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7|回复: 0

›《逝者如斯》连载之十三 恩重如山(下)

[复制链接]

832

主题

1840

帖子

692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21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21-10-16 21: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钱 于 2021-11-2 12:35 编辑


《松园旧事》第四部《逝者如斯》连载之十三


十三 恩重如山(下)



几个星期之后,班上所有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又没被录取的同学全部收到了校研究生办发的慰问信,感谢大家的报考,鼓励大家再接再厉,明年接着考……。亦叶却没收到慰问信。亦叶觉得奇怪,私下问了问尤小莹。尤小莹正为她和安卫红分配的事忙得焦头烂额,和亦叶说话也没好气。


“……你真是个呆子,亦叶!那慰问信是没考上的人才收到,怎么会发给你呢?你要是想要,我把安卫红的那份给你!我看你也真是吃饱了撑得慌……”

“不是,小莹!我是觉得……这次研究生,我真的没考好。慌慌张张的,而且……”

“考得好有你,考得不好也有你!”尤小莹不耐烦地打断亦叶。“出国研究生的名额……系里早就内定了。……你要是不放心,上系里问问就行了!管分数的是……小Q!”

尤小莹说的小Q就是四年前曾深入细致地给亦叶做过思想工作,终于使得亦叶没能退成学的那位系里最年轻的办事员。亦叶一去,那小Q就热情地站起身,祝贺亦叶。

“……祝贺你,亦叶同学!你……真沉得住气,这么长时间,也没来问问分数。这说明,你对研究生的考试……非常自信。咱们系领导看学生,真是看得准……”

“……可是,Q老师!我……英语考得并不好……。而且,我听说,教育部规定,出国研究生的年龄不应该超过二十五岁,我都……二十八岁了!”

“……咱们党的政策历来是灵活机动的,亦叶同学!教育部说的是考生……原则上不应该超过二十五岁,但是优秀的学生可以例外!在七七级学生中,你是非常出类拔萃的。四年在校的平均成绩……,”小Q翻着她桌上的资料,“你是九十三点五分。这是咱们系,也是咱们全校文科学生最高的平均成绩。……好好准备吧,亦叶同学!新的学习生活,新的长征就要开始了!我相信你会再接再厉,取得更优秀的成绩,绝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一九八二年一月,W大图书馆学系一一零七班的五十六名同学毕业分配方案公布了。亦叶尊敬的老W和宁逊分别如愿以偿地分回了自己的故乡,将在两所师范大学中新开设的图书馆学系中任教。老C,那位值得全班同学学习的省级和国家级三好学生,被录取为W大图书馆学系系主任所带的《图书馆学基础》的研究生,即将启程,飞往遥远的美国波士顿。亦叶无限崇拜的、懂七国语言文字的怪才,杜立言,则被荣幸地分到那位主讲《科技情报概论》的“概老师”原任职的某科技情报研究所某室。分到首都B市的共有十四名同学,其中七名分到辅导员所说的,谁也不愿去的国家图书馆。另七名政治上可靠的同学光荣地分到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室、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等重要机构。尤小莹被分到北方的港口城市T市,而安卫红则被分到万里之外的南方,和蒋介石反动派隔海相望的F省。尤小莹对一一零七班“党和人民”最后的这出棒打鸳鸯悲痛欲绝,只能给远在美国的外祖母打了一个声泪俱下的电话。外祖母闻讯立马给全国侨办和全国政协写了加急信。尤小莹这才算和安卫红作为归侨子弟皆大欢喜地一起分回家乡G市。整个图书馆学系七七级五十六名同学中唯一一名根本没考研究生却能破例留在W大图书馆学系任教的,是那位大金牙党支部书记L。对此,全班同学没有任何人有异议,亦叶就更没有了。亥生哥早就教导过亦叶,只有这样,无产阶级的红色江山才能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毕业分配的结果宣布之后,亦叶和同学们最后一次拿着小木板凳,到九·一二广场开校领导主持的七七级毕业生欢送大会。大家每人都领到一份像国旗一样鲜红的大学毕业证书和像生命之树一样常青的学士学位证书。这之后,同学们便打点行装,奔赴各地了。


亦叶的照片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母校宣传橱窗里。七七级毕业大合唱,亦叶在台前领唱,校宣传部的摄影师再一次为亦叶留下了这一宝贵的瞬间……


亦叶报考的教育部公费出国研究生,最初本是派往美国的。P老师之所以动员亦叶报考,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在亦叶英语免修的份上。英语考得虽然不好,亦叶却并不十分沮丧。她给自己定的计划是,花三个月时间下下功夫,以保证能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自如地学习和生活。亦叶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她收到出国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对她的整个后半辈子的生活道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历史关头,美国总统里根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卖了一批武器给台湾。邓小平龙颜大怒,一声令下,中断了中美之间部分科技、文化交流项目。亦叶这一批研究生被“刺配沧州”,改派德国。


这样一来,亦叶自以为有的那一点语言优势,整个荡然无存,她得从头开始学德语!


幸好,当年在杜立言的帮助下,亦叶曾选修过两个学期德语作为二外,对欧洲这个最土气的农民语言还不是十分陌生。不过,亦叶心中还是恨透了里根。卖什么不好,要去卖杀人放火的武器?自然,亦叶也忍不住埋怨邓小平。何必要中断寻常百姓们好容易才建立起的一点点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呢?中国有那么多正闲得无事可干的解放军,派人侦察一下那些武器是怎样运到台湾的,想法往那船上扔一颗原子弹,不就完了?

也许,根本用不着一整颗,半颗就够了!


离开W市前,亦叶在松园呆了差不多两个月。从一九七零年元月下户口离开松园算起,十二年间,这是亦叶在松园家中住得最久的一次。一年前,亦叶本是答应了莎莎的,帮她准备医学基础的试题。拟好的试题一共六百道,亦叶只做了二百道,P老师就找她谈了话。那之后的三个月,亦叶过得狼狈极了,完全不可能再帮莎莎做题。直到研究生考试结束之后,亦叶才算抽出时间把这些题做完。这之后,亦叶把所有考试的资料,政治、英语和医学基础,用复写纸一式三份抄好,一份交给父亲过目;另两份一份给莎莎,一份寄给了苗七弟。只是苗七弟提到的专业资料,亦叶只能列书目,让他自己想法借,而无法复印。那个年代,复印机在图书馆中,还是一个十分奢侈的物件。叶慰余作为教授每学期只能免费复印一百二十页。像亦叶这样的普通学生,每复印一页须交费五毛。换句话说,如果亦叶要为苗七弟复印二十八页资料的话,就得准备用去一个月的伙食费。而一名血液学研究生应试者该阅读的资料,何止百页、千页!

……一转眼,就到了亦叶新的学习生活开始前,在家乡逗留的最后一个周末了。


莎莎在亦伯梅的病室中没看到亦叶,回松园找她。亦家客厅里坐满生产实习后从外地回来的学生。亦叶一人正百无聊赖地站在平台上吹风。莎莎让亦叶上她家去,亦叶犹豫了一下,跟在莎莎身后去了。


算起来,这是亦叶第二次上孟家。第一次,还是一九七五年那个难忘的五·一。


七年了,走进莎莎的……新房,看到曾被母亲弹过的钢琴,亦叶还是忍不住一阵阵心悸,一阵阵地头晕目眩……。考上了研究生,本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甚至值得好好庆贺的事。亦叶的心中却常常交织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欣慰、惆怅和失落。欣慰的是,远走高飞,奔赴德国,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她就再也不会做出任何对不起莎莎的事。惆怅和失落的是,在未来的岁月中,她不可能在B市工作,也就不可能见到小慧哥,并履行为他收集资料的诺言……。这两个月,亦叶几乎每天的时间都用来为莎莎和苗七弟抄写考试的资料。偶尔休息一下,她就站在平台上吹风。三号楼,唯一喧哗的是自己的家。其他三家都安静极了。这两个月中,方小慧……一次也没回来。再过一个星期,亦叶就要走了。想在离开W市前,离开松园前,向小慧哥这个可亲可敬的兄长道一个别,甚至可以说是道一声歉,这个小小的愿望……看来是无法实现了……

“……亦叶!考上了研究生,还能出国,多令人羡慕的好事呀!你干吗老是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的呀?……而且,你爸……看上去也不怎么高兴……”


“哎,莎莎!”亦叶叹了一口气, 把钢琴的盖子打开。“弹弹琴,为我……解解闷吧!……我和你不一样。你是将门虎女,从小跟着父母南征北战,习惯了迁徙,习惯了四海为家。……我从小到大,还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松园……”


琴声响起,亦叶趁莎莎专心弹琴,在琴声中四下张望,想看到一点她……熟悉的东西。然而,她却什么也没看到。莎莎的新房布置得朴素极了,朴素得简直像军营中的一间房。墙上什么照片都没有,甚至连一张莎莎和……小慧哥的合影……都没有。而事实上,亦叶却清楚地知道,莎莎和小慧哥……是有过合影的,还在当年没结婚,只领了结婚证的时候……就有过!光是亦叶收到的……就有两张……。只不过,那两张照片……包在竹篮医院领结婚证的那张介绍信中,和李洁的其他遗物一起,放在亦叶的小花包里。亦叶没事的时候老用手摸,却很少有勇气打开看……


亦叶胡思乱想着,莎莎的琴声停止了。


“……你俩……的新房布置得也太朴素了一点,莎莎!至少……也该挂一张……你俩结婚时的合影……”

“哎,一晃都四年,老夫老妻了!还挂什么照片?再说,我和小慧……压根儿就没有结婚照。结婚那天,你们全家都不在……。小慧不知怎么犯了胃病,大出血。楼梯上、地上,都是血,差一点……”

亦叶的身子颤抖了一下,她不得不闭了闭眼。

“……没有结婚照,也可以挂几张……他的剧照呀!……他……现在这么出名……”

啊!是谁发明了汉语中这个绝妙的代名词,他?他?这千般情思、万般愁绪……竟能让一个他字……包容!

“……越是出名,越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对。每次见到我爸、我妈、我舅,小慧总说,没有党和人民的培养,就没有他的今天……”


莎莎随随便便地和亦叶聊着天,心中却不断涌起压抑不住的自豪和喜悦。这两年,和亦叶混得很熟了。亦叶……似乎从未崇拜过小慧!她甚至根本不看电影,对小慧家喻户晓的名气一无所知……。现在好了,考完了研究生,亦叶有空了。只要稍微关心一下电影,她就该知道小慧的名气……


亦叶鼓足勇气,向莎莎的书桌靠近。原本,她是害怕接近那块玻璃板的。而现在,要想和那张熟悉的面容告一个别,恐怕只能试着,再一次去接近那块玻璃板了!


然而,亦叶却完全、彻底地失望了。那书桌上的玻璃板下,既没有松园的那位画家为莎莎画的那张惟妙惟肖的铅笔素描;也没有小慧哥那张美丽得惊心动魄的彩色剧照。现在的玻璃板下放着的,是周恩来生前几乎最后一张公开发行的照片。身患癌症的伟人无奈且忧伤地靠在沙发上,让亦叶想起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最后却不得不自刎乌江的楚霸王……


亦叶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对过自己家的大门响了一下,母亲的学生们走了。亦叶站起身,打算和莎莎告辞了。


“亦叶,这两个本子……送给你!”莎莎从书包里拿出两本装在纸盒里的,十分高级的日记本递给亦叶。“……不知道你喜不喜欢?我是在总院小卖部买的,是最贵的……”

亦叶把日记本从纸盒中取出来。日记本是织锦缎面的,上面还嵌着有机玻璃的装饰品……。亦叶用手抚摸着那崭新得发着光的织锦缎,一下想起当年方小慧买的那床被面。那床被面……也是缎子的,也是……竹篮镇上最贵的……。亦叶的视线模糊起来,不得不再一次紧紧地闭一下眼。在W大的寝室中,亦叶的床上、枕下,放着许许多多的日记本。自从伟大领袖发现了雷锋之后,日记那原本极琐碎、纯私人的东西……一下子变得崇高起来。于是日记本也就成了中国人最最常见的礼品!亦叶已经算是凡夫俗子中很爱记日记的了。但无论怎样也用不完别人送的日记本。那些日记本中甚至还有四年前竹篮镇的同事、朋友、病人送的!然而,所有亦叶已经用过和还没用过的日记本加起来,哪一本也没有莎莎买的漂亮!而且,莎莎买的……还是两本……


“……你干吗花这份钱呀,莎莎?买这么高级,这么漂亮的日记本,还买两本……”

“一本是我送给你的,亦叶!另一本……。”莎莎咳嗽了一声,亦叶抬起头、屏住气,心跳加快了。“另一本是我妈让我送给你的。我妈说,我变得爱读书、爱学习了。这都是……你帮助我的结果……。给,这是我家的电话!在S市有什么事,往我们家挂个电话,说你是……莎莎的朋友,我爸的警卫员会帮你安排的……”

“谢谢你,莎莎!也谢谢你爸和你妈!”


亦叶去学德语的地方,是S市  T 大学的留德研究生预备部。


S市的那所T 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也是三十年前的院系调整时,江夏医学院的前身。


初来乍到,亦叶为T 大学中居然设有中国著名的建筑系和民用建筑专业而暗暗惊讶。T 大学的整个建筑风格、布局,平庸极了,简直和江夏医学院没什么两样。方方正正的大门,门前一条笔直的水泥道,一溜毫无特色的院墙,把老师、学生们和学校门前卖鸡蛋、白菜的小商小贩们勉强隔开。校园内的建筑像一个个参差不齐树着的火柴盒。亦叶和她的新同学们上课的地方,那个“留德研究生预备部”,算得上一座神气的大楼,却仍然唤不起亦叶对母校W大旖旎的自然风光的回忆。亦叶能联想到的至多只是江夏医学院那栋曾长满兔子草的解剖馆……。不过,很快,亦叶便为T 大,甚至为整个作为通商口岸而扬名的S市,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令人激动地名胜古迹而感到深深地欣慰了。学德语的那三个学期,亦叶的身体空前绝后的坏!多亏除了学德语,没什么别的事要做。


且说在那个留德预备部中,亦叶和她的新同学们,是教育部第一批公费赴联邦德国的研究生,却并不是第一批培训德语的学生。在亦叶和她的新同学之前,这所预备部培训过七八、七九、八零三个年级的大学生。回想起来,所有在那个年代能在留德预备部中公费培训德语,以后又能用公费赴德国学习的人,都该深深地为自己庆幸才对!他们真是赶上了邓小平统治的全盛时期,那是一九四九年以降,中国知识分子们最扬眉吐气的时代!那个年代的“党和人民”,在中国还远没有真富起来的时候,就有那份雄心、胆略,从囊中羞涩的国库中取出沧海一粟,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大无畏精神施恩于莘莘学子……。后来的那些政治家们,就“稍逊风骚”多了!他们对“新时期”的“党和人民”自己的腐败、挥霍;对那些近乎明火执仗的巧取豪夺,熟视无睹。却努力地把连封建皇帝们都知道是“千秋功业”的教育,变成“产业”经营。其结果是,亦叶和她的同学们,那些来自普普通通平民家庭,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出国的学子们,在短短的几年之后竟变成了中国当代留学史中的“化石”!这当然都是后话……

且说那S市,本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那段时期中崛起的,历史最悠久的通商口岸。普普通通,甚至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们,几乎一生下来就学会了崇洋媚外。凡是和外国人沾了点边的东西,在这个城市都非同小可。留德预备部在T 大中自然也一样,挺引人注目的。


不过,准确地说,S市的市民们感兴趣的所谓“外”和“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那范围无论怎么扩大也不可能包括非洲。那个年代,T大校园中有不少非洲的留学生。亦叶学德语时,那些黑人兄弟们生活得似乎并不十分幸福。他们动不动就绝食、静坐、罢课、甚至游行示威,为了抗议T大教工和学生对他们的歧视。且说有一次,一位非洲兄弟用娴熟的汉语请求一位食堂的炊事员,帮他挑选一块……稍微瘦一点的四喜肉。那炊事员抬起那张S市的男人们最典型的小白脸,看了那黑人兄弟一眼,就不怀好意地笑了。


“……你挑肥拣瘦的干吗?吃肥的、吃瘦的、吃到你肚子里……最后长出来,反正是漆黑一片,谁也看不出来……”


这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呀?黑人兄弟挥舞着黑黝黝的拳头,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那小白脸直接拎到校外事处。外事处的另一只小白脸一听,差一点笑得晕了过去……


这样的事,当然不会发生在白种人的身上。对美国人、西欧人、日本人,S市的市民们比对中央首长还尊敬!留德预备部的研究生们将来是派往联邦德国的,自然能享受“次白种人”待遇。


也正因为出国研究生在T 大校园中引人注目,亦叶因哮喘病发作,夜间频繁地到卫生科看急诊,便引起了卫生科工作人员的注意。有三次,亦叶夜间看急诊时,碰到的是同一位医生。亦叶起先暗暗为自己庆幸。发哮喘的时候还要挣扎着向医生解释自己的病情,是一件极痛苦的事。碰到治疗过自己的医生,不用多说话,能节省自己岌岌可危的生命能量。那医生是个中年女性,看上去和亦叶差不多岁数。从外表,亦叶并看不出此人有何恶意。谁也没想到,这位女医生治疗了亦叶三次之后竟直接了当地给教育部写了一封信。信中准确地记录了从病历上抄下来的亦叶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和病情。该信声称,亦叶的身体绝不适合出国学习,绝不可能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而艰巨任务。选拔亦叶这样的学生出国是原选派学校的严重失职,因为这是公费研究生,用的是党和人民的血汗钱……


教育部的领导们日理万机、工作繁忙,对一所大学的一个小卫生科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医生的来信并无太兴趣。过了两个多月,这信才转到T 大德留德预备部。政治辅导员Q老师心情沉重地来找亦叶。


Q老师本是T 大最后那批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名。是一位心地善良,工作十分勤奋的干部。Q老师和亦叶年纪相仿,本是S市普普通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上大学前,他是东北林场的知青。推荐时没有任何门路、关系,全靠自己老老实实、像雷锋那样做所有可能的“好人好事”。特别令亦叶感动的是,Q老师从不把入党当作自己的一项难得的权力来尽善尽美地使用。预备部Q老师管辖下的研究生,只要是写了入党申请书的,Q老师百分之百地批准、通过、绝无半点刁难。极少数、极个别写了申请书而最后在出国之前没能入党的,只能归咎于研究生中那些党员们自己的刁难,和Q老师无关。照亦叶看,站在党的大门里面的人,特别是政治思想专业的人,极少有人能像Q老师这样,具有潇洒的风度和博大的胸怀。假如全中国所有的“党和人民”们,都能像Q老师这样,中国早就走上了“全民国家”,“全民党”的康庄大道。那样的话,共产党后来就不至于要为自身漫无责任、漫无监督的权力带来的无法避免的腐败,而时时头疼了。


只不过,Q老师的仁慈并无法施惠于亦叶。亦叶在留德预备部那近百名踌躇满志的研究生中是独一无二的一枚准时、正点地退了团,却又没有及时地写入党申请书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她和党的大门之间的距离早已从原来的十分遥远变成了无穷大了。也正因为这样,Q老师来找亦叶的时候,亦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还以为是“党和人民”又在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渺小的自己,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


“……亦叶!你的脸色总是这么好,红红的。……真看不出你会有病,还是……这么严重的哮喘病……。”

“啊!您是说……我的脸色。……我的脸色红……是因为哮喘病引起缺氧,缺氧导致……红血球增生……”

亦叶忧伤地眺望着远方,想起了李洁。第一次背着急救用的小花包去找李洁的时候,李洁也不相信……她竟会有病……。有病,却让别人看不出来,幸哉?悲哉?哮喘病……却就是这样一种怪病!

“……假如你……真的有哮喘病,……而且,还真的这么严重……,亦叶,那你……就出不了国了!上面……已经这样通知了。……让你不要使用所发的制装费,准备……返回原选派学校……”


啊,原来是这样!亦叶睁大眼,看着Q老师,老半天说不出话来。

.
(未完待续)
.
.
.第一卷《三柳湖畔》 简介   (12/5/18,917)
.第二《竹篮之恋》简介(12/5/18,801)
.第三卷《此情绵绵》简介    (12/5/18,2517)

.老钱:《松园旧事》- 中国二十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8 13:16 , Processed in 0.0918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