这座烂尾楼(图2-4)。而且,郭士纳还想把盖好的这一半卖掉,只是这座楼实在太贵,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没有公司买得起,它才得以留在IBM。郭士纳事后讲,这些裁撤部门和卖资产的决定,不仅是他在IBM,也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
图2-4 IBM Almaden 实验室

图2-4 IBM Almaden 实验室
       接下来,他对公司的一些机构和制度进行改革。首先,他不声不响地将分出去的一些服务公司买回来(那时IBM 快破产了,美国政府不反对它将服务公司买回来),然后将IBM 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服务合成一体。对比几乎同时代AT&T 将公司拆分的做法,郭士纳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目的是打造一艘IT 服务业的航空母舰。在公司内部,它引入竞争机制,一个项目可能有多个组背靠背地开发。为了防止互相拆台,加强合作,郭士纳将每个人的退休金与全公司的而不是以前的各部门的效益挂钩。
       在研究方面,郭士纳将研发经费从营业额的9% 降到6%。以前的IBM 实验室很像贝尔实验室,有不少理论研究,郭士纳砍掉了一些偏重于理论而没有效益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和开发结合起来。一旦一个研究项目进入实用阶段,他就将整个研究组从实验室挪到产品部门。到后期,他甚至要求IBM 所有的研究员必须从产品项目中挣一定的工资。这种做法无疑会很快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但是这样做无疑会影响IBM 的长线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损失,IBM 加强了和大学的合作,在几十所大学开展了科研合作,或是设立了奖学金。
       在郭士纳的领导下,IBM 很快走出了困境。IBM 将自己确立为一个服务型的技术公司,并将自己的用户群定位在企业级,而放弃了自己不在行的终端消费者市场。以往,在争夺低端企业用户的竞争中,IBM 并没有优势,因为它的产品太贵。在郭士纳任期的最后几年里,IBM开始大力推广廉价、开源的Linux 服务器。IBM 的产品头一次比竞争对手便宜了。经过10 年的努力,郭士纳完成了对IBM 的改造,确立了IBM 在针对各种规模企业的计算机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地位。今天,IBM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源操作系统Linux 服务器的生产商。上个世纪90 年代,IBM 和AT&T 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AT&T 是将一个家好好的公司拆散卖掉,IBM 则是将分出去的公司整合回来,打造了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到服务一条龙的航空母舰。今天看来,无疑是IBM 的路走对了。从图2-5 IBM 股票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从1993 年下半年起,IBM 的业绩突飞猛进地发展。在郭士纳担任CEO 的10 年间,IBM 的股票价格长了10 倍。今天,郭士纳虽然已经不再担任IBM 的CEO 了,但IBM 依然沿着他确立的方向发展。从IBM 和AT&T 的不同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和一群贪婪的短期投机者在管理方针水平上的差别。
图2-5 IBM 股票走势图(数据来源:Google Finance) 

图2-5 IBM 股票走势图(数据来源:Google Finance)
5 保守的创新者
      IBM 在经营上相当的保守,它一直固守自己的核心领域,很谨慎地开拓新的领域。从机械的制表机到大型计算机,到今天的Linux 开源服务器, IBM 始终牢牢地控制着美国政府部门、军队、大公司和银行的业务,即使它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也是针对公司用户而不是个人用户的。在同档次的笔记本电脑中,它的价格比其他厂家的要贵很多,因此个人很少自己掏腰包购买IBM 笔记本。IBM 在自己一些非核心领域也常常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它也不轻易在那些领域快速膨胀。比如,它很长时间里在存储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半导体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上都领先于世界,但是我们很少看到IBM 花大力气开拓这些市场。保守的好处是不容易轻易出错,因为像IBM 这样服务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核心部门的公司,产品上出一点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要知道美国主要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是一年宕机时间不能超过5 分钟。IBM 这种保守的做法让大客户们很放心,因此,即使它的产品和服务比别人贵,政府和公司还是很愿意,或者说不得不用IBM 的。
       从技术上讲,IBM 是一个极富创新的公司。几十年来,如果说在工业界哪个实验室有资格和贝尔实验室相提并论,恐怕只有IBM 实验室了。1945 年,IBM 在纽约开设了第一个实验室,这就是后来的沃森实验室,几年后,它在硅谷开设了第二个实验室。今天,它在全球有11 个实验室。上世纪50 年代,IBM 发明了计算机的硬盘和FORTRAN 编程语言;上个世纪60 年代,IBM 发明了现在通用的计算机内存(DRAM),提出了现在广泛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上个世纪70 年代以来IBM 的重大发明和发现包括今天通信中使用最广泛的BCJR 算法、简指指令(RISC)的工作站、硬币大小的微型硬盘(用于照相机等设备),以及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可以看见原子的显微镜。至今,IBM 在计算机技术的很多领域都是非常领先的。比如,它为索尼游戏机设计的8 核处理器,是今天英特尔双核处理器性能的10 倍。不过,IBM 的主要发明都和计算机有关,这一点上,它区别于研究范围广泛的AT&T 的贝尔实验室。
       IBM 一直是美国专利大户,每年都有几千个专利。尤其是贝尔实验室分家以后,IBM 成了专利申请的老大。IBM 十分鼓励员工申请专利,每申请一个专利,员工不仅能得到一笔不错的奖金,还可以计点,计够一定30 浪潮之巅的点数,对员工涨工资乃至升职都有好处。我曾经问IBM Almaden 实验室DB2 的实验室主任,IBM 如何衡量一个研究员的工作。他告诉我有三条衡量标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产品化。由此可以看出专利申请在 IBM 的重要性。
在美国,申请专利的目的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保证自己不被别人告侵权,即防御性的。一个公司发明一种东西后,为了防止其他公司和个人将来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要求,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第二种是进攻性的,一个公司申请一些可能以后有用的但是自己未必使用的专利,专门来告别人侵权。IBM 的专利很多是后一种。IBM 每年花上亿美元,养了一支庞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律师队伍,专门去告那些可能侵犯它们专利的公司,每年IBM 从专利费上挣来的钱是10 亿美元左右。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赚钱的买卖。IBM 沃森实验室的一位主任很骄傲地告诉我,不要看IBM 在微机市场上远远落后于戴尔和惠普等公司,但它们每年要向我们交很多的专利费!
      IBM 实验室迄今为止有两次大的变动。一次是在1993 年郭士纳上台后大量削减研究经费,很多人离开IBM 去了华尔街。其中很多人,主要是一些数学很强的科学家,去了后来最成功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文艺复兴技术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并撑起了半个公司。可见科学和金融也是相通的。文艺复兴公司迄今为止20 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 每年37%,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远远超过股神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 哈撒韦(Berkshire–Hathaway)。这20 年来,这两家公司的总回报率分别是200 倍和20 倍,而标普500 指数是6 倍。IBM 实验室第二次大变动是在最近几年。现在,IBM 的很多研究员只能从研究项目中拿到一大半而不是全部的工资,另一小半必须通过参加产品项目而获得,因此一些单纯搞研究的科学家不得不离开。对IBM 的这种政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IBM 的目的非常清楚:科研必须和产品相结合。
6 内部的优胜劣汰
       如果看一看IBM 从2002 年到2010 年来的业绩,你会发现IBM 的年收入8 年来只涨了22%(从810 亿美元到987 亿美元),而利润却涨了5 倍(从23 亿美元到104 亿美元)。原因是,IBM不断地淘汰不挣钱或挣钱少的部门,扩充利润高的部门。2002 年,IBM 将效益不好的硬盘部门以30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的日立公司。2004 年底,IBM 将它的笔记本电脑部门以17.5 亿的价格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其中,12.5 亿是现金交易(由联想付给IBM),另外5 个亿是联想以19% 的股权交换。也就是说,在当时,IBM 认为联想公司值26 亿美元。在以前,IBM 也类似地出售过一些部门。
       我们且不去管IBM 和日立的交易,来看看IBM 和联想的交易,因为这是中国公司第一次收购美国著名公司的部门。当时,不少人觉得联想能收购IBM 的笔记本部门说明中国国力增强了,扬眉吐气了;一些人担心联想是否能消化得了IBM 这个部门,因为这个部门在亏损。显然,这笔生意能做成是因为IBM 卖有卖的道理,而联想买有买的道理。
       我没有联想这些年来经营情况的数据,但是有IBM 历年的财报。让我们先来看一看IBM的情况。表2 -1 是我从IBM 提交给美国证券会的年度汇报表中摘要出来的。其中很多小项目,比如一次性收入和支出等,我都省略了。

       从表2-1 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卖了笔记本部门后,IBM 的总收入有小幅下降,但是利润有明显的提高,因为成本大幅下降。管理、市场开拓、研发等费用基本持平。从2004 年到2006 年,税后利润增加了1/4 以上,到2009 年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卖掉笔记本部门后,IBM 用所得到的现金几次购回自己的股票,因此公司总股票数量减少,每股利润的提升要明显快于税后利润的增长。显然,IBM 在卖掉亏损的笔记本部门后,甩掉了一个包袱,同时它得以集中精力在它的服务业上,使利润大幅提高,同时也回报了投资者。IBM 一直这样不断优化自己的业务,盈利能力稳步上升。
       那么,联想购买IBM笔记本部门是否亏了呢?虽然我没有看过联想这几年的营收情况数据,但是我认为联想当年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有两条原因当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看到。第一,IBM笔记本ThinkPad 是笔记本电脑的第一品牌,联想买下这个品牌就可以直接在世界各地销售自己品牌的电脑,而不是为美日公司组装机器。有时,即使花很多时间和金钱,也不一定能创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联想这次一步到位。第二,当时联想笔记本电脑在世界市场上销量不过2%,这个市场份额无足轻重,根本无法和戴尔、惠普等公司竞争。当时IBM 有5% 的市场份额,两家加起来大约有7%,这个份额在世界上可以进前5 名,和美日公司就有一拼了。当然,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联想是否能将IBM 亏损的笔记本部门扭亏为盈。
       对笔记本电脑行业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我想,联想之所以愿意收购,必然是三思而行的。事实上,IBM 笔记本部门的毛利润大约是25%,远远大于戴尔的19%,也高于惠普的23%。但是,IBM 笔记本在亏损,而惠普还有7% 左右的税后利润,主要原因是IBM非生产性成本,即管理、市场和研发的费用太高,占了总收入的27%。IBM 在财务上,是将全公司的这些费用平摊到各个部门,IBM 除笔记本以外的其他部门,毛利润均在40% 以上,扣除非生产性成本,还充分盈利。但是,笔记本部门就变成亏损的了。IBM 是很难扭转笔记本部门的亏损局面,因为整个公司盈利太好,从上到下没有精打细算的习惯。但是,联想应该很容易扭亏为盈,因为中国的人工便宜,很容易将管理和研发的费用降下来。再不济,联想的非生产性成本也不会比惠普高。总的来讲,IBM 和联想的这次交易应该是双赢的。
      IBM 就是这样,时不时地调整内部结构,将一些非核心的、长期效益不好的部门卖掉,同时扩大核心的、利润高的生意。
7 后金融危机时代
       从2000 年到2010 年,IBM 的业绩没有多少值得圈点的地方。它的利润很高,但是发展并不是很快,甚至在有了很多现金收入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现金进行再投资,最后只好以回购股票的形式发还给股东们。在过去的10 年里,它的股价几乎是一条直线,因此,它的股票期权对新老员工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从2007 年起,IBM 干脆直接对员工发放限制性股票。但是,它在2001~2003 年和2007~2009 年两次经济危机中再次显示出的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让业界叹为观止。
        2000~2003 年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碎,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短期的、局部的动荡,IBM本来就没有赶上互联网的快车,当然受泡沫的负面影响也较小。这些就不再赘述了。但是2007~2009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的冲击却是无所不在。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很多“巨无霸”的跨国公司或者倒闭(通用汽车3 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等),或者被并购(太阳公司、贝尔斯登公司),或者一蹶不振(雅虎公司、花旗银行),即使是很健康的公司,包括微软公司、eBay 公司等,也没有回到危机以前的情况。而IBM 不但在危机中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而且在危机过后业绩迅速提升。图2-6 是近5 年来IBM 的股价和标准普尔500 指数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 年底,IBM 的股价也没有跌破经济很健康的2005 年末时的水平。而在股市触底的2009 年3 月时,IBM 的股价已经走出了谷底,几天后它的股价表现比2005 年增长了70% 左右,而同期美国股市的三大指数收益均是负值。
图2-6 IBM 股价与标准普尔指数对比(数据来源:Google Finance) 

图2-6 IBM 股价与标准普尔指数对比(数据来源:Google Finance)
       为什么IBM 能在金融危机中岿然不倒?为什么投资人对它这么有信心呢?这要从它的业务、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及全球化等几个角度来看。
       IBM 几乎100% 的客户都是商业客户,本来这样的生意最容易受宏观经济的波动而变得很不稳定。但是,它的核心业务主要是IT 服务业,和金融本身相关性不大。我们在前已经讲过,IBM 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公司或软件公司,而是一个服务公司。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对IT 服务业的需求总是存在的,而且是上升的。因此,虽然有金融危机,使得各个公司和企业会迅速减少,甚至终止对IT 产品的采购,但是,只要这些企业还存在一天,就需要IT 服务一天。有了这个稳定的收入来源,IBM 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季度,营收也没有受到多少影响。相反,那些以销售设备、器件和软件为主的IT 公司,比如太阳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营收就会锐减。英特尔公司家大业大,虽然营业额和金融危机前一年相比少了1/4,但是尚可维持;而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太阳公司,在连续亏损几个季度后,就不得不被兼并掉了。这显示出IBM 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平稳性。
       作为IT 领域罕见的百年老店,IBM 的中层管理虽然机构臃肿,但是它的高层管理还是很有经验的。IBM 在过去不断淘汰毛利非常低的业务,使得全公司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IBM 全球有近30 万员工,工资和其他人工成本占它成本的主要部分。在宏观经济良好的时期,它不太在意人工的成本,这给IBM 的中层领导一个胡乱扩张的机会。但是,IBM的高层很清楚,即使裁员20%,他们的业务也不会有什么根本的影响。从郭士纳掌权以后,每到经济危机时期,IBM 就开始变相裁员。他们首先裁掉的是在美国的合同人员(而非正式员工)。这一次,他们比郭士纳时代更进了一步,把很多工作永久性地移到了印度,因为那里的成本能比美国少一半。作为一个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IBM 的服务也是全球化的,从美国给全球服务和从印度给全球服务没有太本质的区别。IBM为了对美国员工显得人性化一些,当他们减掉一个美国工作岗位时,会给相应的人一个“搬到印度”(relocate to India)去的机会,但是要求到了印度后拿当地的工资。当然除了原来来自印度的员工,其他人根本不会考虑这个“善意的选择”。
      IBM 业绩稳定的第三个,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来自于全球化。关于全球化我们以后还会再介绍。实际上,不仅仅是IBM,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原因就是美国各个行业主要的龙头公司都是跨国公司,它们的收入有一半,甚至更多来源于海外。我们不妨看看美国最大的10 家IT 公司海外营收占它总收入的比例:

      上面标记* 的公司在地理市场上的划分是以美洲为一个整体,那么“海外”收入其实是非美洲的收入。具体到IBM 它在美国的收入2009 年较2007年少了4%,但是在拉美等国有较大的提升,导致整个美洲的营收比例得以维持。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公司原来的收入就主要来自于海外,金融危机后这个比例还在上升。因此,虽然金融危机的中心是美国,但是美国真正好的企业抗击本土经济衰退的能力非常强。具体到IBM 由于在金融危机一开始的时侯,美元迅速贬值,导致它的出口变得强劲。同时,它在海外的业务是以当地货币进行的,而它财报中的营收是美元结算的,所以其他国家货币相对升值时,IBM 的财报就显得很漂亮。
      基于上述原因,华尔街在即使金融危机最危险时,对IBM 相对都是有信 心的。保守和谨慎对于这个百年老店至关重要。
结束语
      IBM 百年来在历次技术革命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术上不断开拓和发展,以领导和跟随技术潮流;在经营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的市场,对进入新的市场非常谨慎。迄今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再从计算机制造到服务。它错过了以微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浪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基因所决定的,但是它平稳地渡过了历次经济危机。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之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顺顺当当地发展,直到下一次大的技术革命。
IBM 大事记
1924 老沃森控股原打表机公司,改名IBM。
1925 进入日本市场,此前打表机公司已经开始逐渐进入欧洲市场。
1933 IBM 工程实验室成立。
1936 在罗斯福新政时,获得美国政府大订单。
1943 IBM 研制出真空管放大器。
1940 20 世纪40 年代进入亚洲市场。
1945 沃森实验室成立。
1952 小沃森成为IBM 总裁,开始了快速发展的20 年计算机时代。
1953 研制出使用磁鼓的计算器。
1964 IBM360 大型计算机问世。
1969 开始语言识别的研究,司法部开始对IBM 进行反垄断调查.
1971 小沃森退休。
1973 江崎玲于奈(Leo Esaki)博士因在电子隧道效应上的研究为IBM 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
1981 IBM–PC 诞生。
1993 郭士纳接管IBM,开创IBM 10 年黄金时代。
1997 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2005 IBM 将PC 部门卖给联想,从此退出PC 市场。
参考资料
1. IBM history 参见:www.ibm.com/ibm/history
2. IBM 历年财报参见:www.sec.gov
3. Thomas J. Watson; Peter Petre (1991). Father, Son & Co: my life at IBM and beyond.
Bantam Books. ISBN 9780553290233. 参见: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p55F1nV1MigC
4. 《谁说大象不会跳舞? —IBM 董事长郭士纳自传》,郭士纳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2-26 13:54:51
好文,谢谢转贴。太同意了,168现在几乎变成毛(茅)坑了,臭不可闻。
回复

使用道具

2

主题

36

帖子

82

积分

会员

积分
8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4-2-26 17: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lZ 好主意,1楼岂不是又把LZ刚刚费力开辟出的一点干净的地方变成自己都不喜欢的臭粪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2-26 21:36:50
浪潮之巅这部书的作者吴军以前是Google的scientist,后来是腾讯的副总裁。看来他对高科技公司的兴衰很有心得。作为一个企业家,这是很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04:09 , Processed in 0.0916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