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9|回复: 0

《逝者如斯》连载之十五 大洋彼岸(上)

[复制链接]

832

主题

1840

帖子

691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13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21-11-17 21: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钱 于 2021-11-18 11:23 编辑

《松园旧事》第四部《逝者如斯》连载之十五



十五 大洋彼岸(上)

亦叶去的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部。是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阿尔卑斯山脉,东部欧洲内陆地带和西部大西洋东海岸所环绕的一个心脏。自古,这里就是欧洲人口、文化、政治、经济、精神、宗教和思想,交流和撞击的中心。

而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更像是亦叶的故乡,中国那个九省通衢的W市。

按面积和人口计算,德国的大小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亦叶离开家乡的那一年,E省的面积是十八点五万平方公里;人口是四千六百万。亦叶踏上德国的土地时,联邦德国有二十四万八千平方公里国土和六千一百万人口。不过比较完了面积和人口,再来看看德国的经济实力,亦叶对这个在地域和人口上几乎微不足道的小国却不敢小觑了。亦叶到德国的那一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苏联和日本,在世界上名列第四。

别看德国的地域小,地理风貌却是应有尽有,而且排列得有序极了,简直就像日耳曼民族的天性。从北到南分别是北德低地平原;中德丘陵;南德前阿尔卑斯山平原和阿尔卑斯山高原。在这个只相当中国一个省大小的土地上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几乎有点无城不环河的味道。莱茵河在德国境内的流程八百六十五公里;多瑙河六百四十七公里;北部的易北河二百二十七公里。除此之外,还有北部的威泽河,南部的美茵河和奈卡河……。这么一小块土地上有了这么多天然的河流,德国人还嫌不够。他们还在河流与河流之间人工开凿运河。著名的多特蒙德—艾姆斯运河,流程二百六十九公里;中部德国运河,流程二百五十七公里……

说起来让亦叶十分惭愧,在踏上德国的土地之前,她这个文科的大学毕业生,对德国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不过,那也确确实实怨不得亦叶。中国大学公共课的世界通史中,没有人会去单讲德国史。就是德国人自己,大多对自己“祖国”的历史,也没有太浓厚的兴趣。至少,不像中国人,一提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明就激动地难以自禁。直到差不多一百年前的十九世纪,德国人才算大体搞明白,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可以正式书写德国自己的历史。据说,德国人首先应该感谢一个叫阿米尼乌斯[1]的人。这位阿米尼乌斯是日耳曼部落[2]中切乌斯克诸侯[3]首领塞记默[4]的儿子。公元前八年,也就是中国西汉末年汉成帝的时候,这位阿米尼乌斯跑到罗马参军,在著名的罗马军事指挥家梯倍留斯[5]麾下参加多次征伐日耳曼人的战争。立下战功之后,阿米尼乌斯被授予罗马的公民权和骑士荣誉称号。公元七年,这位阿米尼乌斯返回到自己的故乡。日耳曼人居然十分大度,没有杀掉这个曾帮着罗马人杀戮自己部落同胞的叛徒。要是放在咱们中国可不行!古代的秦桧,近代的汪精卫……,把握不好和异族入侵者距离的那类人,不管他们的初衷是不是有一丁点合理的地方,都只能是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的奸臣。游牧民族习惯迁徙,比农耕民族易于接受多变。这位阿米尼乌斯不仅被自己人重新接纳,还变成了日耳曼部落的新首领。阿米尼乌斯领导下的日耳曼部落,和罗马人和平共处了两年。到公元九年,在那位曾为罗马帝国争得前阿尔卑斯山欧洲大片领地的瓦鲁斯[6],在莱茵河流域实行对日耳曼人不利的行政区划权利时,阿米尼乌斯便毫不犹豫地和罗马人反目了。他带领着起义的日耳曼人,在一个叫托伊托堡森林[7]的地方,击败了由两万人组成的罗马人的三个军团。瓦鲁斯本人像中国古代的霸王项羽一样,在那次战役中被迫自刎。阿米尼乌斯于是成为日耳曼人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只不过后世的德国人对日耳曼这位民族英雄的光辉事迹并不十分激动。一直到十九世纪的后半叶,他们才想起来在当年的老战场的所在地Detmold为阿米尼乌斯竖起了一块被称为Hermanndenkmal的纪念碑。

要说起来,也不怪德国人数典忘祖。关于那位阿米尼乌斯,不管是拉丁语还是德语的史籍中,都极少有令人信服的记载。德国人生性又极谨慎。戏说和正史,在他们那里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如果你真要问德国人自己,究竟何时能算德国人的起源,他们一定会告诉你,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谓“德意志人”这个词汇,Deutsch,是公元八世纪才出现的。而事实上,Deutsch这一词汇最初指的并不是人群,而是语言。那是法兰克人居住区域中,东部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人所说的语言。一直到今天,和德国人说同一语言的奥地利在德语中仍被称为Österreich。从字面上理解,那就是东部人(Öster)的王国(Reich)。严谨的德国历史学家们书写本民族的历史,一般都老老实实地从卡尔大帝[8]写起。卡尔大帝是欧洲史上权利范围和疆土最大,同时也是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在世时,庞大的法兰克王国中,不同来源,说着不同语言的各个部落的人群,俯首帖耳、老老实实地呆在一起,谁也不敢乱说乱动。他去世之后,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以今天拉丁语系中的法语为主要语言的西部,和以今天日耳曼语系中德语为主要语言的东部。也正因为这一疆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德国这一国度西部的版图一千年来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但东部就不一样了。德国的东部,自古就十分热闹。日耳曼人忽而扩张,忽而又被别国吞并。版图在数百年间,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一直到了公元十四世纪,德国的东部才算慢慢安静下来。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各自居住的区域,才算有了一条模模糊糊的界限。

说起来,德国人,乃至所有能有幸生活在基督教文化传统下的欧洲人,除了感谢耶稣之外,更应该世世代代地怀念那位卡尔大帝才对!要是那位卡尔大帝和中国的秦始皇一样,有政无教,毫无制衡。大权在握,便无法无天。一声令下,竟能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语言,统一度量衡。最后干脆焚书坑儒,毁灭肉体,毁灭思想。那今天的欧洲,也就和中国没什么两样。亦叶当然也就用不着万里迢迢地跑到这里来留学了……

亦叶去的K城,在德国的地位正好和她的家乡E省在中国的地位相仿。K城在德国西南部的中央。北部联结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西部和南部直通德国在中、西欧的盟国,东面则和首都波恩毗邻相望。而K城又正好建在莱茵河畔,那就更使亦叶觉出了几分家乡W市九省通衢的味道。只不过,K城作为一个城市,比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公元前五十年,还在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9]执政时,K城就建城了。因为城市中的居民大部分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叫乌比尔[10]的部落中的人,罗马人便管K城简单地称为乌比尔城[11]。在奥古斯都执政时期,乌比尔城是罗马帝国军事重镇,是罗马帝国莱因舰队的军港。一百年之后,罗马帝国时期的女皇亚格里皮娜[12],也就是罗马帝国史上著名的暴君尼禄[13]的母亲,因为自己出生在乌比尔城,便决定给这个城市改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做Colonia ClaudiaAra Agrippinensis,意思是“以克劳地亚·亚格里皮斯命名的安居之地”。这个城名虽雅致,却冗长且咬口。老百姓们便以其中的第一个词Colonia,在德语中为Köln, 来称呼其城。Colonia这一词汇,在拉丁语中,最初是指和游牧部落同时存在,以种植植物为主业的农耕部落和他们的居住地。在罗马帝国时期,所有农耕部落的居住地,都是中欧最富饶的鱼米之乡,自然也就是罗马人抢掠、征服的主要目标。以后,中欧的高卢人和日耳曼人的农耕部落被罗马人占领,Colonia一词便又包括被罗马人强行迁徙到新领地上居住的移民。那时的罗马人,自然没有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拉丁词汇,会有那么强大且持久的生命力。竟会被人类使用到两千多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并因为在汉语中被译为殖民地而在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中成为帝国主义扩张、血腥和罪恶的象征……

和K城一样,亦叶就读的那所K大学也是一所历史十分悠久、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公元一三八八年五月二十一日,欧洲中世纪史中教会分离时期[14]之前的最后一位罗马教皇,乌尔班六世[15],签发了为成立K大而建的赞助基金会。同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建校的倡议得到K市市长和市议会的一致通过。K大后来的校史中,出现过许许多多辉煌乃至惊心动魄的时刻。但K大的师生们,却没有像中国一些十分知名的大学那样,为攀附历史而暧昧地改动自己的校庆日。K大的校庆日一直是一三八八年的五月二十一日 —— 欧洲中世纪结束前夕的那一个偶然而又不平常的日子。

在德国的土地上,这里所说的德国土地,指的是十四、十五世纪前后,K大建校期间以德语为流行语言的区域,和今天的德国版图无关,K大是继一三四八年所建的布拉格大学,一三六五年所建的维也纳大学和一三八六年所建的海德堡大学之后的第四所大学。在K大之后,德国中世纪所建的大学还有一三九二年建的埃尔福特大学和一四零二年建的威尔茨堡大学。在所有这七所中世纪末期建校,除拉丁语之外以德语为流行语言的大学中,K大却是第一所真正世俗意义上的“大学”。和K大在同一历史时期先后建校的另六所中世纪大学,全部是著名的教会神职人员和封建领主出资建立的。他们建大学,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科学、教育的发展;在主观上却难免有沽名钓誉、为自己树碑立传之嫌。唯独K大,从一开始建校就是市民赞助、并由市议会直接参与与管理的大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后来在战后连任三届、执政十四年之久的德国前总理阿登纳[16],曾在1917—1933、1946—1949年间任K市的市长,同时也就是K大管理委员会,相当于商业机构中的董事会,主席。

K城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发生在它建校四百一十周年校庆的日子里。一七九四年十月六日,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全K城。K城的市议会,被迫在一七九六年七月十九日宣布脱离德意志帝国而隶属于法兰西共和国。斯时担任K大校长的是费迪南·弗朗斯·瓦拉夫[17],K大医学系的一位自然科学史教授。一七九七年,拿破仑的“军宣队”强迫K市所有国家文官,包括K大的校长、系主任和教授,宣誓效忠法兰西共和国。瓦拉夫和他任期之内的四位系主任拒绝了这一宣誓。拿破仑的“军宣队”恼羞成怒,一声令下,解散了K大……。一所已成立了四百余年的大学,就这样无辜地被毁于熊熊战火之中。想起来,手执兵器的那些军事独裁者们,一旦无法无天起来还真是有几分丧心病狂。难怪手无寸铁的中国文人们,要无可奈何地感慨“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其实,法国人和K大过不去,真的是毫无道理!K大本是一所完全按照法国人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大学。一三八八年教皇乌尔班六世颁布的建校令中,用拉丁语写得清清楚楚,K大的建校方针就是要以欧洲土地上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巴黎大学,为“光辉榜样”!当然,不管怎么说,拿破仑的“军宣队,”比起中国的秦始皇和后来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那确确实实史无前例的中国“军宣队”,还是要仁慈得多。那位拒绝宣誓的瓦拉夫校长和他手下的那些系主任、教授们,居然没有被杀头,只不过被解除了公职而已。到一八一四年,拿破仑大败滑铁卢,法国人终于撤离了K城之后,瓦拉夫还能接着为K大的重建而八方呼吁,四处奔走。只可惜,重建点东西比砸碎它困难得多。在整个漫长的十八世纪中,K城的市民、学者、政治家、商人……,为K大重建的努力都没有奏效……

K大的重建一直拖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九一七年,刚刚上任的K市市长,后来德国战后的第一任总理,前面提到过的那位阿登纳,提议在K市已十分有名气的商业高等学院基础上重建大学。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日,K城的市议会通过了阿登纳的提议。同年的六月十二日,K大举行了重建校的庆祝仪式。原商业高等学院的院长克里斯强·埃克特[18]出任K大重建校后的第一任校长。这所当时已享有盛名的商业高等学院后来成为K大学生和教授人数最多,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十分著名的经济社会学系的前身。重建校后的K大,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都是德国土地上独一无二的一所由大学所在城市独资经营的大学。一九四九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之后,西部德国被划分为十一个新的行政区,K大隶属于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州。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零年,K大的经费和管理,才根据新的大学法,逐渐从市移交给州。亦叶离开家乡,离开母校W大时,W大有二百三十四名教授,十六个系,五千六百名学生。亦叶到K大注册报到之时,K大只有七个系,却有五百二十三名教授和四万三千名学生。按学生人数算,K大是继柏林、慕尼黑、汉堡之后,德国第四所最大的大学。

和K城和K大漫长、悠久得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渊源相比较,亦叶就读的哲学系的图书馆学专业,却年轻得让人吃惊。德国老一点的大学在系这一级的设置上,数百年来一直十分简单。最开始只有哲学、法学和医学这三个系。以后从哲学系中分离出来数学自然科学系,经济、政治和社会学系。到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师范学院普遍并入大学,又产生教育系和特种教育系。德国的一个叫美茵茨(Mainz)的地方,曾是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谷滕堡[19],的故乡。所以美茵茨大学哲学系下,设了一个以研究印刷史、书业史、纸张史和图书馆史为对象的专业,称为书籍史。此外,在柏林自由大学经济社会学系下设有一个以研究情报载体及传播为对象的专业。这是当年德国大学中唯一的两个和中国意义上的图书馆学沾得上一点边的专业。K大本身,原本并无意要标新立异,在大学中成立一个图书馆学专业。但K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直是德国图书馆员教育的中心,而K大从历史上又一直是一所和城市、和市民关系十分密切的大学。这样,带着几分勉强和无奈,K大在一九七五年正式成立了一个隶属于哲学系下,能做主专业,副专业修,能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业。这一专业从成立伊始就带着实验的性质。自始至终只有独一无二的一名“正”教授[20]。以后到一九九零年,随着该教授的退休而寿终正寝,成为德国大学史上图书馆学专业的一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景致。亦叶的幸运在于,她的留学生涯恰恰赶上了这个专业存在的短暂历史时期,虽然这个专业在校园中鲜有人知,以至于迷了路都只能靠自己上下求索,而不可能有人能指点迷津……

且说德国大学对图书馆学的不重视,是和德国土地上图书馆员的职业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的。德国的图书馆员和教师一样,是令人倾羡的好职业。从铁血宰相卑斯麦时代起,图书馆员便和邮局、铁路、海关职员一样,同属国家文官[21]。国家文官的任命有一整套由国家制定的文官考试制度[22]。国家文官的教育,以尽忠报国为主旨,和传道、授业、解惑、散布自由思想的大学并无直接关系。图书馆员的教育在国家文官的学校中进行。图书馆员的职称分为四等。简单馆员、中级馆员、次高级馆员和高级馆员。次高级馆员在上文官学校之前须取得大学硕士学位,专业不限。高级馆员在上文官学校之前须获得博士学位,专业也不限。全德国唯一一所有资格培养高级图书馆员的文官学校,就设在K市。亦叶进K大时,哲学系图书馆学专业和这所文官学校在同一个建筑物中。以后那所文官学校搬走,亦叶就只能到数公里之外的文官学校专门去借书。哲学系的图书馆学专业是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设置一所自己的专业图书馆的。它连第二名“正”教授都养不起!

也正因为哲学系的图书馆学专业和未来的图书馆员这一职业毫无关系,在这一专业中就读的学生们,百分之九十只是将其作为副专业来选修。为数甚少的几名把图书馆学作为主专业来修的学生,则几乎全是外国人。那位在哲学系图书馆学专业中惨淡经营了十五年,德国土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名图书馆学系的正教授,在他不长的教学生涯中最大的功绩,恐怕就是为遥远的中国培养了几名图书馆学的硕士和博士。只是令人十分悲哀的是,所有在他那里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没有任何一位后来真正从事了“图书馆”工作,或对所谓“图书馆学”进行了研究。甚至没有任何一人在和图书馆有关联的地方任职,包括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亦叶!
这当然……只是后话。


     [1] Arminius 约生于公元前17年,卒于公元后20年。

     [2] Germanische Staemme.

     [3] Cheruskerfuersten.

     [4] Segimer生卒年及事迹不详.

     [5] Tiberius Claudius Nero 前42—后37年。罗马皇帝,在罗马史学家Tacitus Publius Cornelius (55至120)笔下是罗马帝制时期的暴君之一,但不是中国汉语通译的那位尼禄。

     [6]Varus, Publius Quinctilius 前40至后9年。罗马军事家。

     [7] Teutoburger Wald。

     [8] Karl I, der Grosse CarlusMagnus (公元742—814)罗马德意志皇帝,法语区通译为查理大帝。德国历史学界对历史上是否真有过卡尔大帝其人一直有争议。但大部分学者和老百姓是信其有的。

     [9] Gajus Octavius / Augustus (公元前63—公元后14年)汉语通译屋大维。

     [10] Ubier 。

     [11] Oppidum Ubiorum.

     [12] Julia A. Agrippina (公元15—59年)。

     [13] Nero (N.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Caesar) 公元37—68年,罗马皇帝。

        [14] 史称Schisma1378至1417年。

     [15] Papst/Pope Urban VI (138至1389)

     [16] Konrad Adenauer (1876—1967)1949—1963为联邦德国总理。

     [17] Ferdinand Franz Wallraf生卒年及事迹不详。

     [18] Christian Eckert (1874—1952)事迹不详。

     [19] Johannes Gutenberg (1397—1468)

     [20] 德国教育体系中只有教授一种学衔,没有中国意义上的助教,讲师,副教授。

     [21] Beamte。

     [22] Laufbahnpruefung.


.
(未完待续)
.
.
.第一卷《三柳湖畔》 简介   (12/5/18,917)
.第二《竹篮之恋》简介(12/5/18,801)
.第三卷《此情绵绵》简介    (12/5/18,2517)

.老钱:《松园旧事》- 中国二十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Atlanta168.com

GMT-5, 2024-11-24 12:26 , Processed in 0.1047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